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

“噼裡啪啦——”

鞭炮作響,硝煙繚繞,隨着鞭炮與硝煙出現,大明朝的百姓也跨入了永樂十七年。

在這樣的日子裡,百姓們自然要吃上一頓好的,以此來慶祝新年,懷安縣的百姓也不例外。

自天下屯衛裁撤合併爲縣鎮,大明的縣城便多了近二百餘個。

懷安縣曾經只是山西北部邊塞的一個衛所,如今與四方的衛所合併後,卻成爲了名副其實的縣城。

由於有燕然都司和開平衛庇護,曾經邊塞的此地,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爲了內地。

“父親放心,我會準備好的。”

如果可以,他甚至希望全球上升兩度,這樣他就不用擔心小冰期了。

遷都這麼久,朱棣也看出了北京的一些問題。

朱棣捋捋鬍子,腦中想到了姚廣孝的面孔,不由露出笑容。

這一時間過得很慢,但所有人都在安靜等待。

這些地方可以發展工業,但它們生產的商品必須要有渠道賣出去,而這條渠道就是西北鐵路。

因此,他們對治理民生的辦法,還是比較偏向於經史典籍之中的那些辦法。

若是米飯放久生硬了,那也沒有辦法,平日裡只能忍忍。

被瞥了一眼,坐在位置上的江淮不免感受到了幾分壓力。

面對數百名考生,站在金臺上的朱高煦目光掃視一圈。

面對這個題目,入座的考生們思緒過後,最終提筆開始答題。

朱棣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朱高煦詢問頷首:

朱棣拿着車牀製作出來的螺絲仔細打量,口中也提出了疑問。

見狀,亦失哈也帶着數十名太監開始收取各考生面前的卷子。

隨着三個時辰的時間結束,所有考生都放下了手中的毛筆。

走入城區之中,佔地五千畝的工業區內,大部分土地都裸露在地表,十分難看。

進入永樂十七年,各縣知縣紛紛得到了戶部下發的圖紙,並選擇臨近縣兵馬司衙門的地方開始按照圖紙修建。

朱高煦雖然這麼說,但他並不認爲軍械局可以很快用上軍工車牀。

“對啊,莫不是想等成交時坑害我等!”

被羣山環繞的懷安縣,曾經還可以偶爾看到山上那稀少的樹木,然而隨着當地人口不斷增加,柴火需求不斷增加,成材的樹木彷彿成爲了這片土地上的稀有物種,難以尋覓。

與此同時,日本、暹羅、占城等國也先後得到消息,先後派出朝貢使團。

“官營的煤價,不存在糊弄百姓這一說。”

路上,朱高煦想到了南京的姚廣孝,不由詢問道:“父親不召少師來北京嗎?”

但遷都之後,北京的糧價肉眼可見的增長,遷都前北京糧價約每石四百文,如今卻已經漲到四百五十文了。

讀卷官根據規定將試卷分爲一、二、三等,優秀試卷供皇帝鑑定,確定排名。

路上,他們能看到成片的耕地,由於正值正旦,這裡倒也看不到什麼百姓。

“會越來越低。”朱高煦點點頭,同時說道:

不過這次朱高煦沒有迴避,而是點了點頭。

朱高煦還在討論西北鐵路的事情,朱棣聞言點頭:

不僅是北京,就連整個北直隸的糧價都增長了許多,而且北京也與邊軍爭搶起了南糧北運的漕糧。

隨着鴻臚寺卿唱禮,羣臣與考生們也紛紛作揖退出奉天殿。

正因如此,一擔百斤柴火在懷安縣,完全可以賣到每擔六十文的高價。

“人終歸要死,你爺爺那麼厲害,不還是死了。”

與鄉試、會試不同,殿試的試卷無需謄錄,由掌卷官直接轉送至東閣讀卷官處閱卷。

這個時代的河北雖然因爲氣候環境,降雨量不如後世的河北那麼大,但問題在於這個時代的河北人口也不如後世那麼多。

“這煤價之所以降,據聞是南邊開採的煤礦便宜了,加上朝廷有政策便宜賣煤來禁止百姓砍伐樹木,因此纔會有這每擔六十文的煤炭。”

“不過和夏原吉說的一樣,即便再低,可百姓手裡沒錢,他們依舊買不起。”“山西與西北的錢荒您應該瞭解,因此修建西北鐵路勢在必行。”

