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路(四)

杏兒驚得一愣,眼睛裡的懷疑還沒有散去,喃喃道:“你在說什麼?”

一樣的深情,一樣的懇切,一樣瀟灑的面容:“杏兒,嫁給我好嗎?”

晶瑩的淚水奪眶而出,杏兒用手緊緊捂住嘴,邊哭邊說道:“我以爲,我還以爲這輩子都聽不到這句話了呢?知道嗎,我盼了十年了,整整十年啊!”

孝莊充滿憐愛地將杏兒擁在胸前,柔聲說道:“淨瞎說,十年前你才十一歲,一個小屁孩懂得什麼。”

杏兒嗔怪道:“雖然小,也懂得什麼是喜歡什麼是不喜歡吧!你,你怎麼突然說起這些?”

“十年了,再深的傷痛也該撫平,再糾纏不清,我還是朱孝莊嗎?”孝莊凝視着前方,“一直以爲,她的遠嫁千里全是我的錯;一直以爲,都是因爲我的無能,連自己最愛的女人都不能保全。我沒有信心再去全心全意地愛一個人,我甚至沒有信心去完成任何事情。在宋金交界的小山上,我手裡捧着她曾經親吻的泥土,我的心在漸漸枯萎,我的靈魂已經破體而去。不能忘卻,不能交給你一個完整的朱孝莊,我就不能要求你嫁給我,你是那麼好的女孩,我不能,不能的。”

杏兒仰望着無一絲瑕疵的臉龐,無數次夢裡纏綿的男子,靜靜地聽着,用心在傾聽他靈魂的吶喊。

“昨天,看到那麼多的人在爲魚十三哭泣,我忽然想到:人看着堅強,可以百折不回,可以不屈不撓,其實有時候人又是無比的脆弱,生命就如同水中的浮萍,不知什麼時候,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不可挽回地消失了。既然身爲男兒,既然還活着,是不是應該做一些讓我愛的人也愛我的人快樂的事情。明媚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明媚的離去,官家又何嘗不痛心?知道嗎,官家自從登基以來,從來沒有錯殺過一人,這樣聖明又有仁心的官家,自古以來都是極其罕見的。官家都做不到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正是他把明媚親手送了出去;大宋都做不到的事情,我朱孝莊又能怎樣?明媚做了她想做的事情,也許她認爲那正是她應該做的事情,那麼,我朱孝莊難道就不能做一些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嗎?我用十年的時間,向過去告別;用剩下的時間,來愛你!”

杏兒癡癡地聽着,悄聲說:“不做一首詩嗎?”

“什麼詩有你動人,什麼詩有你可愛?你就是我心中最永恆的詩篇。”一連串海誓山盟就這麼自然地說了出來,“你還沒說到底答應不答應?”

杏兒笑着流淚:“我怎麼能不答應,杏兒開心死了。”

孝莊溫柔地將她托起來,吻向那純潔的朱脣,剎那,竟是滿園春色。

靖康十一年正月十七,朱孝莊到達江陵府。

知府竟是熟人,魯國公趙鼎的長子趙成式。趙成式爲人正派卻不刻板,爲官清廉卻不清貧,一肚子學問知音卻不多,不過,朱孝莊算是一個。趙鼎還在世的時候,朱孝莊曾經在官家面前力薦過趙成式,儘管成式的老子極力反對,官家還是以舉賢不避親的理由,任用趙成式做了兗州治下的一個知縣。這是幾年前的事情了,從此兩人基本沒什麼聯繫,不想他已經做到了江陵知府。

趙成式大笑道:“崇如何來之遲,爲兄望眼欲穿啊!”

“承蒙趙知府親迎,朱某不勝惶恐!”孝莊心高氣傲,不願因爲往日的恩惠讓人家爲難,所以拿出一副不冷不熱的樣子。

趙成式又是一笑,拉起朱孝莊的手,小聲說道:“得啦,看你這酸溜溜的樣子,難道還在埋怨你比我官大的時候怠慢了你?自家兄弟,現在到了自己地盤,高興點!”

