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

10月27日,第三師(三千多人)輕敵冒進,在五華縣華陽附近,與陳軍林虎部1萬多人遭遇。

10月27日上午8時,蔣介石由龍寓墟起身,於下午2時半至高墟,忽聞譚曙卿第三師告急。孤軍深入的譚師被敵軍萬餘人包圍於距華陽10餘里的塘湖地區,形勢危急。第三師幾乎潰不成軍,陣線動搖。

當第三師潰退時,蔣介石立即命陳賡去向譚曙卿傳達命令,要求三師無論如何都要堅守陣地。時任第四團連長的陳賡因在惠州戰役中英勇善戰而得到蔣的信任,並被調到東征軍總指揮部擔任警衛,蔣介石此時也親自到前線裡墟指揮督戰。

譚曙卿見令後,親率部隊據守一高地竭力抵抗,無奈譚師大部是收編粵軍莫雄師的舊部,素少訓練,軍紀鬆弛,經敵林虎部一次側面攻擊,全線崩潰不說,還把總指揮部的人員也衝散了,情況萬分危急。蔣介石立即任命陳賡爲代理第三師師長,收容潰散的士兵,重新抵抗。

但是軍心已散,兵敗如山倒,陳賡也毫無辦法。蔣介石拔出“軍人魂”短劍仰天長嘆:“我必須在這裡殺身成仁,否則無面目回去見江東父老。”

陳賡見狀,急忙上前勸阻:“校長!你是總指揮,你的行動會對這次整個的戰爭發生影響。這終究只是一個師,而且還不是黃埔訓練出來的部隊。趕快離開這裡吧!我們還可以把部隊整一下,再打過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蔣介石不知是猶豫不決,還是驚惶失措,總之毫無反應。

這時,林虎的部隊逐漸迫近,已快到跟前,陳賡一面指揮部屬對追兵進行阻擊,一面果斷地背起茫然失措的蔣介石就跑。陳賡一口氣就跑了幾里路,到一條河邊,找到了一條船,把蔣介石放在船艙裡,架上雙槳飛速劃到了河對岸,又旋即揹着蔣介石退到了羊高墟。

此時,蔣介石才逐漸恢復了平靜,頭腦裡又預感到了潛在的危險。這裡雖然槍聲稀疏,但仍是逆軍的勢力範圍,一旦周圍敵軍搜查,蔣介石就會無處可逃。因此,蔣介石心有餘悸地對隨身而來的總指揮部的軍官說:“此地不可久留!要與第一師周恩來黨代表、何應欽師長取得聯繫,求得救援,方是上策!”蔣介石經過左思右想,權衡掂量,最終決定派陳賡前去送信。

陳賡立即更換衣服,打扮成農民模樣,帶上50塊銀元,提着一根木棍踏上了路程,憑着他的機智勇敢,終於將信及時地送到第一師師部。何應欽、周恩來立即派出一支部隊前往護駕,蔣介石這一夜“夜不安枕”。

28日,未等天明,蔣介石由羊高墟出發,經流坑、秋溪,進抵嚴前,其間65裡,時步時騎,疲勞至極,還未完全從前一天的驚悸中緩過神來。他強打精神,命陳濟棠的第十一師和第三師、第一師立即會合華陽,實行反擊。三師會合後,首先擊潰林虎部,敵1萬餘人向梅林、安流潰逃。

是日,洪兆麟親率四五千人由鯉湖、棉湖襲擊守衛河婆的第一師第一團,企圖將第一團包圍,防止第一團支援華陽。團長劉峙於形勢危殆中,急中生智,以攻爲守,率部突然插入兩岸敵軍之間,橫衝直撞,用機關槍掃射,又發炮遙擊洪部預備部隊。敵死傷遍野,驚惶失措,傍晚紛紛退卻,洪部喪失五千餘人,自此失去戰鬥力。華陽、河婆戰役的勝利,使得敵軍包圍圈被徹底擊潰,東征軍**。

