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江南水師

江南烽火燒得正旺,楊嗣昌要是不知道,那是瀆職。

對於荊州和江南土豪互掐,楊嗣昌是喜聞樂見的。畢竟,驃騎軍順利進駐宣大,楊嗣昌的對手們藉機擰成了一股繩子,形成了一股反對勢力,讓他的壓力陡增,佈政的難度大大增加。

這個時節,要是林純鴻針對他再來一起幺蛾子,他非得被逼辭職不可。這對滿腦子了卻君王天下事的楊嗣昌來說,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林純鴻的視線,能被江南的土豪所吸引,這正是他所期待的。

不過,荊州和江南土豪之間,也鬧得太過火了點,荊州方面,居然開始質疑孔老二的統治地位,這算什麼事?

楊嗣昌是徹徹底底的實用主義者,只要對大明朝廷有利,就是林純鴻說秦始皇比孔老二仁慈,他屁也不會放一個。

但是,林純鴻在顧山胡鬧,朝廷也開始跟着動盪起來,這點,楊嗣昌就不能坐山觀虎鬥了。

剛開始,楊嗣昌聽聞顧山講學者大放厥詞後,還心頭暗喜。林純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質疑孔子,恐怕會遭到天下人的反對,正好藉此牽扯荊州的精力,給他充足的時間,對朝政重新整合。

哪想到,第二日,楊嗣昌就有苦說不出了。

一幫朝臣將雪片般的奏章遞到通政司,強烈要求朝廷下旨禁止行知書堂在顧山講學。更有甚者,還提出禁止開設書院、書堂,徹底扼殺一切不穩定因素。

奏章一經上報,楊嗣昌就心知肚明,這股浪潮並非針對林純鴻,而是對着他來的。

遵從孔老二,算得上大明的立國之本,朝廷自然要竭盡全力阻止這股歪風邪氣。但是,他楊嗣昌阻止得了嗎?林純鴻想在荊州說什麼,想通過報紙表達什麼,天下什麼人能阻止?

屆時,所有罪責,自然落在他楊嗣昌頭上。

楊嗣昌就是用腳趾頭也能想到,過一段時間後,彈劾他的奏章必將如雪片一般,飛到朱由檢的案臺上。

羣蠅嗡嗡之下,他楊嗣昌還有精力去辦大事麼?

楊嗣昌苦惱萬分。苦惱之餘,又非常羨慕林純鴻。爲什麼林純鴻想做什麼事情,荊州上上下下就擰成一股繩呢?

楊嗣昌仔細揣摩荊州的機構設置,方纔發現荊州與朝廷最大不同,就是沒有都察院。荊州雖有監察府,但監察府主管立法、司法、監督百官,沒有監督林純鴻之責。

在大明,朱由檢也會受到來自各方的牽扯,不能任意行事,林純鴻這樣豈不是太逍遙了?

楊嗣昌本能地覺得,荊州的機構這麼設置,肯定會出問題,但僅僅就目前來看,效率顯然要比大明朝廷高不止一個檔次。

正當楊嗣昌一籌莫展時,楊一仁奏請與朝鮮重新接觸。

楊嗣昌稍稍一觀,心裡鬆了一口長氣:這份奏章,可以讓朝臣們忙活一段時間了。

楊一仁在奏章裡提到,天啓七年,皇太極初一繼位,便即征討朝鮮,朝鮮戰敗,稱這次戰爭爲丁卯胡亂,崇禎七年,皇太極妄立,再次派兵攻打朝鮮,朝鮮李倧不得已納貢稱臣,將其子送入瀋陽當做人質。朝鮮目前分爲功西派和清西派,功西派以金自點、崔鳴吉爲代表,掌握了朝鮮朝政,主張與女真韃子妥協,苟延殘喘;而清西派以宋時烈爲代表,力主武力驅逐女真韃子,與大明保持緊密聯繫。