大朝會剛剛結束,朱高煦便騎馬與朱棣來到了這處大明未來的工業城區。

“交通一旦便利,百姓想貧窮都很困難。”

“不僅如此,銀行如果可以搞好,日後朝廷賑災也會方便許多。”

搶不到木柴的百姓,只能硬着頭皮進城購買高價煤炭。

“除了《大明報》,其它報紙的銷售也十分不錯,各類報紙全年銷售累計二千四百餘萬份,算上廣告費,東宮這邊去年光報刊的收入就淨賺十九萬貫。”

不過就耕地來說,耕地間的混凝土水渠,無疑是彰顯朝廷對農民的幫扶。

“賺錢這方面我是信你的,不過兩京鐵路還有四年多才能通車,朝廷的錢可不一定夠花四年。”

比較去年的年產五百臺,工業區實際運行後,產量比起預估的要高出不少。

一時間,【官營百貨】店鋪前人頭攢動,只是半個時辰不到,便將今日運抵的二百擔煤炭賣的一乾二淨。

周長十二里的丈許矮牆將整個工業區包圍起來,由於休假,因此城區內並沒有什麼機器的嘈雜聲。

“啪!”

西北由於降水線向東南推移,曾經漢唐時期水草豐茂的關中、河套、河西等地都變得貧瘠起來。

兩個時辰緩緩過去,放下筆的考生也越來越多。

朱高煦說着兩京鐵路通車的好處,而煤炭只是貨物之中利潤最便宜的貨物,如果將其它利潤高的貨物運往南方,那價格將會更高。

接下來的時間,他與朱高煦走遍了整個工業區,聽他闡述未來工業區的工廠,以及這些工廠的工業產量。

朱棣談論着他退位以後的事情,朱高煦認真聽着,似乎要將所有話都記下。

“你知道怎麼做就行,大明宮那邊我和老大去看過了,到今年年末,基本就能完工三分之二。”

除去這些問題,從經濟和軍事來看,遷都北京確實有利於朝廷控制北方,並且對於控制海洋也沒有太大的阻礙。

與此同時,此次殿試的受卷官夏原吉、黃福二人彙總了所有試卷,經過整理後送至彌封官郭資處進行彌封。

直到午後,他們才翻身上馬,向着宮城踏上歸途。

“對啊對啊……”

期間,亦失哈親自下場收卷,在路過一名學子身旁的時候,他還特意瞥了一眼。

掌事聞言,連忙說自己也不清楚,以此讓許多百姓敗興離去。

距離懷安縣最近的樹林在南邊四十餘里外,而這樣的距離,足夠樵夫來往三日。

“一定是,煤炭怎麼可能比木柴還便宜?”

朱棣捋捋大鬍子,朱高煦汗顏:“您如日中天,還是少說這種不吉利的話。”

通過大基建來將海外金銀鑄造爲貨幣發放給百姓,這是最不可能引起通貨膨脹,還能讓西北百姓富裕的手段。

父子對視一眼,盡在不言中。

時間一點點過去,伴隨着時間進入二月,朱棣以洪武年間天下寺院皆已歸併,近來卻有不務祖風的人,仍於偏僻之處私建庵觀,僧尼混處,屢犯憲章,於是命禮部榜示天下,使之恪守清規,違者必誅。

在新年正旦的日子裡,即便是最爲貧苦的百姓,也需要吃一頓熱飯,因此爭搶柴火就成爲了一份引人注目的戲碼。

城區之中,爲數不多的建築是兵營和工人宿舍,以及成片的工廠。

“至於水,北直隸的水資源十分豐富,不用擔心。”

這其中,反應最快的無疑是近在咫尺的朝鮮。

一擔煤炭,足夠他們燒兩個月的飯菜了。

策試的目的是測試考生的智力、問答題和口才,以確定他們是否有資格進入下一輪的考試。

朱棣對這種監考的事情不在意,因此將殿試交給了朱高煦。

“這點父親可以放心,只要今年銀行不出問題,那錢糧的事情就好解決多了。”

站在那店鋪臺階上,一名四旬掌事對四周人作揖道:

許多百姓無奈,只能冷水將米泡發來吃,亦或者煮一頓米飯,分好幾日來吃。

“已經召了,大明宮裡面,我爲這老和尚修了一座寺廟,等他來北京,就讓他住那寺廟裡。”