蔣介石事後說:“華陽一役,爲成敗最大關鍵,其重要性不下於棉湖之役。”它使蔣介石及其東征戰事轉危爲安。蔣介石也自謂“幸仗總理(孫中山)在天之靈,出奇制勝,轉危爲安”。

當右、中兩翼激戰於華陽、河婆時,左翼第三縱隊於10月28日從老隆出發,強行軍100多裡,直趨五華。敵軍聞風先潰,革命軍不戰而佔華城。第二天,敵軍三千多人經岐嶺來襲華城,縱隊長程潛率隊迎擊。兩軍在城西雄牛捱磨對抗,激戰6個小時。後來,程潛以五華中學學生爲嚮導,襲擊敵背,卒將敵軍擊潰。31日,該縱隊進攻興寧,將扼守城西擁彗亭和五里亭一帶的敵軍打敗,下午3時,佔領興寧城。11月2日.第三縱隊進軍梅縣,於3日進佔梅城。

第一師在河婆取得關鍵性勝利之後,於11月1日向鯉湖進發,2日,進佔普寧,3日,進駐揭陽。4日,何應欽率部進攻潮州,下午,周恩來率政治部人員,先行進駐汕頭。6日,東征軍總指揮部進駐汕頭。

第二縱隊張發奎部在攻佔紫金之後,奉命開赴南路,參加討伐軍閥鄧本殷之役。陳濟棠繼續東征,由湯坑、高陂進攻,於11月7日進佔饒平。

11月中旬,何應欽、譚曙卿、程潛三路入閩,追殲殘敵,分別在永定、平和等地,同陳軍殘部作戰。陳軍除一小部分隨謝文炳進入江西外,大部被剿滅。

陳炯明本人在第二次東征時並不在部隊,主力被消滅後,由汕頭經廈門去上海,不久到香港組織致公黨,被推舉爲總理。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危機日重,發表《告國人書》,趕到上海聯絡章炳麟一起到天津見段祺瑞,共商國是,沒有結果。1933年9月22日病逝,終年57歲。

3.南征鄧本殷和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

南征是國民革命軍在蔣的指揮下,肅清盤踞廣東南部的軍閥鄧本殷部。1923年,當孫中山逐陳炯明,在廣州建立大本營時,鄧本殷“獨樹一幟”,聯合南路各軍“宣佈自治,保境安民”,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所謂高雷羅陽欽廉瓊崖“八屬聯軍”。佔領了高州4縣,雷州3縣,欽州廉州4縣,兩陽(陽江、陽春),羅定及海南島全境。面積幾達廣東的1/2,兵力最多時達兩萬多人。

鄧本殷積極投靠北洋軍閥,並得到北洋政府大批糧餉軍械的支持。鄧本殷所盤踞的南路、瓊崖地區已經成爲實現廣東統一的嚴重障礙之一,只有掃除鄧本殷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纔算真正鞏固下來。

南征之役,蔣介石授予第四軍第十師爲主力,擔任南路警備,師長陳銘樞爲前敵各軍指揮。陳銘樞受命後,於10月12日,赴梧州會見桂軍將領李宗仁、白崇禧,商定由俞作柏率桂軍一部,從廣西陸川人粵,向廉江、化州進擊;由陳銘樞率第十師、呂光奎部(桂軍撥助)、陳章甫部等,集中羅定,向信宜進攻;同時令梁鴻霖所率第四軍第十二師,從恩平、陽春方面監視蘇廷有部(原是鄧本殷部隊,已向國民政府輸誠),令蘇進攻高州。

上述計劃未及執行,蘇廷有突然倒戈,反對國民政府。蘇還策動梁鴻霖第十二師叛變,於10月18日殺害了該師參謀長郭學雲,引誘該團長樑休年、樑翰昭、洪敦耀等脫離革命軍,依附鄧本殷。10月22日,鄧本殷下達《本軍對省方作戰綱要》,企圖趁革命軍東進潮梅,後方空虛之機,策師進犯廣州。