前段時間,朝鮮派遣萬餘精銳,隨從濟爾哈朗劫掠宣大,遭敗績。朝鮮一時大譁,驅逐韃子的呼聲再次響起,金自點和崔鳴吉的壓力非常大。宋時烈趁機將鬆散的抵抗勢力凝聚在一起,試圖對抗金自點和崔鳴吉。

朝鮮居韃子後路,若朝鮮重爲大明藩屬,則韃子如芒在背,寢食不得安。

目前,就應該趁朝鮮內部不穩,派人與宋時烈接觸,甚至可以派兵援助朝鮮。

初一看到奏章,楊嗣昌就明白,林純鴻又在對女真韃子出招。前段時間,驃騎軍兵出宣大,一方面爲戰馬,另一方面,也是在女真韃子的蒙古一翼插入尖刀。現在林純鴻又籌謀着在朝鮮故技重施,試圖鉗制女真韃子,再加上遼東半島的旅順城,豈不是三個方向同時發力?

楊嗣昌嘆息不已,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不經意間,林純鴻着眼長遠,默默佈局。外界一直以爲,荊州一時沉寂,顯得有點不思進取。而楊嗣昌卻看到了林純鴻濃濃的進取之心!

原本,楊嗣昌的長期規劃就是這樣的,林純鴻只是做了他想做,而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

楊嗣昌心裡忽然生出一絲惺惺相惜之意。

林純鴻把目標瞄準韃子,客觀上給大明朝廷帶來了喘息之機,這自然是楊嗣昌夢寐以求之事,也是楊嗣昌爲朱由檢的謀劃之一。

這個佈局,對林純鴻,甚至對大明朝廷來說,都堪稱完美,只可惜……哎……好的方略,都淪爲政爭的犧牲品!

楊嗣昌琢磨來琢磨去,搖頭嘆息不止:爲了轉移朝臣的火力,這條方略,只好暫時放下了。

楊嗣昌的動作非常快,看到奏章後不過一個時辰,便即票擬完畢,大讚此方略之完美,力推與朝鮮接觸之策。

朱由檢看到票擬之後,揣摩不透楊嗣昌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慌忙將楊嗣昌叫進宮內詢問。

朱由檢問道:“與朝鮮接觸不難,只需派出一欽差,攜國書至朝鮮即可,只是,朝鮮內部功西派勢力強橫,冒然前去,恐怕自取其辱。至於派兵與朝鮮共同對抗韃子,兵何在?錢糧何在?”

楊嗣昌道:“林純鴻想做這事,若真要受辱,也是他受辱。他想去,就讓他自己籌兵籌糧好了。”

朱由檢從未聽楊嗣昌說過如此不負責任的話,大爲不滿:“林純鴻要跑到朝鮮興風作浪,固然對我大明有利,只是我大明卻要出具國書,爲他的行爲背書,這對朝廷有何益處?而且,林純鴻若真掌握了朝鮮,恐怕對朝廷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

楊嗣昌自信滿滿地說道:“皇上,何不將此事付諸廷議?”

朱由檢愣了愣,方纔明白楊嗣昌轉移朝臣視線的打算。他默然半晌,嘆了口氣道:“真是苦了愛卿了!”

……

果然,不出楊嗣昌所料,一幫朝臣們正試圖卯足了勁,借孔子被辱一事,徹底陷楊嗣昌於困境,哪想到楊嗣昌忽然拋出了向朝鮮派遣使臣之策,妄言有後路牽扯韃子、恢復藩屬等利,力主立即推行。

楊嗣昌的方略,自然有一批擁泵者強力支持,再加上熊文燦、楊一仁、包哲東從一旁支持,聲勢頗爲壯觀。聲音一下子蓋過了禁顧山講學、禁天下書院之叫囂。

這幫朝臣反對楊嗣昌,並未形成統一的團體,也沒有明確的核心,呈一盤散沙之勢。他們或源於對楊嗣昌清洗都察院的不滿,或嫉妒楊嗣昌深得朱由檢寵信,或對楊嗣昌隱忍退讓策略不滿,一直處於自發狀態。

