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天下兵馬大元帥

楊銘選擇眼下出徵,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別看現在天下大亂,歷史上那些反賊一個個的也都冒出來了,但是他們還沒有成氣候。

因爲他們沒有那個時間,竇建德還沒有佔據河北,只不過是高士達麾下一個土匪頭子而已。

說白了,就是沒有形成割據勢力,土匪和割據是有本質區別的,割據意味着郡縣各級行政機構都被他們控制,形成了地方小政府,這個就比較難打了。

而眼下呢,各地的叛軍基本還是處在打游擊階段,沒什麼章法,麾下也沒有多少世家大族的子弟效力,戰鬥力堪憂,決策也比較幼稚。

最重要的一點是,眼下的大亂鬥跟歷史上的隋末大亂鬥,有着本質區別,那就是地方官員和世家大族,沒有拋棄朝廷。

現在的情況,稱之爲農民起義,是貼切的。

當然了,除了渤海高氏,這一支自打併入了舊齊高家,就已經是一個不穩定因素了,因爲他們覺得自己祖上當國皇帝,而且還不遠,才過了幾十年。

楊茵絳她們終究是女人,對大事的干預程度,是非常有限的,皇帝都准許了,她們不樂意也沒辦法。

雖然楊茵絳帶頭去蕭皇后那裡哭訴,也是毫無效果,蕭皇后不幹政。

連續數天,楊銘一直在安撫自己的妻兒,算是暫時讓她們消停了一點。

至於如何平叛,楊銘覺得沒必要籌劃部署,外面的亂子一天一個樣,你遠在京師,什麼都不清楚,謀劃也是無用功,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玩的就是一個臨場指揮。

於是他先是去找兵部,看看能給多少人。

“衛公從京師帶走了五萬大軍,魚俱羅從洛陽抽調了三萬人,眼下能撥給太子的,也就兩三萬了,”兵部尚書段文振苦惱道。

這個人,按照歷史軌跡的話,兩年前就該掛了,但是這一世沒有,因爲歷史上他是隨軍征討高句麗染了病才死的,這一世,身體目前爲止,依然康健。

楊銘笑道:“兵貴精而不貴多,兩三萬足以。”

爲什麼這麼少就夠了呢?因爲他是太子,他如果出征,四方兵馬皆受他調度,什麼來護兒魚俱羅衛玄,都得聽他的。

段文振不好意思道:“關中乃重中之重,臣這麼抽調,前提還是將崔弘升的大軍調回來,才能給殿下配全三萬人,北征戰馬損耗極巨,能給太子的,也就不足一萬匹了。”

“足夠了,”楊銘擡了擡手:“我這次出征,自己點將,兵部無需安排,甲冑缺失的話,從河東調撥。”

段文振趕忙道:“甲冑還是不缺的,河東煉場一直就沒停過,衛尉寺府庫充盈,這一點太子放心。”

楊銘點了點頭:“那你便往各軍府發令吧,以我的名義,抽調膂力矯壯之人,我不要三萬,兩萬就行,但一定要最好的。”

“您放心,給您安排的,絕對是精銳,”段文振道。

兩萬人馬,外加從東宮抽調左右衛率一萬人,河東部曲精銳五千人,等於是三萬五千人,其中東宮左右衛率與河東部曲,能出一萬兩千匹馬。

楊銘返回東宮之後,將一干心腹都叫來,開始安排工作。

李靖、楊玄挺、蘇烈、楊元慶,楊玄縱,裴行儼、侯君集、徐世績、史萬寶、龐犇、龐韜、來整、高表仁、韓世諤、楊思玄、樑師都、韓孝基一干武將。

隨軍的文官,有李建成、房玄齡、杜如晦、喬淳已、劉弘基、姚思廉、薛收、崔處仁。

以及千牛備身張元備、裴爽、張希玄、來宇、虞熙、韋懷敬、韋思言、獨孤凌雲、薛萬述、李孝恭、高湛。

貼身侍衛陳奎、朱三力、崔謂、裴忠。

“裴熙載和史懷義,還有多久能回來,”楊銘問道。

他在決定出徵後,已經送信巴蜀,將這兩個人調回來,還有河東的宋老生。

房玄齡答道:“快馬加鞭,應該也就五六天了,宋老生後日就可進京。”

大家在得知即將隨太子出征後,一個個的都非常興奮,因爲這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其中很多人,以前沒有這個機會,現在有了。

