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中央改制

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這份《大明中央改制議》出自荊州的手筆,基本上與鄭鴻逵、鄭夢帆等大商人無關。

《大明中央改制議》首先旗幟鮮明地聲明,大明一切土地、山林、礦藏均歸大明皇帝陛下所有,大明皇帝陛下受命於天,對大明子民進行管理。

爲了協助大明皇帝陛下對帝國進行治理,成立大明內閣,大明內閣設內閣總理一名,閣幕使九名。遇有重大事宜,內閣可召開閣幕擴大會議,成員由大明從二品以上官員組成。

內閣對皇帝陛下負責,權力來源於皇帝陛下的授權。

內閣之下,設中書府、監察院、大理寺、光祿院、樞密院等機構,首腦除了光祿院以外,均由內閣總理任命,在內閣的領導和監督下開展工作,分別執掌大明行政、監察、司法、顧問、軍事等權力。

中書府之下,與前段時間的地方改制相對應,成立主管禮法、職官、稅收、工商、工程管理、教育……等等功能相同的職能部門。

樞密院將大明兵部的權力一分爲二,作戰指揮權歸屬參軍聯席署,其餘權力由樞密院設立的後勤司、軍政司等等部門瓜分。這與楊一仁的奏章並無不同。

……

上述機構設置,基本上與荊州現有的中樞機構差不多,即便有所改動,亦非根本性的改變。最爲關鍵的地方在於,內閣如何產生,如何協助皇帝陛下對帝國進行治理。

這涉及到皇帝陛下的權力大小,任何改制,都無法繞過這個難點。

《大明中央改制議》提出,內閣總理由閣幕擴大會議推舉產生,然後由皇帝陛下任命。

這點最爲關鍵,意味着內閣總理與皇帝沒有多大關係,只是象徵性地保留了任命權。

內閣總理產生以後,監察院、大理寺、樞密院長官由內閣總理任命,自動成爲閣幕使,其餘六名閣幕使亦由內閣總理任命。

……

這套制度,顯然爲林純鴻量身打造,若真付諸實施,整個中央大權將由林純鴻一手把持,直到林純鴻死去,或者不願意繼續擔任內閣總理爲止。

朝堂之上,許多官員見朝廷大勢已去,紛紛通過門生故舊與荊州接觸,希望先行投靠,在新的政權內找到自己的位置。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各地地方官僚,有的暗通款曲,有的公開宣佈支持《大明中央改制議》,甚至有的急不可耐,宣佈實施地方改制,公開請求林純鴻派出官員協助。

軍隊方面,洪承疇麾下軍官、王繼謨麾下軍官、黃得功、孫應元等等保持沉默,不發一言。至於地方守備軍隊,則沒有什麼操守,一些投機將領公開宣佈支持楊一仁的軍隊改制決定。

最爲轟動天下的是,吳三桂、祖大壽一幫遼東武將不知吃錯了什麼藥,不待與林純鴻接觸,公開宣佈關遼兵支持楊一仁的軍隊改制決定,並決定主動進行改編,將關遼兵改編爲三個軍團,成爲遼東野戰軍的一部分。

最後,連內閣首輔周延儒也坐不住了,一連數日不上朝,還秘密派人至天津,試圖與荊州接洽。

京師一片惶恐,人人在思考後路。一些兵痞、官痞、地痞見京師統治秩序逐漸喪失,無不趁勢而起,試圖在混亂中大撈一筆。

京師的治安岌岌可危,搶劫、殺人隨處可見,隨時都會陷入崩潰中。

一旦京師崩潰,荊州軍將藉機進入京師維護秩序,到了那時,朝廷就喪失了任何籌碼,任由林純鴻擺佈。

歲寒知松柏,危難見忠心。

關鍵時刻,陳奇瑜挑起了大梁,以霹靂手段整治京師治安,消除了荊州軍藉機進城的隱患。

鑑於朱由檢失了方寸,幾乎陷入瘋狂的境地,陳奇瑜拼命穩定朱由檢的情緒,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局勢,拿出了現實可行的方案。

朱由檢在陳奇瑜的安慰之下,恢復了理智,按照陳奇瑜的方略,下令召回禁衛軍團和靖國軍團,同時利用荊州軍尚未封鎖通州至京師道路的時機,拼命在京師聚斂糧草和軍輜,做好萬全準備。

