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搜刮商賈

周延儒將靖國?軍團及薊遼軍團調至南方,朝廷內部不是沒有反對聲音,跳得最高的非洪承疇莫屬。

洪承疇率兵作戰十多年,對實力的敏感性遠遠勝過朱由檢和周延儒。他認爲,朝廷想要在軍事上對抗林純鴻,勝率幾近於零。朝廷要想延續,唯有分一部分權力給林純鴻,利用大義名分限制住他,然後勵精圖治,整軍備武,以待局勢劇變。

這個思路,與楊嗣昌差不多。

楊嗣昌提出整編軍團的方略,深合洪承疇的口味。洪承疇本就欣賞林純鴻的治軍理念和建軍模式,於是,他雷厲風行,抽取陝兵精華,又通過各種手段從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處謀得數名良將,耗盡心血組建了薊遼軍團。

哪想到,薊遼軍團組建之後,還未歷一戰,就被朱由檢一紙調令調到南方。

靖國?軍團出自京營體系,洪承疇想管,也管不上。可是,薊遼軍團是他的心頭肉,是他半輩子沙場的精華,豈能隨周延儒隨意折騰?

但是,朝廷有令,洪承疇不得不遵從。他一方面令曹變姣緩緩往南挪,另一方面,他又不停地上書朝廷,極言薊遼一線兵力空虛,恐被韃子所乘。

洪承疇做了大半輩子的官,豈會不知此舉犯了周延儒的大忌?不過,洪承疇現在也顧不上這點了。畢竟,得罪了周延儒,周延儒充其量就是下下絆子而已,但是,只要一個韃子兵出現在京師周邊,他就有掉腦袋的可能。

袁元素、盧建鬥殷鑑不遠,洪承疇頭腦清醒得很。

韃子入侵,並非不可能。往年,荊州軍在北方部署了重兵,還在旅順堡放置了一個軍團,韃子當然不敢輕舉妄動,可是現在,韃子只需要派出兩支偏師牽制住武衛軍團及旅順堡的一個軍,就有足夠的時間攻打薊遼一線。

屆時,禁衛軍團、關遼兵被宣大防線、關遼防線牽扯,直面韃子正面壓力的,只有薊遼一線。

薊遼一線精華被抽調至南方,僅靠唐通、白廣恩這兩個夯貨,如何能防得住?

洪承疇想來想去,又去書遼東巡撫方一藻及宣大總督王繼謨,試圖說服他們一同上書。

初,方一藻巡撫遼東,吳三桂着力巴結,拜入他的門下。方一藻剛開始時還頤指氣使,不可一世,後來被吳三桂、祖大壽擺了幾道後,徹底認識到,若不與吳、祖武將世家搞好關係,遼東巡撫的位置根本就坐不穩。

因此,方一藻放下了身段,令其子方光琛締盟爲忘形交,徹底成了關遼武將世家的代言人。

當方一藻接到洪承疇的信函後,慌忙召來吳三桂及祖大壽商議。

吳三桂、祖大壽當然清楚,朝廷組建三軍團之後,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將關遼兵整編,徹底斬?底斬斷他們在關遼將士中的手腳。

這是吳三桂和祖大壽無論如何也不願意看到的。靖國?軍團、薊遼軍團南下之後,朝廷的整編計劃自然落空。吳三桂和祖大壽恨不得兩軍團與林純鴻拼個你死我活,哪裡願意如洪承疇所願,說服朝廷調回兩大軍團?

因此,方一藻不僅沒有按照洪承疇的意思上書,反而積極告之朝廷,韃子業已退兵,無一絲興兵跡象。

至於王繼謨,自持有武衛軍團、禁衛軍團在一側,哪裡會犯政治錯誤,當然對洪承疇的建議委婉拒絕。

洪承疇知悉方一藻及王繼謨的態度後,氣得大罵道:“豎子誤國!”

正當洪承疇擔憂薊遼防線之時,突然從登封縣傳來了叛亂消息。無獨有偶,蒙城亦傳來了叛亂的消息。

登封、蒙城的地理位置頗爲奇特,都在林純鴻的控制範圍內,且與朝廷的控制範圍接壤。

更爲奇特的是,登封、蒙城分別離靖國?軍團、薊遼軍團的駐地禹州、鳳陽不遠。

叛亂初一爆發,朝廷便急不可耐地宣稱暴民作亂,而將發動叛亂的一幫人紛紛封官。

不問可知,周延儒在靖國?軍團、薊遼軍團抵達駐地後,挑動當地的大地主、大鄉紳發動了叛亂。

然而,令周延儒萬萬想不到的是,荊州方面早就在這些交界區域做好了準備,叛亂初一發動,弓兵便迅速行動,將叛亂扼殺在萌芽之中。

這個時候,朝廷的封賞令還在路上,離登封、蒙城還有老遠。

南直隸大理使司及河南大理使司駁回朝廷的封賞令,並將一幫叛亂人士斬首的斬首,服勞役的服勞役,並且還指責朝廷不經調查,胡亂封官。

朝廷鬧得個灰頭土臉。

這是一出鬧劇。

洪承疇聽聞後,對周延儒鄙薄萬分。他甚至懷疑周延儒這些年是不是沒有出過門,難道一點都沒看出林純鴻對地方的控制力?