年輕人嘛,終究是膽子大,這就是爲什麼楊銘此番安排,除了史萬寶和龐犇,沒有一個年紀大的。

年齡大了畏首畏尾,於戰不利。

“關中至洛陽,只是一些小股賊寇,不足爲患,我們此番出征,重點還是在河北,掃平河北之亂,大事可定,”李靖與來護兒的觀點是一致的,平定河北,半個北方就穩定了,北方穩了,江南就好說了。

杜如晦道:“沈綸和周仲牟的襄陽水軍已經進駐江都,洛陽方面,王世充率一萬人,跟着衛總管也南下了,南邊的事情,應該問題不大。”

從洛陽返回京師的玄縱皺眉道:

“不能這麼樂觀,賊人狡猾,驅使百姓以御官軍,然後伺機偷襲,極爲可惡,我在洛陽的時候,就是吃了這個虧,衛士是河南人,反賊也是河南人,下不去手啊,南方對我有牴觸情緒,如今驍果未歸,來的卻是平叛大軍,南方百姓怕是會被賊人所利用,想要平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隋歷來都是這樣,哪裡有亂子,平叛的大軍一定得是外地人,本地人確實下不去手。

因爲大家還有個底線,歷史上的隋末大亂鬥,已經是沒有底線了。

這一次呢,南方十萬驍果軍,都沒回來,衛玄帶着的是關中軍,你下去平叛,南方人是肯定牴觸的,本來南北之爭,已經漸漸緩和,結果眼下這場動亂,新仇舊恨全都挑起來了。

以前楊素掃蕩過一次江南,殺人太多,結仇太大,要不是楊廣牛逼,另闢蹊徑安撫江南,南方不會有這麼多年的承平日子。

楊銘點了點:“平叛從來都不是小事,各位務必謹慎對待,房玄齡杜如晦。”

“臣在!”兩人起身道。

楊銘道:“你們兩個協同兵部,徵調大軍,安置於左右翊衛大營,要快,一旬之後,大軍開拔。”

“是!”兩人道。

楊銘又道:“高表仁、韓世諤。”

“臣在!”兩人起身。

楊銘道:“汝二人負責軍械糧草輜重,不得有誤。”

“是!”兩人道。

楊銘道:“李靖、蘇烈、楊玄挺、楊玄縱、楊元慶、裴行儼,各領騎兵兩千。”

“是!”六人同時領命。

楊銘又道:“史萬寶、龐犇、史懷義、宋老生、樑師都,各領步軍兩千,餘者隨我左右。”

“是!”所有人同時起身。楊銘點了點頭,起身道:“下去安排吧。”

三天後的朝會,大家都在關心太子的部署,但是楊銘呢,其實沒有部署。

三萬五千人,其中兩萬爲騎兵,全部裝備精煉兵械,只要不是統帥過於無能,遇到誰,都是吊着打。

楊銘的女眷,從自己的私房錢裡湊了一百八十萬貫,交給了房、杜二人,大軍還沒動,賞錢就已經下去了。

楊廣出征,是欠軍餉,楊銘出征,是先給錢,回來還有大頭。

有錢什麼都好說,拿錢辦事,天經地義,而且給的這麼早,衛士們會交給家裡,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

“太子用的都是些年輕人啊,”宇文述皺眉道:“會不會有些不夠穩重呢?”

楊銘笑道:“少年出英雄嘛,沒聽說過老年出英雄的。”

“哈哈.”宇文述笑道:“太子至理名言。”

他其實是有點不高興,因爲楊銘徵調的這些將領,沒他的兒子,我家大郎也是很能打的,不比楊玄挺差,您怎麼就不帶上呢?

但是楊銘的這份名單上呢,各家子弟都有,幾乎都快全了,所以大部分人是支持楊銘選擇的。

尤其是弘農楊,明擺着他們的人,是主將。

年輕人嘛,更應該立功,現在不立功,就晚了。

大隋歷來出征,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私人部曲。

只有大家族,纔有部曲,而楊銘這份名單當中,八成是出身高門大閥的,將來出征身邊都會帶上一兩百個個部曲,以保護自身安全。

至於爲什麼帶上建成這個拖油瓶,是因爲李淵在晉陽,你敢妄動,我直接剮了建成。

李建成,是李淵的命根子。

裴矩道:“洛陽爲重中之重,瓦崗賊衆終歸還是要南下的,太子的第一個目標,臣以爲應該是瓦崗叛賊。”

楊銘點頭道:“裴公洞若觀火,我此去洛陽,第一步就是會同魚俱羅,剿滅瓦崗賊,然後北上與來護兒會合,掃平河北。”

蘇威皺眉道:“冬季用兵,還是要多多注意啊。”

