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逐鹿(一)

契丹人隨四時變化,有捺鉢的習俗。所謂捺鉢,就是“天地之間,風氣異宜,人生其間,各適其便”,進一步來說就是什麼時候在哪呆着舒服就到哪去。藉此延伸,皇帝陛下的御帳也被成爲捺鉢。

大遼康國元年,也就是大宋靖康九年,遼國皇帝耶律大石卻一改往常餓習慣,將捺鉢之地放在了陪都也密裡。冬天天寒地凍,本應該向南走,怎麼向更冷的地方去呢?

而今的大遼,東西萬里,南北五千裡,控弦之士三十萬,人口超過五百萬,雖然不能恢復到大遼極盛之時,白手起家,打拼到現在的樣子,也足以告慰先人了。耶律大石今年剛好四十歲,本在壯年,不過看着兒女們一天一天長大,妻子們一天一天衰老,再不復青春年少時光,看着跟隨自己的勇將們鬚髮染上了白霜,這時在最幽深的谷底,總會有一個聲音提醒他,你已經不再年輕,總有一天,耶律大石也會變成黃沙裡的塵埃。

自從七年前稱帝到現在,先是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各路英雄,一舉奠定了國家的版圖;再利用七年的時間,穩定國家政局,讓各個民族適應全新的生活,用時間是淡化民族之間的仇恨。韃靼人、黑漢人、回鶻人、吐蕃人、契丹人、漢人等等,國內有大大小小十幾個民族;伊斯蘭教、摩尼教、景教、天主教、佛教、儒教,教派林立。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治理不好就是一團散沙,讓這些人同心同力,更是難於上青天。到現在爲止,全國契丹人也不過四十萬,以四十萬契丹人統治四百多萬異族,談何容易?朝堂上,開始出現異族的代表人物,給他們合適的官職,讓他們分享權利,只有這樣才能安撫民心啊!

國家太平,耶律大石就巡視四方,跟這些原本陌生的人多見見面,多說說話,多喝點酒,再爲他們做些什麼,關係就會慢慢地好起來。

皇長子耶律夷列,大公主普速完是同母兄妹,都出生在燕京,也就是原來的南京。耶律大石清楚,他們不喜歡這個國家,雖然享受着國家給他們的一切,高高在上,錦衣玉食,還是不喜歡這個國家。他們思念燕京,他自己何嘗不是如此呢?

今日的酒席宴上,夷列手中抓着酒杯,望着東方,悶悶不樂。兒子二十三歲了,是大人了,即使身爲父親,有些事也管不了的。

“夷列,你在想什麼?”

夷列道:“父皇,兒臣想起了燕京八景中的西山霽雪!”

西山霽雪嗎?冬季來臨,燕京西郊,山巒起伏,大雪之日,遠觀如銀蛇狂舞,近觀如夢如幻,若是煮酒觀山,更是快心美事啊!

燕京八景都是什麼,還記得嗎?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道陵夕照,薊門飛雨,西山霽雪,玉泉垂虹,盧溝曉月……還有一個,怎麼就忘記了呢?哦,是了,是居庸疊翠。

新婚的普速完接着說道:“這裡的雪山雄偉壯觀,看上一眼,雖然是極美的,但是,想到西山上的雪,心裡卻暖暖的,真實奇怪呀!”

普速完嫁給了蕭斡裡刺的兒子蕭朵魯不。普速完不太喜歡這個駙馬,倒是更喜歡丈夫的弟弟樸古只沙裡。但是,蕭朵魯不是長子,蕭斡裡刺又是他最倚重的臣子,官居左丞相,所以,便成就了這段婚姻。普速完爽朗剛強,騎烈馬拉強弓,性格倒是跟皇后塔不煙有幾分相似。夷列與普速完關係異常親密,普速完的話甚至比他這個做父親的還管用。呵呵,她若不是女子,倒是最合適的繼位人選!可惜,可惜了。普速完的母親早亡,她看不上塔不煙,現在他在世還沒有問題,他若是不在了,不曉得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右丞相蕭刺阿不,雖然做了丞相,還是一副武人的心性,大笑道:“大王,公主喜歡,就帶兵殺回去,把燕京奪回來就是了。”

燕京還在女真人手裡,奪回來那麼容易嗎?

