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節 龍謙的思考

一頓飯足足吃了兩個時辰。從巡撫衙門出來,龍謙與半醉的唐紹儀被送回了旅店。答應周學熙明天去視察正在擴建的濼源書院(山東大學堂建於書院舊址),還計劃拜會一下接任山東提督的馮國璋。所以龍謙回魯南的日期還要押後幾日。

唐紹儀決定與龍謙住在一起,派了人去濟南府衙告知丁知府他不回去了,倒在客房便呼呼大睡了。龍謙安頓好唐紹儀,獨自坐在院子裡想着自己下一步的任務。

江雲及龍謙的衛士們看他獨自想事情,也不過來打擾,只是給他送來一個灌滿茶水的茶壺和一個茶杯。

這次來濟南的任務基本完成,沒想到今日意外地得到了周馥的支持,就算馮國璋記恨自己,也無關大局了。據江雲的報告,袁世凱所部武衛右軍已經陸續開拔進入京畿,估計留給馮國璋的部隊不會太多,如果只是由巡防營改編的武衛右軍先鋒隊,龍謙根本就不需要擔心。袁軍走後,山東地面最強的兵力將是蒙山軍!應當是馮國璋擔心自己,而不是自己擔心馮國璋。

馮國璋竟然沒有跟隨袁世凱去直隸!這點令龍謙感到吃驚。馮氏是不是就此脫離袁世凱,實難估計。歷史上馮氏是跟隨袁世凱到了直隸的,究竟擔任什麼角色,龍謙卻不知道。他知道的那部歷史已經完全變了。那個發生過的歷史中,李鴻章現在還活着,正在抱病繼續忙乎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促使八國聯軍從北京撤離。慈禧也沒有回京,還呆在西安。但現在慈禧已經回宮,李鴻章竟然早了幾個月病故,而辛丑條約的內容也已經改變了不少,至少在賠款數額上比他知道的歷史少了很多。

這一切都是因爲自己而變化的嗎?龍謙深爲迷茫。

可以肯定的是,自己在來到這個時代後算是站住腳了!離開魯南時,部隊已經順利接管兩州,完成了戰略展開。招兵也正式開始了。等德國武器送達。部隊的實力將得到很大的提高。有手裡這支兵,足以應對一般情況了。

龍謙清楚,從去年清廷宣戰萬國始,清廷表面上大一統的局面也已經告終,地方事權將進一步加重。事實上,很長時間內將是用槍桿子說話的時代。只要控制好自己的軍隊,無論是巡撫還是朝廷。都必須顧忌自己的存在,甚至看自己的臉色。

這一代的名人中,袁世凱是最懂得軍權的重要的。這是他縱橫晚清走上最高峰的根本原因所在。根本不用懷疑,此人一定會在直隸繼續加強他的軍力。上諭上沒有他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消息。不過按照慣例,直隸總督是會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的。那時候袁世凱的小站兵就該叫北洋軍了,接着就應當是北洋六鎮的組建﹍﹍自己手裡這個類似於混成協的武力。會是個什麼結果,心裡真的沒底。

袁世凱究竟會不會在保定建立軍事學院,龍謙現在也有些吃不準了。爲此江雲已經根據他的指示做了佈置,具體的方案已經得到他的批准。過兩日,江雲在濟南站建立後,將去保定就近指揮這次行動。因爲自己要求高度保密這一批准備打入北洋軍軍政系統的諜報人員。他們的身份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於是江雲親自遴選人員,只向他一人報告。結果龍謙在江雲初選的八個人中挑了三個人。其中一個是情報處的成員,一個是後勤處的兵,最後一個是戰鬥部隊的班長。這三個人的特點是都有文化底子,祖籍都不是山東人,兩個是河南人,一個就是直隸保定人,基本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家鄉話。人選確定後,三個人秘密接受了龍謙和江雲的培訓。現在還在根據地跟着陳超加強古文方面的學習。當然,陳超並不知道他們的使命是什麼,龍謙不擔心泄密,因爲除了江雲和自己,沒人知道調這三個人集中在一起做什麼,連他們自己也不曉得。

爲什麼不多選人,龍謙猜測朝廷對於重建陸軍軍官學校一定很重視。首屆學生的名額不會很多。加上滿清之陋習難除,各位大人物夾袋裡一定會抖摟出不少“指定錄取”的權貴子弟,派去參考的人多了怕也無用。好在如果開辦軍校,絕不會是一屆。自然會年年辦下去,只要混入第一屆的密諜不暴露,以後逐年派入也不是不可以。

根據地率先開始了由陳超主持的社會調查,這三個人名義上是抽調來協助陳超做農村調查的。但只有陳超曉得,他們可能另負使命,因爲龍謙特意要求陳超輔導下三人的古文,要求達到秀才的標準。陳超說不可能,秀才是那麼容易考中的嗎?我不信你隊伍上隨隨便便就可以選出三個秀才!龍謙退了一步,那好吧,至少可以順利地作一篇看得過去的文章——對,就是八股文。

