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

乾祐元年已只剩下個尾巴,以寒冬之故,大漢乃至整個天下都陷入一片平靜之中,淒冷的寧和。隨着東京禁軍的整編進入尾聲,劉承祐被牽扯着的心也慢慢平靜下來。

大漢朝堂,也難得地陷入了平靜之中,秕事不興。制舉選材,陸續填補入京中諸衙基層爲吏,雖然對整個官僚系統仍舊不滿,仍覺其落後,但新鮮血液的加入總歸是向好的改善。

並且,比起當初,那種遊離在朝堂脫離掌控的邊緣,眼下的情況要好得多,對於遣官任職,劉承祐已然收回了大部分權力,最大的滯礙,只剩下仍爲“首相”的楊邠的異議了。

不過,就算在凜冬臘月,上下都想安安穩穩地過個寒冬,劉承祐還是忍不住進行了一些微調。

進入十二月以來,朝中最大的職務變動,便是對御史臺的重塑。自唐末以來,御史臺的監察職能便在不斷地減弱,到如今,連御史中丞也漸成虛銜。對於這等情況,劉承祐果斷進行調整。大漢朝綱不振,監察系統的漏洞,也是緣由之一。

制下,重新梳理御史臺的機構職能,將門下省分擔了一部分監察職事的給事中、拾遺盡數調遷御史臺供職,制舉進士也有十餘名入臺任職歷練。

當然,不是官員配備好就行了的,還需一個強而有力的人主導。

原御史中丞邊蔚,被劉承祐給罷免了,倒不是此人有什麼過錯,也不是能力上有什麼重大缺陷,只是年紀大了,已經65歲。大漢的朝堂,老人實在是太多了,而天子劉承祐,喜用年輕人。

替代邊蔚的,是刑部侍郎邊歸讜,兩個人雖然都姓邊,倒沒有什麼密切的關係,一個幽州人,一個華州人。

當初此人斗膽就京城治安以及侍衛軍吏猖獗向劉承祐進諫之時,便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並且,邊歸讜的履歷也還算豐富,有大理評事之才,爲官清廉,公私分明,作風也夠強硬。年紀也才四十出頭,很合適。

對邊蔚,劉承祐雖然免其官,去也沒薄待他,畢竟累朝老臣,理政經驗豐富,不論在地方還是在中央,官聲口碑都還不錯。劉承祐以其爲同州知州、加刑部侍郎銜,成爲大漢第二個由朝官選派,權知軍州事的大吏。

至於此前被劉承祐選派爲同州知州的聶文進,屁股還沒坐熱,又被移爲華州知州。沒辦法,邊蔚是華州人,雖然就眼下大漢的國情,劉承祐並不忌憚同州郡爲主官,忌憚也沒什麼用,但儘量還是不開那個頭。異地爲官的效果和作用,還是很大的。

由虛職遷爲實職,成爲朝廷憲臺,又有天子支持,上任御史臺的邊歸讜自然是躍躍欲試,大幹一場。不過他上臺後,並沒有趁機大肆連斂權,增加御史臺的權威。反而極力重申梳理監察條例,整頓御史條例,尤其是自開國以來的誣告之風,意圖將御史臺打造成一個有“戰鬥力”的衙門。

幾日間,御史臺上下風氣,煥然一新。邊歸讜如此作爲,反而更得劉承祐之心。另外,此前受劉承祐提拔入東京的殿中侍御史趙礪,也由此躍升爲殿院監丞,輔助邊歸讜。

到如今,大漢立國之初,那種“滿朝皆貪鄙”的情況,已經改善了太多。事實上,不論是州鎮還中央,人才還是不少的。尤其是中央,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用羣英薈萃來形容,只要用心去甄別發掘,總能找到可用之才。

但是,人才縱有,若要說彼等對於大漢朝廷的忠誠與歸屬感,打一個問號都不夠。開國之初,縱滿朝充斥着貪鄙的元臣,那也是沒辦法,至少彼等是大漢的功臣與基石。

直到如今,劉承祐當朝,權位漸穩,異獠退避,國事初寧,江山無傾覆之憂,方纔有所改善。劉承祐也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識人辨才,提舉賢能,梳理內務。

