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蕩盡羣雄(一)

武平(注:治郎州,今常德),原是唐末武安節度使馬殷所建政權,到後晉之時,已是“傳國三世,有地數千裡,養兵十萬人”的一塊割據之地。

馬殷死後,其子馬希葵與馬希崇爭位,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南唐李景趁機派兵滅掉了武平。馬希葵部將王逶、周行逢、張文表等起兵擊敗南唐兵,收復了湖南。

爲了得到大周保護,武平從此向大周稱臣。

不久,王逶被部將殺死,周行逢遂成爲湖南的實際統治者,被柴榮封爲武平節度使,他雖然是節度使,實際上是擁兵自重、基本獨立的地方政權。

在侯大勇曾經生活過的另一個世界,有一句名言,上帝讓誰滅亡,就先讓誰瘋狂,這個名言用在一個政權也同樣成立。武平政權的重臣們,利令智昏,不去思考如何在大周、南唐等強敵的包圍下生存,內部卻爲了權利開展了一場混戰。

內戰原因很簡單,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逝,周行逢病逝之前,留下遺命,讓十一歲的兒子周保權繼位,遺命一出,衡州刺史張文表就勃然大怒。發怒原因同樣簡單:周行逢一死,張文表就成了老大,有了實力,就不願意屈居十一歲的小兒之下。

久經戰場的張文表,有足夠的信心藐視十一歲的周保權。

周保權不過是半懂事的孩子,讓他領導一個風雨飄零的地方政權,實在是對其心靈和肉體的雙重摧殘,他所能依靠的就是父親遺策和少數忠心大臣。登位不久,周行保便派出一隊人馬前往永州,這是父親周行逢生身制訂的策略,在南面爲張文表安上一顆釘子。

一個人登上權力的峰頂之後,就算他如何清醒,時間久了。就必然會高估自己的力量,周行逢的種種防範措施正是建立在這種虛幻之中,他沒有想到,活着地張文表遠遠比死去的周行逢更有力量。這一支用來牽制張文表的人馬,路過衡州之時,刺史張文表振臂一揮,便痛快地成了張文表的一部人馬。

兵變正式開始了!

張文表帶着一羣披麻戴孝的軍士,僞裝成奔喪的模樣。直奔周保權的治所郎州,途經潭州之時,潭州守將廖簡正在大宴賓客,他本是張文表的死對頭,聽到張文表兵至,喝得迷糊地廖簡竟然神差鬼使般命令打開城門,張文表輕易進入了潭州城,潞酊大醉、無法行走廖簡這才清醒過來,此時他只能坐地而罵,結果被張文表斬首示衆。

真實的歷史有時比演義還要離奇。平定武平、南平以後。侯大勇聽到這一節時,不禁嗟嘆連連:造化弄人,莫過於此。

周保權得知張文表叛亂並佔領了潭州。頓時亂了陣腳,幾位老臣商議一番,派出大將楊師潘率兵平叛,同時嚮往來甚密的西蜀求援。

楊師潘所部與張文表所部在潭州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陷入了膠着之態。就在楊、張兩部混戰之時,大周迅速組建了南征軍。

南征軍出發之日,侯大勇親自出城相送,朝中百官傾巢出動,送行的隊伍逶迤不絕,聲勢浩蕩。

侯大勇和郭炯兩人騎着高頭大馬。走在隊伍的最前面。

侯大勇身着紫服,腰上有玉帶,還帶着魚袋。此次大軍南征,算得上統一戰爭的第一仗,在另一個世界的軍事教科書裡,極爲重視首戰,首戰必勝成爲軍隊重要傳統,侯大勇穿上了最爲正式的服飾,就是表達對首戰的重視。

郭炯則一身玄甲。玄甲是由張青海親自打造,輕便結實,是大周軍最好地制式將軍鎧甲,當郭炯穿着這一身鎧甲來到了大梁城,許多禁軍將領都極爲眼紅,千方百計想弄一套,只是玄甲在侯大勇特意控制之下,只能作爲賞賜,因此,將軍玄甲有價無市,令無數禁軍將領望甲興嘆。