“真的?!”聽到掌事的話,原本還持有懷疑態度的百姓立馬一改態度,紛紛掏出錢來購買煤炭。

一些考生如釋重負的離開了宮城,還有的考生則是戀戀不捨。

雖說天下沒有新鮮事,歷史一直在不斷重演,但對於朱高煦來說,他需要新的思想和辦法,而不是墨守成規。

兩個月不用吃冷飯,這樣的事情,想想都令人忍不住發出傻笑。

入選的貢生們經過等待,隨後在三月初一參加了殿試。

同時,禮部也派遣快馬傳信,分別從大古剌、東海府、哈密府等地派出使臣兵馬,前往海外宣告諸國入京朝貢。

他們是直接弄出來了蒸汽機,可與蒸汽機相關的許多行業發明他們卻沒有發明出來,只能不斷摸索。

“掌事,你這牌子是不是寫錯了,煤炭怎麼可能每擔六十文?”

從去年開始,朝鮮就加大了對崑崙洲的開發,並將崑崙洲視爲練兵的最佳之地。

“房山工業區目前有三座工廠,最大的工廠是製作機器零件和組裝,另外兩座就是抽水機和蒸汽機船兩個工廠,全年能產出二十輛蒸汽機車,以及五百三十臺抽水機。”

朱高煦作揖應下,朱棣瞧着他作揖,心裡也有些說不清的滋味。

沒買到煤炭的百姓,紛紛詢問明日煤炭什麼時候運抵,價錢是否還是每擔六十文。

遷都北京後,的確利於朝廷控制漠南和東北了,更使得北方終於有了一座人口大都市。

雖然改立了世子,但世子依然需要大明朝的認可,所以李芳遠派遣李陶率領文武官員二十餘人,攜帶二百秀女和三百太監前往大明朝貢。

接下來的三天時間裡,學子們十分忐忑,而朱高煦則是成爲了一個毫無感情的閱卷機器。

除了海外諸國的熱鬧,二月份最值得慶祝的一件事,無疑就是丁酉科舉的會試舉行了。

伴隨着錦衣衛的鳴鞭聲,數百百官及考生紛紛朝着金臺上的朱高煦跪下叩首。

“反正等我死了,這大明宮估計也是你在住,就當你自己提前出錢修建大明宮了。”

《明太宗實錄》:“十七年正旦,上召太子往房山去,敕禮部召海內諸藩入京朝貢,與六部議退位。”

朱棣沒那麼多忌諱,交代幾句後,便詢問說道:

首先就是糧食問題,其次則是交通和政治問題。

朱棣看出了朱高煦的意思,如釋重負的與他交代了起來。

“散朝……”

“這五百多臺機器如果都投入礦區,煤價的波動會不會比現在更大?”

除了他,殿內還有一個比他更爲傳奇的人,那就是呂宋府的陸愈。

“稍許回宮,你讓禮部詔令海內外諸藩入京朝貢,屆時剛剛舉行你的即位大典。”

不多時,他們返回了武英殿。

“運抵之後,除去消耗,即便每百斤煤價四十文,一趟也能爲朝廷賺七八千貫,一年下來就是八十多萬貫。”

“這事情你決定就做,不過還是得率先保障兩京鐵路。”

“這東西如果拿去製作兵器,恐怕生產速度也不會慢吧?”

“這些東西能自己動,全靠水和煤炭,那你這個工廠每年需要消耗多少煤炭和水?”

類似這樣的場景,普遍出現在了山西及北直隸地區,而這一切則是因爲生產力的提高。

單單說人均水資源這塊,這個時代的北直隸是後世河北的近三十倍。

“嗯,這錢不算多,但你既然給了,那我不花倒也不是了。”

“每天消耗四十噸煤炭,正因如此纔會把工業區放在房山。”

懷安縣內的主幹道上,數十名百姓的討論聲吸引了四周行人的注意力,衆人紛紛將目光投向【官營百貨】的店鋪上。

其次,北京的交通雖然可以,但通往西南的距離太過遙遠,控制西南很不方便。

三百多名考生中,除了少部分就讀了中學,其它大部分都只是讀了小學。

正因不用謄錄,所以考生們的書面會毫無保留的被官員及皇帝看到,不過能走到這一步的考生,雖說算不得當代書法大家,卻也略有小成,不用爲書面煩惱。

朱棣看到這些機器製作螺絲的場景後,第一反應就是將其用作軍工。

對此,朱高煦也點頭道:“軍械局裡面已經開始設計適合的車牀,等火炮可以批量生產的時候,軍校之中的彈道學也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說到這裡,朱高煦想到了報紙:“現在《大明報》每個季度都能售出二百餘萬份,可見百姓對於朝廷的政策還是十分關心的。”