進入臘月之後,劉承祐總算稍微輕鬆了不少,雖然仍舊機務不斷,軍國大事仍舊抓在手中,但至少不似之前那般連軸轉,已抽得出空,讀書習武,陶冶情操。

不過即便如此,整日活動的範圍,也基本在垂拱殿及其周遭。天冷,又加雨雪,除了後宮,更無他處安置他那顆難得閒適的心。

空曠的御殿,被兩座加了料的火爐薰得微暖的,只是劉承祐不時下令,打開門窗通風,使得溫度始終上不去。宮中都在傳言,官家喜寒懼熱,事實上,劉承祐只是惜命,怕煤炭不充分產生的有毒氣體,他還是挺享受火爐提供的溫暖的。

御案邊,劉承祐執筆而立,姿勢擺得很正經,表情嚴肅,一筆一劃地練着字,不足五十個字,耗費了不短的時間。

“楊師傅,你看朕的字如何?”落筆,搓了搓手,劉承祐問候在一旁的那名老者。

老者身形消瘦,鬚髮皆白,不過氣質獨特,雖然穿着官袍,但透着股狂逸恣然,但面目之間,又顯謙恭,在劉承祐面前保持着禮節。

此公名爲楊凝式,是時下有名的“大書法家”,歷史上在書法一道上,更是鎮壓了一個時代,屬於承唐啓宋的大師。當然,整個五代,字體書法衰微,也就更凸顯其聲名。

早時天子欲習書,求名師,立刻便有人將楊凝式推薦上來。此公一直以來,做官都比較佛系,隨波逐流,爲求保全,年輕還裝瘋賣傻,弄了個“楊風子”的雅號。但對於指導劉承祐還是樂意的,畢竟,還要吃飯,東京城中那麼多舊臣勳貴,日子真正過得好的,沒有多少。

聞言,楊凝式稍微瞄了眼,面上露出一抹猶豫過後,比較中肯地答道:“陛下所書,進步很大。”

劉承祐所習,乃顏體,還是寫楷書稍微“容易”一點,至於楊凝式所擅長的楊氏行書,他學不來。

至於此番所作,節選自韓愈《馬說》的一段,整體上看起來,倒是方方正正的,但是明顯古板呆滯。

劉承祐呢,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注意到老師傅蒼老的面上閃過的表情,癟嘴道:“徒具其形,毫無氣韻可言,這點,朕還是清楚的。”

聞言,楊凝式指着“伯樂”、“千里馬”這兩個詞,以其蒼老的聲音道:“陛下所書,自有真龍氣韻,陛下求才之意,舉賢之心,躍然紙上啊!”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見這老師傅猜自己的心思,劉承祐不由一樂,算是認可了他的說法。

“陛下所定標點符號,於斷句明意,確有奇效啊!”說着,楊凝式又恭維了劉承祐一句。

聞此,劉承祐嘴角稍稍勾了一下,此前以羣臣奏章,多不加區分間隔,許多句意難辨,需要劉承祐去猜,苦於此點,劉承祐把“現代標點符號”拿出來,定了個標準規範,推行於中書。當然,只是些常用的符號,他可記不清標點符號大全。

初期羣臣或有不解,但在一段時間推廣下來,已然進入正軌,如今,基本上都感覺到了其便利。三館那邊編纂著書的文士們,是最先接受的。時下,已然在向全國推廣,這也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但阻力不大,且朝廷發力推動,時間卻也不是問題。

雖然並不值得得意什麼的,但是,劉承祐的心情仍舊不錯。

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98章 轉折點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374章 善待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92章 欒城之戰(4)半島史話·奇葩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7章 附議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298章 事泄了第187章 瑣屑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176章 去鄴都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141章 雌威第62章 奸宦昏主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04章 解決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1674章 爆發第375章 少林寺第398章 虞美人第80章 一意孤行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403章 抓起來!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48章 耿崇美第455章 見聞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185章 趙礪案第393章第118章 蒲陰第311章 舊識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127章 冬至宴3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158章 善後第410章 剋制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340章 定論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74章 萬歲呼聲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482章 李氏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347章 談話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450章 落幕第80章 一意孤行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66章 朕要親征第330章 小市民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141章 納降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
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98章 轉折點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374章 善待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92章 欒城之戰(4)半島史話·奇葩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7章 附議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298章 事泄了第187章 瑣屑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176章 去鄴都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141章 雌威第62章 奸宦昏主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04章 解決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1674章 爆發第375章 少林寺第398章 虞美人第80章 一意孤行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403章 抓起來!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48章 耿崇美第455章 見聞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185章 趙礪案第393章第118章 蒲陰第311章 舊識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127章 冬至宴3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158章 善後第410章 剋制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340章 定論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74章 萬歲呼聲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482章 李氏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347章 談話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450章 落幕第80章 一意孤行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66章 朕要親征第330章 小市民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141章 納降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