突然,內臣進來稟報:夏國派來了使者,正在殿外候着呢!

耶律大石將手裡的羊腿放下,侍者託着金盆伺候陛下淨手,然後道:“傳!”

西夏侍者名叫任純信,樣子還甚是威武,進來見禮,不卑不亢道:“外臣任純信謹代表大夏皇帝陛下,問候大遼皇帝陛下,祝陛下福壽安康萬年無期。”

耶律大石點頭受禮,道:“你與任得敬是什麼關係?”

“那是外臣的大伯父!”

耶律大石又道:“使臣此來,有何用意?”

任純信抗聲道:“外臣跋涉萬里,覲見陛下,一無座位,二無美酒,此爲大遼待客之道乎?”

耶律大石暗暗敬佩他的膽子,有心想再試試,佯裝大怒,喝道:“任得敬背主叛國,乃小人也!朕實不願聽此人之名,更不願見小人的後人!”

任純信笑道:“國家之間,只講厲害,何言忠義?陛下龍威,臣心膽已寒,便請告退!”

耶律大石大笑,道:“尊使息怒!賜座,上酒!”

任純信見禮謝座,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取出信箋,高高托起,道:“請陛下御覽!”

信是任得敬寫的,核心的意思就是請耶律大石出兵,退宋兵,修盟好!後面許諾了很多的好處,騾馬牛羊多少,金銀多少等等。四年前,宋夏統軍川大戰他是知道的,夏軍戰敗丟掉了沿邊六州以及北部的黑山威福軍司之地,而且死傷慘重。從此,夏國再沒有與大宋叫板的實力了。

當年,歐陽澈西來,請求與西遼結成聯盟,共擊夏國、女真,他那時候立國不久,沒有精力想這些事情,所以一口回絕了。而今,夏國的使臣卻到了。耶律大石還拿不定主意,吩咐人帶使臣下去休息,召集隨駕的大臣,商討此事。

右丞相蕭刺阿不道:“此乃上天給我們契丹人的機會,請陛下一定不要失去這大好時機啊!”

駙馬蕭朵魯不卻道:“國家初立,各部落表面服從,心中未必肯服。勝利了,於我大遼何益?失敗了,後果卻是不堪設想。”

夷列的意思當然是出兵,趁機拿下河西之地。

耶律大石正在權衡,忽然想到了一句話:“武勇似不及陛下,心胸或有過之。”

這是當年問歐陽澈大宋皇帝何等人物,歐陽澈的回答,這樣的人物一定要見上一見,況且,這的確是大好的機會,或者是上天賜給他的最後機會了。

耶律大石道:“既然夷列想出兵,那麼就從你的北院調兵好了。朕決意出兵十萬,御駕親征,諸位卿家都要去。北院大王夷列帥兵三萬爲先鋒,先給朕拿下涼州城再說!”

“是!”

耶律大石選定了涼州,拿下此城,進可以東向掠地,退可以保有河西膏腴之地,實在是兵家必爭之地啊!

十一月十日,十萬鐵騎東下河西。東征軍由四萬契丹勇士、兩萬高昌回鶻、三萬黑漢人,以及由其他族人組成的萬人部隊,組成。耶律夷列率領三萬騎,爲全軍先鋒,狂飆猛進,軍威極盛。

經仰吉巴里、昌八刺、別石把,到達哈密力。這是此次東征的最重要的基地,也是大遼境內最東邊的一座城池。

稍事休整,揮師東進瓜州。瓜州是夏國西平軍司的駐節之地,原來駐有兩萬軍隊,宋軍進攻西平府,調走了萬人,而今只剩下一萬人左右。西平軍司向西面對高昌人,向南還要面對有深仇大恨的黃頭回紇,一萬人其實已經是捉襟見肘了。西平軍司監軍使是阿里谷,他正面臨着人生最艱難的選擇。肅州守將前幾天傳來消息,甘肅軍司監軍使朱宣已將甘州獻給了大宋,朱宣命令肅州守將放下武器投降。肅州守將是党項人,不肯投降,阿里谷是吐蕃人,也是不肯投降的。他受晉王李察哥大恩,無以爲報,絕不做那反覆小人。今天,他又收到京城傳來的命令,調集一切力量,回援京城。信使九死一生,是從沙漠中過來的,據說他們一共出來三十幾人,來傳達命令,最終活着到達的卻只有他一人。

