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六 商務招標(四)

英國人雖然有些左右爲難,但還是傾向於和海外華人談判。因爲戰爭是爲政治服務,己經稱霸世界百餘年的日不落帝國自然是深知其中的內蘊,現在的英國確實沒有力量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且英國是目前各國中在華利益最大的國家,佔中國整個對外貿易的六成左右,而對中國的領土並有野心,因此英國只想維持住目前中國的局面也就夠了。

繼續擴大在中國的戰爭,對英國來幾乎增加不了多少利益,只會讓對中國領土存有巨大野心的俄國佔便易,現在俄國趁機出兵佔領中國的東北地區,己經引起了英國警惕,如果俄國真的吞併了中國的東北地區,將會對英國在中國的利益造成重大的威脅。

何況多了海外華人這個因素,擴大戰爭也未必有用,本來英國陷入布爾戰爭的泥潭,己經讓執政的保守黨承受着巨大的壓力,而前一段時間八國聯軍在中國戰場連續失利,在英國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應,因爲英國是八國聯軍的發起國之一,因此八國聯軍的失利,自然就是英國的失利。

於是在野的自甴黨、工黨等反對黨抓住這個機會發難,攻擊執政的保守黨無能,導致在南非、中國兩處戰場均不利,要求首相索爾茲伯裡候爵辭職。

現任首相索爾茲伯裡候爵,己是第三次出任英國首相,本來每次他出任英國首相都會兼任外交大臣,而現在迫於國內的壓力,不得不辭去外交大臣,改由蘭斯多恩候爵出任。因此如果向中國戰場增兵的風險極大,仍然不能取得主動,那麼保守黨將真有可能失去執政的地位。兩害相權取其輕,在目前的情況下,確實要優於戰爭。

另外海外華人的三個招標項目,也很讓英國動心,因爲英國是目前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俱有強大的工業實力,由其是在造船業上,對其他各國更是有十年以上的領先優勢,因此這三個招標項目,英國的企業都有很強的競爭力,而且一但有企業中標,將會給英國帶來多少利益,解決國內多少人就業,從而緩解保守黨的壓力,相信唐寧街的那些政客們都明白。至於天津的關稅問題,當然也是可以再協商的。

於是會議就在這樣不斷的爭吵中進行,自然是誰也不服誰,因爲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立場,不會輕易的做出改變;而領事們只是國家的代表,聽命於國內行事,也無權擅自對國家的戰略方針做出改變。

這樣的會議實際上是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也不可能讓各國達成一致的意見,歸根結底還是要等國內對海外華人的招標、以及他們釋放出的願意談判的信號做出評估,然後制定出下一步的計劃,再由各領事來實施,而這次會議只是讓各國之間瞭解互相的態度,做爲國內決策下一步行動的參考。

於是在領事們爭吵了大約一個時以後,霍必瀾才發言建議結束這次會議,各國的領事與各自的國內聯繫,好確定各國下一步的計劃,並且約定三天以後各領事們再次舉行會議,以確定下一步的行動。其實在剛纔的爭吵中,各國的領事心裡大多也都可了一個譜,知道怎樣向國內彙報,因此也都聽從了霍必瀾的建議,結束會議,各自回領事館去了。

等各國的領事都離開以後,霍必瀾立刻又派人通知李鴻章,要求明天讓張佩綸去天津的計劃暫時延後,而什麼時候動身,再聽通知。

本來趙維忠的電報發到天津之後,很快就收到了天津新區臨時政府的迴應,表示海外華人歡迎張佩綸訪問天津,但得知海外華人宣佈設立海關、重新制定關稅以後,李鴻章對張佩綸的天津之行就不抱什麼希望了,因爲李鴻章己經認定了,各國一定會增加軍隊,擴大戰爭,因此也爲此憂心匆匆,這戰事一起,後果實在是難以預料,洋人們勝了,他們必然會趁勢向大淸敲詐勒索,不知又要多賠多了銀子土地,才能滿足各國,而既便是海外華人贏了,對大淸也未必就是好事,到了那時可就不是尾大難掉了,而是其勢己成,大淸還能拿什麼制住這夥海外華人。

只是李鴻章雖然無法阻止這場戰爭的進行,但總也還是要努力做些什麼事情,因此讓張佩綸去天津,至少也能瞭解一下海外華人,並且和他們建立聯糸,萬一海外華人真的打贏了,那麼李鴻章的下一個談判的對手就是這夥海外華人了,早做準備總是不錯的。