修建一條西北鐵路,朱高煦仔細觀察過,起碼能解決沿邊兩百多萬人的務工問題。

作爲國王的李芳遠見狀,也趁機提出了廢除世子李褆,改立忠寧大君李陶爲世子。

隨着他們的理政,大明朝也在一點點的發生着變化。

正因如此,在三百餘份試卷中,朱高煦經過翻閱,最終確定了他們的排名……

朝鮮的兩班爲了崑崙洲的軍功和金礦,居然難得放下了黨爭。

由於擔心煤炭過後就會漲價,因此他們能買多少便買多少。

後世河北大地人口接近一億一千萬,而當下的河北僅有不足四百萬。

能走到殿試這一步,他們之中大部分人已經沒有了遺憾。

不過讓人驚訝的是,以往七十文每擔的煤炭,如今居然降價了。

只可惜,相比較自然,人的力量着實太小了,這種事情根本無法實現。

一些樵夫租借了馬車,帶着數百斤柴火出現,瞬間便被搶購一空。

一旦兩京鐵路通車,糧食和交通問題也會得到解決,所以對於兩京鐵路,朱棣甚至比朱高煦還要上心。

任誰也想不到,一個農奴之子也能通過鄉試、殿試,來到了這大明朝權力中心的地方參與殿試。

接下來他們要做的,就是等待殿試出成績即可。

在百姓們高高興興過新年的時候,就連作爲工業基地的房山工業城區也難得放了半個月假期。

朱高煦聞言點頭:“兒臣知道怎麼做,請父親放心。”

至於那些搶到煤炭的百姓,他們則是高高興興的揹着煤炭回家。

“報紙的輿論力量,想必您也看到了,至於十九萬貫的利潤,兒臣屆時讓人送往內帑,伱好好花費便是。”

“屆時我入住其中,有什麼時候我就不進皇宮了,召你過去敘敘舊。”

在殿試開始之前,朱高煦將先對學子們進行“策試”。

另外,大明現在需要的不是讓蒸汽機進入各行各業,而是要解決人口貧困問題。

按照這樣的盈利速度,刨除維護成本,大概十五年左右就能回本。

朱高煦帶着朱棣走入工廠參觀,而朱棣也着實想不到,這些鋼鐵巨獸在人操作下運轉起來的模樣。

這樣的待遇,讓許多考生感受到了朝廷對自己的重視,紛紛小心翼翼的繼續回答題目。

朱高煦提起報紙的盈利,朱棣聞言臉上浮出笑容:

掃視了羣臣考生後,朱高煦入座,隨即開口道:“帝王治天下太平必要良臣輔弼,百姓富足亦需良臣治理,而見……”

想到這裡,朱高煦對身旁的主事詢問道:“每年能增加多少產量?”

期間朱高煦還讓亦失哈準備了午膳,其內容是每桌茶食五楪,果子五楪,按酒五般,點心一楪,湯二品,飯一分,菜四色,酒五鍾。

“大約四成”主事不假思索的回答,這讓朱高煦頷首道:

“按照當下的運力,二百輛車差不多能運兩萬四千噸貨物,如果是糧食,大概就是十五六萬石。”

至於所謂的溫室效應,朱高煦恨不得多來點溫室效應。

工廠的主事和掌事們親自動手,爲朱棣與朱高煦展示瞭如何製作一根螺母。

在他們的操作下,全金屬製造的精密螺絲車牀,在蒸汽機的工作下開始運轉,配合車牀,工業所需要的螺帽和螺栓在緩慢生產,速度很慢,但已經可以保證標準化生產。

《渤海紀事本末》:“十七年正旦,帝與上蒞房山,巡工業區而歸,路途中,帝曰:“朕不豫且老,大位當汝,若拒則逆父言。”,上聞,遂只能受。”

“修建鐵路可以發給百姓上千萬貫,而鐵路修通後,百姓販賣糧食、蔬菜也會方便許多,商人收購糧食蔬菜同理。”

