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招攬

bookmark

第384章 招攬

李嚴爲人孤傲、自矜,表面與甘寧寒暄敘舊,實則心裡根本看不起甘寧這等粗暴好殺的武夫。只有諸葛亮這等東州士族出身的人,才能得到他的正視。

不過在此之前,他從未聽過諸葛亮之名,他二十歲後,就開始在各郡縣供職,諸葛亮則在襄陽求學,兩人完全沒有交集。

讓李嚴感到詫異的是,諸葛亮實在太年輕了,他二十四歲出任一縣之長,就已經算是年輕有爲了,可諸葛亮明顯比他還年輕,卻被劉景拜爲軍師。

對比一下劉表的軍師蔡瑁,便不難得出諸葛亮在劉景軍中的地位。李嚴看到的亦是如此,甘寧雖然貴爲中郎將,可兩人間占主導地位的,卻是諸葛亮。

“此人莫非真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智,所以纔不受年齡所限,被劉景破格提拔……”李嚴心裡暗自揣測道。

諸葛亮邀請李嚴入座,出言讚道:“自入夷道縣界以來,見兩岸阡陌交通,田壑縱橫,百姓躬耕,勤於莊稼,不同於他處,雖未窺全豹,亦知夷道縣長,定是一位有治民之才的能吏。”

“不敢當……”李嚴面露苦笑,他少習申、韓之法,爲政嚴刻,且凡事喜歡親力親爲,纔將夷道治理得井井有條。然而壞就壞在親力親爲這點上,他若老老實實待在夷道城中,豈有今日之禍。

“足下不必自謙……”諸葛亮搖頭笑道。之後隨着不斷的交談,諸葛亮心中對李嚴也越發欣賞。

荊南土地之廣袤,不遜於荊北,可若以人才而論,則遜色遠矣,似李嚴這等青年俊傑,放眼整個荊南,也是寥寥無幾。

諸葛亮欲爲劉景招攬賢才,道:“安遠將軍乃高祖苗裔,心繫社稷,順應民心,仗義而起,平定荊南,雖竇融保河西,無以過之,國家以爲外藩。今安遠將軍奉王命討不庭,自將水步軍五萬,進圍江陵,命我率一萬偏師西進。枝江已不戰而降,足下又爲我所擒,夷道眼下羣龍無首,不出意外,必步枝江後塵。”

李嚴嘿然,何止是他一人被擒,功曹、主簿、賊曹等門下吏也一併成擒,現在夷道城中做主的是縣丞和廷掾,二人皆非智勇之人,絕沒膽子抵抗劉景軍。

諸葛亮又道:“以足下之智,應不難猜出我接下來的目的。”

李嚴沉聲道:“足下準備襲取夷陵,以斷江陵上游之援。”

諸葛亮頷首笑道:“我將荊南之衆,取夷陵,定三峽;孫討虜率江東之兵,攻江夏,討黃祖。如此一來,江陵失兩翼之援,孤懸於外,百姓惶恐,守軍喪志,以安遠將軍之英勇明斷,用兵如神,攻克江陵,指日可待。”

事情當然不會像諸葛亮所說這般容易,諸葛亮率領偏師奪取南郡西部諸縣,固然對己方大不利,然而只要江陵能夠擊退劉景,諸葛亮便只能放棄諸縣,乖乖退走,屆時西方傳檄可定。

至於東邊,當年以孫策之勇,都沒能奈何得了黃祖,孫權就更不行了,此番必定無功而返。

不過李嚴並沒有出言反駁諸葛亮,而是選擇了沉默。

身爲階下囚,就要有階下囚的覺悟,他本就無意爲劉表盡忠死節,反駁諸葛亮,落其顏面,除了逞口舌之利,於他有何益?

甘寧看出諸葛亮有招攬李嚴之心,出言勸道:“昔馬援答世祖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安遠將軍出身宗室,英才蓋世,秉忠信、行仁義,四方名士豪傑,莫不歸德,若水之歸海也。足下才略過人,乃荊楚之俊傑,何不棄逆歸順,輔佐將軍以成王霸之業。”

李嚴眉頭深鎖,遲遲不語。

諸葛亮見李嚴沒有直接拒絕,心知有戲,立刻趁熱打鐵道:“昔觀丁父,鄀國之俘也,楚武王以爲軍帥,遂克州、蓼二國,使隨、唐臣服,大啓羣蠻;彭仲爽,申國之俘也,楚文王以爲令尹,變申、息二國爲屬縣,使陳、蔡來朝,封畛於汝。此二人,俱爲荊楚先賢,雖初爲階下囚,後皆得擢用,成爲楚國名臣,足下何不效仿二賢?”