於是經過了幾天的準備,張佩綸決定在明天乘坐輪船招商局的客船,啓程出發去天津,而趙維忠則仍然乘坐海龍號魚雷艇同行。

接到了英國領事館的通知,要求張佩綸推還行程以後,李鴻章還以爲洋人己經決定擴大戰爭了,因此一晚上都沒有睡好,第二天一早他就趕到英國領事館,打探英國的態度。

霍必瀾到也沒有對李鴻章隱瞞,將海外華人進行招標,並且釋放了有談判的意向,現在各國都在重新評估協商怎樣應對,因此希望張佩綸等到各國協商結果出來以後,再去天津,而這次的天津之行,可能會由他幫助各國向海外華人傳達態度。

這個結果大大出乎了李鴻章的意料,而且也沒有想到海外華人居然還有這樣的手段,雖然還沒有完全把各國拉到談判桌上來,但能讓各國重新開始評估協商,就己經很不錯了,李鴻章當然還記得,在剛知道海外華人宣佈設立海關、重新制定關稅以後,各國可都是一付強硬的態度,大有立刻就擴大戰爭的架式。

不過李鴻章也有些不解,雖然他也知道歐洲各國重視商業,但就是海外華人這幾項招標項目,就可以讓各國做出改變,連海外華人提高關稅也不理了嗎?

儘管李鴻章是這個時代最瞭解世界的中國人,但這也僅僅只是限於中國人的認知範圍之內,其實李鴻章對這個時代的世界大勢,跟本就不淸楚,儘管他也知道,各國之間確實有矛盾,但卻並不知道這些矛盾到底有多深,也不知道這些矛盾的根源所有,也就無法利用這些矛盾爲自已服務。

而與李鴻章同時代,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涌現出來的一批政治精英們,對世界大格局的瞭解程度,要遠比李鴻章深刻得多,於是日本才能利用這些矛盾,爲日本的明治維新、以及發動甲午戰爭,包括舊時空裡五年以後又發動了日俄戰爭,都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儘管日本的明治維新、清廷的洋務運動幾乎是同時開始,但卻使兩國的國勢呈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對世界大格局的真正瞭解,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目前的世界大格局來,世界主要矛盾有兩個,一是海權國家與陸權國家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主要體現在英國與俄國的全世界對抗;而另一個矛盾是以徳國、美國爲代表的新崛起國家對以英、法、俄等老牌帝國的全方位挑戰,其中又以徳國的崛起勢頭更爲迅猛,已經讓英、法感受到巨大的壓力,這就決定了各國不可能在中國問題上真正統一行動。另外儘管各國都在中國有重大的利益,但中國卻並不是這個時代的矛盾中心,因此各國也不可能在中國投入過多的力量。

穿越者們做爲後知後覺者,自然十分淸楚這個時代的世界格局,因此他們纔敢放手做爲,另外穿越者同樣也有後手準備,就算各國真的擴大了戰爭,也並不懼怕。畢竟在穿越者手裡還有幾艘超時代的軍艦存在,這也就是穿越者們最大的底牌。

隨後的時間裡,各國的電報線幾乎一刻都沒有停止過,熱得發燙,各國的政府也積級的展開討論、協商、交換意見等等,另外也在緊急評估海外華人招標項目的價值,是否參與投標。

三天以後,上海的各國領事得到了國內的指示,再次招開會議,這次終於拿出了一個暫時妥協的方案來。首先是各國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參加海外華人的招標項目,同時讓張佩綸爲各國帶話,各國政府在原則上同意和海外華人進行談判,結束戰爭,但希望海外華人能夠提出他們談判的原則條件。

儘管是通過張佩綸帶話,但這也算是各國主動向海外華人提出了談判的要求,可以是滿足了海外華人的目地,但這並不是各國正式向海外華人提出談判要求,因此各國也可以隨時不認,還保持着相當大的主動性。

另外張佩綸轉達的只是一個意向,各國並沒有將自己談判的條件列出來,相反要求海外華人首先提出他們的談判條件,又爲自己保留了一張底牌,可以視海外華人提出的條件,決定是否進行正式的談判。這也明各國是不會在談判中做出過多的讓步的。

而這樣的結果,己經讓李鴻章決得十分滿意了,只要雙方都有談判的意向就可以,而自已可以做爲海外華人與洋人之間的中間人,儘可能從中周旋,促使雙方談判成功,並盡力爲大清爭取利益。

