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和談(二)

趙桓若無其事地說道:“朕正與幾位將軍議事,你去政事堂傳旨,命令宰執出面處理此事!廣場上的動向,也要看着點,有事速速報與朕知!”

“小的明白!”裴誼答應一聲,起身去了。

“好了,”趙桓起身活動一下身體,伸伸胳膊,踢踢腿,灑脫地說道:“接着說吧!”

張叔夜一直觀察着官家的反應,心存疑惑,不禁說:“陛下,是否……”

趙桓猛地揮手,怒道:“朕說沒事,就是沒事,羅嗦什麼!”

沉默在慢慢拉長,不安在漸漸擴散,幽香行將燃盡,大殿內的君臣幾乎可以聽到宣德樓廣場上人羣的怒吼。

良久,宗澤道:“眼下,上至將軍,下至士兵,都覺得矮人一截。在戰場上流血犧牲,甚至不及世子們的一首詩,一篇文章,一貼好字。沒有榮譽感的軍人,與頑石何異?沒有驕傲之心的士兵,勇氣何來?再者說,臣以爲,文人將兵自然不如行伍出身的將軍多多;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也許,也許應該……”

宗澤的話說到半道,突然沒了下文,他的意思大家都清楚,說與不說,沒什麼分別。看起來,他說的是兩個問題:軍人的地位問題和文人將兵是否合適的問題,其實歸結起來,還是一個問題,也就是自大宋立國以來一直存在的——以文制武的問題。

回首當年,趙匡胤的宋室江山不是打下來的,而是靠陳橋兵變,從柴家搶來的,所以,趙匡胤對統兵將領防範極嚴,生怕再弄出一個“黃袍加身”,毀了他的江山社稷。大宋初立,爲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爲了削弱地方的權利,太祖趙匡胤“杯酒釋軍權”,然後以文人出任樞密院長官,也就是以文制武的由來。演變到後世,每遇戰事,以文人統兵,造成兵不知將,將的知兵的局面。於是乎,每戰皆北,不但打不過大遼、金國,就連小小的西夏也是鮮有勝績。

以犧牲軍隊的戰鬥力爲代價,來維繫國家的安定;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強制高壓,拿着屈辱當點心,喝着百姓的血過日子,這樣的皇帝還要不要當?

有宋以來,靠着這些所謂的祖宗家法,宋國已歷九世,皇帝再這麼當下去,國家恐怕就要亡了!

不能痛痛快快地或活着,不如干乾脆脆地死去!這是宋強經常說的一句話,也是趙桓此刻心情的寫照。

“官家,宰相執政剛到廣場,竟然遭到亂民的毆打。宰執們不知去向,民衆聲言必須見到李綱相公、種老將軍才肯罷休!”裴誼在距離官家幾丈遠的地方跪定,心神不定地回話!

嗯,還有種師道?

种師道聞言,徑直從椅子上跌落在地,身子亂顫,如同秋風中的敗葉,連連叩頭:“臣自到京以來,非奉旨不進京城,私下裡沒見過任何官員。臣家自祖父仲平公以來,受國恩百年,君上不以臣功微薄,追封先世,封妻廕子,狗尚且知恩,何況人乎!臣若有不軌之事,請陛下誅臣九族,以儆效尤。”

老將軍說得激動,老淚縱橫,觀者無不動容!

趙桓扶起种師道,將老將攙回椅子上坐好,道:“種世一門,世代忠良,與太宗朝的楊家將相比,亦毫不遜色!朕豈不知,愛卿萬勿自疑!”

略微頓上一頓,接着道:“百姓既想見卿家,將軍強爲朕起,還是出去見一見的好。百姓的心平了,自然也就沒事了。”

說完,趙桓吩咐裴誼派人送种師道出去,並且派人立即去請李綱。

“樹欲靜而風不止啊!”趙桓一邊在殿內度着步,一邊說:“爲臣不易,爲君亦難!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吾皇聖明!”衆人齊聲道。

趙桓情緒平靜得很,沒有一絲怒火,道:“你兩人有何看法,一併說出來,大家參詳參詳!”

