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演習

結束了在萊州舉行的對抗演習的龍謙回到濟南,已經是楊士驤上任的四天後了。

這次與駐青島基地德軍進行營級規模的對抗演習是德軍提議的,龍謙希望規模更大一些,比如出動一個整團,但德軍似乎有所顧忌,最終雙方用兩天的時間在萊州以東靠近青島的一塊鹽鹼地裡展開了一次對抗演習,除掉各出動一個步兵營外,還各有一個炮兵連參加,但沒有動用重炮,最大口徑的不過是57mm山炮。

演習的科目是預先設定的,德軍主攻,蒙山軍主守。龍謙親自審定了德軍擬定的演習預案。龍謙對前來聯絡的邁爾少校說,最好不要設定方案,劃定區域即可。但邁爾少校不同意,解釋說那種演習肯定會造成不可預測的傷亡,德方不希望看到那種局面。

雙方派出有經驗的參謀人員組成了演習聯合裁判組,這是必須的,否則很難認定進攻和防禦的成果。爲溝通方便,司徒均親自出任了裁判組長。

蒙山軍參演部隊是由第九協協統王明遠選定的,選中了封國柱十七標第一營,這個營是蒙山軍元老部隊,最早可追溯到蒙山整軍時的第四連,連長便是封國柱。

選定一營並非照顧其資歷,而是這個營在最近一次校驗中獲得第九協八個步營的第一名。確定參演部隊由第九協派出,王明遠指定十七標一營充任,在九協內部業無話可說。

第五鎮司令部相關處室、直屬隊騎、炮、工、輜部分營以上軍官,周毅的第十協參謀科及第十九、二十標兩標的標統都前來萊州觀摩了演習。

演習的結果很難評判勝負。德軍炮兵首先獲勝,準確測出蒙山軍炮兵連的位置後首先摧毀了蒙山軍炮兵。裁判組判定蒙山軍炮兵全滅。然後德軍主攻部隊在準確密集的炮火掩護下用波浪式疊次進攻的方式連續發動進攻,擊穿了一營三連的陣地,但被充作預備隊的一連擋在了第二道陣地面前。德軍果斷地轉向,集中兩個連的兵力側擊右翼四連的陣地,奪取了蒙山軍精心構築的一線陣地,由於二線陣地的簡略。德軍勝利在望。但時間沒有了。因爲預先確定了演習的終止時間。但一營選派的五十餘名精銳士兵組成的敢死隊在副營長的親自帶隊下利用夜幕插入了德軍身後,一舉摧毀了德軍的炮兵陣地,爲蒙山軍扳回一分。

演習終結後,雙方進行了圖上推演。認定雙方戰平,算是皆大歡喜吧。蒙山軍高層觀摩組對德軍步兵分隊進攻戰術極爲欣賞,龍謙尤其對德軍炮兵分隊的戰術水平給予極高評價,認爲在炮兵一項上。蒙山軍的差距是明顯的。言下之意對自己步兵的表現還算滿意。德軍最高指揮官斯特勞斯上校的發言也表示了對蒙山軍步兵的讚賞,認爲在沒有炮火的掩護下頑強守住防線是很值得驕傲的事。特別對蒙山軍野戰築工表示了欽佩,指出在步兵分隊防禦一項上,華軍有着過人之處。

橫掃歐洲、擊敗自拿破崙以來便公認爲歐洲最強的法國軍隊的德國陸軍能夠公開稱讚一支亞洲軍隊是罕見的事。斯特勞斯上校含笑對龍謙說,您的突擊分隊的勇敢突擊拉平了雙方的差距。如果不是演習而是實戰,德軍不可能擊敗您的部隊。裁判組判定戰平是公允的。

下層參戰軍官則有些不服,都認爲規定的時間短了。假如再有一日,定能擊敗對方。

封國柱更是不服,認爲自己的一營長於進攻拙於防守,如果派出最善於防禦的十八標二營(前身爲王明遠任營長的老二營),一定不會被德國人打穿第一道防線。

馮.斯特勞斯上校對於演習的結果更是心驚。在兵力相等的情況下,自詡世界第一的德國陸軍竟然拿不下一個三流國家的軍隊!演習之前。斯特勞斯曾反對演習的框架設定,認爲相等兵力的演習簡直就是對偉大的德國陸軍的侮辱。但托爾帕爾總督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堅決要求與合作友好的態度對待此次演習。總督是他的上司,命令必須服從。現在看來,如果派出兩個連去挑戰對手,蒙羞的一定是自己。

之前邁爾少校不止一次誇讚清國第五鎮的不凡,但他根本沒有在意。斯特勞斯上校是參加過四年前對清國首都的進攻戰役的,但他是後來增援上去的。沒有參加讓德軍丟臉的西沽之戰,那一仗裡,一個整營的德軍竟然被一幫土匪改編的軍隊擊敗,傷亡慘重。而那支曾擊敗德軍的部隊在數年內竟然發展成爲了一個整師!而且,竟然在武器研發方面屢屢退出令人驚奇的成果,連柏林的總參謀部裝備局都知道其事了!如果,斯特勞斯上校聯想起來。如果清國在四年前有這樣一個師,聯軍將在天津和北京之間蒙受巨大的損失!他們的進步是神速的,裝備是精良的,尤其是士兵們的精神狀態是令人生畏的!作爲經驗豐富的軍官。斯特勞斯上校尤其注意了對手參演部隊在演習後的表現,他們表現出了一種不服氣的勁頭,這最令斯特拉斯感到憂心。一支軍隊,裝備可以優化,訓練可以完善,但缺少了一種悍不畏死、有我無敵的勇氣,絕不會成爲一流的強軍!

