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柱國(一)

尾隨金兵,若即若離;初戰小挫,鎮靜自若。

巧計渡河,金兵無功而返;銜尾直追,胡虜倉惶北顧。

種相公用兵,古之良將不過如此!

——《英雄遲暮:种師道》靖康元年三月初二,金人從京城撤圍;宗翰、宗望合兵北上。

种師道以檢校太傅、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節制諸路勤王之師,率軍跟在金兵的後面,護送友軍出境。

宋金雙方既然已經簽訂了盟約,就不能再把對方算作敵人,稱呼友軍也還適當。但是,种師道從來就沒有把前面的十萬大軍當成朋友,只怕對方的統帥也懷着同樣的心思。金兵走得很慢,每天僅行四十里,一直到三月初六纔到達鄭州境內的原武,似乎他們並不着急。种師道走得更慢,每天行三十里,行軍之前,派出三千名遊騎,探察五十里內金兵動向。老帥用兵不可謂不謹慎,但是,似乎有些謹慎過頭了吧?

种師道麾下,三十萬勤王之兵,說起來是不少,看着也挺多,种師道心裡清亮得很,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瞞過他的眼睛。說是三十萬,大宋軍隊吃空額非常嚴重,最少會有兩成半的缺員。再加上老弱病殘,混飯吃的主,剩下能做戰的絕對不超過二十萬。

他手下的騎兵全部加起來也不過兩萬人,分散在各部,聯合作戰能力不得而知,以這樣的兵力對抗十萬金國鐵騎,結果不言而喻。

就是這樣的兵,還都是大宋軍隊的精華,來自四面八方,互不買帳,互不服氣,戰鬥順利還行,一旦形勢危急,指望他們互施援手,希望更是渺茫。

种師道老了,已經七十五歲了。出身名門,以文資將兵,掛樞密副使頭銜,京畿兩河三路宣撫使,人人稱相公而不名,榮耀已極,還求什麼?他親眼看着弟弟种師中戰死沙場,他可不想落個同樣的下場。一旦出事,自己名節是小,手下這些人馬灰飛煙滅,大宋也就完了,他們種家將陷於萬劫不復之境地。爲國爲家,他都不能不慎之又慎。

況且,這些驕兵捍將也不是那麼容易指揮的。

初七日,金兵蒐集船隻,準備渡河。金人共得大小船隻百餘艘,一次可以渡過兩三千人。

初八日,金人渡河。

шшш★ TTκan★ C○

三千名籃旗探馬,走馬燈一般,將各種消息送回大營。中軍大帳之內,議論熱烈,戰意昂揚,一時間每個人都變成了無敵勇士,金人在其眼裡不過是跳樑小醜而已。其中,劉延慶、劉光世父子,折可求、折彥質叔侄請戰最爲急切。保安軍劉家雖然在名望上比種家、姚家弱一些,也算是關中地區有名的望族,很是出了一些名將;而府州折家,在河東路無有出其右者,自五代時期便經營府州,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可以說,府州首先是折家的府州,然後纔是大宋的府州。

二月初一汴梁會戰,這兩枝人馬到得晚,沒有趕上。後來聽說韓世忠、岳飛受賞,就連岌岌無名的王德也成了英雄,老一輩還沒表現出什麼,劉光世恨得牙直疼,折彥質眼睛紅了一個月。今天,聽說金人開始渡河,按現在的時辰來估計,恐怕過了一半人了。半渡而擊,勝利唾手可得,還等什麼?

“相公,折彥質請戰!”

“劉光世請戰!”

“……請戰!”

“請大帥下令!”

种師道仰靠在帥椅裡,舌尖掬着茶水,正在品茶!良久,將嘴裡的茶水嚥下去,慢吞吞地說道:“唉,水太差,可惜了這上好的陽羨雪芽。東坡居士曾言:雪芽爲我求陽羨,ru水君應餉惠山。竹簟涼風眠晝永,玉堂制草落人間。茶是好茶呀,可惜、可惜!”