韓世忠看看岳飛,見岳飛不以駙馬都尉貴重自居,甚是謙讓,心中一暖,道:“太上皇在位之時,以內侍監軍,多有掣肘,於戰無益,請陛下留意!從戰術上來說,我軍以步兵爲主,利於堅守;金人以騎兵爲主,利於野戰!金兵重甲騎兵,縱橫馳騁,以步兵應之,臣未見其利。宗老將軍所部的戰車,倒是提醒了臣:步兵以戰車爲堡壘,輔之強弓硬弩,或者可與騎兵一戰。”

岳飛則道:“大漢武帝時,以騎制騎,終有衛青、霍去病之牧馬草原,流芳千古。臣願爲霍去病,爲陛下驅除胡虜;請陛下爲漢武帝,光我漢人江山!”

聲音如鍾,言辭如鼓,一室皆驚!

岳飛能文能武,難道真是上天派遣下凡,來助我的嗎?

正愣神的功夫,裴誼再來稟報:“官家,內侍朱拱之被亂民活活打死,同時死的還有二十幾名內侍,請官家爲他們作主啊!”

“所爲何事?”趙桓淡淡地問道。

“百姓嫌朱拱之傳旨太慢,恐有欺瞞之事,所以,所以……”

“再派人去請李相公。擺駕宣德樓!”趙桓不顧諸將、內侍的勸阻,直奔宣德樓而來。

距離宣德樓還有幾十丈的距離,但聞人聲嘈雜,不知有多少人在喊,不知有多少人在叫。趙桓鐵青着臉,吩咐開門。

“吱呀呀,逛當”,沉重的宮門打開,迎面擠進幾個人來。韓世忠、岳飛從官家的身側撲上去,身形晃動之際,門內的人已然飛了出去。

韓世忠高聲喝道:“陛下在此,哪個膽敢放肆!退後,退後!”

前有韓世忠、岳飛開路,後有王德等一干侍衛緊緊相隨,趙桓面帶微笑,步出左掖門,登九龍橋,居高而望!

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邊!人羣自宣德樓廣場向東西兩邊延伸,只怕眼下東華門、西華門一帶也都是人了!瞧這情形,總有幾萬人吧!

“爾等有何事見朕?派個人上前回話!”趙桓於萬千人前立定,暖暖的陽光照在身上,渾身燥熱,似乎所有的血液都燃燒起來。

人羣之中,閃出兩名儒生,年紀大一點的約四十歲出頭,年少者約三十五六。二人拜倒在地,道:“臣太學生陳東、歐陽澈見駕,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看來,年紀大的叫陳東,小一點的叫歐陽澈。

“爾等率萬民伏闕上書,所爲何事?”趙桓臉色陰沉地問道。

神龍一怒,目光如劍;天子龍威,莫敢仰視!

陳東心內一緊,冷汗順着後脊樑就下來了,低頭奏道:“臣聞李綱罷相,种師道被解兵權;金人囂張,需索無厭;國勢傾頹,舉步維艱。臣率領諸生,伏闕求見陛下,冀臣言能有助於國事。諸生盲從,並不知情,陛下降罪,臣願一身承擔!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旁的歐陽澈,重眉黑髯,氣度不凡,接着說道:“祖宗家法,並不禁伏闕上書!臣等食君祿,自當爲君分憂,上書言國事,陛下取可取之處,則社稷幸、江山幸、萬民幸!書中錯漏,雖聖人亦不可免,臣等庸碌,請陛下指正。百姓聚集,至於萬人,非臣等串連,請聖君明察!”

趙桓心道,也罷!這二人都是難得的人才啊!

陳東敢於承擔,歐陽澈利嘴如刀,難得的是二人都有一份好膽色!國家正需要這樣的人才呀!

“哼,”趙桓冷哼一身,道:“朕料爾等也沒有如此本事!李相公還是李相公,种師道又何曾解兵權?金人需索無厭,朕豈能如其所願?國事艱難,自是不假,爾等這樣做,這是親者痛仇者快,徒令金人笑耳,與國事何益?”

“李相公,李相公到了!”

“李相公,您老人家可好嗎?”

