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

面對意料之中的失陷和意料之外的悲劇,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倭寇在京之殘殺與**未已,似此獸類暴行,彼固自速其滅亡,而我同胞之痛苦極矣!”南京的悲劇隨着一道道電波傳遍華夏大地,日寇的兇殘激發着炎黃子孫的血戰到底的決心!

南京保衛戰的悲壯在於“明知不可而爲之”,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場失去的戰役,但它的意義卻並未因失地、損兵和慘遭屠城而抹煞。時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參謀處科長的譚道平,親歷抗日戰略決策,淞滬出擊與南京之戰,他也和蔣百里及南京保衛戰組織者和親歷者唐生智,郭岐等一樣,在早年就留下了對戰役肯定的評價:

南京的守城戰是中外人士觀瞻所在,富有戰略的意義。在戰略上看來,也可以吸引追擊的敵人向南京前進,使從上海撤下來的五六十個師,至少也可以減輕一些壓迫,得到轉進喘息的時間。

同時,我們要知道上海戰爭退下來時,我們尚有百萬大軍,等待重行編配,而敵人卻正欲以閃電的姿態來跟蹤追擊,以消滅我們的作戰主力,所以,我們備戰首都的決心與行動,卻吸引住敵人四個師團以上的兇猛力量。換句話說:南京衛戍戰的另一偉大意義,是在掩護我上海大軍得以安然地向浙皖地區退卻。

我們在南京衛戍戰爭中得以遵照正確的戰略路線發展,於是就造就了敵人的不幸。他們第一個判斷錯誤,便是以爲上海戰後的決定性戰爭,便是南京,而在南京的決定性戰爭中,中國必然地屈膝求降。他們迷戀於戰爭的可以迅速結束,勝負可以立刻決定。然而,事實卻粉碎了他們的幻夢,一部分兵力被消耗了,數萬雄師被牽制着,他們不能速戰速決,也不能速和速結。等到南京攻下,陶德曼調停也宣告失敗。這樣,使我們得以安然於第二線的佈置,以及武漢三鎮保衛戰的能有充分準備。從上,他們的泥足,是更深地陷入了下去,以至今日的無條件投降。

南京戰役組織與指揮者唐生智是也說過,“南京我明知不可守,這是任何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的。”“我認爲守南京主要的目的還是爭取一些時間,使才撤下來的部隊得以休整和準備,而不單純從南京是首都或中山陵寢所在地來考慮。”

南京13日陷落後,蔣介石於12月14日從江西到湖北武昌。17日發表了《全民書》,書中說明了中國持久戰的重心已由城市轉入農村:“中國持久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國之民心。同仇敵愾,步步設防,則四千萬方裡之國土以內到處可造成有形無形之堅強壁壘,以致敵之死命。……最後勝利必屬於我。”

三、慘勝臺兒莊

1.槍斃韓復榘

1937年的抗日悲壯而淒涼,日本人迅猛的攻勢大大出乎蔣介石的預料,主動開闢的淞滬戰場吸引了日軍的兵力卻未能遏制他們的攻勢,上海、南京相繼淪陷,乘勝追擊的鬼子兵兵鋒直指蚌埠,企圖與華北的同夥會師徐州。江南滿目瘡痍,華北也已經是一片狼藉。到年底的時候,中隊在華北的戰線已經退到西起包頭、東至濟南的黃河南岸地區。

令蔣介石心情稍微放鬆一點的是華北的屋脊依然挺立,太原雖然丟失,閻錫山的晉軍仍然守衛着晉南.而的八路軍也在晉西的呂梁山區、晉北的五臺山區站穩了腳跟。讓他寢食難安的是處於津浦路濟南——徐州——蚌埠間的黃淮地區,那兒一旦失守,南北兩個戰場將連在一起,中原地區則受到從北、東南兩面的壓迫。

黃淮地區是第五戰區的防地,五戰區的司令長官李宗仁是桂系中流砥柱,屢次與蔣介石兵戎相見,但他資格老,爲人處世也比較開明,在國民黨內很有影響力,而且有卓越的軍事才幹,蔣介石對他是愛恨交織。五戰區所屬部隊大都是雜牌軍,數萬中央軍在南北戰場被日軍掃蕩後,短時間難以援助腹背受敵的五戰區,蔣介石也不由爲駐守徐州的李宗仁擔心。真是有些後悔當初沒有多調撥幾個中央軍去防守如此重要的地區!