帳內諸將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搞不清楚種老相公是啥意思?

种師道緩緩睜開眼睛,看到站着的衆將,大感驚奇,問:“爾等說什麼?再說一遍!”

劉光世等人沒奈何,只得再說一遍。

种師道一邊點頭說好,一邊問劉延慶、折可求、宗澤、韓世忠四人:“四位將軍意下如何?”

劉延慶:“犬子不知天高地厚,還望相公多多教誨!”

這是什麼話?當爹的不管,反倒要兩旁世人來管?劉延慶五十多歲的人了,在燕山府被遼人殺得大敗,當然清楚遼人的厲害,而遼人碰到金兵根本不堪一擊,所以,他倒不是不清楚金兵戰鬥力強悍,而是爲了給我种師道出難題呢!

折可求:“軍心可用,士氣可鼓不可瀉,打一仗看看也好!”

折氏叔侄看到岳飛、韓世忠平步青雲,真是着急了。

韓世忠:“世忠只知服從命令,不知其它!”

一心爲國的好漢!

而老將宗澤沉吟不語,天知道在想什麼。

自從離開京城之後,這些將領天天請戰,就象春天的貓兒,夏天的蟬兒,餓了的驢,吃飽的豬,看着着實膩歪。

种師道正要說話,忽見一名親兵進來稟道:“大帥,聖旨到!”

話音剛落,厚厚的帳簾挑起,閃進一名英俊的少年,不是旁人,正是種家子弟——種無傷。

種無傷走進大帳,手捧聖旨,面南而立,高聲宣道:“种師道及衆將接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種卿所奏,朕已盡知,然其中多不可解。卿離京之日,朕曾言,卿帶兵在外,朕不遙制,一切事宜盡皆委卿處置,有異議者可先斬後奏。剛剛離京,便要請旨,卿莫非是老糊塗了不成?勉之,勉之,勿失朕望。欽此!”

領旨謝恩已畢,种師道很是咳嗽了一陣子,咳嗽完了,精神好多了,彷彿一下子年輕了好幾歲呢!

種無傷待衆將坐好,給每一位長輩見禮,態度誠懇,一點也不馬虎。

劉延慶、折可求、宗澤等人,無非是面色和藹,大加勉勵。

這時,原來請戰的幾人,還站在遠處,倒是不知如何是好了。

“年輕人多磨練磨練,沒有壞處,打一仗也好。”種師覷着一干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傳令:折彥質、劉光世率本部人馬,出營挑戰。折將軍在前,劉將軍接應。若勝,追擊不可超過兩裡;若敗,可由側門而入,不可衝擊大營正門。”

“得令!”劉、折二人接過將領,tian胸疊肚,牛氣沖天而去。

種無傷既然碰到了這樣好的機會,焉能放過,遂向种師道請命,出帳觀戰。种師道點了點頭,閉上眼睛,好像要小睡片刻呢!

“咚咚”三聲炮響,三千折家兵在前,兩千劉家將在後,殺出大營。種無傷帶着兩名侍衛班直,跟隨大隊,尾隨而前。

約莫走出五六裡地,遠遠地已經可以看到金兵大營的輪廓。只聽馬蹄聲聲,喊殺連天,從金營內殺出一隊人馬。清一色騎兵,羊皮帽子、黑鐵甲外面罩着雪白的戰袍、耳朵上帶着碩大的耳環,把耳垂抻得很長,似乎要裂開一般。腳上蹬着統一式樣的烏皮靴。

當先兩員大將,老的年紀在四十多歲,少的也就二十左右。看相貌,非常相象,不是父子便是叔侄。

折彥質一擺手中鋼叉,催馬來到陣前,揚起手中的馬鞭,起勁地抽着馬屁股,戰馬“稀溜溜”長嘶不止,在兩軍之間風馳電掣般跑了個來回,這就叫耀武揚威。然後才勒住戰馬,叫道:“某乃府州折彥質是也,哪個敢與我一戰?”