任得敬被李純亮殺了,京城裡的任氏一族基本上死光了,已經到了最後關頭,不合力對付外敵,還要自相殘殺?

“皇帝敕令:男子十五歲以上,五十五歲以下,自備兵器口糧馬匹,迅速馳援京城,速到爲盼!”

京城局勢一定非常危急,否則,也不會下達這樣的命令啊!

“報,稟報大帥,一枝人馬自西方殺來!已經到了城下!”

西邊太平幾十年,今天這是怎啦?

阿里谷上城觀瞧,對面奔出一匹紅馬,馬上一名青年將軍,看着面熟,再一看竟是中央侍衛軍都統任得恭的兒子任純信。

任純信高聲喊道:“我奉樞密使命令,借來十萬遼國大軍,共同對付南人。請監軍使快快開門哪!”

看他的樣子,似乎還不知道京城裡發生的事情!

阿里谷命人將任純信吊上城來,也不客套,公事公辦:“有何憑證?”

任純信取出樞密院的命令,滿不在乎道:“這還有假?”

命令當然是真的,但是,阿里谷到底該聽誰的?聽死人的還是聽活人的?

阿里谷將京城裡發生的事情,簡單地介紹了一下,又拿出皇帝陛下的敕令,任純信還沒聽完就昏了過去。按說,阿里谷應該把任純信抓起來,送到京城請功,但是,他做不出這樣落井下石的事情。任得敬與他素無恩怨,他也不是李純亮的親信,犯不上做這些找罵的事兒。待把任純信弄醒,阿里穀道:“本官准備率軍回去救援京城,任兄弟想怎麼辦?”

任純信露出惡毒的目光,恨道:“我就帶着遼軍殺進興慶府,將李純亮千刀萬剮,報仇雪恨。”

阿里谷顧不上他們之間的恩怨,道:“三日之後,我率軍離開;離開之前,遼軍就在城外呆着,不能進城,否則咱們就大戰一場,看看到底誰的刀子更鋒利!”

任純信還是聽出了話外之音:三日之後,你們愛怎樣怎樣,我管不着了。

任純信告辭而去,阿里谷命令,將皇帝敕令在城鄉廣爲傳播,並把自己的決定通知肅州守將,何去何從早做定奪。大部分黨項人聽從皇帝陛下的召喚,準備出征;而回紇人、回鶻人、漢人、吐蕃人、韃靼人,不聞不問,漠不關心,過着自己的日子。他們身在異鄉,或者此地本就是他們的故鄉,但是被党項人佔據之後,就變成了異鄉人,他們巴不得党項人早些離開,那樣他們就可以過自己想過的日子了。

阿里谷本想帶軍隊先走,但是,家屬怎麼辦?遼軍已經到了城外,軍隊一走,他們是投降契丹人還是不降?不投降,只有一個結果,全部都要死!老人、婦女、孩子,哭聲動天,阿里谷無奈,只得答應,願意跟着一起走的,都走!

二十幾萬人長長的隊伍,向北部的黑水鎮軍司轉進。至於到了黑水鎮軍司,能不能找到回京城的道路,沒有人知道,但是,瓜州是不能呆了,想活下去,就只能離開這片無比熱愛的土地。

沙州、瓜州、肅州,不戰而下,耶律夷列不做停留,繼續前進,於十二月初三,到達甘州城下。

任純信出面喊話:“城上的宋軍聽着,大遼北院大王在此,想活命的乖乖投降,不想活命的,出城一戰,莫要學那縮頭烏龜,龜縮不出啊!”