“無妨,”太府寺元壽道:“庫存之棉布,已經調撥出了一半,以供將士禦寒,火油等物如數調撥,各郡縣也會全力保障太子的。”

“那麼太子出征,應該是以什麼身份呢?”楊約看向皇帝道。

楊廣微微點頭:“冊封太子爲陝東道行臺尚書令,節制各路兵馬,拜天下兵馬大元帥,秦王楊瑞爲世嫡皇孫,隨朕左右。”

楊約趕忙道:“陛下聖明。”

來護兒已經是河南、山東、河北黜陟討捕大使,楊銘的軍職必須高過他,纔好節制,畢竟人家來護兒得到的旨意是便宜行事,楊銘要是沒有這個名頭,來護兒可以不聽他的。

楊銘起身道:“奏請父皇,兒臣在外,若有任何風言風語,請父皇萬勿輕信,因爲兒臣可能會與叛軍聯繫。”

楊暕呵呵道:“讓你去平叛,你跟叛軍聯絡,你想幹什麼啊?”

“太子想幹什麼,輪不到齊王來問,”楊智積沉聲道。

楊暕挑眉道:“你還能管住我這張嘴啊?怎麼?我說不說話,也輪不到你管吧?”

裴矩笑道:“用兵之道,在於詭譎多變,我們要的是平定叛亂,至於過程如何,太子自然可以全權處理,太子是儲君,若遭二賊夾擊,聯吳抗曹,不失爲可選之策,再說了,有些叛軍若是願意歸降,太子總不能置之不理。”

“歸降?他們都造反了,難道還要受降?”楊暕道。

裴矩笑道:“回頭是岸,若是投降之後有立功表現,可以減免罪名,爲國爲民計,受降一直都是上上之選,難道齊王忍見兵戈不消,生靈塗炭嗎?”

梁山好漢,不也是被招安了嗎?

在國家角度來看,要的是天下穩定,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什麼辦法都可以用。

你不肯招降,非要硬幹,首先得考慮自己會因此承擔多少損失,其實算算賬,招降可以將損失減到最小。

天下事,就是一本賬而已。

蘇威道:“那幫反賊頭子,無非就是想要一場富貴,有些首惡,不能饒恕,但有些從屬,其罪不大,可以適當招降,國事無論對外對內,其實道理是一樣的,去重留輕,棄瑕取用。”

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眼下這副爛攤子,越快解決,對國家的損害越小,楊廣心知肚明。

招降之後的叛軍首領,最多給點錢財和官爵就可以,不會給實職,更不會讓他們的子孫後代也起來。

說白了,也就是一代人的問題。

楊廣點頭道:“太子出征,是代朕親征,事無大小,可自行決斷,任何流言蜚語,朕一概不信。”

“謝父皇,”楊銘跪地道。

接着,就是給虎符了,還有旌節。

楊銘是統帥,幾乎沒有殺敵的機會,手裡也不會一直拿着刀,而是拿着這杆銅鑄的龍頭旌節,有這玩意,他可以隨意調兵。

如果楊廣還有幾個兒子,他是不會讓楊銘領兵的,不然兒子一旦有個閃失,那可比這幫反賊壞處更大。

但是沒辦法,他就這一個兒子會帶兵,另一個就算讓他帶,也沒人會服他。

京郊左右翊衛大營,酒肉全都給送來了,將士們的伙食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當他們知道是太子出征之後,一個個的也是義憤填膺,躍躍欲試,畢竟這是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

