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立規建制

當初,林純鴻幾乎同時接到三份札子,大喜,立即將三人召集起來起草《邦泰改制細則》,然後分發給各地,令其提出修改意見。當意見彙總至枝江,林純鴻又將核心層召集到枝江,進一步討論。這一忙就到了八月,《邦泰改制細則》正式下發,各種調整接踵而來,邦泰集團迎來了最大的震動。

邦泰集團幾乎成了一個小小的朝廷,將經營功能剝離,成立了中書府、都督府和監察府三大機構,分別處理行政、軍事和監察的事務。但由於人才缺乏和規模太小,很多行政部門和軍事部門重合,暫時尚未分開,按照中書府令張道涵的說法就是因時而異。張道涵成功的把持了中書府,而朱之瑜主管科教司,成爲他的下屬,這點讓他自得不已。

此外,林純鴻還成立了閣幕屬,由張道涵、朱之瑜、李崇德、李承宗、張兆、周望、郭銘彥等七人組成,所有重大事務由閣幕屬擬定方案,林純鴻決策通過,方由各部門執行。邦泰的人俗稱爲七大屬員,他們權力極大,可謂邦泰集團的核心。

當然,各個機構對外宣稱爲邦泰商號的管理機構,以避免引起外人的疑慮。但這逃不過有心人的注意,林純鴻建制的消息不到半月,便順着長江而下,迅速抵達瞿式耜的案頭。瞿式耜正在爲東林的榮耀殫思竭慮,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

與瞿式耜不同,包哲東和譚傑希可謂如坐鍼氈!

每日百里洲的喊殺聲和炮聲猶如給他倆唱喪歌一般,讓他倆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他倆對林純鴻毫無辦法,只好動用自己所有的資源活動,期望能儘快調出枝江,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唯一讓他們感到安慰的是,高鬥樞對林純鴻的囂張舉動似乎並不在意,並提拔林純鴻爲荊州府經歷司經歷。這也讓包哲東和譚傑希暗自鬆了一小口氣,畢竟,林純鴻並不在枝江任職,他們的責任要小得多。新到任的典史剛開始還自命非凡,但連續碰了一鼻子灰後,方纔知道枝江的地頭蛇到底是誰,招惹了林純鴻的典史根本不敢繼續在枝江待下去,辭官歸故里。現在典史一職尚是空缺,這在別的縣實屬罕見。

活動了好幾個月,包哲東的調令終於下達,包哲東昇任河南汝州同知。這個調令讓包哲東長舒一口氣,一時之間又有點捨不得離開枝江。畢竟,每年他能從林純鴻那裡得到幾千兩銀子的紅利。試圖贖回股份的包哲東得到了林純鴻的保證:不管他至哪裡上任,紅利永遠屬於他和他的子孫。

官運財運亨通的包哲東興高采烈的赴汝州上任,而譚傑希則沒有這份活動能力,繼續留任主薄,苦苦的等待新任知縣的到任。

下屬鬧出那麼大的動靜,高鬥樞豈能不知?

所謂的中書府、都督府和監察府是邦泰商號的內部機構,可能說出去連老太太都騙不了。但是這個世界就很奇妙,一個誰都不信的藉口大家都會當成事實,當然,必要時,真正的事實隨時可以轉化爲藉口。怎麼轉化、什麼時候轉化,得看對自己是否有利。

真正如火山一般的是林純鴻的五千弓兵!是五千,而不是一千!得到真實數據的高鬥樞直後悔自己的疏忽。而且這些弓兵兵甲精良,非一般弓兵可比!

是按下去還是默認事實?這是個難題!

默認事實沒準會給自己帶來玩忽職守、監管不力的罪名,但是按下去呢?

五千裝備精良的弓兵,還攜有火炮!高鬥樞不認爲荊州守備嚴介和有守住荊州的本事,一旦將林純鴻逼急了,狗急跳牆,整個荊州府就完蛋了!自己可能立即死於非命,大明朝廷多了一塊烽煙之地,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要不就命令林純鴻到荊州,一聲令下,刀斧手從幕後衝出,將林純鴻砍爲肉泥?高鬥樞自我解嘲的笑了笑,將這個可笑的想法從腦海裡趕開。林純鴻是他的下屬,居然採用這種手段對付他,正顯得自己無能,況且自己監管不力的罪名怎麼看都要成爲事實。

況且如果他的部下要爲他復仇呢?整個荊州豈不是照樣兵連禍結?自己還需要林純鴻修築城牆呢。

高鬥樞想來想去,選擇了一條對自己最爲有利的措施:推薦林純鴻去剿匪,讓他和匪寇互相對咬。林純鴻咬贏了,他有舉薦之功,一旦他咬輸了,正好省卻了自己的麻煩。

高鬥樞給湖廣巡撫唐暉上了啓文,聲稱荊州府訓練弓兵卓有成效,願爲君父解憂,錢糧自給,北上剿匪。並彙報了枝江邦泰商號建立各種制度的事情。對建制,他只陳述事實,不做任何評論,免得惹火上身。

當高鬥樞、瞿式耜都盯着林純鴻時,林純鴻卻每日遙望朝廷,每日痛罵瞿式耜:辦點事情怎麼那麼慢?虧老子還拿出兩萬兩白銀讓你幫我活動!

