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2)

徐州爲蘇北門戶,軍事要衝,徐州失守,蘇北、魯南全線動搖,蔣介石當即在南京召集軍事會議,決定親自北上,奪回徐州。此時,寧、漢間矛盾已趨緩和,而李宗仁陳兵於蕪湖——南京間,卻使得蔣如芒刺在背。戎伍起家的蔣介石明白,要擺脫困局,只有在戰場上重新殺開一條血路。

7月25日,蔣介石率第一軍第二十一師趕赴蚌埠,準備北上一博。至此,第一軍基本上均已離開南京。李宗仁對北上態度消極,並對蔣說其部隊到徐州會有思鄉之情,不宜作戰,而不願向蘇北發兵。白崇禧對此態度不明,何應欽的第一路軍遠在海州一帶,無法及時回軍。北進收復徐州主要還是依靠王天培的第十軍。26日,蔣介石下達作戰命令,以第二路,第三路左、右兩翼分由東、西、南三面向徐州分進合擊。第二路總指揮仍爲白崇禧,第三路總指揮蔣自兼,王天培、賀耀組分任所屬左、右兩翼總指揮,第二十一師爲總預備隊。

當時,各部距徐州均不過百里左右,蔣介石希望乘孫、張聯軍新下徐州、立足未穩之機,一舉收復徐州。王部隨即迅速北進,8月1日下午,進抵徐州城郊,當夜,前鋒直逼徐州城下。

第二路於7月31日與敵人發生接觸,但直到徐州兵敗,始終未組織起像樣攻勢,該軍實際是處於觀望狀態。

第三路右翼擔任正面攻擊任務,蔣介石隨該路行爲,並調預備隊二十一師加入,該路戰鬥力較弱,行進也頗遲緩。經蔣一再督促,並以親信部隊第二十一師殿後,才於8月1日由徐州南面進抵徐州城郊。2日,左、右兩翼分別從西、南兩面向徐州郊外敵軍據點發起強攻,前鋒直逼徐城外圍敵軍最後據點,雙方在此展開激烈拉距戰,寧軍攻勢甚猛,徐州城幾乎被其合圍。

下午,蔣介石親自抵達距徐城僅7裡的雲龍山麓督戰,並判斷敵人險要已失,不會持久,準備部署向徐州追擊。然而就在此時,風雲突變,敵軍緊急自後方及戰事較爲平穩的隴海路東段抽調大批兵力,向進展最快的左翼第十軍全力反撲。第十軍進展正順時,驟遇強勁反擊,措手不及,遭遇挫折後即一蹶不振,於下午6時前全線後撤。

當第十軍倉皇潰退的時候,第二路又蟄伏不動,擔任正面主攻的右翼部隊在各路敵軍聯合夾擊下,潰不成軍。3日凌晨,蔣介石忍痛下令各軍全線後撤,徐州攻擊戰,功敗垂成。6日,蔣介石狼狽逃往南京。爲逃避指責,他將此役失敗歸結於王天培部的潰退,先將王關押,隨後秘密處死。

與徐州兵敗的同時,蔣介石在政治上也遇到了巨大麻煩。爲了確保自己的“正統”地位,汪精衛提出了蔣介石必須下野作爲各方和解的強硬條件。

與汪精衛相比,形勢對蔣介石十分不利。在南京內部,蔣介石以李宗仁、白崇禧爲首的桂系矛盾日益尖銳。5月中旬,李宗仁、王天培等防地直接與漢方對峙的將領曾往武漢政府轄區地江西湖口,與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會晤。李、王赴贛,是在得到蔣介石同意之後,本身並不越軌。不過,據朱培德報告,李宗仁在會談中表示:對於寧漢雙方的黨務之爭不負責任,表現出欲充當寧、漢兩方之外第三者的姿態。汪精衛據此判斷,寧方“內部已經起了分化的趨勢”。李宗仁的表態,表現出其欲與蔣介石劃清界限的態度。

7、8月間,漢方開始着手分共後,桂系與漢方備要員間更是信函往還,十分熱絡。但在雙方態度尚不明朗、局勢難以預料情況下,也不想公開與蔣決裂,不願看到南京政權基礎發生動搖。蔣介石在漢口演說

8月初,南昌起義爆發後,漢方對實行武裝鎮壓,這使得桂系大感稱心,雙方更有意進一步接近。恰巧此時蔣介石又兵敗徐州,軍威重挫,桂系認爲時機已到,開始躍躍欲試,準備出來收拾局面。桂系由李宗仁領銜,致電漢方及馮玉祥等,邀請武漢方面的領導人到南京,召開中央全會,解決黨務問題。數封電報,蔣雖然也參與其中,但列名在李、白之後,更多地體現的是桂系的主張。