洪承疇覺得,朝廷再這樣繼續折騰,不用多久,就會把楊嗣昌前幾年苦心聚斂的一點資本揮霍一空。屆時,除了讓林純鴻收拾殘局,別無其他選擇。

他開始認真考慮與林純鴻接洽的可能性,以求在韃子入侵時,林純鴻能夠拉他一把。

洪承疇沒有看出周延儒的用意,不代表林純鴻看不出。林純鴻知道,周延儒壓根就沒想着在蒙城、登封佔到什麼便宜,他極力挑撥雙方的關係,無非想營造雙方緊張的氣氛,使他自己的位置更牢固而已。

所以,林純鴻當然不會隨着周延儒的指揮棒跳舞,對叛亂一事冷淡處理,一切按照自己的計劃,有條不紊地完善荊州內部架構。

周延儒一再撩撥荊州團體,荊州居然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讓朱由檢的信心越來越足,隨之,朱由檢對周延儒更加信任。

不過,信任是信任,周延儒前後折騰一通,將朝廷的收入減少了八百萬,這是朱由檢無論如何也不願意看見的。

朱由檢一再詢問周延儒有何方略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周延儒囁囁嚅嚅說不出所以然,只能建議朱由檢詢問陳奇瑜。

陳奇瑜一時間哪有什麼好辦法,再加上他對周延儒看不順眼,當然把責任都推到周延儒身上。

周延儒深恨陳奇瑜,卻又無可奈何。陳奇瑜理財數年,功勞顯而易見,朱由檢對他的信任非周延儒所能動搖。

同時,周延儒又非常緊張,畢竟,如果他想不出辦法彌補八百萬的缺,這個首輔位置怎麼看都有點不穩。

周延儒與吳昌時、董廷獻議來議去,覺得可以拿宣府、天津、登州等地的工坊主及商賈徵收重稅,補朝廷所用。

甚至,周延儒覺得,根本不需徵收重稅,只需在宣府、天津、登州仿照林純鴻徵收營業稅、增值稅,就足夠了。

周延儒、吳昌時和董廷獻挑選三地,無疑費了一番思量。

當初,黃渤考慮到宣府、北京及天津優越的地理位置,繆力在三地發展毛紡織業。黃渤的心血沒有白費,宣府迅速成了僅次於東勝的羊毛集散地,而北京、天津的毛紡織業僅次於西安,毛紡織品不僅暢銷華北大地,甚至遠渡重洋至印度、東非及歐洲。

江南、荊州、福建、廣東等地的商人資金實力雄厚,藉着黃渤的東風,迅速掌控了華北範圍內的毛紡織業,每年向朝廷繳納不菲的稅收。

與此同時,林純鴻在旅順開放了與滿清的貿易往來,作爲離旅順最近的海港城市,登封近水樓臺先得月,理所當然地成了山東的貨物集散地。

也就是說,宣府、天津、登封等地有油水,那裡又都是一些擁護林純鴻的商賈,周延儒不搜刮他們,難道還勸解大官僚、大土豪納糧?

周延儒還算謹慎,親自試探了陳奇瑜的態度。當陳奇瑜聽聞周延儒欲在天津、宣府、登封三地試點以營業稅、增值稅代替以往的商稅徵收辦法後,一眼看穿了周延儒的企圖。

不過,出於公心,陳奇瑜堅決反對周延儒魯莽從事。他苦苦勸阻周延儒:“徵收營業稅、增值稅需要專業的財稅人員,還需要一整套的類似荊州的財政制度,方纔能順利從事。現在朝廷沒有任何基礎,貿然推行,勢必將三地攪得一塌糊塗。到頭來,收上來的商稅恐怕還不如現在的卡稅和門稅。”

