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

十八軍五八三團三營500名官兵在營長姚子青的率領下,表示“誓本與敵共存亡,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奮鬥到底”。他們以行動履行了自己的誓詞,在多次打退了敵人的瘋狂進攻之後,最後與日寇巷戰肉博,激戰兩晝夜,500名官兵全部壯烈殉國。勇士們的血沒有白流,日軍在上海戰場上死傷達4萬多人。在淞滬會戰中英勇作戰的抗日將士,爲祖國的獨立與民族的生存做出了壯烈的貢獻,以至獻出寶貴的生命,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光榮,是永垂青史的。

淞滬會戰並沒有引起國際對日本侵華的干涉,對此,蔣介石大失所望。不過它張揚了國威,粉碎了日軍由華北長驅直下武漢,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陰謀,“使國際觀感一新”,這是蔣介石十分欣慰的。

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的時間,使得長江下游的工廠和物資有了內遷的時間,這爲長期抗戰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和基礎。

11月初,太原、上海相繼失陷,至此,抗日戰爭前期的第一階段基本結束。南京保衛戰爲抗日戰爭的前期的第二時期。

二、痛別首都南京

1.對南京實施短期固守

日本侵略軍佔領上海後,乘勢分三路從東西南三面合圍南京,企圖佔領我國的政治中心,迫使中國政府投降,迅速解決戰爭。南京危在旦夕!

事實上,七七事變後,首都南京就將星雲集,共謀救國大計,南京的安全問題就在議論之列,不過最當務之急還是如何化解華北的緊張局勢。8月,上海開戰,南京受到轟炸,華東的局勢也緊張起來。10月下旬,上海戰事迅速惡化,首都南京的防衛問題,就正式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首都南京不僅是國家的象徵,而且是孫中山陵寢所在地,對這裡的安全問題蔣介石當然不敢大意。他多次召開高級幕僚會議,並個別徵求一些高級將領的意見,研究守還是不守南京的問題。

出乎蔣介石意料的是在高級官員中,主張不守的呼聲甚衆,李宗仁、白崇禧、陳誠、張羣等都持這種主張。部隊殘破,無力防守,這是主張不守的主要理由。再說南京地形不利,易攻難守。李宗仁建議:與其在無勝算可能的情況下硬撞,“倒不如我們自己宣佈南京爲不設防城市,以免敵人藉口燒殺平民。”軍事委員會常委白崇禧也表示贊同。

蔣介石也覺得部將們的分析有理,不住得點頭,但是他的意思還是要防守的,所以對於呼聲很高的“棄守”主張不置可否。這時,唐生智力排衆議慷慨激昂地提出:“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平地,值此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特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一直沉默不語的蔣介石精神爲之振憾,深表嘉許。

經過多次商討,蔣介石在棄守和死守之間作了折中,最終下定了“短期固守”的決心,他說:“南京守城,非守與不守之問題,在敵軍火力優勢,長江得自由航行之情勢下,欲期保持,頗屬難能,故只可希望較短時間之防守。”

本來在全面抗戰開始時,中日間在綜合國力及軍力方面,就存在着敵強我弱、強弱懸殊的形勢,加之3個月的淞滬會戰,使東戰場的中隊遭受重大損失,短時間內,無法在南京組織大規模的決戰。南京非戰之地,古往今來,未曾有背靠大江,面向蘇南平原,以守勢作戰而能成功之戰例。何況現代戰爭,南京必然處於立體包圍之中。兵法稱之爲“絕地”、“死地”。蔣介石並非不知道這些,但是作爲一國領袖的他也確實有苦衷,他需要從包括軍事在內的更多方面去抉擇。

南京是中國的首都,在大軍壓境之時,對於一國之都,是不戰而退,還是進行一定規模的抵抗?這個問題關係到中國的國家形象及全國的民心、士氣。蔣介石對此特別的關注,曾在日記中寫道:“南京孤城不能不守,對上、對下、對國、對民殊難爲懷也。”

