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

漢七十五年,正朔。

漢廷於未央宮正殿行大朝會,皇帝劉徹在接受過王侯及羣臣朝賀後,當殿頒佈聖諭,對大農府官制進行大幅重劃。

此事實已醞釀頗久,朝堂更大派系皆已取得共識,無非只是選在此時公告世人罷了,丞相曹欒離席出列,再在大殿中央向參與大朝的王公大臣宣讀了具體舉措。

大農府下轄府司依職守化歸六大“附府”,位居“司”之上,名曰“部”,六部之主掌僕射名曰“少卿”,位秩與內史等諸卿同,居九位大卿之下。

大農府六部,是爲財部,工部,商部,農部,虞部,水部。

財部掌國庫賦稅,轄百官秩俸及各府署各郡縣的財政收支分配;

工部掌營工營造,轄諸多官營工坊及掌城池和造橋築路等工役程式;

商部掌營商諸賈,轄坊市貨販,衡準物價及大漢內外商貿往來;

農部掌務農屯墾,轄農墾囤糧及種植,畜牧,水產,漁獵等農事;

虞部掌苑囿山澤,轄礦藏探勘開採及官屬林苑畋獵諸事;

水部掌江河百川,轄漢境水利諸事,建壩築堤,立渠清淤,治水以利萬民。

大農府劃爲六部,設少卿分掌,各部又下轄諸司,進一步細分其職守,無疑大大減輕了大農令的負擔。

然換個角度,大農令作爲大農府的執掌僕射,其手中握有的權柄也難免有所減損,至少不能似過往般獨攬大權。

東郭咸陽倒是不太在意,蓋因他這大農令手中還留着兩大直屬府司,是爲集司和計司,掌漢廷各府署和各郡縣的計簿賬薄,握有預算及審計大權,何況中央錢莊是不歸屬財部的,而由大農令直接派任的錢監掌管。

大農府的集司,計司和中央錢莊的執掌僕射亦兼任大農丞,然因大農府劃分六部,多了六位秩同諸卿的大農少卿,大農丞的地位還是略低於少卿的。

劃分六大部,自要多出不少官缺員額,也正因如此,朝廷各大派系爭執月餘,方纔彼此妥協,達成了共識。

鑑於關隴蜀道已是動工修築,且多是巴蜀商賈出貲承建,故出身蜀地的大農丞卓王孫升任工部少卿是順理成章的,羣臣沒有任何異議。

大農丞孔僅歷任平準令,鐵監,錢監,執掌過物價平準,鐵業整合及中央錢莊,歷練比卓王孫完整,故最重要的財部少卿非他莫屬。

皇帝陛下又將廣漢太守陳誠調回長安,升任商部少卿,作爲少府陳氏的繼承人,將來若要執掌少府,還得多加歷練,開拓眼界和格局,這位置最是合宜。

朝臣們對陳誠出任商部少卿也沒出言反對,曉得他頂多歷練些時日,他必會回到少府陳氏的“一畝三分地”,協助少府卿陳煌爲天家打理產業。

大漢君臣皆是不會容許少府陳氏過多涉入大農府事務的,國庫不是天傢俬庫,不能“公私不分”。

六部少卿已去其三,且是最重要的三大部,劉徹也不欲“吃相難看”,便將餘下三部少卿交由保皇派,中立派和保守派舉薦出任。

大漢雖要鞏固皇權,但朝堂上可不能搞“一言堂”,若皇帝說甚麼都是羣臣附和,沒有半分異議,遲早是要出岔子的。

劉徹是人不是神,總有思慮不周詳之時,家有犟兒不敗家,國有諍臣不亡國。

當然,劉徹也不會任由各大派系隨意推舉人選,才德兼備還是必要的。

朝臣們也是識時務的,沒舉薦甚麼庸才。

保守派推舉了開國功臣廣平候薛歐的孫子薛澤,此人確是有些才能,然太過循規蹈矩,事事依循往例,總之就是保守,難有太大建樹,卻也不會犯甚麼大錯。

中立派則推舉了太尉李廣的族弟李蔡,文帝朝時,李蔡隨李廣從軍,兩人同爲文帝侍從,後任武騎常侍,到得漢帝劉啓即位,李蔡已因屢立軍功,得賜二千石秩俸的上爵。

待得劉徹登基,李廣因功升任太尉後,李蔡主動呈請棄武從政,不再涉入軍務,可見此人不是莽夫,而是心思通透的果決之人,懂分寸,識時務,知所進退。

保皇派推舉的人選可就出人意料了,要說這人選,先得說說現下大漢保皇派是甚麼情形。

太上皇劉啓在位時,最堅定的保皇派無疑是老宗正劉通和丞相袁盎等元老重臣。

劉徹登基後,朝堂元老紛紛告老致仕,似公孫昆邪等正值壯年的又多是出身軍伍,爲了給後代子嗣鋪路,也在劉徹的帝位穩固後,主動退出朝堂,不是請旨外放,就是專心治軍。

現今大漢朝堂的保皇派勢力,執牛耳者無疑是宗正卿劉歂和太常卿劉買,要他們推舉人,自是要推舉劉氏宗親,舉賢不避親嘛!