不過,最讓蔣介石擔心的還是韓復榘,擁兵8萬的韓復榘負責津浦路北段防務,可是在日軍的進攻面前卻只思保存實力,不作有力抵抗,不僅沒有把李宗仁放在眼裡,就是自己這個委員長親自下的命令也如同耳邊風。

日軍在10月進攻山東的時候,李宗仁和蔣介石一再要求韓復榘指揮部隊固守黃河北岸以保全山東大部,聲援平漢作戰,而韓則藉口北岸無活動餘地,擅自將主力部隊置於南岸,致使日軍迅速南進。在部下將士的強烈要求和蔣介石、李宗仁的敦促下,韓復榘才率部渡河與日軍交戰。濟南戰役中,損失很大,他慌忙將部隊全部撤至黃河南岸,炸燬大橋。

戰前,蔣介石把援助韓部的一個重炮團調走,使韓在戰役中很被動,因此韓認爲蔣介石要借抗戰之機消滅自己,此後就更加消極避戰以保存實力。炸燬黃河大橋並沒有阻擋住意圖打通津浦線的日軍,他們很快就在濟陽至青城渡過黃河,而韓則聞風於12月24日逃離濟南。蔣介石、李宗仁又電令韓復榘在泰安、臨沂一線配置有力部隊,利用泰山、沂山、蒙山的有利地勢,有效遲滯敵軍的進攻。但韓拒不執行,擅自棄守泰安、曲阜,向魯西南撤退。由於韓復榘畏敵如虎,聞風喪膽,不聽軍令,一再退逃,不到20天的時間裡就不戰而棄黃河天險以及濟南、濟寧、泰安等要地,而且導致運河防線幾不可守,戰略要地徐州和隴海線均處於敵軍的嚴重威脅之中。

德國的調停隨着日本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也瀕臨破產,蔣介石在1937年底做出了一心抗戰的決定。日軍南北夾擊打通津浦線的意圖十分明顯,而韓復榘消極避戰使得北線的門戶洞開,蔣介石意識到一場惡戰已是不可避免。爲打好將要爆發的徐州會戰,蔣介石覺得有必要檢討北方抗戰得失,整頓華北各軍將領的思想,韓復榘現象並不是特例。

1月10日,在白崇禧的陪同下,蔣介石由武漢飛赴河南開封。白崇禧乘坐一架運輸機在前開道,蔣介石乘坐美齡號在後。抗戰爆發以來,日機屢次對蔣介石跟蹤轟炸,確實使他心有餘悸,每次出巡都十分謹慎。

當時的河南省主席劉峙是蔣的心腹,抗戰以來,他在華北每每不戰而退,被人譏爲“逃跑將軍”,受到國人的譴責。連宋美齡也覺得繼續用這樣的人有損當局威信,但蔣介石卻不以爲然,他對夫人一語道出真諦:“不用他用誰?誰還能像他那樣的聽話!”劉峙聽說委員長大駕光臨,親自指揮佈置迎接和警衛工作。爲了在蔣到時警衛上的方便,劉峙決定臨時發出空襲警報,以便斷絕交通。但是他卻忘記將如此重要的大事通知開封的高射炮部隊。

當白崇禧座機飛臨上空,正準備着陸時,突然之間咚咚地打來幾顆炮彈,遠遠跟在後面的蔣介石見此情景,大吃一驚,還以爲日軍已佔領開封了。劉峙弄巧成拙,險些闖大禍,被蔣介石大罵了他一頓。

次日,蔣介石召集華北各部隊團長以上軍官在在開封開會。蔣先訓話,鼓勵各軍官奮勇抗敵,指出過去幾個月的失敗,主要原因是高級將領缺乏進取精神,步步後撤,他強調今後要改守爲攻,鞏固武漢核心,東面要保持津浦線,北面要保持道清線。繼由李宗仁和第一戰區長官程潛報告戰況。在這次軍事會議上,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各戰區實行軍政合一的決議。蔣認爲抗戰以來,行政上對軍事配合不力,提議戰區長官兼省主席。隨即提議由程潛兼河南省主席,李宗仁兼安徽省主席。

中間休息時,蔣介石派人請韓復榘去談話,劉峙也陪着去了。這時衆人紛紛議論,說韓復榘糟了。半小時後蔣介石出來宣佈:“山東省主席兼第三路總指揮韓復榘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現在已經把他扣交軍法訊辦。”1月24日,韓復榘被槍決於漢口。舊軍閥出身的韓復榘,當此存亡所繫的全民族抗戰之際,仍然以軍閥時代保存私兵的舊觀念指導行事,避免作戰,貽誤戰機,不戰而走,惡化戰勢,早已踏上了黃泉路。