陳奇瑜非常現實,直接向朱由檢言明,軍事手段不足以依賴,當前唯有將光祿大夫們請到京師,以民意作爲最大的憑仗,阻止林純鴻奪取權力。

朱由檢憤恨、惶恐之下,哪裡能有什麼主意,如同木偶一般,聽從陳奇瑜的建議。

……

崇禎十五年正月二十,吳三桂、祖大壽宣佈對關遼兵進行改制。此舉遭到了朝廷及林純鴻雙方面的斥責,令兩人立即停止小動作,不得隨意變動軍隊編制。

兩人的企圖,林純鴻及陳奇瑜一目瞭然,即打着改制的旗號,徹底將關遼兵變成他們的私兵。無論是林純鴻,還是朝廷,皆不能容忍兩人的倒行逆施。

嚴厲斥責吳、祖兩人後,林純鴻決定在天津成立天津武備學堂,爲北方即將到來的軍隊改制培訓軍官。

林純鴻還宣佈,今後,宜都、天津武備學堂不再從社會上公開招募學員。所有有志於成爲軍官的士兵,在服役滿三年後,均可報考武備學堂,通過選拔後,進入武備學堂學習。學習期滿,通過考覈後,方可成爲正式的軍官。

以後,武備學堂將成爲軍官的唯一來源。

此舉,一下子斬斷了吳三桂、祖大壽建立私兵的可能。鑑於關遼兵糧草、軍輜都不能自給,吳三桂、祖大壽不得不停止了小動作。

崇禎十五年二月初十,朝廷宣佈,召集所有光祿大夫進京,共商國是。

黃宗羲、顧炎武、堵胤錫等一幫舉人進士接到召集令後,毫不猶豫地進京,一個不落。而鄭鴻逵、鄭彩、鄭夢帆、洪齊雲等光祿大夫則向林純鴻請示,得到林純鴻的同意後,也紛紛放下手頭的生意,來到了京師。

陳奇瑜、李紹翼馬上與黃宗羲、顧炎武、堵胤錫等有功名等光祿大夫接觸,聲淚俱下,擺明了朝廷面臨的嚴峻形勢,聲稱唯有光祿大夫方能延續大明,阻止林純鴻憑藉武力作威作福。

黃宗羲等人贊同陳奇瑜的判斷,他們議來議去,認爲當前中央已經無法阻止林純鴻獨攬大權,與其使用蠻力對抗,還不如同意進行中央改制,從制度上着眼,限制林純鴻的權力。

陳奇瑜、黃宗羲等人目光如炬,首先將內閣總理如何產生,列爲了焦點。他們認爲,內閣總理產生,可有幾條方案,一是由皇帝陛下直接任命;二是由閣幕擴大會議推舉;三是由光祿院推舉。

皇帝陛下任命顯然不可行,畢竟,從萬曆年間開始,內閣輔臣由閣推產生,皇帝接受閣推的事實而已。現在,再退回一步,當然不可行。

由閣幕擴大會議推舉產生,雖然比閣推更具有廣泛性,但是,如果內閣總理一旦上臺,從二品以上官員幾乎都由內閣總理任命,那麼,只要內閣總理願意,他就可以一直當下去,直到死爲止。

這顯然是隱患,應該拼命反對。

如果內閣總理由光祿大夫推舉產生,這個問題顯然可以避免。畢竟,光祿大夫不得擔任官職,與內閣總理任命的官員絕無關係。

而且,黃宗羲、顧炎武等人還認爲,內閣總理應該以五年一個任期,期滿後,由光祿院再進行推舉。

這是焦點問題,陳奇瑜、黃宗羲等人使出渾身解數,試圖讓皇帝、林純鴻都同意他們的方案。

當朱由檢見到這個提議後,一下子拋棄了所有幻想,變得萬念俱灰。

朱由檢現在終於明白了,光祿院壓根就沒有任何擁護皇帝陛下的意思,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是代表士大夫階層向林純鴻討要權力罷了。

至於皇帝,只是他們拿出來向林純鴻討價要價的本錢而已!

殘酷的現實,讓朱由檢徹底失去了活下去的願望。當晚,朱由檢在宮中試圖上吊自殺,被敏銳的曹化淳阻止。

曹化淳勸告朱由檢,禁衛軍團、靖國軍團大部分軍官來源於京營,足以信任。禁衛軍團業已抵達京師外圍,靖國軍團不日就要抵達京師,何不等兩個軍團部署到位後,讓林純鴻知曉魚死網破的慘重代價呢?

朱由檢覺得曹化淳說得有理,恢復了少許信心,對陳奇瑜、黃宗羲提出的方案不置可否。

陳奇瑜、黃宗羲等人並不知道朱由檢心思的變化,開始集中精力去說服林純鴻。

黃宗羲非常委婉地向林純鴻提出,如果按照閣幕擴大會議推舉產生內閣總理的方案,林純鴻在世時,並無多大不妥,一旦他年老或者歸天,這個體制如何防止平庸的內閣總理掌權一輩子?如此一來,最終禍害的只是黎民百姓,甚至還會將整個華夏文明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黃宗羲還向林純鴻承諾,一旦林純鴻認可內閣總理由光祿院推舉,他和顧炎武、堵胤錫一道,說服所有光祿大夫推舉他成爲內閣總理。