“哦,哦”,宋軍揮動兵器,齊聲歡呼。

年少的金將催馬來到陣前,身後還跟着一名漢人模樣的小兵。金將“烏里哇啦”說了一套,大家聽不懂。小兵解釋道:“這是我家將軍完顏活女,後面的是我家將軍的父親大人,大金國黃龍府萬戶完顏婁室。我家將軍命你下馬受死!”

折彥質“嘿嘿”一笑,道:“叫什麼名不好,偏偏叫什麼活女。難道你的弟弟叫死女不成?”

小兵特別爲難,但是面對將軍殷切的目光,還是得照實翻譯。小兵的話還沒說完,完顏活女“哇呀呀”一陣怪叫,手中的一隻娃娃槊,“嗚”地飛了出來。他距離折彥質足有兩丈遠,娃娃槊往少了說也有三十斤。折彥質久經戰陣,打過很多仗,已經加了小心,一直盯着對方的兵器。哪曾想到,本是一對的娃娃槊,豈是能夠單飛的?

一愣神的功夫,娃娃槊已到面前,折彥質“嗨”地叫了一聲,一個漂亮的鐵板橋,身子仰臥在馬背上。娃娃槊貼着他的鼻尖就飛了出去。大槊的尾部,拴着明晃晃的銀鏈子,難怪這傢伙敢扔出來呀!

折彥質暗叫好險,身體剛剛起來,卻聽到腦後的風聲,叫了一句“我的媽呀,”身子前傾臉都伏到了馬脖子上。

“當”地一聲,頭盔飛了出去,系頭盔的繩子好懸沒把他勒死。

“宋豬,去死吧!”完顏活女的漢話說的忒差,口音不正,音節分的多,該停的地方不停,該長的地方反倒短了,真是糟蹋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啊!

但是,折彥質總算是聽懂了。

聽風辨位,敵人的另一隻娃娃槊距離自己的腦袋不到半尺。

“嗨,開呀!”

折彥質鉚足了勁兒,雙手托起鋼叉,迎了上去。

“當”,一聲驚天的響聲。

“哇”,折彥質噴出一口鮮血,抽身便走。

人家是單手,咱是雙手,雙手敵不過單手;一旦人家兩手同上,那還能玩嗎?

折彥質自知不敵,一點也不含糊,轉身就撤。

“阿骨打!”

“阿骨打!”

金國騎兵以完顏活女爲首,開始猛烈地衝鋒。

折彥質敗退,他的兵倒是沒有跟着跑。隊列中的各級軍官,大聲吆喝着。指揮隊伍。

“砰砰”,一人多高的大盾砸在地上,激起塵煙滾滾。

兩丈四尺的長槍前出,布得密密麻麻,槍尖耀眼奪目。

三人一組的神臂弓手,校射已畢,紛紛發射。射出一箭,退後三步,另一名神臂弓手接過位置再射。退後的弓手,用腳將神臂弓張開,接過身後士兵遞過來的弓箭,壓到弩身上,挺身再上。如此這般,周而復始,連綿不絕。