周延儒覺得陳奇瑜是楊嗣昌的人,對陳奇瑜的勸阻混不當回事。

他又派幕僚試探了在三地有着直接經濟利益的一幫官僚和鄉紳,讓周延儒吃驚的是,這幫官僚和鄉紳也堅決反對。

反對的理由五花八門。若論實質,就是他們通過卡稅和門稅獲取了極大的好處。

周延儒這才認真思考改變商稅徵收方式的可行性,最終放棄了這個打算。

不過,周延儒從三地搜刮油水的既定政策,永遠不會變。

周延儒指示董廷獻上奏章,說宣府、天津、登州三地的商賈則窮奢極欲,時值朝廷財計艱難之際,理應讓這幫商人爲朝廷貢獻更多的稅收。

董廷獻建議,在三地增設門卡,提高商稅稅率。

周延儒立即票擬,送至通政司,連與朝臣商議的意思都沒有。

朱由檢見到奏章後,對董廷獻描述的商賈奢華生活,越看越生氣,拿出紅筆,狠狠地畫了一筆,批紅完成,只要給事中不封駁,就會馬上生效。

增設門卡,提高稅率,無疑提高了衆多官僚、鄉紳上下其手的機會,此奏章除了陳奇瑜反對了幾句外,幾乎沒有聽到反對聲音。

來往於三地的商賈,就這樣被朝廷當做了砧板上的肉,試圖狠狠地切下了一大塊。

第569章 江南水師第28章 報仇雪恨第283章 開始反擊第637章 源頭活水第442章 攻堅第284章 風潮平息第452章 投降第152章 殺人立威第362章 東南突襲第344章 中書府令的計劃第366章 紛亂戰前第168章 牛刀小試第372章 沁水據點第499章 作勢築城第452章 投降第268章 平賊將軍第411章 阻江第91章 編戶齊民第139章 上川海戰第399章 博弈第206章 侯恂下獄第331章 偶遇第10章 近期計劃第450章 血肉土山第365章 攪動時局第88章 紛爭又起第467章 淡馬錫第132章 脫離包圍第680章 官場大地震第206章 侯恂下獄第18章 思南攻略第103章 京師耳目第222章 海商大會(二)第535章 合圍(四)第556章 打賭第546章 另一個失敗者第351章 牛筋的用處第455章 兩手第231章 俘獲快艇第509章 壓力(二)第255章 局勢險惡第693章 聞令而動第39章 事涉禮部第409章 大節第338章 呂宋總督的人選第484章 喚醒第449章 炮擊城牆第177章 納妾風波(二)第303章 莊園之戰第292章 金票進京第601章 張鳳儀第391章 立足未穩第77章 朝廷博弈第192章 不歡而散第670章 光祿院(五)第77章 朝廷博弈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435章 夭折的妙計第119章 觀口守營(三)第354章 狐假虎威第495章 勤王詔第620章 鄭彩之略第160章 急轉直下第577章 撬動時局(三)第315章 短兵相接第499章 作勢築城第220章 海魚保鮮第652章 朝廷變局(二)第579章 撬動時局(五)第105章 思南歸順(一)第441章 炮戰第323章 蘇格蘭風笛第254章 被逼死鬥第685章 投機分子第183章 授銜整編第287章 家居瑣事第394章 暗流涌動第490章 亂中動兵第291章 內閣劇變第530章 亂戰第224章 東施效顰第93章 白杆被圍第263章 慘烈對陣第456章 進取第502章 籌謀已久第158章 美人心計第635章 罌粟花第316章 悲觀的科奎拉第214章 運籌帷幄第36章 誓言報復第442章 攻堅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223章 海商大會(三)第168章 牛刀小試第209章 喘息之機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454章 轉變第224章 東施效顰第148章 月白風清樓第669章 光祿院(四)
第569章 江南水師第28章 報仇雪恨第283章 開始反擊第637章 源頭活水第442章 攻堅第284章 風潮平息第452章 投降第152章 殺人立威第362章 東南突襲第344章 中書府令的計劃第366章 紛亂戰前第168章 牛刀小試第372章 沁水據點第499章 作勢築城第452章 投降第268章 平賊將軍第411章 阻江第91章 編戶齊民第139章 上川海戰第399章 博弈第206章 侯恂下獄第331章 偶遇第10章 近期計劃第450章 血肉土山第365章 攪動時局第88章 紛爭又起第467章 淡馬錫第132章 脫離包圍第680章 官場大地震第206章 侯恂下獄第18章 思南攻略第103章 京師耳目第222章 海商大會(二)第535章 合圍(四)第556章 打賭第546章 另一個失敗者第351章 牛筋的用處第455章 兩手第231章 俘獲快艇第509章 壓力(二)第255章 局勢險惡第693章 聞令而動第39章 事涉禮部第409章 大節第338章 呂宋總督的人選第484章 喚醒第449章 炮擊城牆第177章 納妾風波(二)第303章 莊園之戰第292章 金票進京第601章 張鳳儀第391章 立足未穩第77章 朝廷博弈第192章 不歡而散第670章 光祿院(五)第77章 朝廷博弈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435章 夭折的妙計第119章 觀口守營(三)第354章 狐假虎威第495章 勤王詔第620章 鄭彩之略第160章 急轉直下第577章 撬動時局(三)第315章 短兵相接第499章 作勢築城第220章 海魚保鮮第652章 朝廷變局(二)第579章 撬動時局(五)第105章 思南歸順(一)第441章 炮戰第323章 蘇格蘭風笛第254章 被逼死鬥第685章 投機分子第183章 授銜整編第287章 家居瑣事第394章 暗流涌動第490章 亂中動兵第291章 內閣劇變第530章 亂戰第224章 東施效顰第93章 白杆被圍第263章 慘烈對陣第456章 進取第502章 籌謀已久第158章 美人心計第635章 罌粟花第316章 悲觀的科奎拉第214章 運籌帷幄第36章 誓言報復第442章 攻堅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223章 海商大會(三)第168章 牛刀小試第209章 喘息之機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454章 轉變第224章 東施效顰第148章 月白風清樓第669章 光祿院(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