身兼省主席、集團軍總指揮和戰區副司令長官數項要職的韓復榘被軍法嚴辦,全國民心士氣爲之一振。此後不久,蔣介石以韓復榘爲例通電全國,警告各級將領“今後如有不奉命令,無故放棄領土,不盡抗戰爲能事者,法無二例,決不寬待。”軍事委員會還公佈了抗戰以來受到獎懲的將領的名單,其中,受明令嘉獎者6人,包括上海孤軍團副謝晉元,殉職陣亡的第九軍軍長郝夢齡,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等;受懲辦者41人,包括貽誤戰機的六十一軍軍長李服膺等8人被處以死刑。毫無疑問,將韓復榘等一批高級將領嚴厲處置,對於嚴明軍紀,鼓舞士氣是必不可少的,對於打擊日本侵略軍,堅持抗戰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韓復榘是被處決了,但由於他的失誤造成的損失卻無法挽救。磯谷師團在佔領濟寧、鄒縣後繼續向南突進直指徐州;日軍板垣師團於1月14日侵佔青島後,沿膠濟路西犯,至濰縣南進,企圖奪取魯南重鎮臨沂,計劃與磯谷師團合攻徐州。津浦路北段頓時形勢灰暗。南京方面日軍爲了打通津浦線,也在2月派第十三師團渡江北上攻陷蚌埠。日軍南北夾擊徐州之勢已經形成。

2.臺兒莊大捷

徐州,地處津浦與隴海鐵路的交叉點,扼蘇、魯、皖、豫4省要衝,是中原和武漢的重要屏障,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蔣介石爲爭取時間佈置武漢會戰,也只有選擇徐州作爲會戰地點,以拖延日軍前進速度。

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蔣介石苦於精銳部隊在鬆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受到重大傷亡,而二線兵力又尚未組織到位,只得要求李宗仁在第五戰區組織桂軍、川軍、西北軍、東北軍等地方部隊,在津浦線佈防,迎擊敵軍,以遲滯日軍溯長江而上或沿隴海線西侵。

在大戰開始之前,統帥部有兩種意見,一種爲防守戰,欲憑藉工事持久防守;一種是以時任軍令部第一廳廳長的劉斐爲代表,認爲應當利用我軍優勢兵力打運動戰,在運動中各個擊破各路冒進之敵,否則,在陣地戰中,會因爲我軍裝備上的劣勢而招致失敗。蔣介石基本上採納了劉斐的意見,進行主動出擊,並命其赴第五戰區協助李宗仁指揮作戰。

其實,早在1月開封軍事會議上,針對徐州作戰蔣介石就闡述過自己的戰略思想,他指出:“發揮我們主動的攻擊精神,配合各種有效的戰術,先發制人,攻守自如,陷敵人於被動,使他顧此失彼,應付不暇。”

李宗仁不負厚望,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幹和指揮才能。面對日軍的合圍,李宗仁做出了分兵截擊、誘敵深入、合力圍殲的部署:徐州以北,以鄧錫侯二十二集團守衛滕縣地區;張自忠五十九軍駐滕縣以南,爲二十二集團軍之後備隊;調海州之龐炳勳四十軍駐臨沂,指揮防守臨沂,阻擊阪垣師團;徐州以南地區,韓德勤第二十四集團在高郵、寶應一帶阻擋揚州北犯之敵,掩護運河交通線;李品仙二十一集團軍、廖磊十一集團軍、于學忠三十一軍,防備淮河沿線敵人;湯恩伯二十集團軍在歸德、碭山、亳縣地區佈防,爲第五戰區的後備隊。

2月下旬,國民黨中央久已蓄意遣散的雜牌軍龐炳勳部在臨沂與日軍展開激戰,一度挫敗號稱皇軍中最優秀的板垣師團,一時中外哄傳,彩聲四起。3月,人數和火力均佔劣勢的龐部漸感不支,李宗仁竟然說服龐炳勳的宿仇張自忠全力救援,內外夾擊,以雙倍的代價換來日軍五千多人的傷亡,硬是將板垣師團逼退到莒縣。這個驚天動地的勝仗粉碎了板垣、磯谷兩師團會師臺兒莊的圖謀,爲圍殲磯谷師團創造了條件。

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32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2)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77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1)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77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1)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
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32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2)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8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4)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78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2)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77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1)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77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1)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