第九章 太歲(三)第十章 國賊第五章 蹊徑第十三章 大圓滿(二)第九章 倉惶(一)第二章 護花(四)外篇 望燕雲(四)第七章 戰火(四)扯脖子喊啊第二章 奇襲(二)第五章 火藥(三)第八章 雪紅第三章 南洋(一)第八章 兒山城(二)外篇 照夜白(一)序一 風流第十三章 苦戰(二)第五章 冷夏請假第二章 春雨(五)外篇 照夜白(四)第三章 武威(四)第十一章 救駕(二)第三章 武威(二)第十章 決斷(一)外篇 陽關曲(一)第六章 破陣(一)第十三章 奔馳(一)第七章 血光(二)第一章 夢想(二)第五章 天意(二)第七章 光復(四)第十章 小町王(一)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八章 宋州(五)序二 無疆第六章 家國(三)第六章 屠龍(一)第十一章 救駕(一)第八章 變革(二)第十四章 杭州第七章 戰火(二)第五章 鳥羽院(一)第四章 升龍(六)第四章 折衝(二)第五章 打援(二)第三章 南洋(三)第十二章 海戰(二)第三章 南洋(一)第十三章 苦戰(一)第十章 神仙(一)第二章 天威(一)第二章 春雨(六)第七章 蘭若第八章 變革(一)第六章 家國(一)第七章 光復(三)第二章 國色(一)第一章 心路(四)第八章 宋州(一)第十章 日中第二章 護花(四)第九章 天使(二)第二章 視疾(二)第七章 灌溉(一)第五章 縱橫(三)第六章 交趾(二)第八章 偉業第三章 南洋(一)第五章 打援(一)第十章 決斷(二)第三章 南洋(三)第四章 平安京(二)第十四章 盛宴(一)第八章 宋州(一)序二 無疆第三章 太聰明(三)第二章 視疾(二)第四章 廟算(二)第十章 決斷(二)第一章 蕭牆(一)第六章 秦淮(一)第四章 親征(二)第九章 情殤第六章 破陣(一)第一章 夜花(二)第六章 會戰(一)第四章 風化(一)第四章 折衝(二)第四章 廟算(二)第五章 夢蝶道可道,非長道第二章 奇襲(二)第五章 縱橫(一)第六章 交趾(一)第十章 小町王(二)第三章 武威(一)第六章 破陣(二)第七章 色魔第五章 火藥(一)
第九章 太歲(三)第十章 國賊第五章 蹊徑第十三章 大圓滿(二)第九章 倉惶(一)第二章 護花(四)外篇 望燕雲(四)第七章 戰火(四)扯脖子喊啊第二章 奇襲(二)第五章 火藥(三)第八章 雪紅第三章 南洋(一)第八章 兒山城(二)外篇 照夜白(一)序一 風流第十三章 苦戰(二)第五章 冷夏請假第二章 春雨(五)外篇 照夜白(四)第三章 武威(四)第十一章 救駕(二)第三章 武威(二)第十章 決斷(一)外篇 陽關曲(一)第六章 破陣(一)第十三章 奔馳(一)第七章 血光(二)第一章 夢想(二)第五章 天意(二)第七章 光復(四)第十章 小町王(一)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八章 宋州(五)序二 無疆第六章 家國(三)第六章 屠龍(一)第十一章 救駕(一)第八章 變革(二)第十四章 杭州第七章 戰火(二)第五章 鳥羽院(一)第四章 升龍(六)第四章 折衝(二)第五章 打援(二)第三章 南洋(三)第十二章 海戰(二)第三章 南洋(一)第十三章 苦戰(一)第十章 神仙(一)第二章 天威(一)第二章 春雨(六)第七章 蘭若第八章 變革(一)第六章 家國(一)第七章 光復(三)第二章 國色(一)第一章 心路(四)第八章 宋州(一)第十章 日中第二章 護花(四)第九章 天使(二)第二章 視疾(二)第七章 灌溉(一)第五章 縱橫(三)第六章 交趾(二)第八章 偉業第三章 南洋(一)第五章 打援(一)第十章 決斷(二)第三章 南洋(三)第四章 平安京(二)第十四章 盛宴(一)第八章 宋州(一)序二 無疆第三章 太聰明(三)第二章 視疾(二)第四章 廟算(二)第十章 決斷(二)第一章 蕭牆(一)第六章 秦淮(一)第四章 親征(二)第九章 情殤第六章 破陣(一)第一章 夜花(二)第六章 會戰(一)第四章 風化(一)第四章 折衝(二)第四章 廟算(二)第五章 夢蝶道可道,非長道第二章 奇襲(二)第五章 縱橫(一)第六章 交趾(一)第十章 小町王(二)第三章 武威(一)第六章 破陣(二)第七章 色魔第五章 火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