一隻張牙舞爪的老虎正在虎窩附近徘徊,伺機撲向獵物……

本卷完,下一卷名爲北上,林純鴻將投身於更爲廣闊的活動空間,政爭、戰爭、商爭將接踵而至,

第593章 貨幣戰前奏第411章 阻江第563章 收編第393章 生的希望第221章 海商大會(一)第8章 先利其器第132章 脫離包圍第467章 淡馬錫第480章 借債風波(二)第371章 硝煙瀰漫第103章 京師耳目第312章 龍虎軍的異動第395章 多管齊下第313章 灘頭之戰第351章 牛筋的用處第142章 林鄭合流第55章 紅顏“禍水”第525章 德州第471章 擄掠第666章 光祿院(一)第2章 山林野趣第463章 收縮第523章 水陸之戰第483章 借債風波(五)第335章 又一次偶遇第638章 兩家商號(一)第377章 被囚禁的艾能奇第262章 主動出擊第503章 奏章第400章 交鋒第463章 收縮第474章 互相算計第484章 喚醒第407章 驚聞第125章 衛輝潞王第20章 如白崖洞例第555章 春雨行動第325章 兵臨城下第85章 嫌隙漸生第660章 滅國之戰(五)第345章 轎子與纏足第409章 大節第147章 詐降之計第489章 禍起蕭牆第388章 火速進兵第221章 海商大會(一)第362章 東南突襲第510章 壓力(三)第521章 濟南第35章 風起雲涌第515章 隱忍(三)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371章 局中的盧象升第278章 五管齊下第4章 家門之變第297章 沸騰的陳家第630章 封狼居胥(四)第89章 大才在野第140章 招撫談判第525章 德州第634章 一戰成名第100章 招募騎士(二)第516章 隱忍(四)第40章 土改契機第590章 西北劇變(五)第81章 溫周之爭第582章 銀票第464章 大西洋商號第617章 大時代(二)第608章 左右開弓第502章 籌謀已久第76章 先期偵察第125章 衛輝潞王第258章 重重陷阱第590章 西北劇變(五)第420章 謀算第687章 搜刮商賈第185章 川東戰略第409章 大節第476章 濟州島第155章 告身失竊第657章 滅國之戰(二)第81章 溫周之爭第627章 封狼居胥(一)第589章 西北劇變(四)第212章 大艦巨炮第342章 海派進荊第631章 封狼居胥(五)第233章 黃渤犒軍第609章 中計第74章 籌備建制第222章 海商大會(二)第621章 使團歸來第692章 參軍聯席署第346章 女人的小伎倆第474章 互相算計第684章 調兵之議第296章 密林小道第433章 招撫第293章 異地結果
第593章 貨幣戰前奏第411章 阻江第563章 收編第393章 生的希望第221章 海商大會(一)第8章 先利其器第132章 脫離包圍第467章 淡馬錫第480章 借債風波(二)第371章 硝煙瀰漫第103章 京師耳目第312章 龍虎軍的異動第395章 多管齊下第313章 灘頭之戰第351章 牛筋的用處第142章 林鄭合流第55章 紅顏“禍水”第525章 德州第471章 擄掠第666章 光祿院(一)第2章 山林野趣第463章 收縮第523章 水陸之戰第483章 借債風波(五)第335章 又一次偶遇第638章 兩家商號(一)第377章 被囚禁的艾能奇第262章 主動出擊第503章 奏章第400章 交鋒第463章 收縮第474章 互相算計第484章 喚醒第407章 驚聞第125章 衛輝潞王第20章 如白崖洞例第555章 春雨行動第325章 兵臨城下第85章 嫌隙漸生第660章 滅國之戰(五)第345章 轎子與纏足第409章 大節第147章 詐降之計第489章 禍起蕭牆第388章 火速進兵第221章 海商大會(一)第362章 東南突襲第510章 壓力(三)第521章 濟南第35章 風起雲涌第515章 隱忍(三)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371章 局中的盧象升第278章 五管齊下第4章 家門之變第297章 沸騰的陳家第630章 封狼居胥(四)第89章 大才在野第140章 招撫談判第525章 德州第634章 一戰成名第100章 招募騎士(二)第516章 隱忍(四)第40章 土改契機第590章 西北劇變(五)第81章 溫周之爭第582章 銀票第464章 大西洋商號第617章 大時代(二)第608章 左右開弓第502章 籌謀已久第76章 先期偵察第125章 衛輝潞王第258章 重重陷阱第590章 西北劇變(五)第420章 謀算第687章 搜刮商賈第185章 川東戰略第409章 大節第476章 濟州島第155章 告身失竊第657章 滅國之戰(二)第81章 溫周之爭第627章 封狼居胥(一)第589章 西北劇變(四)第212章 大艦巨炮第342章 海派進荊第631章 封狼居胥(五)第233章 黃渤犒軍第609章 中計第74章 籌備建制第222章 海商大會(二)第621章 使團歸來第692章 參軍聯席署第346章 女人的小伎倆第474章 互相算計第684章 調兵之議第296章 密林小道第433章 招撫第293章 異地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