保皇派推舉的乃是沈猶侯劉受,楚元王劉交的孫子,已故沈猶侯劉歲的兒子,也就是吳楚之亂中,反王劉戊的堂弟。

楚王劉戊昔年興兵叛亂,楚元王的子孫多受牽累,不是早早逃來長安避禍,就是吳楚兵敗後被削除爵位。

好在漢帝劉啓後來得知劉戊的親叔伯們曾多次勸諫他不要謀反,故而就重新給他們封了候,免得他們流落街頭,食不果腹。

沈猶侯劉歲雖重新得爲列候,卻餘悸未消,便祈求皇帝準允他留在長安,不去食邑居住。

劉啓體恤這位族叔年事漸高,便是準允他留京,然劉歲終歸是被嚇掉了魂,先前又在逃亡途中遭了不少罪,沒過多久便撒手人寰,獨子劉受就承襲了爵位,仍是留在長安。

比起因京居令而遷居長安的劉氏王侯,在長安居住近愈二十載的劉受算是半個“地主”,與天家的關係無疑是更爲親近的,也是最早入住皇親苑的劉氏王侯之一。

劉受爲人謙和,處事沉穩,頗得劉氏宗親的信任,二十年來又獨自撐起了偌大的侯府,確是個穩當人。

原本老宗正劉通還想舉薦他入宗正府,想等劉歂也精力不濟了,就讓劉受接任宗正卿,不料樑王嗣子劉買橫空出世,搶先進了太常府,進而接任太常卿,明擺着會成爲劉歂的繼任者,故劉通也就作罷了。

此番大農府的少卿出缺,且可讓保皇派舉薦一人,朝堂上的劉氏宗親自是順理成章的舉薦了劉受,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是舉賢不避親。

皇帝劉徹聞得三大派系舉薦的人選,不禁啞然失笑,心道歷史確有其必然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依着後世史籍記載,李蔡曾歷任御史大夫和丞相,治吏改幣,統籌鹽鐵;薛澤也做過丞相,雖無甚建樹,卻也算恪盡職守;劉受則歷任宗正卿和大農令。

三人確實適合出任大農少卿,看來三大派系還是懂規矩的,雖存着私心,可也沒真將酒囊飯袋舉薦上來。

如此便好,政治是門藝術,妥協的藝術。

國政繁雜,帝皇不可能事必躬親,如何平衡朝堂各派系的勢力,讓他們相互制衡,纔是爲君之道。

仔細權衡過三人的經歷和脾性,劉徹方是爲他們分派了職位。

薛澤出任農部少卿,蓋因農者乃國之大事,即便要推進農業轉型,也要力求穩妥,不宜躁進,更不能搞甚麼大幹快上,免得如……

劉受出任虞部少卿,他出身宗室,掌管苑囿較爲方便,現下大漢的諸多礦藏又多是少府,皇室實業和田氏商團協助朝廷開採的,與皇親國戚們打交道,劉受無疑是輕車熟路,且他也不是徇私瀆職的性子。

李蔡出任水部少卿,自是劉徹看上了他出身軍伍,做事雷厲風行,且殺伐果決。

治水向來是個肥差,免不得有蛀蟲貪瀆,就得派個性強悍的李蔡執掌此事,誰貪就殺誰!

要曉得,水部屬官若貪瀆治水款項,搞豆腐渣工程,其危害遠遠大於尋常官員的貪污瀆職,江河川流一旦潰堤,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多少浮殍泛於洪流?

劉徹向來不屑滿清的韃子皇帝,然唯對雍正皇帝將治水貪官凌遲之事,覺着做得對極了!

不將之炮烙凌遲,不足平民憤!

新官上任,自要拔擢些信得過的部屬,劉徹倒也沒插手,任他們自行拔擢輔官,只要通過公府覈驗評鑑即可。

所謂“輔官”和“屬官”是有區別的,屬官是經過官僚體制逐級歷練上來的,類似後世的“事務官”,輔官則具有幕僚的輔佐性質,類似後世的行政助理。

大農府雖重劃六部,然下轄諸多府司的屬官沒有過多變動位秩,只是調整職守和轄屬,故出缺的員額多是少卿輔官,譬如新設的少卿丞,少卿長史之類,其官秩就比照下轄府司的同類官員,往上拔一級,然除卻少卿本人,其輔官對下轄府司是沒有管轄權的。

簡而言之,六部少卿雖另開“附府”,然其性質類似後世的秘書處,輔官們有秩無權,更不會如各府司僕射般,能跟隨公卿上朝。

饒是如此,羣臣們也頗爲滿足了,這麼些官缺足夠他們舉薦乃至安置自家子侄的,沒實權就沒實權,若是真有才能,總能出頭的,若沒真才實學,就幫着少卿們打打下手,跑跑腿,好歹吃着皇糧,餓不死!

這章着實不好寫,資料都早了好久。

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新書徵詢,免費章節,請大家務必看看,拜託!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八百一十章 天羅地網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十七章 御賜盛宴 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六百零八章 商貿代表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
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新書徵詢,免費章節,請大家務必看看,拜託!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八百一十章 天羅地網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十七章 御賜盛宴 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六百零八章 商貿代表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