“南征之戰,郭郎是西南方面兵馬都部署,匡操爲西南方面兵馬副都部署,你和匡操都是黑雕軍老將了,所以說,此戰其實是黑雕軍南下之首戰,首戰必勝,這是我給你地任務。”

“此戰也是警告各個節鎮,讓他們見識黑雕軍武力,去掉所有非分之想,老老實實接受朝廷的整訓與改革,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戰意義遠非奪取荊湖這麼簡單,在我們家鄉有一句古話,叫做戰爭是朝政的延續,此戰就是最好地註解。”

“楊樂和是長江水師的副帥,此人據說有勇有謀,此戰,是驢子是馬,正好可以帶出來溜溜。”

“南平、武平畢竟從名義上臣服於大周,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戰三分靠戰,七分攻心,郭郎可以在襄陽威壓兩平,若能夠不戰而屈人之戰,當是上上之策。不過,兵戰兇危,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郭郎也不必拘泥於條條款款,若要戰,便要將敵人打痛打服,切不可沽名學霸王。”

馬蹄聲聲,春風拂面,身着玄甲的郭炯目光透着經過無數鐵血戰鬥培養出來的堅毅,聽着侯大勇的細心交待,郭炯內心莫名心潮澎湃,他腦海間突然閃現出滄州遇見侯大勇的情形,當年誰又能知道這位買野山參的漢子,竟然是頂天立地的一代雄主,而自己不過是滄州普通平凡的富家子,不過幾年時間,誰又能想到能成爲統兵滅國的大將軍。

世事之奇,真是超過人地想象。

郭炯充滿豪氣地道:“南平、武平加在一起也不過幾萬人馬,還要防守各個城池,機動兵力極爲有限,南征軍有一萬黑雕軍老軍,有五千名從各節鎮挑選出來的能戰之士,另有五千長江水師,兩萬虎狼之師,對付兩平輕而易舉,侯帥放心,末將定然能夠一戰定兩平。”

說話間,兩頭到了十里外的別亭,郭炯在馬上行過軍禮,也不多說,率着大軍就往南去。

軍人們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視線之外,侯大勇這才帶領着百官返回大梁城。

魏仁浦、王簿等人緊緊跟隨在侯大勇身後,進入了大梁城,全城百姓皆夾道歡呼,侯大勇頻頻揮手示意。魏仁浦臉上也帶着微笑,但是,他心中卻在盤算着:“朝中諸事,無論大小皆由侯大勇所定,大梁城內所有軍士,皆爲侯大勇嫡系,小陛下實際上已成了徹底的傀儡,改朝換代是遲早之事,若自己首先提議陛下禪讓,則是新朝第一大功臣。”

這個念頭在魏仁浦心底滋生,便如快速生長的水草一樣滋生蔓延,可是這畢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魏仁浦又有些拿不定主意,他跟隨在侯大勇身後,臉上陰睛轉換着,汗水也不自覺地往下直趟。

一旁的王簿無意中看見魏仁浦臉色,道:“魏相臉色如此難看,身體不舒服嗎?”

魏仁浦打了一個“哈哈,“道:“偶染風寒,無妨,無妨。”

南征大將郭炯率兵離開大梁之時,掛着禮部侍郎職務的先鋒官劉成通,率着前鋒兩千黑雕軍騎兵,快馬加鞭,已經到達了襄陽城。

襄陽城,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也是著名地軍事重鎮。

漢水沿萬山東下,直行十里,呈90度角急轉,繞向正南方,和西南羣觀構成一個長約十里,寬約六裡的長方形闊地,小小*平原。襄陽城位於東北角漢江邊,正所謂“觀山亙其西南,漢水縈其東北”。

