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官爵

第471章 官爵

擬好甲乙之榜,定下最終排名,劉景盤算起“量才授職”,首先是奪得魁首的崔鈞,劉景決定拜其爲安遠將軍府從事中郎。

從事中郎秩六百石,職責是主吏事及職參謀議,無定員,通常設置二人至四人不等。

從事中郎在當前安遠將軍府中的地位,僅次於軍師(諸葛亮)、左右長史(劉巴、桓階)、左右司馬(龐統、鄧芝)、東西曹掾(王粲、韓暨)等七人。

目前安遠將軍府已經有了兩名從事中郎,他們分別是原劉表從事中郎,南陽名士韓嵩、原劉表東曹掾,北地名士傅巽。

崔鈞儘管也有些名望,但和兩人相比就顯得有些不夠看了。從這也不難看出劉景對崔鈞的看重。

而第二名劉廙爲人清鑑有文采,這樣的人適合留在身邊聽用,劉景準備任命他爲主記,和主簿蔣琬一起負責機要文書。

主記儘管只是百石小吏,卻是心腹之任,可謂位卑而權重,論權位並不比從事中郎差。

接下來是裴徽、習禎,二人皆風流儒雅,善談論,劉景計劃讓他倆出任議曹掾、文學掾。議曹掌言職,文學掾主教化禮儀諸事,正可發揮二人的長處。

石韜、尹默專務經綸,節制守禮,可爲典學掾、勸學掾。

劉敏、龐林、楊儀等人有軍略之才,可授參軍、兵馬掾。

其餘甲科也都分居要職,而乙科則外放地方擔當郡縣長吏。

除了甲乙科這一百零一人以外,劉景又讓老師宋忠推薦十名五十歲以上品德純良,卻不幸落選的考生,授予他們一官半職。

漢代歷來有獎賞年長者官職的傳統,畢竟那些白首窮經,研究了一輩子學問,卻依舊一事無成的人,着實讓人心生憐憫。

縱然以漢靈帝之昏聵貪鄙,視財如命,公侯卿士、刺史太守,遷官襲級無不以貨,也曾下詔試太學中六十歲以上者百餘人,補郎中、太子舍人、王家郎、郡國文學吏等職,分文未取,這是一身污點的他這輩子做過的最乾淨的事。

劉景此番開科,已取士數百,也不差十個名額,況且還能展現自己的仁德,何樂而不爲呢。

次日甲乙科名單對外公佈,至此,這場轟轟烈烈,影響深遠的科舉考試終於落下了帷幕……

…………

九月下,黃河北岸,黎陽。

曹軍中軍大帳內,曹操合衣躺在牀上,以手覆額,雙目微闔,口中不住呻吟哀嘆。

曹操六月時收到袁紹病薨於鄴城的密報,簡直驚喜若狂,袁紹既死,天下何愁不定?

不久又聞袁尚、袁譚兄弟互生嫌隙,幾致反目,曹操認爲平定北方的機會到了,隨即不再關注荊州戰事,八月間親將數萬步騎,北渡黃河,軍於黎陽。

駐紮在黎陽的袁譚自知難以抵擋曹操大軍,火速向袁尚求援,袁尚心中雖深恨袁譚,卻也知脣亡齒寒,只得領兵南下會合袁譚之軍,與曹操決戰於黃河之濱。

河北精銳大半葬送在了官渡,如今袁軍多是新卒,加上缺少精良鎧甲,更兼人心不齊,自然不是曹操的對手,連戰連敗,不得不躲回營壘內,高掛免戰牌。

曹操挾連勝之威,進而圍攻袁軍大營,企圖一鼓而下,哪想到竟碰了個頭破血流,袁軍野戰或許不行,守營則全無問題。

曹操偏不信這個邪,又幾番派兵攻打袁軍大營,結果無一例外,皆以慘淡收場。

重兵蝟集,壁壘深嚴的袁軍大營,就像是一隻刺蝟,令人無處下口,曹操一時間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戰事隨之陷入僵局。

