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大鬧朝堂

秦鈺第一時間放下奏摺,迴轉頭,看向言宸。

言宸也看着他。

過了片刻,秦鈺笑道,“言宸兄武功當真厲害,不驚動外面護衛和隱衛,徑自進了這御書房,你已經站在了我身後,我才發覺,你若是有心殺我的話,我怕是不死也會重傷。”

“皇上比做太子時警惕鬆了。”言宸道。

秦鈺笑笑,“如今這京城以及這皇宮,除了言宸兄怕是無人能踏入御書房。我知道言宸兄回來了,你又不會傷我,也沒必要防着。”

言宸看着他,忽然意味不明地道,“有些人自詡算無疏漏,但還是算漏了芳華,所以,註定是一敗再敗。”

秦鈺挑眉。

“皇上雖然不如我知芳華甚深,但貴在心誠。”言宸又道,“怪不得她選你。”

秦鈺微笑地看着他,“言宸兄今晚來這裡,是專門與我說這個的?”

言宸搖搖頭,正了神色,“芳華不想見秦錚,傾天機閣之力怕是也攔不住他回京,皇上若也有此意的話,不如聯手。意下如何?”

“自然!”秦鈺毫不猶豫地道,“我也確實不想他回京。”

“既然如此,我們商量一番,我今夜便動身。”言宸道。

秦鈺點點頭。

二人商量了大約兩個時辰,夜色已深,言宸出了御書房,徑直出了皇宮。

他走後,秦鈺站在窗前,看着重重暮靄,久久站立。

“皇上,夜深了,您累了一天了,該歇了。”小泉子走上前,站在秦鈺身後,小聲建議。

“小泉子,法佛寺的普雲大師這些日子在做什麼?”秦鈺忽然問。

小泉子一愣,連忙說,“回皇上,先皇駕崩,法佛寺要做七七四十九天的佛場,爲先皇超度,普雲大師也在寺內,從法佛寺失火後,大師一直閉關,先皇駕崩後纔出來主持佛場。”

秦鈺點點頭。

小泉子試探地問,“您怎麼突然想起普雲大師了?是要見他?”

秦鈺笑了一聲,“朕在想,當年年幼之時,普雲大師爲我和秦錚卜卦,算出我們的情劫。曾幾何時,朕覺得普雲大師真是沽名釣譽,卦象不足爲信。卻不想風雲突變,倒是真應驗了。”

小泉子小聲說,“您是說芳華小姐?”

秦鈺點點頭,失笑道,“我從漠北迴京,一路被人攔截,芳華見了我,冷血下殺手,如今也讓他嚐嚐滋味。”

小泉子暗暗欷歔,不再言語。

“回宮吧!”秦鈺轉身,出了御書房,向寢宮而去。

言宸從御書房出來,出了皇宮,謝芳華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她揮手熄了燈,上了牀。

第二日,早朝,再次朝議關於登基立後之事。

依舊爭執不下之際,太后駕到。

羣臣齊齊一驚,所謂後宮不得干政,曾是先皇皇后的太后曾經上過一次朝堂,是爲了四皇子秦鈺縱火燒宮闈之事。如今身爲太后的她在先皇故去後二度上了朝堂,衆人都猜測,不知所謂何事。

秦鈺停到太后來了,目光溫和了幾分,擺擺手,“有請太后。”

不多時,太后踏上了朝堂。

羣臣分立兩側,雖然太后上朝不合規矩,但羣臣依舊見禮,“拜見太后。”

“衆卿免禮。”太后擺擺手,掃了一圈衆人,“哀家昨日便聽說朝議上議論皇上登基和一併立後之事,爲此爭執不休。關於皇上登基,有先皇遺照遺言,無可厚非,哀家身爲女人,不該參與朝政之事,也就不與置喙了。但是關於這立後一事,關係朝堂也關係後宮,哀家覺得也不能置身事外。”

羣臣一聽,知道太后是爲立後之事而來,齊齊揣測,不知太后是附和還是反對?畢竟早先又傳,太后不喜謝芳華,甚喜李如碧。可是如今李如碧和皇上退婚了,那麼,她如今是何態度?