樊城夾江而峙,作爲襄陽的藩城(樊籬、屏蔽),與襄陽互爲犄角,扼水陸交通要衝。

這個地形特點,決定了襄陽不是通都大邑,只能是一座府城,在西南方向遠離羣山,壓住東北靠漢江的一端,以湍急的漢江爲北部城池,鑿開東、南、西三面寬闊的護城河作爲排澇和防禦體系,輔以不甚高大的堅城,就構成了著名的難以攻克的軍事防線。

遠在大梁的侯大勇目光也聚焦在襄陽,對於襄陽,他有着特殊感情,這個感情源於十二歲的一次經歷。

在侯大勇記憶中,那是一年暑假,不知什麼原因,侯大勇就來到了佈滿灰塵的舊閣樓,從父親的舊書櫃裡翻出了一本毫不起眼的老書,書名叫做《射鵰英雄傳》,作者是金庸,侯大勇原本對父親收藏的古香古色的老書沒有興趣,他更喜歡看有聲音和味道、並且是立體的圖畫書,只是這本書上有個雕字,從字面理解以爲是講大雕的故事書,就隨手翻來看看,誰知這一看就不可收拾,他隨着郭靖、黃蓉的故事馳騁在大漠和襄陽城中,從此對立體書再也沒有興趣,成天躲在舊閣樓上閱讀父親收藏的古樸平面書。

襄陽城,從此在侯大勇小小心靈中永遠地留下了一個位置。侯大勇成爲軍人之後,多次考察了襄陽古戰場,對襄陽地形極爲熟悉。此次攻打南平、武平之役,襄陽城從位置、地形到道路各方面來看,皆是南征大軍天然根據地,因此,南征軍總指揮部就位於襄陽城。