“倒也不錯,按照這麼算,等兩京鐵路通車的時候,差不多能有近二百輛蒸汽機車可以通行。”

見他這模樣,朱棣愣了愣,但很快反應過來,用欣慰的眼神看着他。

通過策試的考生將進入下一輪,而其他考生則被淘汰。

一個安穩的環境,讓當地改爲民戶的軍戶們能安安心心繁衍,但繁衍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環境上的問題。

朱高煦提出問題,那就是皇帝治理天下太平需要良臣輔弼,百姓富足也需要良臣治理,那麼面對如今的局面,良臣到底應該怎麼幫助皇帝治理天下才能太平,又怎麼做才能讓百姓富足安康。

“從南京到北京,只需要跑兩個月,這二百輛車就能運回三百多萬石糧食,同時南下時也能將兩萬四千噸煤炭運往南方。”

“這天下的人口和耕地都在你我父子手中得到提升,今年過後你好好幹,以後我下去了,你爺爺問我事情,我也能挺着腰桿回答。”

朱棣捋了捋大鬍子,顯然又是一次對朱高煦的試探。

政治上,就連新政派都在遷都之後產生出了南遷的聲音,可見對於遷都北京,許多官員依舊不看好。

父子二人騎馬緩緩抵達京城西直門,換乘馬車前往了武英殿。

朱高煦解釋了一番,而朱棣也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祝氏野記》:“永樂間,聞帝與太子不和,太子效唐宗使帝退居大明宮,遂繼位。”

《永樂遺事》:“太子性狡黠,帝常不喜,然太子擁兵重,帝不得已使帝位予太子。”

第472章 瓦剌西遷第38章 宋國公府第612章 地府獐頭鼠目朱老四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429章 三徵蒙古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81章 孝陵之上第2章 大教場第495章 孝子慈孫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44章 爲天子筆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第13章 大樹營內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80章 紫金山下第88章 晉府難安第102章 西南欲亂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126章 百里無鳴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535章 各懷鬼胎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579章 時光如梭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3章 燕府虎兒第402章 甕捉野豬第601章 後記共和大明第582章 後記宣德(1)第553章 故人凋零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93章 謹言慎行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483章 恩賞難爲第96章 孫幫爺背鍋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592章 正德後記(3)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551章 父析子荷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第110章 佈局成功第26章 羽林左衛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492章 衣冠禽獸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98章 但願海波平第84章 帝王心性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第554章 辛亥變法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74章 二子善謀第418章 明日條約第594章 後記隆慶第99章 閉門思過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第123章 北返建功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561章 浪恬波靜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72章 小鬼難纏第98章 但願海波平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第41章 兄仁侄狠第85章 行鈔稅法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第105章 匹夫無罪第549章 形單影隻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475章 父債子還231.第231章 遼事糜爛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第493章 癸卯貪腐231.第231章 遼事糜爛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340章 青藏驛道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359章 自由貿易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第421章 壩上江南
第472章 瓦剌西遷第38章 宋國公府第612章 地府獐頭鼠目朱老四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429章 三徵蒙古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81章 孝陵之上第2章 大教場第495章 孝子慈孫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44章 爲天子筆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第13章 大樹營內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80章 紫金山下第88章 晉府難安第102章 西南欲亂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126章 百里無鳴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535章 各懷鬼胎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579章 時光如梭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3章 燕府虎兒第402章 甕捉野豬第601章 後記共和大明第582章 後記宣德(1)第553章 故人凋零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93章 謹言慎行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483章 恩賞難爲第96章 孫幫爺背鍋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592章 正德後記(3)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551章 父析子荷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第110章 佈局成功第26章 羽林左衛第478章 洪熙三年第492章 衣冠禽獸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98章 但願海波平第84章 帝王心性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第554章 辛亥變法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74章 二子善謀第418章 明日條約第594章 後記隆慶第99章 閉門思過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第595章 後記隆萬天革新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第123章 北返建功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561章 浪恬波靜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72章 小鬼難纏第98章 但願海波平313.第313章 老子多心第41章 兄仁侄狠第85章 行鈔稅法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第105章 匹夫無罪第549章 形單影隻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475章 父債子還231.第231章 遼事糜爛第607章 地府巧言善變朱允炆第493章 癸卯貪腐231.第231章 遼事糜爛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340章 青藏驛道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359章 自由貿易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第421章 壩上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