爲適應敵情的變化,蔣介石作爲最高軍事指揮官,決定改變原定戰略計劃和戰略佈置,重新調配兵力,派第十師主力從肇慶移駐江門,力保“四邑”:新會、台山、開平和江門。

24日,鄧軍蘇廷有等部經赤坎,豪昌北上,圖取新會和江門,兩軍於26日相遇於開平單水口展開激戰。當時第十師防守單水口一線的,僅有第二十八團一千多人。在團長蔣光鼐、營長蔡廷鍇等人指揮下,該團沉着應戰,奮勇禦敵,擊退了進攻普濟橋、麥村和許村的敵軍,守住了陣地。

27日,蘇廷有調來援軍,並配備旱機槍和大炮,再次猛攻麥村、普濟橋和衝擊渡村。革命軍第二十九團、第三十團加入戰鬥,共同出擊,斃敵營長1名、敵兵百餘名,傷敵數十名,繳槍百餘支,又一次挫敗了敵軍的攻勢。

28日,桂軍呂煥炎部和湘軍廖新甲部趕到,革命軍於是日趁敵軍屢攻不逞、精疲力竭的機會,集中兵力向敵軍總預備隊出擊,一舉將敵軍打敗。29日,第十師渡河佔領公益埠,敵軍向台山退卻。30日,第三軍(滇軍)趕到鶴山,軍艦江固號、捷號、隆安號等,也陸續開到,逡巡於單水口、公益埠江面。31日,第十師佔領台山,第三軍進駐開平。至此,單水口防禦戰取得了勝利,“四邑”局勢,轉危爲安。

當鄧軍大舉進犯“四邑”時,蔣介石率領東征軍已平定北江,當他得知粵南鄧軍攻勢兇猛,進窺廣州,陽江、羅定、云溪各縣業已被佔領時,蔣介石即令李濟深率獨立第一旅及第三十四團回援,並命第十一師待命。後又增兵南路,重新部署兵力,與原南紀部隊組成南路聯軍指揮部,任命朱培德爲總指揮,朱克靖爲總政治部主任。總指揮部之下,分兵4路,以第四軍第十師爲第一路,陳銘樞任指揮;以第三軍爲第二路,王均任指揮;以第二軍爲第三路,戴嶽任指揮;以廣西軍爲第四路,俞作柏任指揮。

另外,以陳章甫所率新編第二師爲右側支隊。10月31日,總指揮朱培德到達鶴山,並下達《國民革命軍南路各軍作戰計劃》,命令各部分別從台山、開平、新興、羅定和廣西陸川出發,以期先肅清兩陽(陽江、陽春),然後反攻高雷和欽廉。

部署既定,陳銘樞所部第一路,即於攻克台山之後,向陽江方面追擊。11月3日下午,該師到達金雞圩。4日早晨,敵軍四五千人在右翼指揮官蘇廷有的督率下,分三路圍攻金雞圩。陳師一面痛擊正面之敵,一邊抄襲敵後,敵被打得狼狽而逃。革命軍傷敵百餘名,繳槍百餘支,並直追潰敵,於當日下午佔領那俠,5日,佔領那龍,6日,佔領台山和北慣。11月7日,陳師攻陽江,鄧軍蘇廷有部、徐東海部棄城而走。陳師即於當日下午進入陽江城,佔領了蘇廷有的指揮部。

王均所率第二路軍,11月2日,從開平出發向恩平攻擊前進。3日,到達聖塘圩。4日早晨,該路軍向長安之敵發起攻擊,於下午佔領恩平城。接着經田畔、那吉、第八圩,於8日午後到達陽江城。右翼第三路軍沒有經過大的戰鬥,也順利佔領了新興和陽春。