遠遠地,李綱騎着高頭大馬,在人羣中閃出的道路上快速穿行,雙眼赤紅,面色焦急,直奔九龍橋方向而來!

种師道則坐在四人擡的轎子裡,路邊的人不時揭開轎簾看一看,確定真是種老將軍之後,喜氣洋洋,奔走相告!

看到二人如此得人心,趙桓心裡酸酸的,不是個滋味!

終於,李、種二人來到橋前,跪倒見駕!李綱心中委屈,急於表明心跡,三個頭嗑下去,額頭鮮血淋淋!

趙桓吩咐韓世忠、岳飛攙起兩人,面對萬民,振聲道:“李相公、种師道在此,有不相信的自可上來問問二人!”

場下鴉雀無聲,又有哪個敢過來問話?

“爾等這樣做,不是幫他們,而是害他們!李綱爲相,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沒做,還是有戰功的;种師道素有勞績,朕深知其人,深知其心,決不會怪罪於他們,爾等儘可放心!”趙桓越說越興奮,越說越有信心,毫無凝滯,侃侃而談!

現場歡呼聲大作,齊聲高頌天子聖德!

“說到爾等的行動,於國於民一無所益,朕也不會怪罪,朕取的是你們的心!”趙桓望着上千太學學生,“陳東、歐陽澈尚有膽色,敢於承擔,這就好,朕自會有旨意給你們!朕將傳旨,楊時出任國子監祭酒,即有陳請,可由他轉達。平日裡好好讀書,將來亦可爲國做事!”

太學生頌曰:“得龜山先生前來,尚有何言?我等自然奉命承教,不敢有違聖命!”

楊時爲河南程顥的弟子,舉國皆知的飽學鴻儒,號龜山先生。趙桓早有意請他出山,今日正是一個最恰當的時機!

學生、羣衆正高興的當口,趙桓神色一轉,道:“內侍朱拱之等二十幾人,都是朕身邊的人,即使有罪,也輪不到你們來處罰!國家有律法在,雖天子也不得不從。開封府尹到了沒有?”

開封府尹聶山上前見禮!

“緝拿兇手,嚴加拷問,不得有誤!”

該打的打,該罰的罰,該賞的賞,趙桓將事情料理得妥妥帖帖,心滿意足,擺駕回宮!

上燈前,尚書右僕射張邦昌回到京城。張邦昌連家都沒進,直奔皇城,與官家趙桓共進晚膳,然後稟燭夜談。不久,內廷傳旨,宣李綱、耿南仲、張叔夜等人進宮議事。據說,官家寢宮福寧殿內的燈火一直亮到第二日天明。

次日凌晨,內廷傳出旨意:“尚書左僕射、首輔宰相李邦彥以下,門下侍郎、中書侍郎、樞密副使,四位宰執一併罷免!以張邦昌爲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首輔宰相;李綱爲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次相;籤書樞密院事耿南仲改任尚書左丞;吳敏爲知樞密院事;張叔夜同知樞密院事。

聖旨中說,不再設立專門的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宰執由九人變爲七人,形成兩名宰相、兩名副宰相、一名樞密使、兩名樞密副使的格局!

同時降旨,調泗州知州趙鼎爲御使中丞,掌管御使臺;太學生陳東爲監察御使;歐陽澈爲禮部右侍郎;秦檜爲翰林院侍講學士!

以李綱爲議和正使,歐陽澈、秦檜二人爲副使,重新與金人談判!”

人事變動巨大,朝野震驚!