鄀國和申國,都在李嚴的家鄉南陽郡境內,諸葛亮舉觀丁父、彭仲爽爲例,再合適不過。

李嚴臉色變換不定,最後化爲一聲長嘆,開口說道:“在下受劉荊州恩遇,而今外出被擒,本應盡節,以全名聲。不想二君竟會看上我這凡庸之人,以馬援、觀丁父、彭仲爽喻之,免死已爲萬幸,不敢奢求其他。”

諸葛亮撫掌大笑道:“正方英才偉士,足可擔大任,將軍若知正方歸心,必定大喜過望。”

甘寧亦點頭附和。

李嚴既然已經歸順,心裡便不再多糾結,與諸葛亮、甘寧談起如今夷道的情況,接着以老母在城中爲由,自請入夷道勸降。

城中之人雖未必敢去驚擾母親,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如果母親真被嚇出個三長兩短,到時候他百死莫贖。

諸葛亮笑問道:“正方這是要如馮異故事嗎?”

當年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的馮異爲王莽郡掾,據守父城,以抗更始。後馮異外出,被世祖光武麾下軍士所擒,當時馮異老母在城中,請求光武放他回去,安頓老母,之後必獻城而降。光武痛快的放行,而馮異也沒有辜負光武的這份信任,由此也成就了一段史上難得的君臣佳話。

李嚴輕輕點了點頭,而後問道:“軍師可願放我回去?”

諸葛亮淡笑道:“有何不可?未免令母擔憂,正方這就回去吧,我等在此靜候佳音。”

李嚴鄭重拜謝道:“必不負軍師所望。”

“正方無需多禮。”諸葛亮上前扶起李嚴,與甘寧一起送他出門,目送其乘船遠去。

甘寧忍不住問諸葛亮道:“軍師真的不擔心嗎?”

諸葛亮笑着搖頭道:“正方絕不是言而無信之人。”退一萬步講,就算李嚴假意歸順,又能如何?以他的實力,根本影響不了大局,只會自絕生路。

(本章完)

第26章 市樓第55章 鄧瑗第499章 縊殺第16章 決定第451章 水鏡第342章 陷陣第188章 三年第5章 虎頭第45章 弩第364章 使者第249章 聞訊第154章 縣舍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366章 歎服第400章 大雨第267章 比箭第435章 裴司第293章 奇策第545章 對策第401章 城塌第66章 徙邊第388章 突破第341章 衝鋒第297章 除孝第467章 射策(中)第139章 於徵第296章 捷報第454章 委蛇第445章 薦才第347章 鬱林第398章 攻城(2)第76章 新左史第228章 斬首第480章 買馬第326章 相遇第87章 請醫第181章 棄嬰第481章 團圓第387章 夏口第281章 面見第518章 海昏第88章 臘月第233章 圊溷第542章 出兵第171章 結束第148章 警鼓第198章 招降第256章 說客第355章 立春第284章 澤國第545章 對策第67章 掌權第386章 面曹第252章 週歲第322章 馬鞍第471章 官爵第155章 拜訪第539章 所求第275章 交趾第200章 兵臨第521章 傾出第208章 斬殺第76章 新左史第335章 十哲第411章 不義第399章 攻城(3)第197章 喜事第44章 單程第522章 變故第13章 張羨第431章 獻計第279章 連雨第152章 改名第497章 來投第337章 同符第293章 奇策第31章 蔡升第83章 預言第398章 攻城(2)第99章 王彊第428章 突圍第87章 請醫第173章 南下第506章 桃李第143章 縣丞第326章 相遇第260章第5章 虎頭第66章 徙邊第22章 交談第77章 赤驥第293章 奇策第97章 目的第390章 責備第430章 落幕第279章 連雨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428章 突圍第272章 魏延
第26章 市樓第55章 鄧瑗第499章 縊殺第16章 決定第451章 水鏡第342章 陷陣第188章 三年第5章 虎頭第45章 弩第364章 使者第249章 聞訊第154章 縣舍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366章 歎服第400章 大雨第267章 比箭第435章 裴司第293章 奇策第545章 對策第401章 城塌第66章 徙邊第388章 突破第341章 衝鋒第297章 除孝第467章 射策(中)第139章 於徵第296章 捷報第454章 委蛇第445章 薦才第347章 鬱林第398章 攻城(2)第76章 新左史第228章 斬首第480章 買馬第326章 相遇第87章 請醫第181章 棄嬰第481章 團圓第387章 夏口第281章 面見第518章 海昏第88章 臘月第233章 圊溷第542章 出兵第171章 結束第148章 警鼓第198章 招降第256章 說客第355章 立春第284章 澤國第545章 對策第67章 掌權第386章 面曹第252章 週歲第322章 馬鞍第471章 官爵第155章 拜訪第539章 所求第275章 交趾第200章 兵臨第521章 傾出第208章 斬殺第76章 新左史第335章 十哲第411章 不義第399章 攻城(3)第197章 喜事第44章 單程第522章 變故第13章 張羨第431章 獻計第279章 連雨第152章 改名第497章 來投第337章 同符第293章 奇策第31章 蔡升第83章 預言第398章 攻城(2)第99章 王彊第428章 突圍第87章 請醫第173章 南下第506章 桃李第143章 縣丞第326章 相遇第260章第5章 虎頭第66章 徙邊第22章 交談第77章 赤驥第293章 奇策第97章 目的第390章 責備第430章 落幕第279章 連雨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428章 突圍第272章 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