第11章 商隊南行第96章 鏖戰西北(九)第330章 蕩盡羣雄(七)第265章 鹿死誰手(二十八)第326章 蕩盡羣雄(三)第86章 鳳雲再起(九)第354章 蕩盡羣雄(三十二)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315章 南下之路(三十)第1章 首戰告捷第267章 鹿死誰手(三十)第40章 節度三州(四)第153章 爭奪河套(十八)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372章 蕩盡羣雄(五十)第285章 鹿死誰手(四十九)第350章 蕩盡羣雄(二十八)第105章 清水河畔(二)第239章 鹿死誰手(一)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151章 爭奪河套(十六)第341章 蕩盡羣雄(十八)第91章 鏖戰西北(四)第2章 草原生活第152章 爭奪河套(十七)第19章 又見青葉(二)第181章 廟堂之高(九)第301章 南下之路(十六)第267章 鹿死誰手(三十)第344章 蕩盡羣雄(二十二)第246章 鹿死誰手(九)第263章 鹿死誰手(二十六)第49章 回鶻大軍(三)第237章 決戰幽雲(二十八)第222章 決戰幽雲(十三)第344章 蕩盡羣雄(二十二)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16章 侯府家事(二)第336章 蕩盡羣雄(十三)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375章 蕩盡羣雄(五十五)第15章 侯府家事(一)第44章 獅熊爭霸(一)第14章 攻城爲下(二)第368章 蕩盡郡雄(四十六)第47章 回鶻大軍(一)第9章 疑雲重重第125章 經營同心(十一)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235章 決戰幽雲(二十六)第176章 廟堂之高(三)第46章 獅熊爭霸(三)第80章 風雲再起(三)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13章 王樸來訪第262章 鹿死誰手(二十五)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2章 拒捕出城第123章 經營同心(九)第342章 蕩盡羣雄(十九)第264章 鹿死誰手(二十七)第292章 南下之路(七)第80章 風雲再起(三)第96章 鏖戰西北(九)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235章 決戰幽雲(二十六)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17章 黑雕軍營第18章 發現密室第14章 突現疫情第222章 決戰幽雲(十三)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119章 經營同心(五)第72章 回到大梁(四)第59章 出使蘭州(二)第48章 回鶻大軍(二)第253章 鹿死信手(十六)第151章 爭奪河套(十六)第283章 鹿死誰手(四十七)第206章 廟堂之高(三十六)第369章 蕩盡羣雄(四十七)第173章 爭奪河套(三十八)第329章 蕩盡羣雄(六)第308章 南下之路(二十三)第13章 攻城爲下(一)第240章 鹿死誰手(二)第5章 中元節日第2章 開辦實業第182章 廟堂之爭(十)第129章 經營同心(十五)第351章 蕩盡羣雄(二十九)第128章 經營同心(十四)第106章 清水河畔(三)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102章 鏖戰西北(十五)第61章 奇襲隴西(一)第244章 鹿死誰手(六)第54章 回鶻商隊(二)第178章 廟堂之高(五)第7章 富貴生活
第11章 商隊南行第96章 鏖戰西北(九)第330章 蕩盡羣雄(七)第265章 鹿死誰手(二十八)第326章 蕩盡羣雄(三)第86章 鳳雲再起(九)第354章 蕩盡羣雄(三十二)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315章 南下之路(三十)第1章 首戰告捷第267章 鹿死誰手(三十)第40章 節度三州(四)第153章 爭奪河套(十八)第84章 風雲再起(七)第372章 蕩盡羣雄(五十)第285章 鹿死誰手(四十九)第350章 蕩盡羣雄(二十八)第105章 清水河畔(二)第239章 鹿死誰手(一)第161章 爭奪河套(二十六)第151章 爭奪河套(十六)第341章 蕩盡羣雄(十八)第91章 鏖戰西北(四)第2章 草原生活第152章 爭奪河套(十七)第19章 又見青葉(二)第181章 廟堂之高(九)第301章 南下之路(十六)第267章 鹿死誰手(三十)第344章 蕩盡羣雄(二十二)第246章 鹿死誰手(九)第263章 鹿死誰手(二十六)第49章 回鶻大軍(三)第237章 決戰幽雲(二十八)第222章 決戰幽雲(十三)第344章 蕩盡羣雄(二十二)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16章 侯府家事(二)第336章 蕩盡羣雄(十三)第323章 南下之路(三十八)第375章 蕩盡羣雄(五十五)第15章 侯府家事(一)第44章 獅熊爭霸(一)第14章 攻城爲下(二)第368章 蕩盡郡雄(四十六)第47章 回鶻大軍(一)第9章 疑雲重重第125章 經營同心(十一)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235章 決戰幽雲(二十六)第176章 廟堂之高(三)第46章 獅熊爭霸(三)第80章 風雲再起(三)第203章 廟堂之高(三十三)第13章 王樸來訪第262章 鹿死誰手(二十五)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12章 拒捕出城第123章 經營同心(九)第342章 蕩盡羣雄(十九)第264章 鹿死誰手(二十七)第292章 南下之路(七)第80章 風雲再起(三)第96章 鏖戰西北(九)第163章 爭奪河套(二十八)第235章 決戰幽雲(二十六)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17章 黑雕軍營第18章 發現密室第14章 突現疫情第222章 決戰幽雲(十三)第268章 鹿死誰手(三十一)第119章 經營同心(五)第72章 回到大梁(四)第59章 出使蘭州(二)第48章 回鶻大軍(二)第253章 鹿死信手(十六)第151章 爭奪河套(十六)第283章 鹿死誰手(四十七)第206章 廟堂之高(三十六)第369章 蕩盡羣雄(四十七)第173章 爭奪河套(三十八)第329章 蕩盡羣雄(六)第308章 南下之路(二十三)第13章 攻城爲下(一)第240章 鹿死誰手(二)第5章 中元節日第2章 開辦實業第182章 廟堂之爭(十)第129章 經營同心(十五)第351章 蕩盡羣雄(二十九)第128章 經營同心(十四)第106章 清水河畔(三)第207章 廟堂之高(三十七)第102章 鏖戰西北(十五)第61章 奇襲隴西(一)第244章 鹿死誰手(六)第54章 回鶻商隊(二)第178章 廟堂之高(五)第7章 富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