孝莊“哼”了一聲,誰知道是高興還是不高興啊!

趙成式捅捅孝莊的肋條骨,直到把孝莊弄樂了,這才與孝莊升車,向城裡行來。路上,趙成式告訴孝莊一個好消息:鬆滋知縣年前被調走,他向尚書省要求將朱孝莊升爲知縣,尚書省的公文昨天剛到,已經同意了。

孝莊道:“這麼說,我又升官了?好事,大好事啊!你預備了好酒沒有,今天不醉不歸!”

話說的輕巧,孝莊還是領情的:縣丞上面要是有知縣管着,以孝莊的性子,想想都膩歪,升了知縣,官雖然不大,落個自在啊!

趙成式“嘿嘿”一笑,搖搖頭,自己出了力,難道還要出錢?哎,這是隻有朱孝莊才能做出來的事情。看來,孝莊的心情還好,這就好。

當天,孝莊真的喝醉了,趙成式將孝莊送回來,纔看到杏兒,立即驚爲天人,叫着要孝莊請客,孝莊傻笑着也不管杏兒有多羞,只顧自己傻笑,笑起來沒完沒了。

上任第一天,孝莊正在聽衙內手分介紹縣裡的情況,前堂“咚咚”鼓響,不一會兒衙役進來稟報:“有人擊鼓鳴冤。”

這是怎麼個待客之道?

孝莊穿戴整齊,一身簇新的綠色官袍,穿在身上別提多彆扭,越看越象烏龜殼;爲了讓自己舒服一點,也不管什麼禮制不禮制,在大帶上掛了兩枚金魚帶,這是官家御賜之物,戴上舒服多了。

於是,朱知縣坐大堂,理民事。左右兩排衙役狐假虎威地排列整齊,水火殺威棒架在身前,一聲“威武”,孝莊心中一凜,還真有積分威嚴呢!

“將鳴鼓之人帶上堂來!”

一名像是讀過幾天書的人,年紀在二十多歲,穿着斯文,舉止卻並不斯文。上前跪了,道:“求縣尊爲我做主。“孝莊上殿面聖都不帶緊張的,今天不知怎麼的,心兒跳得稍微快了一些。穩穩心神,說道:“有何冤屈,只管道來!”

那人說道:“小我叫董知書,狀告潑皮孫二,無故限制我的自由,還動手打人。”

“帶孫二到堂!”

孫二上來,是一名五大三粗的漢子,傻傻愣愣的,不像是一個壞人。

孝莊清一嗓子,問道:“孫二,你爲何打董知書?”

孫二叫道:“縣尊,俺冤枉啊!今天早上俺賣了十幾斤肉,掙了幾個錢,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他站在河堤之上就要跳下去。俺上去拉住他,死活不讓他跳。許是勁兒大了點,把他摔倒在地,他就不讓了,非要揪着俺來見官。”

董知書怒道:“你看看,你看看,我的手腕子都青了。誰要尋死了,我是在思考問題。你哪是在救人,分明是要殺人嘛!”

挺簡單的事情,也要來見官?都閒着沒事,吃飽了撐的?

孝莊面有不悅之色,道:“董知書,你站在河堤之上,在思考什麼經天緯地之事?”

董知書苦巴巴地說道:“我家中做活物的生意,因爲我人笨,總是算錯帳,不知被父親大人打了多少次。昨夜,父親大人又給我出了一道題,如果算不出來,就要將我趕出家門。嗚嗚,求縣尊指點迷津,救救我吧!”

哼,我要是連你的問題都解決不了,還是朱孝莊嗎?

朱孝莊不動聲色地說:“先不說你的問題,今天的事情,是你的不對,你可認錯?”

董知書思考了一會兒,道:“如果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就不活了,哪還顧得上誰對誰錯。”

這是要撒潑到底了!

“你來說說,是個什麼問題?”

董知書喜上眉梢:“父親大人說,我家養了一羣雞和一羣兔,加起來共有70只腳。若將雞換成兔,兔換成雞,則共有腳62只腳,問雞有幾隻,兔有幾隻?”