袁尚固然年輕,卻遠比曹操想象的要難纏,他一邊死守黎陽,一邊命外兄,幷州刺史高幹聯合南匈奴單于呼廚泉,率漢匈聯軍南下河東,開闢第二戰場。

曹操前日接到夏侯惇、鍾繇的急報,一時間急火攻心,頭風病都被氣犯了,劇烈的疼痛使他坐臥不安,夜不能眠。

曹操眼下沒有餘力救援河東,就算勉強抽調一些兵馬,對夏侯惇、鍾繇來說也是杯水車薪。

現在只能寄希望於韓遂、馬騰等關中諸將能夠出兵相助。

畢竟關中諸將中,程銀、侯選、李堪等輩皆出身河東,關中諸將又素來仰賴河東的鹽鐵,他們肯定不會坐視高幹吞併河東。

只是就算韓遂、馬騰等人肯出兵相助,能不能擋住高幹、南匈奴聯軍,也還是一個未知數。

韓馬二人前幾年還打生打死,韓遂更是殺害了馬騰妻子,不背後捅刀子就不錯了,要他們勠力同心,一致對敵,何其難也。

“明公,荀令君有急信送到……”許褚在帳外宏聲稟報道。

曹操心中一驚,荀彧來信,必有要事,這時也顧不上頭疼了,立刻彈坐而起,命許褚將信送進來,迫不及待地拆開信封,一看之下,頓時頭疼的更厲害了。

曹操八月初聞劉景攻陷江陵的消息,不禁驚呼:“劉表危矣!”

江陵之於荊州的重要性,曹操可謂萬分清楚,他斷定劉表無力抗衡劉景,加上此前劉表遣使職貢,表示臣服,曹操一度生起出兵沔南,相助劉表之意,毫不掩飾對荊州的覬覦之心。

只是隨着袁尚、袁譚兄弟鬩牆,曹操決意出兵河北,南下荊州的計劃,自然就不了了之了。

曹操雖預料到劉表不是劉景對手,可打破腦袋也不會想到,劉表只堅持了兩個月就敗亡了。

劉表何許人?相信世上沒人比曹操更清楚了,當年他雄心萬丈,揮師南征,結果面對劉表、張繡聯軍,幾番交手,不僅沒有佔到絲毫便宜,反而損兵折將,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皆死於亂軍之中,至今想來,仍感到痛徹心扉,不能釋懷。

而今劉表盟友從張繡換成了“有雄才而得衆心,萬人敵關羽、張飛爲之爪牙”,被曹操視爲心腹大患的劉備,二者聯合,連曹操心裡亦忌憚不已,結果居然也擋不住劉景全力一擊?!

更讓曹操震驚的是,劉景在與劉表、劉備大戰期間,竟還有餘力對付張津,而且一戰就乾淨利落的除掉了張津,僞署刺史太守,吞併交州之心,昭然若揭。

數月以來,袁紹病死、劉表職貢,曹操環顧天下,除了韓遂、馬騰,盡爲小兒輩,幾乎無一抗手,以爲平定天下指日可待。

事實證明,曹操有些小覷天下英雄了,眼下他就被袁尚、袁譚、高幹等小兒輩逼得束手無策。

如今曹操受阻於黎陽,看不到平定河北的希望,劉景又強勢崛起於南方,其南梟張津,北滅劉表,雄踞荊、交,甲兵十萬,虎視中原,一想到自己日後將要面對這樣一個難纏的對手,曹操就感到如芒在背,寢食難安。

曹操不停揉着太陽穴,以緩解頭痛,可惜卻收效甚微,對候再一旁的許褚道:“仲康,速招諸軍師、祭酒,來孤帳中議事。”

“諾。”許褚應命出帳。

不一刻,荀攸、郭嘉、程昱、董昭、賈詡等謀臣相繼到來。

曹操被頭風病折磨得心浮氣躁,實在沒有開口說話的心情,直接遞出書信,讓他們自己看。

一衆謀臣全都是當世人傑,才智超絕,算無遺策,然而在看過信後,無不面露驚異之色。

又是劉景!似乎從他們第一次聽到劉景的名字起,後者就在不斷突破他們心底的評價。

這位市井走出的梟雄,從一縣之地,到稱霸荊交二州,只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崛起之速,縱使光武取河北,也不過如此了。

一直默不做聲的曹操終於打破了沉寂,嘆息道:“今北方未定,劉仲達又起於南方,威脅更甚於劉表、劉備,如之奈何?”