“先皇大病時,一直掛念皇上婚事兒,臨終前,見了皇上和芳華小姐一起回京,才徹底地寬了心,安然地走了。”太后緩緩道,“哀家覺得,立後之事,不該有大的爭議,皇上後位非謝芳華莫屬。她不惜身體重創的待嫁找到了黑紫草,接了臨安城的燃眉之急,救了十幾萬百姓民生,才華品貌兼備,賢良淑德,實爲母儀典範。”

衆人聞言對看一眼,又看了一眼上面端正沉穩而坐的皇上,覺得太后此舉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意料之中。太后雖然不比英親王妃護子厲害,但也是唯皇上之命是從,昔日曾爲了他大闖朝堂,今日爲了他立後,二度上朝。如此,太后表態,也算是堵住了羣臣的嘴。

左相在太后話落,見無人言語,立即上前附議,“皇上,太后說得有理。芳華小姐德才兼備,堪爲國母。”

他一開口,有一半朝臣頓時出列附議。

其餘的一般人都看向英親王。

英親王無奈,一時也不好再開口反駁,他隱隱覺得,此事即便他反對,怕是也無效了。太后如今出來,說是代表先皇。他又如何阻止?先皇駕崩前,謝芳華確實隨皇上一起回京,守在了帝寢殿內,有目共睹。

右相見此,也只能上前,“皇上,既然……”

他剛開口,外面有一人衝了進來,跪地稟告,“皇上,英親王妃請求上殿。”

衆人齊齊一驚。

英親王頓覺不妙,立即道,“胡鬧,朝堂之上,怎麼容許婦人一而再再而三上殿?你去告訴她,就說不準她上殿,若是找本王,待散朝之後再說。”

那人立即道,“王爺,王妃手裡拿着劍,說皇上若是不准許他進殿,她就誓死闖進殿……”

“她真是……”英親王一時無言,轉過身,請求道,“皇上,請准許微臣出去攔住她。”

秦鈺一時沒答英親王的話,對跪地稟告那人問,“王妃還說了什麼?”

“王妃說,她有天大的冤屈,要狀告先皇。”那人說着,顫抖起來,“說若是……皇上不准她進殿,她就要殺進來,殺不進來,就要去擊鼓鳴冤……”

羣臣又是一驚,先皇已經死了,英親王妃要狀告先皇?這……

這可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秦鈺聞言點點頭,“還說了什麼嗎?”

那人哆嗦着搖搖頭。

“去,將王妃請上殿來。”秦鈺擺手吩咐。

那人起身,倒退着出了大殿。

英親王的心一時提到了嗓子眼,盯着大殿,生怕英親王妃使起性子,什麼也不顧了,到時候事情鬧得不可收拾,天下百姓豈不是要看皇室宗室的笑話?

不多時,英親王妃進了殿,她的確是手裡拿着寶劍,一臉怒氣,尋常溫婉的她,如今看來,有幾分英挺之氣。

朝堂中的一般老臣都知道英親王妃和忠勇侯府世子夫人當年的風采,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的兩個女兒,能文能武,文不輸當世文士大家,武不輸當朝大將軍,巾幗不讓鬚眉,當年不知道牽動了多少人的情絲,如今英親王妃依舊風韻猶存。

英親王妃上了大殿後,看了皇后一眼,將手中的寶劍扔了。

秦鈺溫和地看着英親王妃,“大伯母,何事讓您發了這麼大的火?”

英親王妃聞言看向上首的秦鈺,帝王的寶座金椅讓他周身閃閃發光,少年天子,威儀卻絲毫不輸久經江山寶座的帝王。她收斂了身上的怒意,平靜地道,“臣婦要狀告先皇,我兒子秦錚和兒媳婦兒謝芳華明明兩情相悅,明媒正娶,恩愛有加,可是先皇一道休書的聖旨,便致使有情人分崩離析。我家王爺心軟仁厚,不論先皇之過,但我一個婦人,以兒子爲先,哪怕先皇仙去了,但還有當今皇上您在,求皇上給臣婦做主,替先皇收回休書聖旨,換我兒子和兒媳婦兒美滿。”

羣臣齊齊倒吸了一口涼氣。

英親王睜大眼睛看着英親王妃,暗暗想着她怎麼竟然想出了這麼一個招數,狀告先皇,還竟然有理有據。這……還真是古來未有。

左相一時大急,向上首看了一眼,見秦鈺雖然面色如常,但眼底已經黑了。他連忙上前,大聲說,“王妃,先皇聖旨休書時,已經是一個月之前的事兒了,先皇仙逝不過八九日,曾經休書聖旨下達後,你爲何不登堂狀告先皇?如今反而要當今皇上爲您做主?你豈有不知子不言父之過?您這樣,是要將皇上置於何地?”