林純鴻斷然拒絕了黃宗羲的建議。

第380章 執着與放棄第381章 追剿李定國第473章 聯防第339章 兩份奏摺第491章 收編第260章 遼東魔王第676章 莫臥兒帝國第261章 難民洪流第86章 圍剿曹操(一)第334章 贈劍第73章 虎牙之對第609章 中計第650章 加勒比往事第484章 喚醒第601章 張鳳儀第421章 局眼第367章 各打各的第689章 聚焦天津第43章 亂之源頭第347章 南陽城外第136章 突發營嘯第469章 整備第458章 多事之秋第362章 東南突襲第72章 猇亭懷古第537章 雷霆決戰(二)第169章 唯一選擇第522章 困獸第319章 兩條長蛇第316章 悲觀的科奎拉第569章 江南水師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200章 志在必得第502章 籌謀已久第342章 海派進荊第593章 貨幣戰前奏第120章 觀口守營(四)第290章 金票出爐第508章 壓力(一)第464章 大西洋商號第268章 平賊將軍第549章 東林黨的打算第626章 無劇本之戲第644章 任人唯親第244章 正面硬撼第161章 湖廣巡撫第243章 激烈對碰第301章 蠢蠢欲動第19章 兩山口之戰第386章 觀營第174章 親信之殤第136章 突發營嘯第315章 短兵相接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428章 籌碼的心思第525章 德州第270章 經營南陽第475章 殺傷第105章 思南歸順(一)第188章 重組軍情司第365章 攪動時局第401章 條件第365章 攪動時局第59章 青溪佛心第41章 算計縣尊第174章 親信之殤第351章 牛筋的用處第73章 虎牙之對第113章 以快打快(一)第154章 功虧一簣第107章 晉商賣馬第443章 封鎖廣東第541章 雷霆決戰(六)第294章 意外之喜第676章 莫臥兒帝國第91章 編戶齊民第625章 權宜之計(二)第529章 無冕之王第539章 雷霆決戰(四)第291章 內閣劇變第53章 公堂之上第340章 爪哇之南第686章 治理黃河第234章 婆媳之間第24章 千里窺視第68章 大展宏第438章 登陸第165章 奇怪陣型第25章 升官之後第107章 晉商賣馬第461章 北上第350章 風雲變幻第450章 血肉土山第105章 思南歸順(一)第83章 遼州之戰第249章 未雨綢繆第534章 合圍(三)第197章 逐步推進第48章 婚姻大事第113章 以快打快(一)
第380章 執着與放棄第381章 追剿李定國第473章 聯防第339章 兩份奏摺第491章 收編第260章 遼東魔王第676章 莫臥兒帝國第261章 難民洪流第86章 圍剿曹操(一)第334章 贈劍第73章 虎牙之對第609章 中計第650章 加勒比往事第484章 喚醒第601章 張鳳儀第421章 局眼第367章 各打各的第689章 聚焦天津第43章 亂之源頭第347章 南陽城外第136章 突發營嘯第469章 整備第458章 多事之秋第362章 東南突襲第72章 猇亭懷古第537章 雷霆決戰(二)第169章 唯一選擇第522章 困獸第319章 兩條長蛇第316章 悲觀的科奎拉第569章 江南水師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200章 志在必得第502章 籌謀已久第342章 海派進荊第593章 貨幣戰前奏第120章 觀口守營(四)第290章 金票出爐第508章 壓力(一)第464章 大西洋商號第268章 平賊將軍第549章 東林黨的打算第626章 無劇本之戲第644章 任人唯親第244章 正面硬撼第161章 湖廣巡撫第243章 激烈對碰第301章 蠢蠢欲動第19章 兩山口之戰第386章 觀營第174章 親信之殤第136章 突發營嘯第315章 短兵相接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428章 籌碼的心思第525章 德州第270章 經營南陽第475章 殺傷第105章 思南歸順(一)第188章 重組軍情司第365章 攪動時局第401章 條件第365章 攪動時局第59章 青溪佛心第41章 算計縣尊第174章 親信之殤第351章 牛筋的用處第73章 虎牙之對第113章 以快打快(一)第154章 功虧一簣第107章 晉商賣馬第443章 封鎖廣東第541章 雷霆決戰(六)第294章 意外之喜第676章 莫臥兒帝國第91章 編戶齊民第625章 權宜之計(二)第529章 無冕之王第539章 雷霆決戰(四)第291章 內閣劇變第53章 公堂之上第340章 爪哇之南第686章 治理黃河第234章 婆媳之間第24章 千里窺視第68章 大展宏第438章 登陸第165章 奇怪陣型第25章 升官之後第107章 晉商賣馬第461章 北上第350章 風雲變幻第450章 血肉土山第105章 思南歸順(一)第83章 遼州之戰第249章 未雨綢繆第534章 合圍(三)第197章 逐步推進第48章 婚姻大事第113章 以快打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