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動(四)第三二二章 海參崴(五)第七十四章 統計結果第三一零章 二進膠州(三)第三九五章 全面開戰(四)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三七二章 德國的收穫(下)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四九零章 登陸作戰(十一)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八十四章 造艦競標(一)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一七四章 南洋鉅富(上)第四六五章 武昌之行(六)第一七九章 護僑行動(一)第一二七章 電報第一四七章 北倉之戰(六)第六一八章 滿洲里戰役(十二)第五七零章 預備會議(五)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訪問(五)第三十七章 造艦計劃(一)第一三四章 渤海海戰(三)第二六八章 進城(四)第四二六章 停戰期(七)第一九三 訪問天津(五)第一六七章 天津新區第一九七 日本的算盤第二四四章 天誅(一)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一零四章 考查(一)第二九三章 漁人行動(五)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二五一章 創業(四)第三零一章 偵察敵情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六四零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二)第六十八章 德國使團(八)第六五九章 遠東遠征軍(六)第一九零章 訪問英法(一)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二八一章 五人會議(五)第一七二章 投資考察(三)第五三六章 聯合軍演(一)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一三七章 合肥見聞(一)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一)第三一四章 軍隊擴編計劃(二)第二二二章 清廷求和(五)第一零二章 攔截(上)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六五八章 遠東遠征軍(五)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第一八四章 護僑行動(六)第一五四章 新農村建設(五)第一三五章 渤海海戰(四)第九十八章 新根據地(一)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一六七章 天津新區第二零四章 正面進攻(中)第四二六章 停戰期(七)第五零五章 清廷招撫(二)第九十三章 天津戰役(六)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三八九章 對馬海戰(十五)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一二三章 學校(二)第四六八章 迎擊俄軍(五)第五九八章 上海租界(十)第一七六章 南下上海(六)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二二一章 青島戰役(五)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四八二章 登陸作戰(四)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四一四章 北京攻略(十)第六零二章 應對計劃(下)第一零四章 攔截(下)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三十二章 襲擊(下)第一四零章 上海新區(四)第一三一章 德國艦隊(三)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二三一章 總結(上)第三七八章 對馬海戰(五)第四二二章 停戰期(三)
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動(四)第三二二章 海參崴(五)第七十四章 統計結果第三一零章 二進膠州(三)第三九五章 全面開戰(四)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四七三章 山海關之戰(二)第一一六章 農村調查(二)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三七二章 德國的收穫(下)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四九零章 登陸作戰(十一)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八十四章 造艦競標(一)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爭(中)第一七四章 南洋鉅富(上)第四六五章 武昌之行(六)第一七九章 護僑行動(一)第一二七章 電報第一四七章 北倉之戰(六)第六一八章 滿洲里戰役(十二)第五七零章 預備會議(五)第一六二章 日本的訪問(五)第三十七章 造艦計劃(一)第一三四章 渤海海戰(三)第二六八章 進城(四)第四二六章 停戰期(七)第一九三 訪問天津(五)第一六七章 天津新區第一九七 日本的算盤第二四四章 天誅(一)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一零四章 考查(一)第二九三章 漁人行動(五)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二五一章 創業(四)第三零一章 偵察敵情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六四零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二)第六十八章 德國使團(八)第六五九章 遠東遠征軍(六)第一九零章 訪問英法(一)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二八一章 五人會議(五)第一七二章 投資考察(三)第五三六章 聯合軍演(一)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一三七章 合肥見聞(一)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一)第三一四章 軍隊擴編計劃(二)第二二二章 清廷求和(五)第一零二章 攔截(上)第四十七章 登陸作戰(上)第六五八章 遠東遠征軍(五)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第一八四章 護僑行動(六)第一五四章 新農村建設(五)第一三五章 渤海海戰(四)第九十八章 新根據地(一)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一六七章 天津新區第二零四章 正面進攻(中)第四二六章 停戰期(七)第五零五章 清廷招撫(二)第九十三章 天津戰役(六)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三八九章 對馬海戰(十五)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一二三章 學校(二)第四六八章 迎擊俄軍(五)第五九八章 上海租界(十)第一七六章 南下上海(六)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二二一章 青島戰役(五)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四八二章 登陸作戰(四)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四一四章 北京攻略(十)第六零二章 應對計劃(下)第一零四章 攔截(下)第三十五章 導彈戰術(下)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三十二章 襲擊(下)第一四零章 上海新區(四)第一三一章 德國艦隊(三)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二三一章 總結(上)第三七八章 對馬海戰(五)第四二二章 停戰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