荀攸作爲曹操的謀主,首先道:“劉仲達初定荊州,便立刻遣使詣許職貢,儘管他只是爲獲取名義,以穩定荊州,未必是真心忠於國家,卻也可看出他無意與明公爲難,南方暫時無憂。”

荀攸看了曹操一眼,又道:“明公當專務北方。當初袁紹合四州之衆,馬步十萬,大舉南侵,聲勢浩大,天下震怖。明公以盈萬之旅,相峙官渡,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遂以弱勝強,大破袁紹,威震華夏。”

“今大軍受阻於黎陽,不過是一時之困,袁尚、袁譚才能智略遠不及乃父袁紹,彼此又不能和睦,只因明公威逼,才勉強聯合在一起,時間一久,必生齷齪。屆時明公盡起精銳,分而擊之,乘勝席捲河北,如反掌耳。”

荀攸顯然是想重複官渡之戰故事,對敵人採用拖字訣,一直拖到對方生變,而後一戰而定。

郭嘉眉頭深鎖,第二個發言:“昔日孫策粗定江東,便有陰襲許都之意,劉景未必沒有此心,他若趁我等在北,勾結袁氏,出兵宛、葉,窺視許都,後果不堪設想,明公不可不防。”

郭嘉繼續道:“誠如軍師所言,袁尚、袁譚兄弟遘惡,勢難相容,又有逢紀、郭圖、辛評等從中挑撥,久必反目。然袁尚、袁譚兄弟素畏明公虎威,急之只會逼其等死戰,緩之則自亂。不如就此回軍,南備劉景,西御高幹,待袁尚、袁譚兄弟爆發內訌,再出兵河北,可收全功。”

曹操認爲荀攸、郭嘉說的各有道理,不過他更傾向於荀攸的建議。

要知道,他出兵前可是抱着一舉而下河北的心思,奈何事不遂人願,他親將數萬兵馬,跨河北上,鏖戰二十餘日,損兵折將不說,寸土未下,就這麼灰溜溜的回去,他豈能甘心?

曹操否決了郭嘉的建議,說道:“孤受國家之命,督六軍以討逆賊,河北士民皆翹首以盼王師,今賊子尚未授首,若就此退軍,何以服人心?”

曹操堅持不退軍,隨後將話題引到劉景身上,“劉仲達上表自稱替國家除掉了逆賊劉表,劉仲達在信中爲麾下請功,對自己隻字不提,孤卻不能無視之,諸君以爲,朝廷當如何獎賞?”

劉表數月前遣使面見曹操,表示臣服,已非國之逆賊,然而劉表已死,曹操又要安撫劉景,只能被迫承認其誅賊之功。

賈詡建言道:“明公賞賜,可名重而實輕。”

什麼是名重而實輕?就是給予其高官顯爵,而不授實權。

曹操略一沉吟,既然抱着安撫劉景的意圖,那就不能不加以厚賞。“劉仲達現任安遠將軍,漢昌亭侯,此番立下大功,可拜爲安南將軍,封漢昌縣侯。”

安遠將軍乃雜號將軍,而安南將軍儘管比不上劉表的鎮南將軍,卻也是名號將軍,並且由亭侯升爲縣侯,賞賜不可謂不重。

而劉景爲麾下文武大肆請官,包括僭越推薦武陵人潘濬爲交州刺史,曹操也全部照準。

曹操之所以表現得如此大方,是因爲劉景完全可以不理朝廷,自己私署官職,曹操當初未迎天子前,可沒少這麼幹。

劉景願意向朝廷請命,無疑是一種態度,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曹操當然不會輕易拒之。

曹操也不是毫無原則的遷就劉景,安插起釘子來也是毫不手軟,如荊州刺史一職,他肯定不會交給劉景。

當然,就算曹操任命荊州刺史,也沒辦前往襄陽赴任,只能將治所放在他所控制的宛城。不過刺史畢竟是荊州名義上的主官,可名正言順插手荊州事物,就如揚州刺史劉馥之於江東。

曹操詢問衆謀臣道:“劉表已死,荊州出缺,依諸君之見,誰可爲刺史,爲國牧守南土?”