對南京作“短期固守”的決策既定,蔣介石便於11月19日親書手令,特派一級上將唐生智爲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在南京周圍20公里地帶增加堅固工事,加強防守。同時,加緊從西南調集地方軍增援。當時在外圍還有兩道國防線,只可惜從上海撤退的軍隊混亂不堪,不僅沒有加強當地的防衛,反而衝亂了自己的陣腳。淞滬激戰三個月之久,的英勇表現的確使得全國人民以至國際社會突然覺得觀感一新,但是軍隊的整體紀律和素質確實有待改善。

唐生智在一二八事變以後曾任軍事參議院院長、軍委會訓練總監部總監等職。在抗日戰備實施過程中,軍委會秘密設置了總攬國防工事的執行部。唐生智將京滬杭由東往西分成4道防線。這個方案唐先與蔣百里詳細研究後,呈蔣介石覈定。唐記述爲:

以上海、杭州灣爲第一線;崑山、無錫、蘇州、杭州一帶爲第二線;江陰、鎮江爲第三線;南京、京杭公路爲第四線。同時各戰線部隊應預先有準備,假如上海、杭州灣的部隊打了一個時期要撤退時,即第一線上海.杭州灣的部隊撤到浙西、皖南一帶整理補充,並在那裡準備陣地,以後各線則陸續往後方調動,以作長期抗日,拖死日本人的準備。當時執行部是按照我的意見構成各線工事的。

此乃蔣百里“退卻機動”的具體運用,蔣百里的對日作戰戰術主張歸納爲一個“拖”字。1937年夏,蔣百里會晤其老友錢均甫時說:感謝我們的祖先,中國有地大、人衆兩個優越條件。不打則已,打起來就不能不運用拖的哲學,拖到東西戰場合流,我們轉弱爲強,把敵人拖垮而已。

中日之間力量懸殊,有識之士都知道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唯一方法,便是在長期作戰中,逐次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直至徹底失敗。蔣介石在一份就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事致軍內各級長官的密電中稱:“宜抱破釜沉舟之決心,益堅最後勝利之自信,寸地尺土,誓以血肉相撐持,積日累時,必陷窮寇於覆滅。”

南京的守城戰如果真的能有效利用已經構築的多層防線,的確能夠予敵以重大的打擊的。而且,與此同時,第三戰區的主力部隊已奉命向廣德、安吉、寧國一帶退卻,該戰區的主要指揮官顧祝同、陳誠等人,也已去皖南部署部隊的整補工作。南京一戰,若能阻滯日軍於南京城外,對於東戰場中國後方部隊的整補,當有重要意義。

指揮南京保衛戰的唐生智是具體貫徹了蔣百里的“事事與之相反”、“持久戰”、“拖的哲學”等方針、策略,策劃將日軍由東往西拖的主要人物。

組織南京戰役既是爲了貫徹“持久消耗戰”的總戰略方針,又是由淞滬會戰戰情變動而直接促成。將日軍往西拖的大方向不能變,從淞滬戰場撤退的部隊潰不成軍,也需要時間休整。這樣,明知南京非戰之地,也只得“明知其不可而爲之”。所以,雖然對外宣傳是“死守南京”,擺開決戰架勢,其實已經作好了最壞的打算。11月28日,蔣介石在對軍政高層的講話中表示,“南京戰略,盼能固守兩週以上”。作爲軍人的唐生智卻沒有那樣的輕鬆大度,他對蔣承諾:“臨危不亂,臨難不苟,沒有你的命令,我決不撤退。”

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宣言,揭露日軍進逼南京的陰謀。並向中外宣告:“爲國家生命計,爲民族人格計,爲國際信義和世界和平計,皆已無屈服之餘地。凡有血氣,無不具寧爲玉碎,不爲瓦全之決心。”“此後將以最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以中華人民之衆,土地之廣,從本必死之決心,從其熱血與土地凝結爲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離。外得國際之同情,內有民衆之團結,繼續抗戰,必能達到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獨立之目的!”宣言還宣佈國民政府本日起移往重慶。而在此之前,國民政府各機關多已遷往重慶、武漢、長沙等地,有100多萬人口的南京進入戰時狀態時,僅餘30多萬人。