這是比較簡單的術數問題,難不倒朱孝莊。

手指在桌面上輕點幾下,已經有了答案,孝莊笑着說道:“本縣想知道雞有幾條腿,兔子有幾條腿?孫二你來說說。”

孫二不在乎地說:“雞有兩條腿,兔有四條腿,哪個不知。”

孝莊接過話茬:“知道這個就不難了。由於雞換成兔,兔換成雞少了8條腿,說明原來兔多,多了幾隻呢?答案是兔比雞多4只。怎麼算出來的:

(70-62)-(4-2)=4(只)兔比雞多4只,把4只兔拿走,雞、兔就一樣多了。拿走4只兔,實際拿走了16條腿,現在還有70-16=54條腿。因爲雞、兔一樣多,所以可以把1只雞和1只兔看成1只6條腿的怪物,那麼籠子裡有54-6=9(只)怪物,即有9只雞和9只兔。所以原來有9只雞和9+4=13只兔。

最後的算數式子是:

雞:(70-4×4)-(2+4)=9(只)兔:9+4=13(只)董知書,你聽明白了沒有?”

這要是不明白,豈不是傻子?

董知書連聲道:“多謝縣尊指點迷津!”

朱知縣面色一寒,驚堂木“啪”地一扣:“都!大膽的董知書,人家孫二好心救你,你卻無理取鬧;本縣的大堂難道就是爲了解決你家的雞和兔的小事?本縣第一天到任,不想與你這般小人計較,責你立即向孫二道歉,你可服氣?”

“服氣,服氣!孫二哥,小弟知錯了!”董知書灰溜溜地道歉,撿了便宜一般逃走了。

解決了雞兔問題,還不算完。進入秋天,又來了一個更古怪的問題。

張寡婦狀告李老漢侵佔她養的葫蘆,李老漢並不承認,反倒要自己的罈子。原來,張寡婦家的葫蘆順着牆頭爬到了隔壁的李老漢家,牆這邊放了一個罈子,葫蘆在罈子裡開花結果,越長越大,現在,葫蘆已經卡在罈子裡取不出來了。張寡婦想用這個葫蘆做水瓢,李老漢想要他的罈子裝雞蛋,這個想要葫蘆,那個想要罈子,誰都不肯退讓,沒奈何,來見知縣評理。

孝莊不信真有這麼巧的事情,親自來張寡婦家看,開眼了,葫蘆就長在罈子裡,事情是真的。李老漢家的院子裡擠滿了人,都要來瞧熱鬧的百姓。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孝莊就甭想安生了。瞧不起知縣的百姓,天知道又會弄出什麼事情來!

呵呵,來之前,孝莊已經想好了對策,此刻不慌不忙地說道:“你想要葫蘆,你想要罈子,是也不是?”

張寡婦、李老漢一齊點頭。

孝莊對張寡婦說道:“既然你想要葫蘆,就去取一些鹽水來。”

鹽水取來,孝莊命令順着壇口灌進去,等了足足一刻鐘,將騰蔓向上一提,葫蘆出來了,罈子也是完好無損。

“葫蘆再用清水泡一泡,和原來的沒什麼不同。”孝莊說道。

百姓們齊聲叫好,既是爲了葫蘆,也是爲了遇上一個好官。孝莊向衆人拱手作別,知道,今後的麻煩會少很多。

朝廷正在對吐蕃用兵,他這裡得不到真實的消息,不知戰況如何。大宋利在速戰速決,吐蕃最好的方法就是步步爲營,長期久鬥。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聖人同意了他與杏兒的婚事,他們已經成婚三個月了。沒事的時候,孝莊就會和杏兒來到鬆滋河,或悠哉垂釣,或相伴而遊。婚後的日子,Lang漫而溫馨,杏兒增添了一種成熟的風韻,越發動人。杏兒的父親胡三來了信,還是叫朱孝莊大官人,倒是不叫爺了。世事無常,誰能想到當初謙卑的就像一條狗的胡三,現在竟然成了我朱孝莊的岳丈大人,反倒成了我的爺。此正是,爺兒輪流做,明天到我家。

杏兒掬起一捧鬆滋河水,貪婪地喝了一口,驚呼道:“想不到,這裡的水比城裡的水要好得多呢!”