大隋的文官上升渠道,有了科舉之後,算是稍微打開了一絲縫隙,但是軍方的上升渠道,一直都是打開的。

尤其是平民出身的蘇烈,如今身居高位,更是給了很多平民出身的衛士們極大的希望。

試問,又有誰不想成爲下一個蘇烈呢?首先徐世績就已經望眼欲穿了。

三七四章 何爲大雅第554章 楊約,你污衊我九五章 返京三二四章 談判第683章 南面可汗第717章 風險與收益第712章 你別幹了一九一章 后妃制度第740章 留活口第624章 長孫不能封三九四章 三推讓第750章 名字不好三零六章 開府儀同三司第611章 就是這麼不客氣二五一章 四家瓜分三七三章 伴君如伴虎三九四章 三推讓第755章 風疾加氣疾三九七章 頭上的一柄劍一八二章 打小就有反骨二二三章 兄弟之爭二六一章 寡婦三二零章 玄挺大勝二一零章 十六條草案第500章 東阿程咬金第650章 宗團驃騎一零九章 不自量力第587章 門當戶對三九九章 門當戶對八九章 宇文都知第562章 一世英名第637章 救荒法四三三章 李月暉五十章 破鏡重圓八三章 皆大歡喜第七章 化險爲夷四六一章 官辦官督二一二章 千秋大業三八七章 接受挑戰第660章 世嫡皇孫第533章 朕欲召見始畢第552章 弒君者五九章 豪放名士第598章 不懂政治一九二章 楊氏觀王房第736章 徐景第755章 風疾加氣疾第599章 盡善盡美三五章 婚姻不自由第617章 楊老八四四二章 不是你的四二一章 東宮三小二六七章 教坊第五章 坐地分贓第656章 勃而斤之敗四七五章 縮頭烏龜第546章 一天的保鮮期三三二章 大鬧朝堂六二章 買賣難做第592章 水車軸承一九一章 后妃制度五八章 王府參軍第492章 山東知世郎第706章 扯虎皮拉大旗八七章 楊廣留京八十章 有罪無功第601章 古今用兵無出其右者一零五章 所謀者大一九四章 秦王三零四章 貶奴賜爹第554章 楊約,你污衊我第588章 豪放派三八六章 就是十八歲第525章 小巫見大巫二七三章 挖牆腳四四八章 琅琊郡公四四六章 朝堂爭鋒第736章 徐景第760章 右僕射二一五章 大秘小秘八八章 紅拂私奔第513章 臨陣抗命一八零章 齊國公三九三章 高瞻遠矚四零九章 絕對正事三九五章 建成的苦衷第728章 笨蛋也有大用處四五七章 別給我丟人第584章 十八路反賊進京師一九零章 肩挑日月,揹負星辰三六九章 河北鉅鹿人二四六章 十二衛四府第607章 捨己奉公三八零章 我爲棋子一零五章 所謀者大一七八章 與佛親近第539章 遼東郡王第499章 羈縻政策一八九章 大逆不道二十六章 河東裴
三七四章 何爲大雅第554章 楊約,你污衊我九五章 返京三二四章 談判第683章 南面可汗第717章 風險與收益第712章 你別幹了一九一章 后妃制度第740章 留活口第624章 長孫不能封三九四章 三推讓第750章 名字不好三零六章 開府儀同三司第611章 就是這麼不客氣二五一章 四家瓜分三七三章 伴君如伴虎三九四章 三推讓第755章 風疾加氣疾三九七章 頭上的一柄劍一八二章 打小就有反骨二二三章 兄弟之爭二六一章 寡婦三二零章 玄挺大勝二一零章 十六條草案第500章 東阿程咬金第650章 宗團驃騎一零九章 不自量力第587章 門當戶對三九九章 門當戶對八九章 宇文都知第562章 一世英名第637章 救荒法四三三章 李月暉五十章 破鏡重圓八三章 皆大歡喜第七章 化險爲夷四六一章 官辦官督二一二章 千秋大業三八七章 接受挑戰第660章 世嫡皇孫第533章 朕欲召見始畢第552章 弒君者五九章 豪放名士第598章 不懂政治一九二章 楊氏觀王房第736章 徐景第755章 風疾加氣疾第599章 盡善盡美三五章 婚姻不自由第617章 楊老八四四二章 不是你的四二一章 東宮三小二六七章 教坊第五章 坐地分贓第656章 勃而斤之敗四七五章 縮頭烏龜第546章 一天的保鮮期三三二章 大鬧朝堂六二章 買賣難做第592章 水車軸承一九一章 后妃制度五八章 王府參軍第492章 山東知世郎第706章 扯虎皮拉大旗八七章 楊廣留京八十章 有罪無功第601章 古今用兵無出其右者一零五章 所謀者大一九四章 秦王三零四章 貶奴賜爹第554章 楊約,你污衊我第588章 豪放派三八六章 就是十八歲第525章 小巫見大巫二七三章 挖牆腳四四八章 琅琊郡公四四六章 朝堂爭鋒第736章 徐景第760章 右僕射二一五章 大秘小秘八八章 紅拂私奔第513章 臨陣抗命一八零章 齊國公三九三章 高瞻遠矚四零九章 絕對正事三九五章 建成的苦衷第728章 笨蛋也有大用處四五七章 別給我丟人第584章 十八路反賊進京師一九零章 肩挑日月,揹負星辰三六九章 河北鉅鹿人二四六章 十二衛四府第607章 捨己奉公三八零章 我爲棋子一零五章 所謀者大一七八章 與佛親近第539章 遼東郡王第499章 羈縻政策一八九章 大逆不道二十六章 河東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