第九章 銀行(二)第十二章 柱國(一)第一章 夢想(一)第五章 打援(二)第九章 天照神(二)第六章 君臣(一)第三章 初戰第六章 家國(一)第十四章 杭州第十三章 征服(一)第二章 國色(二)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五章 爲雲(二)第十章 神仙(四)第三章 涼州(三)第一章 蕭牆(二)第八章 宋州(二)第九章 天照神(二)第五章 火藥(三)外篇 望燕雲(七)第十章 良臣第十章 小町王(三)第三章 凱旋第六章 秦淮(一)第八章 常日(一)第九章 驕傲(五)第三章 出山(二)第五章 播種(二)第四章 廟算(一)第四章 折衝(一)第十章 神仙(四)第二章 視疾(一)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七章 光復(三)第五章 蹊徑第一章 魂傷(一)第四章 平安京(二)第七章 和談(二)外篇 望燕雲(五)第七章 護軍第三章 南洋(三)第五章 天意(二)序二 無疆第四章 升龍(四)第五章 火藥(一)外篇 高麗公(二)第九章 聖使第二章 天威(一)第三章 遠航(二)第八章 宋州(三)第十一章 流花第九章 綢繆第九章 驕傲(六)第十二章 上京第十六章 聖訓第十章 決斷(一)第十章 明媚外篇 破陣鉞(四)第三章 遠航(一)第八章 無主(一)第十章 承極(二)第二章 視疾(一)第八章 盛事第十四章 作樂第十二章 春雷(一)第二章 奇襲(二)外篇 望燕雲(一)序一 風流外篇 紫電獸(一)第八章 宋州(一)第十一章 救駕(二)第五章 火藥(三)第四章 升龍(六)第十一章 回家外篇 陽關曲(二)第二章 護花(四)第九章 驕傲(一)第二章 視疾(一)第七章 戰火(三)第十章 神仙(三)第五章 江寧(二)第六章 家國(三)第十三章 征服(二)第八章 宋州(六)第二章 狼王第二章 春雨(五)第六章 曙光(四)第十一章 論劍(一)第八章 宋州(二)第十章 國賊第十五章 觀潮第六章 秦淮(二)第三章 武威(二)外篇 高麗公(一)第三章 遠航(三)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二)第十一章 祥瑞(一)外篇 紫電獸(二)外篇 高麗公(二)第九章 日出(一)
第九章 銀行(二)第十二章 柱國(一)第一章 夢想(一)第五章 打援(二)第九章 天照神(二)第六章 君臣(一)第三章 初戰第六章 家國(一)第十四章 杭州第十三章 征服(一)第二章 國色(二)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五章 爲雲(二)第十章 神仙(四)第三章 涼州(三)第一章 蕭牆(二)第八章 宋州(二)第九章 天照神(二)第五章 火藥(三)外篇 望燕雲(七)第十章 良臣第十章 小町王(三)第三章 凱旋第六章 秦淮(一)第八章 常日(一)第九章 驕傲(五)第三章 出山(二)第五章 播種(二)第四章 廟算(一)第四章 折衝(一)第十章 神仙(四)第二章 視疾(一)第十三章 太原(二)第七章 光復(三)第五章 蹊徑第一章 魂傷(一)第四章 平安京(二)第七章 和談(二)外篇 望燕雲(五)第七章 護軍第三章 南洋(三)第五章 天意(二)序二 無疆第四章 升龍(四)第五章 火藥(一)外篇 高麗公(二)第九章 聖使第二章 天威(一)第三章 遠航(二)第八章 宋州(三)第十一章 流花第九章 綢繆第九章 驕傲(六)第十二章 上京第十六章 聖訓第十章 決斷(一)第十章 明媚外篇 破陣鉞(四)第三章 遠航(一)第八章 無主(一)第十章 承極(二)第二章 視疾(一)第八章 盛事第十四章 作樂第十二章 春雷(一)第二章 奇襲(二)外篇 望燕雲(一)序一 風流外篇 紫電獸(一)第八章 宋州(一)第十一章 救駕(二)第五章 火藥(三)第四章 升龍(六)第十一章 回家外篇 陽關曲(二)第二章 護花(四)第九章 驕傲(一)第二章 視疾(一)第七章 戰火(三)第十章 神仙(三)第五章 江寧(二)第六章 家國(三)第十三章 征服(二)第八章 宋州(六)第二章 狼王第二章 春雨(五)第六章 曙光(四)第十一章 論劍(一)第八章 宋州(二)第十章 國賊第十五章 觀潮第六章 秦淮(二)第三章 武威(二)外篇 高麗公(一)第三章 遠航(三)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二)第十一章 祥瑞(一)外篇 紫電獸(二)外篇 高麗公(二)第九章 日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