感謝上帝,至少現在他們不是德國的敵手。斯特勞斯作爲青島基地陸軍指揮官,相對清楚德皇對於亞洲的政策走向,德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在歐洲,西南面的法國,大海對面的英國,以及有“歐洲壓路機”之稱的俄國,都是阻擋德國前進的強悍對手。由於海軍的問題,德國沒有力量來爭霸亞洲。所以,德國政府在亞洲特別是清國的政策是扶持親德勢力,靜觀局勢的變化。清國朝廷對於德國的態度是模糊的,他們更多在意俄國、日本以及英國的臉色。便是法國人,因爲奪佔了清國的藩屬安南,在清國說話的分量也比德國重。這種情況下,對於在山東有着極強軍事實力的蒙山軍,德國政府給予高度關注,確定的方針是全力拉攏、扶持這支比較另類的軍隊。即將通車的膠濟鐵路是德國將其勢力深入中國腹地的重要舉措。而這條鐵路就在蒙山軍的環伺之下,萊州、青州乃至濟南一帶的蒙山軍正規軍不下萬人,在德國無力大舉增兵亞洲的情況下,保持並加強與蒙山軍的友誼是符合德國的戰略利益的。所以纔有德國對於蒙山軍大量軍械的出售,武器製造技術及設備的轉讓,軍事教官的派出以及這一次的合作軍演。

另類在哪兒?斯特勞斯終於找到了答案。蒙山軍的最高指揮官竟然是從美國歸國的華裔。其參謀長則畢業於柏林軍事學院!這樣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級指揮官帶領的軍隊,當然會展現出與清國軍隊不一樣的素質。

演習結束後。龍謙宴請了參演德軍軍官團。氣氛還算友好。儘管演習也造成了雙方輕微的損失,這是難以避免的。斯特勞斯上校對演習表示滿意,承諾在適當的時候舉行更大規模,比如團級規模的攻防演習。對於龍謙提出加派炮兵教官的要求,斯特勞斯當時就答應了。選派進駐蒙山軍培訓炮兵的教官將在兩週內派出,人數不少於十人。

濟南的消息傳來。龍謙立即離開了萊州,快馬直回濟南。他沒有先去巡撫衙門拜會新任巡撫,而是先聽取了趕回濟南聽取率巡防營一部在武定府各縣加固河堤的胡宗玉及在武定濟南兩府推廣村民自治工作的陳超的彙報。

胡宗玉的彙報尚未結束,歐陽中報告說布政使白大人求見。

“快請。”龍謙站起身來,“你們坐,我去迎一下。”

陳超站起來,跟着龍謙走出了屋子。他知道由於白瑞庭小女兒與王明遠的訂婚。白瑞庭徹底站到了蒙山軍這條船上了。

“白公好靈通的消息,”身穿便裝的龍謙拱手致意,“何事匆忙,遣一小廝傳告,龍某定當登門聆訓。”

因爲王明遠的關係,龍謙自覺以晚輩自居。

“不敢。”白瑞庭還禮,一眼看到陳超,“陳先生不是在武定府嗎?何時回來的?”

“剛到。快請進屋吧。”陳超笑吟吟地掀起了簾子。氣候已經熱起來了,綿門簾被畏熱的陳淑換上了竹簾子。

“這位是?”白瑞庭看到屋裡一位英俊的軍官立正向自己敬禮,卻不認識。

“胡宗玉。巡防營參謀長。日前率部在武定一帶加固河堤,也算練兵吧。”

“辛苦辛苦。白某接到武定府衙的報告,大軍辛苦異常,成效卓著,百姓交口稱讚。爲了沿河百姓。白某在這裡多謝胡將軍了。”

“這是軍隊分內之事。不敢居功。”胡宗玉淡淡地應道。蒙山軍已是事實上的山東軍,不比以往,龍謙禁令日多,其中一條便是嚴禁下屬交結官府。胡宗玉當然不敢違令。

“軍隊修堤的效果是不錯的,其中也是因爲武定、濟南沿河諸縣配合有力。白公請坐。坐下談,”分賓主落座,“白公,武定的經驗應當推廣,龍某已給曹州駐軍下了命令,周協統回去便做安排。力爭在汛期來臨前將河段整修一遍。確保今夏安然度汛。”

“龍大人心憂地方,實乃山東之福。不過,白某怕是說話不管用啦。”