現在,他們見楊嗣昌堅決支持向朝鮮派出使節,瞬間忘記了借辱孔子一事逼楊嗣昌的打算,磨刀霍霍,準備狙擊楊嗣昌的朝鮮之策。

而且,當這幫朝臣發現提議者居然是楊一仁後,更加憤怒,直接將朝鮮之策當成林純鴻進一步拓展實力的階梯,不惜用性命,也要阻止朝鮮之策。

至於理由,就千奇百怪了,理性點的,還說說錢糧不夠,那些頭腦發熱的,簡直就是胡言亂語,說什麼既然朝鮮已經背叛了大明,大明就不應該主動聯絡朝鮮……

楊嗣昌早已做好了這個準備,自然神定氣閒地看着朝臣們鬨鬧,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戶部,着手解決困擾大明二十多年的財政困難。

最終,朱由檢下旨,不會向朝鮮派遣使節。一場轉移視線的鬧劇,終於塵埃落盡,朝臣們驟然發現,顧山講學業已結束,而楊嗣昌成功軟着陸,毫髮未傷。

朝廷終於稍稍安靜了點。

才安靜了沒幾天,南京兵部尚書衛一鳳奏請整編舊有水師,打造新船,以遮護江南膏腴之地。

東林黨人在顧山被荊州狠狠地打臉之後,終於開始反擊了。而且,這次反擊並未在東林黨所擅長的筆桿子上,而是直接瞄準了林純鴻最爲明顯的優勢:軍事。

這難道是想以雞蛋碰石頭?

楊嗣昌將衛一鳳的奏章翻來覆去地看,終於看出了東林黨人的打算:針對林純鴻是假,穩固東林黨人在江南的權益是真,更有甚至,東林黨很可能會借這支尚不存在的水師,降低朝廷對江南的羈絆,增強東林黨對江南地區的控制力!

自萬曆年間來,江南地區對朝廷的向心力就越來越弱,天啓年間東林黨人在朝堂慘敗後,這一趨勢幾乎達到了頂峰。東林黨人圖謀增強控制力,無非是歷史的慣性而已。

只是,林純鴻三軍團分屯湖州、揚州和安慶,對江南也是虎視眈眈,豈容東林黨任意施爲?

