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委蛇

第454章 委蛇

於徵騎馬而行,神色鬱郁,之前的宜城之戰,他身爲“武衛校尉”,肩負護衛劉景的重任,結果面對劉備的突襲,他佈置的防線如同紙糊一般,輕易就被擊穿。

危急時刻,幸賴馬周勇毅沉着,安坐胡牀,穩定軍心,最終成功擊退劉備,否則一旦被劉備欺到劉景麾下,後果不堪設想。

劉景戰後並未降罪於他,但於徵卻深爲自責,認爲自己辜負了劉景的信任,就算時隔多年,重返襄陽,衣錦還鄉,也沒能平復內心的積鬱。

忽然,前方一陣騷動,於徵眉頭皺起,策馬前往查看。

“諸君息怒,小人非是無故阻攔,小人乃會市商賈,今日偶得一祥瑞,欲獻於貴人,還請諸君通稟一聲。”

於徵尚未來到近前,便聽到有人大聲說道。

“祥瑞?”於徵不禁心生好奇,驅馬上前,打量攔路之人,其年約三十餘歲,身着賈人服,手中提着一個碩大竹簍,不出意外,所謂的祥瑞就在竹簍之中。

於徵高據馬上,開口問道:“你欲獻何物?祥瑞之事可不能亂說,若你所獻之物,不是祥瑞,將軍怪罪下來,你可知道會有什麼後果?”

賈人見於徵乘騎駿馬,衣甲精美,眼睛不由一亮,道:“借小人八個膽子,也不敢矇騙將軍,小人要獻的是一條瑞蛇,君一看便知。”說罷,行至於徵面前,將竹簍稍稍打開一條縫隙,以便於徵查看。

於徵定睛一看,心下愕然,竹簍內的蛇是不是瑞蛇他不好判斷,但這絕對是一條異蛇。

只見其長不過二尺餘,通體黑紫,一看就有劇毒,最令人驚奇的是,它長有兩個頭,兩頭共用一個身體,簡直聞所未聞。

於徵不知此異蛇算不算祥瑞,這不是他能夠決定的,便帶着賈人去見劉景。

劉景坐在車中,聽完於徵稟報,一時間頗有些哭笑不得,祥瑞?他雖然兩世爲人,卻不信鬼神,祥瑞之說,就更不信了。

諸葛亮、龐統、王粲等人聽聞有人獻祥瑞,全都趕了過來。

王粲博聞強記,一見雙頭異蛇,立刻脫口而出道:“此乃委蛇也,又曰延維,《莊子》有云:‘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左右有首,紫衣而朱冠。其爲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

說到這,王粲向劉景深深一拜,又道:“恭喜將軍,委蛇不易見,見之者必霸天下。昔齊桓公遇委蛇,而伯天下。今將軍見委蛇,必可誅滅無道,一匡天下,興復社稷,成就霸業。”

王粲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諸葛亮、龐統等人自然要跟上步調,齊齊祝賀劉景,霸業可期。

見衆臣煞有其事的模樣,劉景不由嘿然,什麼委蛇,什麼見之者必霸天下,純屬無稽之談。

古人見識少,才以爲怪,他前世生活在信息時代,別說雙頭蛇,就是連體人也見過不少。

說白了,不過是妊娠時出現意外,孿生沒能完全分離,結果導致連體,被迫共用一具身體。

諸葛亮、龐統、王粲雖爲古人,卻是天下一等一的聰明人,他們心裡未必相信祥瑞,只是祥瑞有利於己,所以因利乘便罷了。

劉景對衆臣擺了擺手,道:“古來史書記載諸多祥瑞,多是不經之談,不足爲信。夫百姓富足而無瑞,不害爲堯、舜;百姓困苦而多瑞,不害爲桀、紂。”

劉景頓了頓,繼續說道:“如非要論祥瑞,在我看來,天公作美,年穀豐登,民有所食,纔是真正的祥瑞、嘉瑞。不然就算麟鳳五靈齊至,又有何益?”

所謂麟鳳五靈,即麒麟、鳳凰、龜、龍、白虎,此乃王者之祥瑞也,是最高級別的瑞兆。劉景以此表達對祥瑞的不屑。

劉景爲人重實務虛,王粲儘管與他結識多年,但之前多爲筆談,相處時日不多,還不太瞭解劉景的風格,此番拍馬屁直接拍到了馬腿上,令他倍感尷尬。

不過這是君臣合作初期,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王粲慢慢摸清劉景的秉性,雙方會越來越合拍。

劉景儘管不信祥瑞之說,但既然已經獻上門來,他倒不好一拒了之,賜其一金,以爲獎賞。

賈人臉上難掩失望之情,委蛇乃是他從獵者手中收來,僅花費千錢,轉手就獲利十餘倍,但這卻遠不及他的預期。

他哪裡想得到,如今坐擁整個荊州的劉景竟會如此吝嗇,僅僅只用一塊金餅就將他打發了。

劉景若是知道賈人心中所想,定會收回金餅,眼下他正缺錢用,委蛇在他眼裡可不值一金。

事實上委蛇的價值,可遠不止一金,劉景回到襄陽,不到半日工夫,其“道遇委蛇,必霸天下”的傳言,就傳得婦孺皆知,原本還有些暗流涌動的局勢,登時河清海晏,其穩定人心的功效,又豈是區區金錢所能衡量?