朝廷現在還沒有廢八股,軍校的文化課考試出現八股文也不算新奇吧。

初選之時,龍謙對三個最終人選的基本情況就表示滿意,家庭基本無負擔,軍齡長打過仗但沒有負過傷(身上不能有戰傷),其上級對其評價都很好,忠誠度應當沒有問題。選定之後,在龍謙離開根據地北上濟南之前,連續爲三個人講了幾課,除卻諜報方面的常識性東西,龍謙更多的是講對不對的忠誠。要求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忠於蒙山軍。

三個人都認爲他們回接受的是一項重要的人物,卻不知他們將被派遣打入北洋軍長期潛伏。

如果一切順利,這三個個文化程度較高的青年將去報考袁氏的軍校,就算考入兩個,也是了不起的成績。就龍謙對歷史的瞭解,印象很深的是民國軍界論資排輩的現象很嚴重,軍校的首批畢業生受到上面的重用是可以想見的。

這個時候的諜報手段還很原始,很多將領對現代諜報的手段根本就沒有見識過。龍謙相信,自己交給江雲的那些方法,估計很難被對手識破。只要再有幾年,自己羽翼豐滿,就算與朝廷翻臉也不怕了。

但是,如果袁世凱不辦軍校呢?龍謙心裡苦笑。身處失去軌跡的歷史潮流中。他自己也感到了迷茫。

現在,另一個更爲要緊的問題終於擺在了面前,革命黨跳出來了!

就龍謙所知的歷史,孫文、黃興等人一直到辛亥年間,長達十年的光陰中,頑強不屈地一次次發動着旨在推翻滿清的武裝起義,真是屢敗屢戰。可歌可泣。卻始終未曾意識到用海外募款僱傭會黨充當起義主力的做法根本就行不通!換來的是大批熱血青年的犧牲!連老派官僚周馥已經意識到革命黨聯絡軍隊的可怕,但似乎孫文一直不願意做軍隊的工作。但是,如果同盟會——龍謙搞不清同盟會現在成立了沒有,找上了自己,該怎麼辦?

就像午間周馥提到的已經加入反清陣營的容閎、嚴復、章炳麟等人,都是後世鼎鼎大名的人物!嚴復算是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的創始人之一。容閎更是最早睜眼看世界的先驅,章炳麟就更了不起啦,當得起國學大師的,此人絕對算的上一個。龍謙並未讀過章氏的文章,但“太炎先生”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大到稍有點文化的就應當聽說過的程度。

如果這些人爲自己所用該是多麼愜意的事!但這不可能。很大程度上,他們最多是聽說了西沽大捷而已。龍謙這個名字或許已經打上了慈禧的烙印,被他們視爲代表滿清頑固勢力的後黨!估計不會打自己的主意,要找自己,八成是送炸彈來。

想到孫文一派暗殺的手段,龍謙禁不住苦笑起來。

後黨就後黨吧,反正現在是沒有與滿清掰手腕的本錢。且不管國內風雲如何變幻,最要緊的是加強自己的實力!當自己有一支精強的軍隊,外帶一個控制在手裡的工業基地。不管是革命黨還是保皇黨,都不在自己的話下!至於滿清朝廷,從去年起就是一堆行屍走肉了,新政也罷,立憲也好,都不會有好的結局。滿清貴族只要不肯真正主動退出歷史舞臺,等待他們的就是覆滅!絕不會出現英國一樣的結局。或許用不着自己動手。袁世凱就會完成顛覆滿清的使命。

所以,關鍵在自己。兩件事,一是將部隊抓好,二是將依託魯南煤鐵。建立一個超越漢陽的工業基地,其他的,都是次要的。龍謙梳理清思路,自認選擇是正確的。

如何抓好軍隊?龍謙又頭疼起來。蒙山軍越來越有封建化的苗頭了。或者,她本來就是一支封建化的軍隊,從來就沒有改變過性質。龍謙帶給他們的只是超越當時的組織紀律性和先進的戰術,並未做性質上的改變。

可是,龍謙清醒地認識到,就這樣走下去,且不說是不是自己的本意,關鍵在於部隊的性質不變,就不會將戰鬥力提升至這個世界的極致!封建化的軍隊是沒有主義的,它只追隨個人和一個團隊,視野根本就展不開。沒有主義就不會有理想,沒有理想就不會有犧牲精神,沒有犧牲精神的軍隊就不會是一支領先時代的強軍!而且,封建化的軍隊必定排外。而不敞開胸懷,招納大批的知識分子進入部隊,部隊的改裝和戰術的提升就很困難!已經出現的對司徒均的排斥就證明了這點,在自己的老班底中,始終將司徒均當作一個外來戶,並未真正接納,封國柱的疑問不過是代表了共同的看法而已。自己在,能鎮得住那些“元老”,如果自己不在了,必定是人亡政息的結果。