孝莊嚐了嚐,確實如此,城裡的飲用水苦澀,怎能比上這裡的水。向上流看去,鬆滋河繞城而過,靠近東門的地方地勢比較高,只需要經過不太遠的距離,就可以將河水引入城中。

孝莊道:“總會離開這個地方,我們就爲百姓做些好事吧!”

孝莊回到城中,立即召集人手,籌劃將河水引入城內的事情。所需款項,向府裡爭取一部分,再從當地大戶中募集一部分,也就差不多了。經過三個多月的施工,靖康十二年春天,清澈的河水經由竹筒,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內。從此,水渠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杏兒渠”。

也就是在那一年春天,朱孝莊被提拔爲“提舉荊湖南路船務”,來到了嶽州城。初步在路內船場看了看,弊端很多:船場內的工匠大多爲囚犯、戰俘,當年岳飛掃平鐘相叛亂的時候抓到的叛軍,還有很多在船場做工。這些人吃的差,住的差,沒有休息時間,沒有金錢報酬,勞動積極性極差;另外,朱孝莊很快發現了一個大問題:相關人員存在着舞弊現象。

命令劉公鑑將賬目梳理一遍,算下來差不多有百萬貫的窟窿。上一任提舉船務是經略安撫使的親信,已經升了都轉運使,此人問題很大;孝莊剛來不久,他就有事沒事地過來套近乎,船場內的人幾乎每天都往他府裡跑,不是去彙報又是做什麼?

一次見到趙成式,孝莊隱晦地提到了此事,趙成式“嘿嘿”一笑:“我們不得不佩服官家聖明啊,也只有你這樣的人才能做天不怕地不怕的事兒!我明白你的意思,我趙成式清清白白,全無干系,你大膽去做就是!”

趙成式在荊湖南路同級官員中,官聲極佳,如果頭頂上的高官落馬,順理成章地就可以補上去,他恨不得把那些人都幹掉纔好呢!

孝莊蒐集到了確鑿的證據,上奏章,很快朝廷就派了人下來督察此事。一個舞弊大案,牽連到的官員達數十人之多,從經略安撫使、都轉運使到船場的小吏被抓了個乾淨。事後,趙成式如願以償,升爲經略安撫使,最大的功臣朱孝莊只得了一個“朕心甚慰”,然後就是調任“提點刑獄公事”,成了憲官。

靖康四年初,吐蕃方面的戰爭陷入僵局,朝廷派虎翼軍團都指揮使王德趕赴前線,指揮作戰;寧王趙諶入川,名義是“觀察軍事”。趙諶與燕哥完婚事後,頻頻出京,軍事民事,差事五花八門,不過得到此類消息越多,孝莊心中越是安穩:說明官家是在有意地培養趙諶,趙諶在全國臣民的心目中,雖然還沒有太子的名分,但是已經被公認爲太子的不二人選了。

杏兒生了一個女兒,非常不高興,還哭了幾次,孝莊倒是無所謂,年紀輕輕的,自己又不是沒有本事,想生兒子還不是早晚的事?

年底的時候,朱孝莊突然接到聖旨,他被提升爲流光閣學士,出任宋州路經略安撫使,赴京面聖之後,立即赴任。流光閣是爲了紀念靖康朝功臣所建,這也是慣例了,幾乎每一個皇帝都要建一所殿閣,學士只是貼職,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利,但是顯然官家非常重視流光閣,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朱孝莊又開始鴻運當頭了。

劉琦發現了宋州,還在宋州之東發現了一片廣闊的陸地,被命名爲唐州。回國途中,又探索了一條全新的航線,從宋州北面直上摩逸國,沿途佔領開發了一些無人居住的島嶼作爲補給基地,從摩逸國直駛廣州,這條線路節省了一半的路程,宋州之於大宋再不是遙不可及。