武漢方面對南京內部的派系之爭自然是瞭如指掌。8月9日,唐生智發出通電,嚴厲指責蔣介石自立政府,擅開會議,屠殺異己,對蔣窮追猛打。隨後,汪精衛等致電李宗仁,號召召開國民黨四中全會以解決目前的諸多紛爭。唐、汪兩人一唱紅臉、一唱白臉,中心意思是寧漢合作可以,但蔣介石必須下野,向桂系發出驅蔣合作的信號。

徐州兵敗後,蔣介石意識到形勢嚴峻。8月6日,蔣介石召來李宗仁,表示願意辭職,以承擔徐州失敗責任。李宗仁因爲摸不清底細,惟恐過早表態得罪蔣介石,所以進行全力挽留,一再勸蔣介石放棄辭職打算。

1927年8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在南京召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蔣介石提出了辭呈,與會人員自是挽留了一番。蔣介石於8月12日晚宣佈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本兼各職,次日在上海發表下野宣言,隨即乘船去奉化老家。

蔣介石表面上不加張揚地離開南京,但他有着自己的打算:他需要統一,這樣可以吞併汪精衛控制的具有法統地位的中央黨部和政府,南京可以成爲國民黨的合法政權;他同意讓步辭職,把汪精衛、西山會議派引來南京,穩住地方實力派桂系,爲日後全面奪權放下魚餌;他製造混亂,辭職時帶走一大幫人,中央監委張靜江、蔡元培、吳稚暉及國民政府主席胡漢民等人均跟着蔣介石辭職去了上海,南京城裡負責與汪精衛、西山會議派談判的是做不了主的桂系和何應欽等,這使得他可以從容地在日後的派系鬥爭中插上一手。

二、蔣宋聯姻和第一次復出

1.寧漢合流與蔣的外遊

蔣介石下野後,中國政局隨即動盪不堪,各黨各派紛爭日增。支持蔣的胡漢民、吳稚暉、李石曾、張靜江、蔡元培等相繼離職,離開南京前往上海。桂系一時掌握了南京政權,但在寧、漢合流一事上遲遲不能取得進展,南京國民政府內部的爭議、分歧有增無減。

此時孫傳芳乘機揮師渡江南犯,於8月28日佔領了棲霞山及龍潭車站,直逼南京,情勢危急。何應欽、李宗仁調集重兵迎敵,8月30日,在龍潭大敗孫軍,俘敵3萬餘人,化險爲夷,轉危爲安。龍潭一役使寧、漢雙方在經受敵軍驚嚇之後,感到繼續分裂下去,對誰都不利,所以雙方都認爲有必要加快商議合作的進程。9月15日,國民黨寧、漢、滬各派系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由譚延闓任國民政府主席。中央特委會的成立,標誌着寧漢合流的完成,特委會由桂系、西山會議派操縱,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都拒絕到任。汪精衛本想通過合流重新確立在國民黨內的獨尊地位,沒想到只是特委會、國府常委、軍委主席團成員之一,武漢方面沒佔到便宜,反而失掉了正統地位。9月13日,汪辭去職務,帶着幾個親信一道前往九江。

1927年9月21日,汪精衛回到武漢,與唐生智合計成立武漢政治分會,宣佈與特委會對立。於是,一場剛剛實現的“統一”,又因爲權力分配不均陷於破裂。lO月22日,南京特委會宣佈討伐唐生智,李唐戰爭爆發。11月中旬,唐生智兵敗下野,兩湖地區爲桂系所佔。11月15日,李宗仁率部進入武漢,唐生智殘部回到湖南,在嶽州盤踞。

此間,汪精衛還利用漢方的另一軍事實力派張發奎的勢力與特委會對抗。10月21日,在武漢已無立足之地的汪精衛只好與張發奎逃往廣州,成立了廣州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和廣州國民政府,並準備利用家鄉的優勢發展實力,桂系主力離開南京,唐生智被擊潰,汪精衛前往廣州,要求蔣介石下野的力量暫時消失。

此時,蔣介石的心態是放開手腳,讓這些所謂的政界要人盡情施能。蔣從中可以認清他們的真正嘴臉,也好決定以後的具體對付方法。到了野鶴閒雲的後期,蔣已準備復職,重出執政了,同時,蔣介石也積極爲自己積累政治資本,爲了獲取更多的支持,他必須與帝國主義的一國或多國建立聯繫,這實際上是蔣對外政策和策略的延續。至於究竟是歸屬於日本,還是美、英,蔣當時主意不定,猶豫不決,無奈只能全面試探,以下從日或從美的決心。