當南路軍分別從台山、開平出發進攻兩陽時,鄧軍徐漢臣部卻大舉進攻右側羅定城,壓迫駐守該城的陳章甫新編第二師撤退。¨月中旬,當革命軍連克恩平、兩陽後,陳章甫師也於15日舉行反攻,驅逐徐漢臣,收復了羅定城。

11月14日,南征軍各部離開陽江城,大舉南進,征討高州、雷州、欽州、廉州。

當鄧軍潰敗兩陽時,高州爲鄧本殷親自鎮守。當時,他企圖驅兵策應,援救兩陽,但俞作柏所率南征第四路軍,卻已從廣西陸川人粵,集中北流鎮,進逼化縣、高州和茂名。鄧本殷唯恐歸路被截斷,只好倉皇從水路乘船,退回雷州。

是時,鄧軍陳鳳起部在高州踞城頑抗。俞作柏揮軍圍攻,數日不下。爲策應俞軍,陳銘樞師於21日由梅菜出發,經塘口向化縣急進。進至塘掇圩,與敗潰之敵相遇。激戰多時,敵軍不支而退。俞作柏部即於當日攻克高州,第二日,佔領化縣。

高、化既克,革命軍分途疾進,連續佔領了廉江、安鋪和遂溪,鄧本殷只好又從雷州退回瓊崖。

蔣介石決定暫不攻瓊,命李濟深率所屬第十一師、十二師兩師負責肅清陸地殘敵,第四軍俞作柏部與陳銘樞部互相配合,先後打敗白沙、公館、閘利的敵軍,於11月30日佔領廉州。12月6日,桂軍胡宗鐸部從廣西靈山出發,於7日進佔領欽州。欽廉守軍申保藩棄軍逃往安南,其殘部大部分向革命軍投降、繳械。至此,南路各地敵人殘兵敗將基本肅清。

當革命軍從兩陽進攻高、雷時,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奉命率領從東江調回的第十一師和第十二師加入南路作戰。國民政府調第二軍、第三軍回原地駐防,而任命李濟深爲南征軍總司令。12月間,第四軍集中高、雷一帶,一面辦理善後、肅清殘敵,治匪安民,一面準備渡海,進攻瓊島。

1926年1月中旬,蔣介石命令第四軍進攻海南島。首先渡海的是王鴻饒等率領的別動隊和先遣軍,他們在瓊島西北岸臨高一帶登陸,鄧軍主力紛紛調赴當地佈防。

1月17日,張發奎率第十二師從雷州外羅港出發,乘兵艦平南號等和200多艘帆船,強渡瓊州海峽。下午,兵艦、帆船進入瓊島東北岸的新欖港。鄧軍據險抵抗,南征軍發炮猛擊,中敵要害,並令水兵用艇渡過步兵,敵見革命軍登陸即紛紛逃走。該師登陸後,即於當夜佔領了文昌縣鋪前市。接着,迅速佔領了錦山市、湖山市、瓊山縣和三江市,於19日攻佔了瓊州府城。

第四軍第十一師等也隨之成功渡過海峽,登上瓊島。當鄧本殷敗潰高、雷時,段祺瑞應鄧之請,派練習艦隊司令曾以鼎,率兵艦3艘南下,並委任鄧爲特別軍務督辦。等北洋兵艦抵達海口時,海南早已失守。鄧本殷只帶得幾個隨員逃往安南。至此,南征之役取得了完全勝利。

南征之役的勝利,標誌着廣東革命政府在經過平商團叛亂、二次東征和平楊劉叛亂之後真正實現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徹底消除了地方反動軍閥在廣東的隱患,促進了整個國民革命的大發展。作爲此次廣東統一過程的最高軍事指揮者,蔣介石的政治影響伴隨着軍事地位的提高而日益提高。

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第54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5)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15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5)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
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62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3)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11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1)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第54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5)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60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1)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84章 成爲大國領袖 (2)第34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4)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15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5)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69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4)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89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