靖康十五年二月,朱孝莊回到東京汴梁城。親人相見,到處都是笑聲,年紀最小的杏兒,被小如等人呼爲“姐姐”,一點都沒有侷促的感覺,臉上的笑容矜持而得體,覲見聖人的時候,聖人很是誇獎了杏兒幾句,孝莊也瞧着高興。

在福寧殿,趙桓召見了朱孝莊,七位宰執都在座。

趙桓瞧着朱孝莊,道:“嗯,瘦了也黑了。不過,看上去比在京的時候還要壯實,朕就放心了。”

趙桓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看上去更加老練,威嚴又增加了一些。孝莊躬身答道:“承蒙陛下惦記,臣不勝惶恐。”

趙桓緩緩說道:“宋州那邊,百事草創,事情要踏踏實實地去做。即使遇到了大事,恐怕也來不及請示,朕許你便宜行事。至於軍隊,依照慣例行事即可。一句話,朕要的是爲國家不斷提供財富的宋州,明白了嗎?”

所謂便宜行事,就是說,民政方面他可以獨斷專行;軍隊方面,依照慣例就是說,經略安撫使不能摻和軍隊的事情;最後一點更清楚,就是要將宋州變成一個聚寶盆。

朱孝莊問道:“唐州方面如何處置?”

趙桓沒有說話,李綱笑着答道:“陛下的意思,都先由你管起來,隨着形勢的發展,如果需要單獨設立一路,到時候再說。”

孝莊點頭,示意明白了。情況很明白,唐州早晚會再設一路,不過,那時候自己也該回來了吧?

當天晚上,趙桓又與孝莊密談了一次,給了他一道手諭:允許關鍵時刻,他可以調動水陸全部兵馬。孝莊看得出,官家是真不放心,這種情況之下,還真需要一個信得過的人去宋州處理一切。由此可知,官家對自己的信任絲毫沒有改變,那麼前面幾年的事情又該怎樣理解呢?

剛回到府中,得到前線的消息:趙諶率領一隻軍隊,孤軍深入,被圍在伽瑪丹薩城。王德急忙率領各路大軍向前突擊,欲合圍吐蕃敢部主力於伽瑪丹薩城。雙方惡戰一個月,終於擊潰了敵軍主力,趙諶有驚無險;王德分兵略地,吐蕃波窩部被大宋大理兩國瓜分,通往吐蕃中心地區的道路被全面封鎖,戰爭結束了。戰爭規模不大,影響卻是不小:從此吐蕃再無力威脅大宋的後方,大宋可以騰出手來,全力經營北方了。

趙諶,怎麼直接參與了戰鬥呢?回來之後,肯定要受到處罰,至於處罰有多重就不得而知了。

充媛鍾靈兒,現在叫東方靈兒,生了皇子而晉升宸妃;貴妃張和香連生兩位皇子,寵愛不衰;姐姐有些老了,身體也不如從來,雖說聖眷還好,今後又怎麼說的好?鍾靈兒與秦檜走得很近,張邦昌更是勢力雄厚,一旦官家稍有動搖,趙諶可該怎麼辦?調我去宋州,不會是想……

孝莊臨走之前,也沒有見到趙諶,他始終不放心,給趙諶留了一封信。只有十二個字:辦差,任勞任怨;閒暇,閉門讀書。

信中的意思,諶兒能明白嗎?