蔣介石親自坐鎮南京,幫助唐生智調集守衛南京的軍隊。經過數日的籌劃和調集,先後集得從淞滬戰場撤退下來的王敬久第七十一軍,孫元良七十二軍,俞濟時七十四軍,宋希濂七十八軍,葉肇六十六軍,鄧龍光八十三軍和裝備精良的教導總隊,並從湖北調來徐源泉部兩個師,實際共15個師約10萬餘人,統歸唐生智指揮。

在蔣介石的督飭之下,唐生智將防守南京的部隊,分兩層佈防在外圍陣地和腹部陣地,但是沒有在可以作爲南京屏障的金壇、溧水等地部署兵力牽制敵人前進。

“死守南京”的宣傳和蔣介石親自坐鎮指揮還有另外一層原因。當時,德國大使陶德曼正以中立國代表的身份對中日這場沒有宣戰的戰爭進行斡旋。蔣介石很不滿意日本人開出的和平條件,也不願意失去這樣一個機會,所以他想以堅決抗戰的姿態使日本人知難而退降低要求。

11月27日起,蔣介石親自指揮外圍陣地的戰鬥。六十六軍、八十三軍在湯山擊退敵人進犯,七十四軍王耀武五十一師在淳化抵抗、馮聖法第五十八師在牛首山守備。經過淞滬會戰疲憊不堪的各軍,都盡力苦守外圍陣地,戰鬥激烈,傷亡甚大,持續達10天。

2.中國人不會投降

日本大本營於12月1日下達了攻佔南京的命令,日軍即加強向南京的攻勢,戰局日趨緊張。日機不斷轟炸南京,衆人紛紛勸蔣介石離開。12月4日,蔣介石召集師以上將領訓話,勉勵大家要齊心協力,在唐生智的指揮下,同心同德,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恪盡軍人守土衛國的神聖職責。7日清晨,蔣到中山陵謁陵辭行後,即乘飛機離開南京,行前蔣介石指示唐生智說適當時機退守腹部陣地。

守衛在外圍陣地的各軍,對於來犯之敵奮勇抗擊,苦戰不止。但由於敵軍火力很猛,加上飛機輪番轟炸,我軍犧牲很大,外圍各陣地難以支持,先後失守。日軍於9日向南京守軍發出《投降勸告書》,守城諸將領表示決不做階下囚,以猛烈的炮火反擊來回答敵人,日軍即對南京城發動瘋狂攻擊。10萬哀兵苦守石頭城,決心以死相拼,爲保衛民族尊嚴和正義而戰,在雨花石,道濟門,紫金山,中華門,光華門都有緊張激烈的戰鬥。日本侵略軍憑藉重炮猛轟和飛機轟炸,摧毀南京城垣多處,又以坦克掩護步兵衝鋒。守軍雖英勇無畏,終因寡不敵衆,火力太弱,形勢日益險惡。

已到江西的蔣介石,日夜關注南京戰局,他發覺劣勢已難以挽回,於11日夜發電報給唐生智:“如情況不能持久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擊。”

12日,日軍分兵突破石頭城,抗日官兵仍然進行了悲壯的抵抗,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各自爲戰,與侵略者刺刀拼刺,殺聲震天,不惜以身殉國。守軍奉命撤退了,但是早就被日軍分割包圍的他們,已經無法統一行動。於是,外圍的部隊撤走了,城裡的部隊則永遠被圍在了城裡。最後,守衛南京的10餘萬大軍中,約有9萬在不構成對敵人威脅的情況下被屠殺了。

日本侵略軍付出沉重的代價。12月13日,佔領南京後,在裕仁天皇的叔父朝香宮的授意下,谷壽夫執行了對南京軍民兩個月的血腥大屠殺,前後共屠殺約30萬人之巨。

在南京陷落前夕,1937年12月7日上午5時45分,蔣介石悄然離開南京赴贛。8時,達到江西慨然而嘆日:“風景依然,歸勢大變矣。”

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15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5)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33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3)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
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15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5)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33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3)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7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3)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