此時荀攸腦海中登時閃過一個人選,向曹操推薦道:“宛令,潁川杜(襲)子緒出於名族,才稱當世,歷任南陽諸縣,熟悉荊土、人情,可爲荊州刺史。”

“尤其難得的是,杜子緒早年間避亂長沙,識劉仲達於微時,兩人由此結下了深厚情誼。旁人出任荊州刺史,劉仲達或有不喜,杜子緒若爲荊州刺史,劉仲達必不會反對。有杜子緒居中調和,將極大降低衝突風險……”

曹操被荀攸說服了,杜襲確實是當前荊州刺史的不二人選,當即決定遷杜襲爲荊州刺史。

(本章完)

第251章 入主第491章 徐宗第397章 攻城(1)第481章 團圓第87章 請醫第431章 獻計第463章 三郡第85章 囚徒第213章 女誡第175章 授田第452章 自白第106章 調離第345章 騎兵第290章 可惜第374章 圍攻第359章 八月第364章 使者第164章 動手第339章 出戰第387章 夏口第527章 有君第529章 詔書第357章 鄧芝第122章 贈文第53章 道歉第525章 劉曄第387章 夏口第444章 東曹掾第232章 負傷第503章 餓虎第457章 飛矢第230章 敗走第59章 嚴肅第222章第510章 計成第13章 張羨第34章 志向第90章 朝會第155章 拜訪第65章 後續第389章 戰死第198章 招降第45章 弩第123章 赴宴第181章 棄嬰第460章 趙戩第83章 預言第239章 嚴法第408章 試探第498章 城破第138章 徵辟第23章 赴任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215章 南下第44章 單程第372章 召見第331章 倚仗第1章 重生第510章 計成第435章 裴司第217章 牀弩第128章 甘寧第333章391.第391章 大敗第490章 盡出第222章第497章 來投第393章 破城第368章 江東第13章 張羨第40章 悲歌第249章 聞訊第32章 求字第365章 劉備第89章 桃板第106章 調離第243章 學官第398章 攻城(2)第326章 相遇第49章 醫聖第407章 烽火第266章 兵臨第13章 張羨第66章 徙邊第514章 後事第34章 志向第357章 鄧芝第216章 取名第140章 二年第495章 鐵樓第306章 遣使第517章 古樟第195章 韓廣第160章 搶權第239章 嚴法第411章 不義第284章 澤國第262章 水戰(上)第502章 選將第521章 傾出
第251章 入主第491章 徐宗第397章 攻城(1)第481章 團圓第87章 請醫第431章 獻計第463章 三郡第85章 囚徒第213章 女誡第175章 授田第452章 自白第106章 調離第345章 騎兵第290章 可惜第374章 圍攻第359章 八月第364章 使者第164章 動手第339章 出戰第387章 夏口第527章 有君第529章 詔書第357章 鄧芝第122章 贈文第53章 道歉第525章 劉曄第387章 夏口第444章 東曹掾第232章 負傷第503章 餓虎第457章 飛矢第230章 敗走第59章 嚴肅第222章第510章 計成第13章 張羨第34章 志向第90章 朝會第155章 拜訪第65章 後續第389章 戰死第198章 招降第45章 弩第123章 赴宴第181章 棄嬰第460章 趙戩第83章 預言第239章 嚴法第408章 試探第498章 城破第138章 徵辟第23章 赴任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215章 南下第44章 單程第372章 召見第331章 倚仗第1章 重生第510章 計成第435章 裴司第217章 牀弩第128章 甘寧第333章391.第391章 大敗第490章 盡出第222章第497章 來投第393章 破城第368章 江東第13章 張羨第40章 悲歌第249章 聞訊第32章 求字第365章 劉備第89章 桃板第106章 調離第243章 學官第398章 攻城(2)第326章 相遇第49章 醫聖第407章 烽火第266章 兵臨第13章 張羨第66章 徙邊第514章 後事第34章 志向第357章 鄧芝第216章 取名第140章 二年第495章 鐵樓第306章 遣使第517章 古樟第195章 韓廣第160章 搶權第239章 嚴法第411章 不義第284章 澤國第262章 水戰(上)第502章 選將第521章 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