天武軍團右廂都指揮使曹沅率領三個軍八千人馬鎮守甘州,曹沅不知道面前這個漢人是誰,怎麼就做了漢奸。朱宣獻了甘州城,肅州守將非常頑固,一直不肯投降,曹沅兵力不足,只能慢慢地做工作,不能動刀子。不想,幾天過去了,卻來了遼軍。難道,肅州、瓜州、沙州的守將都投降了遼國?哼,我們在這邊與西夏的主力死拼硬戰,倒是讓契丹人撿了個大便宜啊!

曹沅望着遼軍,沉聲道:“命令火龍箭營、一窩蜂營、第一軍一營二營隨我出戰,煩請朱兄代我守城。”

朱宣急道:“敵衆我寡,莫不如堅守待援,甘州城牆堅固、糧草充足,甭說三兩萬人,就是十萬人,沒有一兩個月也別想攻不下來!”

曹沅悠然道:“大帥離開時曾言,能戰方能守,遼軍士氣正盛,我軍也是從未打過敗仗的威武之師,我倒要看看,遼國鐵騎還是否有當年之勇!”

曹沅不是自大狂,自從在京城與岳飛長街大戰之後就已經不是了。這麼多年,事情早就過去了,前不久又與岳飛冰釋前嫌,曹沅早就不是原來的那個輕狂少年了。跟着種無傷在一起,他學到了很多東西,學到的越多,感到自己的無知,就越發刻苦鑽研祖輩留下的兵書戰記,於是乎,受益匪淺,實力大增。成長的過程中,他更加佩服種無傷、岳飛,他們都是軍事上的天才,對戰爭有着天生的敏感。他不是,他只能通過努力,才能縮小差距,進而迎頭趕上。

哼,我倒要看看,是遼軍鐵騎厲害,還是大宋天武威武。

城門開放,兩千宋軍殺出城來。弓箭手前出,射住陣腳,火龍箭、一窩蜂兩營下馬,做好發射準備。諸事已了,曹沅手提曹彬曾經用過的長槍,提馬來到兩軍陣前。

“某乃大宋天武軍團右廂都指揮使曹沅是也,何人敢出陣一戰?”

耶律夷列還未下令,一匹白馬已經了殺將出去。白馬上一員女將,紅盔紅甲火紅的戰袍,手裡是一把鋼刀,正是妹妹普速完。普速完的武藝很好,一般情況下不會吃虧,但是這是戰場,可不能等同於平時的比武較量,夷列還是有些擔心啊!

曹沅橫槍喝道:“來將通名報姓!”

“大遼公主普速完!”

說完話,普速完催馬前衝,揮刀就斬。曹沅用的是長兵器,普速完用的是短兵器,長兵器在戰場上一般是佔便宜的,但是今天的情況卻不能再用一般來衡量了。長槍也不去架短刀,直接刺了出去。普速完身形晃動,靈巧地躲過,馬的速度提到巔峰,雙方距離迅速接近,刀光霍霍,一口氣連斬六刀。曹沅左撥右擋,好一番忙乎,纔算應付過去。暗叫一聲罷了,此女刀術精湛,而且力量也不小,絕不是輕易就能取勝的,必須拿出全部能耐,小心應付才行。