第三章 凱旋第九章 情殤第八章 宋州(三)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三章 出山(一)第十四章 落日(二)第二章 春雨(三)第五章 定州第四章 平安京(一)第三章 南洋(三)第八章 遇刺(二)外篇 高麗公(三)第七章 和談(一)第十章 承極(一)第十二章 上京第八章 兒山城(二)第八章 遇刺(一)第四章 都賽序二 無疆第三章 武威(三)第十一章 大同(二)第八章 兒山城(二)第二章 定計第十六章 聖訓第三章 巨匠(二)第九章 倉惶(二)第八章 對壘(二)第八章 對壘(五)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二章 國色(二)外篇 紫電獸(一)第八章 遇刺(一)第一章 夜花(三)第一章 心路(一)第五章 播種(一)第六章 震動(二)月底了第五章 天意(一)第十五章 如夢(一)外篇 望燕雲(一)第三章 涼州(三)第五章 定州第八章 對壘(五)第二章 人道第四章 平安京(四)第二章 護花(三)第五章 縱橫(三)第七章 戰火(一)第七章 血光(四)第一章 厚積(二)外篇 紫電獸(一)第七章 日高見(三)外篇 高麗公(三)第五章 打援(二)第六章 求賢第二章 奇襲(一)第十章 神仙(二)第七章 光復(三)第八章 對壘(四)第三章 武威(三)第十一章 論劍(一)第一章 盟好(二)外篇 陽關曲(四)第九章 倉惶(一)第七章 戰火(三)第六章 曙光(五)第六章 交趾(一)第八章 對壘(五)第二章 護花(四)外篇 望燕雲(五)外篇 照夜白(一)外篇 高麗公(五)第十章 神仙(一)第四章 升龍(四)第三章 遠航(二)第七章 光復(一)第二章 春雨(三)第一章 中宮(一)第七章 血光(四)第二章 春雨(三)第四章 親征(二)外篇 破陣鉞(一)第五章 鳥羽院(二)第二章 天威(三)第四章 都賽第一章 厚積(一)第二章 春雨(五)第五章 打援(二)第二章 南郊(一)第八章 遇刺(二)第八章 虎鬥(一)第十章 發芽第六章 曙光(五)第十四章 盛宴(一)外篇 破陣鉞(三)第九章 情殤第七章 戰火(三)第一章 心路(二)第四章 升龍(六)
第三章 凱旋第九章 情殤第八章 宋州(三)第八章 兒山城(四)第三章 出山(一)第十四章 落日(二)第二章 春雨(三)第五章 定州第四章 平安京(一)第三章 南洋(三)第八章 遇刺(二)外篇 高麗公(三)第七章 和談(一)第十章 承極(一)第十二章 上京第八章 兒山城(二)第八章 遇刺(一)第四章 都賽序二 無疆第三章 武威(三)第十一章 大同(二)第八章 兒山城(二)第二章 定計第十六章 聖訓第三章 巨匠(二)第九章 倉惶(二)第八章 對壘(二)第八章 對壘(五)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二章 國色(二)外篇 紫電獸(一)第八章 遇刺(一)第一章 夜花(三)第一章 心路(一)第五章 播種(一)第六章 震動(二)月底了第五章 天意(一)第十五章 如夢(一)外篇 望燕雲(一)第三章 涼州(三)第五章 定州第八章 對壘(五)第二章 人道第四章 平安京(四)第二章 護花(三)第五章 縱橫(三)第七章 戰火(一)第七章 血光(四)第一章 厚積(二)外篇 紫電獸(一)第七章 日高見(三)外篇 高麗公(三)第五章 打援(二)第六章 求賢第二章 奇襲(一)第十章 神仙(二)第七章 光復(三)第八章 對壘(四)第三章 武威(三)第十一章 論劍(一)第一章 盟好(二)外篇 陽關曲(四)第九章 倉惶(一)第七章 戰火(三)第六章 曙光(五)第六章 交趾(一)第八章 對壘(五)第二章 護花(四)外篇 望燕雲(五)外篇 照夜白(一)外篇 高麗公(五)第十章 神仙(一)第四章 升龍(四)第三章 遠航(二)第七章 光復(一)第二章 春雨(三)第一章 中宮(一)第七章 血光(四)第二章 春雨(三)第四章 親征(二)外篇 破陣鉞(一)第五章 鳥羽院(二)第二章 天威(三)第四章 都賽第一章 厚積(一)第二章 春雨(五)第五章 打援(二)第二章 南郊(一)第八章 遇刺(二)第八章 虎鬥(一)第十章 發芽第六章 曙光(五)第十四章 盛宴(一)外篇 破陣鉞(三)第九章 情殤第七章 戰火(三)第一章 心路(二)第四章 升龍(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