英親王妃轉身,直直地看着左相,“這期間,王爺一直拘束着我,不准我上朝,以免再增重先皇病情。我本想緩緩再說此事,尋求個公道,但不成想先皇去得如此之急。如今皇上要立華丫頭爲後,我卻不能忍了。”

左相立即道,“當初,芳華小姐自己離府出京,先皇隨後下的休書聖旨,若非她和錚二公子感情破裂,芳華小姐如何會自己離府出京?王妃,這是朝堂之上,皇上國事纏身,如今內憂外患之際,你向來明事理,今日可不要因爲自己家事不和,便來朝堂作亂?”

英親王妃頓時怒了,冷眼看着左相,“左相這張嘴可真是厲害,你說國事,皇上登基,是國事。我一個婦人,自然不會理論。可是你一力主張皇上立後,舉薦華丫頭,她是我的兒媳婦兒,不明不白地被先皇聖旨休棄,這就是我的家事兒,如今皇上立後和我的家事兒摻和在一起,我自然要理論上一番。”

“王妃,你休要胡攪蠻纏,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還有什麼不明不白?芳華小姐如今是自由之身,甘願隨皇上一起回京,一起共乘玉輦,如今就住在這皇宮之中。你這些日子,也見了芳華小姐幾面。她可有要回英親王府重修舊好的意思?沒有吧?所以,皇上的國事家事和你的家事,自然不相干。”左相道。

英親王妃惱怒地看着左相,“你口口聲聲不相干系,爲何這麼急着請求皇上立後?我的兒子在聖旨休書下達之前,根本不知道有聖旨休書這種事兒。如今他遠出在外,至今還未回京,多日來,未曾抽空處置此事。難道還不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地少了媳婦兒?”

左相一噎。

英親王妃不等他開口,又道,“我的兒子是被你等三催四請因臨安城之危出了京城。可是,如今臨安城之危解了,我兒子在哪裡?左相,我是不是該找你要人啊!”

左相臉上又青有白,“老臣也想知道,錚小王爺和崔侍郎明明是去解臨安城之危,找黑紫草,可是至今爲何音訊全無。據老臣得到消息,他們根本就沒有去臨安城。”話落,又道,“如今邊境開戰,內憂外患,皇上自然宜早登基,宜早立後。這樣,才能穩住朝綱,以鼓舞邊境士氣,以安百姓民心。我等朝臣,爲江山分憂,自然着急。”

“你口口聲聲爲江山分憂,爲皇上分憂,怎麼不去邊境打仗啊!朝中一旦有事情,就找我兒子,待事情解決了,就將我兒子給甩一邊了。”英親王妃怒道,“月前,京城內外接連刺殺案,軍營殺人案等等,都是我兒子忙前跑後。臨安城有爲難了,迫在眉睫,也請我兒子。待事情解了,卻忘了他了。如今又要奪他的媳婦兒。當我英親王府無人了嗎?這麼受欺負。”

左相又是一噎。

英親王妃又道,“如今連我一個婦人都知道當務之急是平息邊境紛爭,解邊境燃眉之急,你身爲兩朝老臣,卻只知道讓皇上立後,天下百姓不安,皇上何以爲家?所謂,民心所向,才大勢所趨。”頓了頓,又道,“左相,我看你也是老了,無用而昏聵了。盡出血餿主意,有你輔佐皇上,風氣會越來越歪斜。指不定這南秦江山如何呢。”

“你……”左相又氣又急,“謝侯爺在邊境浴血奮戰,錚小王爺和芳華小姐早已經再無干系,皇上立芳華小姐爲後,此乃激勵加冕謝侯爺,若是謝侯爺成功地阻擋了北齊軍隊踏入邊防線,那麼,謝氏一門何愁榮華不再盛一籌?”

“謝氏還需要什麼榮華鼎盛?出身在謝氏的人,自小就見慣榮華。”英親王妃似乎說得累了,也懶得再爭辯,撂出狠話道,“反正皇上立誰爲後,也不能立謝芳華。她是我英親王府早就定下的兒媳婦兒。先皇聖旨休書,我們英親王府不服。我告訴你們,若是立她爲後,除非將我殺了。否則休想。”

“你……”左相徹底沒了話。

羣臣面面相耽,又都覺得心驚肉跳。

英親王妃這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可是偏偏她站在這裡,有她的資本,她出身清河崔氏,世代以詩書傳世的世家大族,她的丈夫是當今朝堂上的英親王,如今先皇親封的輔政王,她的兒子是英親王府的錚小王爺,在南秦京城從出生後就橫着走的主,她本人更是言語鏗鏘,巾幗不讓鬚眉,身上擔着皇上大伯母的身份,而她口口聲聲說的兒媳婦兒,昔日與她極其要好,好比母女。

這樣的她,左相都辯論不過,更何況別人?