時間飛速地過去,轉眼兩人已經大戰十幾合,依然不分勝負。

第五章 爲雲(一)第十章 神仙(一)第十五章 天下第六章 會戰(一)第十章 承極(一)第四章 升龍(五)第六章 君臣(一)第四章 升龍(三)序二 無疆第九章 驕傲(四)第一章 中宮(二)第二章 春雨(六)第七章 光復(三)第四章 風化(二)第一章 天道第八章 宋州(六)第八章 變革(二)外篇 照夜白(三)第三章 巨匠(二)第六章 家國(三)外篇 紫電獸(一)第一章 盟好(一)第一章 中宮(二)第三章 巨匠(二)外篇 照夜白(一)第六章 交趾(四)第三章 武威(四)第四章 都賽第八章 變革(一)第二章 春雨(七)第六章 君臣(二)第十二章 海戰(一)外篇 陽關曲(一)第八章 無主(二)第四章 大喜第十二章 柱國(一)外篇 望燕雲(四)第二章 定計第三章 涼州(三)第四章 廟算(二)第十四章 杭州第十三章 征服(二)第九章 綢繆第十三章 苦戰(一)外篇 照夜白(一)第六章 屠龍(二)第十一章 流花第十一章 祥瑞(二)第七章 血光(七)第四章 折衝(一)第十四章 痛飲(一)第二章 春雨(七)第二章 護花(四)第六章 交趾(五)第七章 光復(三)第三章 遠航(一)外篇 陽關曲(三)第九章 倉惶(一)第十章 國賊第二章 春雨(五)外篇 望燕雲(七)第八章 宋州(一)第七章 戰火(四)第二章 奇襲(二)第七章 雲頂(二)第八章 宋州(七)第四章 折衝(一)第九章 太歲(二)第十一章 回家第十章 承極(一)第十三章 奔馳(二)第五章 縱橫(四)第六章 求賢第一章 心路(三)第十章 神仙(一)第二章 國色(二)第四章 升龍(四)第十三章 奔馳(二)外篇 照夜白(一)第一章 盟好(二)第十五章 如夢(一)第十二章 無聲(二)第十六章 聖訓第一章 心路(二)第六章 曙光(二)第五章 爲雲(一)外篇 照夜白(四)第十章 承極(二)第八章 變革(一)第五章 爲雲(一)第二章 天威(三)第六章 震動(二)外篇 破陣鉞(三)第七章 勇氣(二)第二章 盤龍山(一)第七章 蘭若第十章 國賊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二)外篇 望燕雲(七)序一 風流
第五章 爲雲(一)第十章 神仙(一)第十五章 天下第六章 會戰(一)第十章 承極(一)第四章 升龍(五)第六章 君臣(一)第四章 升龍(三)序二 無疆第九章 驕傲(四)第一章 中宮(二)第二章 春雨(六)第七章 光復(三)第四章 風化(二)第一章 天道第八章 宋州(六)第八章 變革(二)外篇 照夜白(三)第三章 巨匠(二)第六章 家國(三)外篇 紫電獸(一)第一章 盟好(一)第一章 中宮(二)第三章 巨匠(二)外篇 照夜白(一)第六章 交趾(四)第三章 武威(四)第四章 都賽第八章 變革(一)第二章 春雨(七)第六章 君臣(二)第十二章 海戰(一)外篇 陽關曲(一)第八章 無主(二)第四章 大喜第十二章 柱國(一)外篇 望燕雲(四)第二章 定計第三章 涼州(三)第四章 廟算(二)第十四章 杭州第十三章 征服(二)第九章 綢繆第十三章 苦戰(一)外篇 照夜白(一)第六章 屠龍(二)第十一章 流花第十一章 祥瑞(二)第七章 血光(七)第四章 折衝(一)第十四章 痛飲(一)第二章 春雨(七)第二章 護花(四)第六章 交趾(五)第七章 光復(三)第三章 遠航(一)外篇 陽關曲(三)第九章 倉惶(一)第十章 國賊第二章 春雨(五)外篇 望燕雲(七)第八章 宋州(一)第七章 戰火(四)第二章 奇襲(二)第七章 雲頂(二)第八章 宋州(七)第四章 折衝(一)第九章 太歲(二)第十一章 回家第十章 承極(一)第十三章 奔馳(二)第五章 縱橫(四)第六章 求賢第一章 心路(三)第十章 神仙(一)第二章 國色(二)第四章 升龍(四)第十三章 奔馳(二)外篇 照夜白(一)第一章 盟好(二)第十五章 如夢(一)第十二章 無聲(二)第十六章 聖訓第一章 心路(二)第六章 曙光(二)第五章 爲雲(一)外篇 照夜白(四)第十章 承極(二)第八章 變革(一)第五章 爲雲(一)第二章 天威(三)第六章 震動(二)外篇 破陣鉞(三)第七章 勇氣(二)第二章 盤龍山(一)第七章 蘭若第十章 國賊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二)外篇 望燕雲(七)序一 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