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廢立(四)

翌日,南宮崇德殿,雖然邊角多有損毀,內部也受到了不少破壞,但主體建築依然完好,在內侍的連夜修葺之下,終歸是在天明之前將大殿拾掇出一個樣子來。

шωш● Tтka n● ℃o 三五結隊的公卿官員們熙熙攘攘的站在殿前,不時的低頭小聲交談。

隨着天色漸漸開始明亮,百官中出現了些許騷動,因爲位在百官最前的那位大司馬遲遲未至,只有另一位錄尚書事的輔政大臣楊彪獨自站在最前面。

於是小道消息開始流傳,有說是昨天夜裡在袁府前受驚過度,有說是昨日事情太多,又連番奔走逃難,大司馬體力不支等等。

最後,一名官員爆出了驚天的消息,大司馬劉虞從袁府離開後徑直入宮求見天子,後來似乎是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連太醫都趕了過去。

所有人面面相覷,又一位輔政重臣可能倒下,無疑是讓如今的局勢雪上加霜。而再看看前面閉目不言的楊彪,百官頓時覺得弘農楊氏的春天將至。

而天子與年老的重臣爭執,導致重臣病發,這無疑是對劉辯個人形象的打擊,再加上劉虞本就是鐵桿皇黨,這也爲今日的朝會蒙上了一層陰影。

正在百官暗自揣度之時,又是三人聯袂走來,但這組合卻讓所有人目瞪口呆。揚威將軍袁公路,司隸校尉袁本初,還有一人卻是大漢軍方的柱石,車騎將軍皇甫嵩。

“這是要直接政變?”有些人心裡驀然蹦出一個猜測,但很快搖頭驅散了這個荒謬不堪的想法。

皇甫嵩可謂是忠臣的標杆,他雖然威權極重,聲名播於海內,但卻從來不管朝廷諸事。何進奪權成功,代表朝廷下令,他會聽;但哪怕是何苗或者蹇碩掌權,下的命令他也會聽,就彷彿一名墨家機關人一般,只依照命令行事。

當年剿滅黃巾,威震天下,權傾半壁江山之時都沒有謀逆,今日又如何會參與到袁氏的計劃中來?

果然,兩鬢斑白的皇甫嵩在接近百官隊伍後立時與袁氏二人分開,站在了隊伍的次席,但這一幕卻落在了暗地裡某人的眼中,他心中的怒火幾乎快把自己燒起來了,強行按捺住憤怒,他轉身對侍衛下了一道詔令。

……

崇德殿內,羣臣濟濟匯聚一堂,只是相較於昨日,主位上少了一人,百官的座次也有了變化,少了不少面孔。

除了太傅袁隗、太尉丁宮、司徒劉弘這些死於亂軍之手的高官顯貴,還少了如光祿勳李儒之類的何進鐵桿,執金吾丁原等及時跳反的官員倒還在座,只是有些坐立不安。

而百官前列,與司空楊彪對坐的那位車騎將軍皇甫嵩,他的存在更是讓所有人滿腹疑慮。自董卓之亂後,皇甫嵩帶兵進京,何進肢解了他的兵權,恢復了他的車騎將軍之位,皇甫嵩便一直閒居在府,安然過起了養老的生活。

今天卻突然開始上朝,還是在這樣一個敏感的時間點,難免讓人猜疑。

坐在主位上的劉辯視線掃過羣臣,陰鬱的表情被冠冕前的珠簾稍稍遮掩,但珠簾搖晃時,那一閃而過的銳利眼神還是讓百官脊背發寒。

待到司禮的小黃門宣佈朝會開始,不等其他人說話,劉辯先開口道:“大司馬身體多有不適,昨日已向朕乞骸骨,朕雖多有挽留,但終究不忍大司馬繼續操勞,遂準其歸鄉,免其大司馬之位。

念在襄賁侯多年來公忠體國,功勳卓著,加食邑三千戶。侍中劉和進位光祿勳,衆卿意下如何?”

一人嘴角抽搐,兩人勾起一抹微笑,剩下的人神情震動,呆若木雞。

話說的很漂亮,但結合小道消息,很明顯是大司馬劉虞與天子發生了矛盾,年輕氣盛的天子直接將其免官,但由於劉虞地位尊崇,海內聲名遠播,所以還是加封食邑以作補償。

劉和進位九卿之一的光祿勳,也算是一項補償。

有人想起了昨天劉虞的舉動,倒也並不奇怪劉辯的作爲。透露誅何進者爲何太后,擅作主張免去亂軍士卒的罪過,這種種作爲雖是爲了天子與公卿的安危,但無疑是加深了兩人之間的裂痕。

再加上昨夜不知爲何事發生的爭執,年輕氣盛的劉辯一氣之下將劉虞罷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而百官之中,司隸校尉袁紹最先發聲,他肅然道:“大司馬乃國之柱石,值此亂局,如何能離得開大司馬這等擎天玉柱?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楊彪微微蹙眉,但隨即似是想通了什麼,面上露出一抹讚許;袁術有些不耐煩,但念及此前袁紹的警告,以及賈詡的勸諫,還是安安靜靜保持不動;至於主座上的劉辯,面上卻是露出一抹微笑,似乎感到成竹在胸。

“袁卿多慮了,正是因爲此時是亂局,事務繁雜,纔不能過多的勞累大司馬,以免發生不忍言之事。大司馬不在,這不是還有皇甫將軍與楊司空嗎?朕想進皇甫將軍爲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袁卿覺得如何啊?”

袁紹眉頭微挑,肅然道:“皇甫將軍功勳卓著,進驃騎將軍是衆望所歸,臣並無異議。但大司馬之事還望陛下多加思量。”

驃騎將軍位列軍方第二序列,僅次於大將軍,位在九卿之上,地位與三公相比相差彷彿,相對於車騎將軍來說,並不算多麼恩賞的提拔。

“大司馬去意已決,朕也是挽留不住,此事不必再提了。倒是還有一事,袁氏四世三公,名望昭著,天下景仰,其中若是出了反賊,袁司隸以爲該如何處置?”劉辯話鋒一轉,言辭頓時犀利了起來。

百官都提心吊膽起來,袁紹神情不變,淡然道:“袁氏滿門忠義之士,家叔與家兄更是與太后一起死於亂軍之手,斷不能容忍反賊的存在!”

“很好!”劉辯微笑着點點頭,旋即陡然厲聲道:“揚威將軍袁術,包藏禍心,勾結吳匡張璋,屬下擅入北宮宮禁,意圖劫持王駕,罪莫大焉,袁司隸以爲該如何處置?”

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關中(七)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二百四十五章 機關算盡與未雨綢繆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三百零二章 戰後雜事(中)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一百四十六章 斷其一臂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蟲不可以語冰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五百三十三章 關中動亂(四)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戰(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冀州刺史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五百一十二章 劉協第五百零五章 決定(上)第一百六十章 動亂(中)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二百六十八章 遊說(下)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三十章 三荀第二百六十章 謀權(下)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第一百七十二章 談利言義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協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四百一十五章 母與子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戰(三)(四千字大章)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
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關中(七)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二百四十五章 機關算盡與未雨綢繆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三百零二章 戰後雜事(中)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一百四十六章 斷其一臂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蟲不可以語冰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四百八十九章 退匈奴(三)第五百三十三章 關中動亂(四)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戰(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冀州刺史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五百一十二章 劉協第五百零五章 決定(上)第一百六十章 動亂(中)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二百六十八章 遊說(下)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三十章 三荀第二百六十章 謀權(下)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第一百七十二章 談利言義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協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四百一十五章 母與子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戰(三)(四千字大章)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