這足以引起警惕了。如果靠着資歷,靠着論資排輩去擴軍,就算蒙山軍成爲可以抗衡北洋軍的武裝,也不會實現自己心中那個理想。

讓軍隊有自己的理想,必須建立領先於時代的政黨組織。用先進的綱領去武裝自己的骨幹。但建立什麼樣的政黨?站在哪個立場?代表哪個階級或階層?如何解除土地對農民的束縛?用暴力手段是平均財富還是用溫和的方法實現改良?這些都是曾經想過的但沒有得出結論。另外就是時機問題,現在就着手建立政黨,除卻明目張膽地保皇,哪條路都會與現政權發生衝突。過早地與現政權對抗不是上策。最後就是人才問題,自己手裡沒有一個像蒙山軍將領一樣忠於自己的文官班子,拿什麼來組建政黨?得出的結論是現在不能有政治上的主張。

既然如此,那部隊就先這樣吧。封建主義的毒素先讓他留着。集中精力專心去抓經濟建設,爭取用十年時光打造一個工業基地!

龍謙專注地思考着,一直到暮色籠罩,衛士忍不住提醒他是不是該用飯了?龍謙才從冥思中脫出來。

第14節 新局面二第34節 清廷第2節 坦克第11節 整編前後一第5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三第28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五第9節 這一仗三第2節 袁克定第23節 波東戰役四第15節 大衛和江雲第6節 日俄戰爭爆發第2節 陳超的思考第11節 平叛一第7節 要價第20節 範德平第7節 要價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3節 潘亮第28節 變化四第40節 周馥二第4章 山東第一節自治委員會第21節 德州之戰三第9節 這一仗三第2章 青島第一節要塞一第12節 反擊計劃第6節 彼得堡二第20節 軍委會第19節 西南與西北第3節 總統府第2節 袁克定第15節 平叛五第21節 德州之戰三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18節 北京八第8節 膠縣之敗第6節 戰火重燃第17節 新兵連第7節 兗州行一第6節 政黨之議第10節 升允第2節 分歧第7節 這一仗一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38節 山東提督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24節 縱論二第2節 中國的應對第15節 末日二第32節 出征二第7節 外交沙龍第30節 軍火採購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17節 平叛七第4節 萊州第11節 這一仗五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25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9節 沈旦堡一第10節 沈旦堡二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12節 平叛二第2節 艱難的決斷第2節 司徒均第8節 國慶日一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5節 探路者第6節 日俄戰爭爆發第33節 出征三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14節 文尼察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9節 天津三第13節 楊士驤三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4節 破莊四第3節 周毅一第13節 新局面一第24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一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8節 人才第11節 伍廷芳第17節 末日四第2節 疑惑第25節 靈山之戰二第5節 事與願違第7節 羅姆內戰役一第4節 陳超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23節 春節前一第40節 誓師出山第8節 日本第15節 末日二第24節 俘虜們一第28節 拖刀計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26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16節 陳豪的使命
第14節 新局面二第34節 清廷第2節 坦克第11節 整編前後一第5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三第28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五第9節 這一仗三第2節 袁克定第23節 波東戰役四第15節 大衛和江雲第6節 日俄戰爭爆發第2節 陳超的思考第11節 平叛一第7節 要價第20節 範德平第7節 要價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3節 潘亮第28節 變化四第40節 周馥二第4章 山東第一節自治委員會第21節 德州之戰三第9節 這一仗三第2章 青島第一節要塞一第12節 反擊計劃第6節 彼得堡二第20節 軍委會第19節 西南與西北第3節 總統府第2節 袁克定第15節 平叛五第21節 德州之戰三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18節 北京八第8節 膠縣之敗第6節 戰火重燃第17節 新兵連第7節 兗州行一第6節 政黨之議第10節 升允第2節 分歧第7節 這一仗一第17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二第38節 山東提督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24節 縱論二第2節 中國的應對第15節 末日二第32節 出征二第7節 外交沙龍第30節 軍火採購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17節 平叛七第4節 萊州第11節 這一仗五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25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二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9節 沈旦堡一第10節 沈旦堡二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12節 平叛二第2節 艱難的決斷第2節 司徒均第8節 國慶日一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5節 探路者第6節 日俄戰爭爆發第33節 出征三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14節 文尼察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18節 東北局勢三第9節 天津三第13節 楊士驤三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4節 破莊四第3節 周毅一第13節 新局面一第24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一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8節 人才第11節 伍廷芳第17節 末日四第2節 疑惑第25節 靈山之戰二第5節 事與願違第7節 羅姆內戰役一第4節 陳超第18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三第23節 春節前一第40節 誓師出山第8節 日本第15節 末日二第24節 俘虜們一第28節 拖刀計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26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16節 陳豪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