她讓皇上殺,以死相逼,皇上真能殺了她?

那是不可能的!

殺了她就是滔天大浪。本就內憂外患,朝野京城更是不能再經受大風浪了。

心裡明白點兒的朝臣都暗暗地覺得,英親王妃這個女人實在是太聰明瞭,抓住了這樣的時機,這樣混淆視聽的口風,以狀告先皇爲名,以阻攔皇上立謝芳華爲後。

太后雖然一身太后正裝,但此時看着與她站在對面的英親王妃,她一身素衣,卻腰板挺得筆直,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她忽然覺得,她這一生,無論什麼時候,怕是都抵不上英親王妃了。

英親王妃比她能豁的出去!

她在皇宮多年,雖然說柳太妃和沈太妃是依傍先皇的蔓藤,她又何嘗不是?如今先皇去了,她只不過比那兩個寵妃幸運,她的兒子是皇上,她也不過是依靠兒子的蔓藤而已。

她擡眼看上首金椅上坐着的秦鈺,這個時候,他怕是心裡也無可奈何的,衆人心中都清楚,左相的意思,就是他的意思,英親王妃如今雖然和左相對峙,但實則上,對峙的人是他。

到底立不立後,便是兩難了。

今日若是退一步的話,那麼,此事怕是以後想再提起更難處置了。

她忽然深吸一口氣,上前一步,對英親王妃道,“王嫂,你所言有理,左相所言也不無道理。我們在此爭論,也難以定論,更不能將芳華小姐和錚小王爺排除在外,畢竟,無論是昔日之事,還是今日之事,都事關他們。你我都是長輩,不如就讓孩子們自己做主。”

“怎麼做主?如今我家錚兒不在京城。”英親王妃惱怒地道。

“那就先將芳華小姐請上殿來。”太后說完,看向秦鈺,見他面無表情,她知子莫若母,知道他應該是不喜她來面對這件事情,於是又改口,“若是她不想上殿,便派個人去問問她的意思。”

“若是她有什麼被逼迫的不得已的苦衷呢?”英親王妃立即道,“我不相信嘴裡說出來的話,我只相信人心,華丫頭對我家錚兒,情深意重,怎麼可能棄他而另嫁?”

“王嫂,你這樣就不對了,芳華嘴裡說出的話,你都不信,那你信什麼?難道真要阻止皇上的姻緣?雖然說你是王嫂,誰也不能拿你如何,但也該考慮孩子們的感受。”太后道。

“等我家秦錚回來,若是他回來後,對皇上立華丫頭爲後不與置喙,還同意此事,那麼我就相信,是他們自己情分耗盡,無緣一生了。我就再別無二話。”英親王妃一咬牙,開口道,“屆時,我第一個送上賀禮。”

太后鮮有的和氣,她自然也不好太過咄咄逼人,若不是今日聽說太后都上殿了,她猜測就是爲了立後之事,她定會一力贊成,那麼,英親王定然不是對手,不好說什麼,所以,她實在按耐不住,只能來了。

她上殿要的也無非是皇上能答應等秦錚回來。

羣臣聞言看向上首的皇上。

左相也悄悄擡眼,看向上首的皇上,英親王妃的厲害她不是第一次領教了,實在想不明白,尋常溫溫婉婉的一個人,護起兒子來,怎麼就這麼豁得出去,一般的尋常女人真是做不到。

一番激烈的爭執後,大殿上陷入了詭異的沉靜。

衆人都等着一直沒開口的皇上表態。

過了片刻,秦鈺緩緩開口,對英親王妃道,“大伯母所言其實甚是有道理,朕當初也不明白先皇爲何會下了休書的聖旨,不過朕也可以不避諱的說,朕卻是一直以來心儀芳華,大伯母是知曉此事的。她如今孑然一身,朕登基,自然想立她爲後。”

英親王妃聞言心一沉,秦鈺當着滿朝文武說出心儀之事,也是坦坦蕩蕩,豁得出去了。正因爲如此坦蕩,反而才讓人不好詬病,而芳華已經是孑然一身,更不會被人他說奪兄弟之妻了。

秦鈺頓了頓,又道,“朕可以應允大伯母,此事暫且擱置,就以朕登基之日爲期限,若是登基之日秦錚還不回來對此事置喙,朕就會立芳華爲後。時間足夠了吧?”