“委蛇……”午後,文聘橫渡沔水而來,才入襄陽,便聽說此傳言,心裡不禁疑道:“難道,劉景真是命世之人不成?”

文聘到來時,劉景正在便坐內,與諸葛亮、龐統、王粲等人整理徵辟名單,這份名單囊括了數十名南北才俊,北人由諸葛亮、王粲負責,南人由龐統、向朗負責,而名士長者則不宜假他人之手,劉景準備親自登門相請。

“好個文仲業,總算來了。”劉景迫不期待的起身相迎,雙方甫一見面,劉景便抱怨道:“我昨日便請劉仲玉寫信相招,以爲你上午就會到來,不意日落才至,讓我等得好生辛苦,不知仲業爲何姍姍來遲?你若再不到,我就要渡河去找你了。”

劉景這話看似抱怨,實則隱含質問,文聘面色不改,沉着應道:“聘蒙劉荊州恩遇,以爪牙之才,當方面之任,可聘卻未能替劉荊州守住基業。今荊州傾覆,聘茫然無所從,既愧對於劉荊州,亦無顏來見將軍。”

(本章完)

第410章 中箭第475章 妹夫第510章 計成第11章 帶經耕鋤第10章 劉伯嗣第257章 爭執第185章 許願第474章 柤中第247章 病逝第147章 衡山第375章 返回第13章 張羨第143章 縣丞第406章 打擊第151章 全殲第213章 女誡第510章 計成第263章 水戰(下)第543章 刺孫391.第391章 大敗第18章 劉蟠第5章 虎頭第290章 可惜第485章 誓師第466章 射策(上)第438章 勸降第180章 回鄉第189章 噩耗第437章 薨第135章 歸來第472章 失策第413章 潘濬第442章 破局第244章 生子第400章 大雨第280章 投靠第23章 赴任第216章 取名第444章 東曹掾第328章 許都第426章 拔箭第301章 城破第441章 大罵第76章 新左史第22章 交談第166章 崩潰第283章 洪水第44章 單程第428章 突圍第264章 突襲第416章 暢談第474章 柤中第185章 許願第73章 送別第390章 責備第35章 馬周第453章 攔路第423章 戰死第488章 柴桑第449章 隱戶第448章 下馬威第147章 衡山第90章 朝會第429章 逆轉第360章 獻計第289章 倒戈第164章 動手第126章 六禮第27章 皓月第6章 葛生第512章 伏兵第142章 計劃第129章 雙戟第296章 捷報第232章 負傷第322章 馬鞍第472章 失策第534章 歸心第363章 攬才第357章 鄧芝第40章 悲歌第325章 泉陵第446章 入城第418章 預備第126章 六禮第464章 上書第82章 圍攻第110章 主簿第157章 仁和第111章 歸來第84章 魚梁洲第231章 勸降第467章 射策(中)第216章 取名第316章 禁酒第389章 戰死第510章 計成第494章 戰臨第465章 出使第419章 猛將
第410章 中箭第475章 妹夫第510章 計成第11章 帶經耕鋤第10章 劉伯嗣第257章 爭執第185章 許願第474章 柤中第247章 病逝第147章 衡山第375章 返回第13章 張羨第143章 縣丞第406章 打擊第151章 全殲第213章 女誡第510章 計成第263章 水戰(下)第543章 刺孫391.第391章 大敗第18章 劉蟠第5章 虎頭第290章 可惜第485章 誓師第466章 射策(上)第438章 勸降第180章 回鄉第189章 噩耗第437章 薨第135章 歸來第472章 失策第413章 潘濬第442章 破局第244章 生子第400章 大雨第280章 投靠第23章 赴任第216章 取名第444章 東曹掾第328章 許都第426章 拔箭第301章 城破第441章 大罵第76章 新左史第22章 交談第166章 崩潰第283章 洪水第44章 單程第428章 突圍第264章 突襲第416章 暢談第474章 柤中第185章 許願第73章 送別第390章 責備第35章 馬周第453章 攔路第423章 戰死第488章 柴桑第449章 隱戶第448章 下馬威第147章 衡山第90章 朝會第429章 逆轉第360章 獻計第289章 倒戈第164章 動手第126章 六禮第27章 皓月第6章 葛生第512章 伏兵第142章 計劃第129章 雙戟第296章 捷報第232章 負傷第322章 馬鞍第472章 失策第534章 歸心第363章 攬才第357章 鄧芝第40章 悲歌第325章 泉陵第446章 入城第418章 預備第126章 六禮第464章 上書第82章 圍攻第110章 主簿第157章 仁和第111章 歸來第84章 魚梁洲第231章 勸降第467章 射策(中)第216章 取名第316章 禁酒第389章 戰死第510章 計成第494章 戰臨第465章 出使第419章 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