蔣介石下野前,各帝國主義國家雖然把他看作最具實力的新軍閥,但由於其討漢主張與帝國主義願望相悖,故未得到支持。下野後的蔣介石十分清楚,欲東山再起,沒有帝國主義的支持是不行的。出於這種考慮,下野後不久,蔣介石就決定遠遊日本,尋求支持。

蔣介石在日本期間,發表《告日本國民書》,呼籲“中日親善”,表示什麼“中國革命之遲來,與日本之安危有密切關係”。他先是拜謁了日本黑龍會頭子、著名的國際間諜、中國通頭山滿,並在住處寫“親如一家”的條幅,又接見當年在日本新野炮兵聯隊當見習官生時的師團長長岡外史,併爲其書寫了“不負師教”的條幅。蔣介石還通過頭山滿,與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陸軍大臣向川義則、參謀總長金井範三及參謀次長南次郎進行秘密會談。

在與田中義一的會談中,田中義一表示對蔣介石“將充分援助”,但其有三個條件:一爲蔣介石必須,二爲蔣介石必須“不犧牲日本之權利”,三爲蔣介石“先行鞏固南方”,只有先鞏固南方,才能着手北伐。通過一系列的密談,蔣介石與日本政府達成4條密約:蔣介石承認日本在滿洲的特殊權益;蔣決定到底;日本支持蔣政權,日本借予蔣氏四千萬日元,以助蔣安定中國;中、日兩國實行經濟合作。雙方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蔣介石在日本的一系列活動,促使美國政府改變了觀望態度,積極拉蔣站在自己一邊。美國外交代表在上海加緊與蔣方人員接觸,駐日本使節直接與蔣介石談判,雙方達成默契。基本內容是:美國願意全力支持蔣在中國建立政府,統一中國,蔣介石政府將盡力保障美國在中國所取得的一切權益。蔣介石在完成一系列政治交易後,取消原定的前往歐美的計劃,11月10日,徑直返回上海。

2.蔣宋聯姻

蔣介石下野後,便忙着張羅與宋美齡的婚事。1922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第一次相遇在上海孫中山的寓所裡。那是一次基督教教徒的聚會,宋美齡那嬌小的身材,娟秀的面龐,伶俐的口齒,把蔣介石驚呆了,他簡直是如癡如醉。尤其是宋美齡那奪目的風采和廣泛的交際關係,加上她那美國式的教養和氣質,以及她背後的那個有財有勢的家庭,更令蔣介石一見傾心。此時,距蔣介石與陳潔如結婚剛剛一年。

然而,蔣介石追求宋美齡的最主要的目的還在於他要贏得孫中山的信任,以便成爲孫的繼承人。要得到孫中山的信任,最好的辦法是成爲孫中山的親戚,與孫中山結成連襟,蔣介石自然明白裙帶關係在中國的重要性。

蔣介石的目的是成爲中國的統治者,這就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的支持。他深知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是理財能手,而宋美齡的姐夫孔祥熙更是有名的大財閥,若與宋家攀上千絲萬縷的關係,對蔣的仕途將是有利的。

蔣介石決心一下,便製造了追求宋美齡的長線戰略,他先向孫中山扣響了敲門磚。宋美齡是孫中山的妻妹,憑藉孫中山的身份和地位向宋家提親也許是條捷徑,蔣介石利用閒暇之餘,向孫中山道出了藏在心底的話:“我已無妻室,請問先生,宋小姐能受您勸說與我結婚嗎?”很顯然,他有意隱瞞了自己的髮妻、側室和新婚夫人陳潔如。

孫中山對蔣介石的風流韻事也略知一二,他當時沒有明確表態,只是很含糊地說:“等等吧。”遲疑了一下,他又補了一句:“這主要看美齡的心思,她心高氣傲,你先耐心等一等。”

於是把求助於目光轉向宋藹齡,得到她的首肯。宋藹齡展開縱橫捭闔之手段,使宋美齡相信嫁給蔣介石必能榮耀門楣,幸福終生,使宋子文意識到若阻止這樁婚姻,他將一事無成,使母親寬慰,蔣介石必將光耀宋家門庭,宋藹齡爲蔣宋聯姻忙碌着。

在認識宋美齡之前,蔣介石已先後有過三次婚姻。爲了掃除同宋美齡結婚的障礙,取得“合法”的求婚資格,蔣介石不惜採取各種手段,使得髮妻毛福梅離婚不離家,側室姚冶誠離婚別居,哄騙陳潔如“出國考察”,從而一一解除了與三個妻妾的關係。

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33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3)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15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5)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15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5)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61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2)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
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33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3)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15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5)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15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5)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61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2)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