楊嗣昌彷彿已經看見了江南土豪與林純鴻之間的血與火。

將江南丟出去,引誘林純鴻與江南土豪火併,顯然符合朝廷的利益。畢竟,大明還頂着正統的帽子,無論是江南土豪勝出,還是林純鴻勝出,都得規規矩矩地向朝廷繳稅,這是底線。

有這條底線在,楊嗣昌大可不必介入其中,只需隔岸觀火就是。

這個選擇,對堂堂大明首輔來說,固然屈辱,卻是最爲現實的選擇。楊嗣昌心裡本已苦澀,卻又不得不嚥下這個苦果。

第573章 分崩之初第524章 猶豫第254章 被逼死鬥第163章 心生疑慮第83章 遼州之戰第399章 博弈第638章 兩家商號(一)第79章 誓師出征第172章 未雨綢繆第149章 局勢緊張第540章 雷霆決戰(五)第278章 五管齊下第45章 亂中有序第181章 龍舟比賽第118章 觀口守營(二)第184章 如影隨形第25章 升官之後第358章 進入禹州第439章 封鎖第137章 海軍基地第451章 陷落第375章 求名不求實第95章 攻打官莊第59章 青溪佛心第184章 如影隨形第553章 紛爭第659章 滅國之戰(四)第301章 蠢蠢欲動第279章 幾件怪事第624章 權宜之計(一)第620章 鄭彩之略第551章 工程院第4章 家門之變第196章 土地政策第500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41章 算計縣尊第27章 當陽慘禍第280章 虛假銀庫第472章 范文程第480章 借債風波(二)第7章 玉汝於成第371章 局中的盧象升第160章 急轉直下第246章 良玉授首第六十九 掌崇禎皇帝第138章 鄭氏集團第366章 紛亂戰前第111章 左良玉兵敗第492章 擄掠第150章 重返桐柏第393章 生的希望第356章 默契第586章 西北劇變(一)第274章 糧食大戰第409章 大節第323章 蘇格蘭風笛第536章 雷霆決戰(一)第396章 最後一戰第260章 遼東魔王第614章 蹊蹺之處第101章 總兵鄧玘第488章 皮島之議第220章 海魚保鮮第239章 兵連禍結第622章 歐洲之行(一)第469章 整備第196章 土地政策第580章 撬動時局(六)第98章 利益交換第337章 一起偷聽第544章 目標在江南第117章 觀口守營(一)第446章 與時間賽跑第626章 無劇本之戲第56章 共牢而食第470章 金吾營第656章 滅國之戰(一)第183章 授銜整編第491章 收編第245章 戰略轉向第597章 熊文燦的能力第539章 雷霆決戰(四)第556章 打賭第315章 短兵相接第407章 驚聞第9章 專事伐木第233章 黃渤犒軍第37章 榨油工坊第618章 囂張探礦第158章 美人心計第679章 孟買七島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345章 轎子與纏足第288章 遼東往事第529章 無冕之王第65章 錢鈔之議第167章 生擒闖賊第399章 博弈第518章 江陵侯第536章 雷霆決戰(一)
第573章 分崩之初第524章 猶豫第254章 被逼死鬥第163章 心生疑慮第83章 遼州之戰第399章 博弈第638章 兩家商號(一)第79章 誓師出征第172章 未雨綢繆第149章 局勢緊張第540章 雷霆決戰(五)第278章 五管齊下第45章 亂中有序第181章 龍舟比賽第118章 觀口守營(二)第184章 如影隨形第25章 升官之後第358章 進入禹州第439章 封鎖第137章 海軍基地第451章 陷落第375章 求名不求實第95章 攻打官莊第59章 青溪佛心第184章 如影隨形第553章 紛爭第659章 滅國之戰(四)第301章 蠢蠢欲動第279章 幾件怪事第624章 權宜之計(一)第620章 鄭彩之略第551章 工程院第4章 家門之變第196章 土地政策第500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41章 算計縣尊第27章 當陽慘禍第280章 虛假銀庫第472章 范文程第480章 借債風波(二)第7章 玉汝於成第371章 局中的盧象升第160章 急轉直下第246章 良玉授首第六十九 掌崇禎皇帝第138章 鄭氏集團第366章 紛亂戰前第111章 左良玉兵敗第492章 擄掠第150章 重返桐柏第393章 生的希望第356章 默契第586章 西北劇變(一)第274章 糧食大戰第409章 大節第323章 蘇格蘭風笛第536章 雷霆決戰(一)第396章 最後一戰第260章 遼東魔王第614章 蹊蹺之處第101章 總兵鄧玘第488章 皮島之議第220章 海魚保鮮第239章 兵連禍結第622章 歐洲之行(一)第469章 整備第196章 土地政策第580章 撬動時局(六)第98章 利益交換第337章 一起偷聽第544章 目標在江南第117章 觀口守營(一)第446章 與時間賽跑第626章 無劇本之戲第56章 共牢而食第470章 金吾營第656章 滅國之戰(一)第183章 授銜整編第491章 收編第245章 戰略轉向第597章 熊文燦的能力第539章 雷霆決戰(四)第556章 打賭第315章 短兵相接第407章 驚聞第9章 專事伐木第233章 黃渤犒軍第37章 榨油工坊第618章 囂張探礦第158章 美人心計第679章 孟買七島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345章 轎子與纏足第288章 遼東往事第529章 無冕之王第65章 錢鈔之議第167章 生擒闖賊第399章 博弈第518章 江陵侯第536章 雷霆決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