英親王妃聞言看向英親王。

英親王對她嘆了口氣,也覺得她如今大鬧早朝,秦鈺不但不怪罪,反而定下期限,也算是念在情面了。

英親王妃算了一下日子,期限雖然不多,但若是秦錚聞到風聲回京,以他的本事,也應該處處有餘,若是他回不來京城,她這個當孃的也盡力了,也沒什麼再說的了。她一咬牙,“好,多謝皇上,臣婦應承你,若是到登基之日,他還不回京,臣婦自當備上厚禮,恭賀皇上立後。”

第59章 相守到老第93章 不負所望第106章 拒絕第26章 當街打人第75章 鳳鸞之主第119章 穩控朝局第20章 飄香第66章 誓死不娶第23章 震懾第20章 當面求娶第82章 掘地三尺第20章 辣手摧花第23章 請安第86章 先來後到第40章 拿人第96章 接走第16章 絕色第65章 金針殺人第91章 擅闖第62章 龍門第26章 不捨第94章 維護第34章 樂意第86章 紅粉第3章 生死相許第11章 落梅做客第18章 各府請帖第30章 不比從前第60章 嫁衣第126章 雪城相見第17章 點戲第133章 至寒之術第113章 大鬧朝堂第32章 接去軍營第12章 洞房花燭二第99章 迎接第73章 循跡而來第124章 撤軍百里第104章 禁錮之術第93章 多年籌謀第79章 斬斷線索第107章 中秋團聚第58章 唯一第109章 求情收攏第60章 侯府避世第79章 籌謀第75章 重視第2章 前世今生第24章 一直等着第51章 好的帝王第41章 發怒第95章 可見器重第37章 死無對證第3章 決情定愛第119章 秦錚歸來第112章 坍塌第101章 納徵之日第15章 替代第30章 陰陽第100章 冊立承爵第59章 沐清傳信第26章 不捨第30章 煮梅第15章 高興第49章 邊境交鋒第44章 決心第74章 心疾如焚第31章 聖靈第40章 又死一人第19章 要人第49章 前世記憶第59章 相守到老第26章 拒絕第12章 洞房花燭二第111章 古陣對持第112章 坍塌第31章 練劍第12章 嫁娶親事第31章 練劍第87章 扒皮第11章 落梅做客第57章 進宮第33章 做菜第29章 換親而娶第63章 搶先第93章 本事第17章 賞花宴會第21章 只有你我第75章 鳳鸞之主第92章 插足第42章 雷霆徹查第85章 沐清醒來第119章 晃眼第5章 推拒第38章 驗明真相第105章 夜襲大營第17章 戰書第66章 機關陷阱第40章 心思
第59章 相守到老第93章 不負所望第106章 拒絕第26章 當街打人第75章 鳳鸞之主第119章 穩控朝局第20章 飄香第66章 誓死不娶第23章 震懾第20章 當面求娶第82章 掘地三尺第20章 辣手摧花第23章 請安第86章 先來後到第40章 拿人第96章 接走第16章 絕色第65章 金針殺人第91章 擅闖第62章 龍門第26章 不捨第94章 維護第34章 樂意第86章 紅粉第3章 生死相許第11章 落梅做客第18章 各府請帖第30章 不比從前第60章 嫁衣第126章 雪城相見第17章 點戲第133章 至寒之術第113章 大鬧朝堂第32章 接去軍營第12章 洞房花燭二第99章 迎接第73章 循跡而來第124章 撤軍百里第104章 禁錮之術第93章 多年籌謀第79章 斬斷線索第107章 中秋團聚第58章 唯一第109章 求情收攏第60章 侯府避世第79章 籌謀第75章 重視第2章 前世今生第24章 一直等着第51章 好的帝王第41章 發怒第95章 可見器重第37章 死無對證第3章 決情定愛第119章 秦錚歸來第112章 坍塌第101章 納徵之日第15章 替代第30章 陰陽第100章 冊立承爵第59章 沐清傳信第26章 不捨第30章 煮梅第15章 高興第49章 邊境交鋒第44章 決心第74章 心疾如焚第31章 聖靈第40章 又死一人第19章 要人第49章 前世記憶第59章 相守到老第26章 拒絕第12章 洞房花燭二第111章 古陣對持第112章 坍塌第31章 練劍第12章 嫁娶親事第31章 練劍第87章 扒皮第11章 落梅做客第57章 進宮第33章 做菜第29章 換親而娶第63章 搶先第93章 本事第17章 賞花宴會第21章 只有你我第75章 鳳鸞之主第92章 插足第42章 雷霆徹查第85章 沐清醒來第119章 晃眼第5章 推拒第38章 驗明真相第105章 夜襲大營第17章 戰書第66章 機關陷阱第40章 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