龍謙知道白瑞庭話語中的意思,“白公,這次明遠的部隊打的很好,雖然未曾戰勝德軍,也沒有墜了我山東子弟兵的威名。臨別之際,明遠託我帶了點東西給白公,是什麼我也不知道。哈哈。”

歐陽中早將一個包裹拿出來,放在白瑞庭跟前的茶几上。

葉延冰與陳嫺成婚儀式上,白瑞庭攜小女兒白靈赴宴,結識了王明遠,白瑞庭聞知身爲協統之職的王明遠尚未婚配,便起了心。而王明遠與白小姐雖然只是見了一面,竟然相互傾心,於是順理成章,一個月後便舉行了訂婚儀式。按說白瑞庭是“副省級”高官,書香門第,而王明遠不過是曹州農家子弟,但現在白瑞庭完全不顧其家庭背景了。

“唔,明遠有心了。”訂婚後王明遠就算他女婿了,收他一點孝敬理所應當。

“宗玉,你且下去休息,將這段時間的工作整理一下,寫一個報告給我,用於指導其他地方的修堤工作。”龍謙不想讓胡宗玉參與到政事中。

“是。”胡宗玉對龍謙和白、陳二人分別敬禮,轉身而去。

“不,陳先生不是外人,還請留步。”白瑞庭見陳超要走,急忙開口挽留。

“越之先生安坐。正好向白公彙報下村民自治的事情。”龍謙轉頭對白瑞庭說,“聞聽楊某人停了對學校和修路的撥款?”

“正是。來者不善啊。”白瑞庭壓低了聲音,“白某聽楊撫臺話中之意,似乎對大人擴編巡防營不滿啊。”

“無妨。兵來將擋,誰來土淹。只要咱們問心無愧就是。大力興辦縣級中學,整修幹線公路是一本萬利的事情。楊士驤只要不是傻子,就不會看不到其中的好處。放心吧,我料他定會收回成命。”

接下來,白瑞庭一五一十,將楊士驤到任數日的所作所爲說了一遍。倒像是下級給上級報告一般。布政使是三品,龍謙是從一品,但文武殊途,自明季以來,文官的地位便高於武將,決不能用品級衡量。白瑞庭是周馥的人,從貴州布政使任上轉調山東,雖是平級調動,但貴州比不得山東,白瑞庭自然感激周馥,甘心爲其驅馳。這幾年協助周馥治理山東,與龍謙多有交結,深爲欽佩龍謙就振興實業,興辦交通,釐清財政等方面的遠見卓識。認定龍謙會一飛沖天,前途不可限量。加上入股華源、中興兩大集團,早將自己與龍謙綁在了一起。更不用說小女結親蒙山軍高級將領了。

“哈哈,早就聽說楊士琦乃袁世凱的首席幕僚,想不到乃兄甫到山東,便要替袁氏出氣。不管他,白公且放寬心。咱們不妨聽一聽越之先生在武定、濟南一些縣份試行村民自治的效果吧。”

第9節 戰後總結一第22節 德州戰役四第9章 俄國內戰第一節焦點第25節 靈山之戰二第32節 大衛要求入夥第3節 總統府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11節 進京一第15節 演習第20節 北京十第6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第3節 唐努烏梁海三第32節 大勢一第42節 龍謙的思考第6節 孫娟們一第18節 榮軍農場第20節 整編前後十第11節 特種作戰第6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第26節 俘虜們三第5節 白瑞庭第16節 整編前後六第5節 北滿十八鎮第4節 萊州第4節 初見李鴻章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10節 阻擊三第27節 愛國者聯盟第3節 初戰二第23節 趙舒翹的悲哀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30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一第15節 波士頓協定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2節 抗洪二第2章 一戰成名天下知第一節方向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15節 方時俊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5節 黑溝臺三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14節 于右任第9節 整編第4節 軍方第2節 汀泗一第18節 整編前後八第8節 如願以償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2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一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第6節 許家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7節 繁雜的頭緒一第22節 德州戰役四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14節 北京四第31節 出征一第23節 韶關會議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6節 等待第8節 國慶日一第3節 國會三第9節 英國特使第21節 曹錕的報告第3節 立憲上了議事日程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4節 抗洪四第7節 新軍第11節 北京一第15節 根據地的變遷三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25節 俘虜們二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10節 彰德秋操六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9節 英國特使第1章 大人物第一節王月蟬第2節 繼位爲誰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8節 羅姆內戰役二第30節 戰長沙三第6節 最血腥的一夜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5節 黑溝臺三第3章 太原第一節救駕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9節 沈旦堡一第27節 招商會三第14節 構想第2節 要塞二第14節 末日一第26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第3節 走向戰爭
第9節 戰後總結一第22節 德州戰役四第9章 俄國內戰第一節焦點第25節 靈山之戰二第32節 大衛要求入夥第3節 總統府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11節 進京一第15節 演習第20節 北京十第6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第3節 唐努烏梁海三第32節 大勢一第42節 龍謙的思考第6節 孫娟們一第18節 榮軍農場第20節 整編前後十第11節 特種作戰第6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第26節 俘虜們三第5節 白瑞庭第16節 整編前後六第5節 北滿十八鎮第4節 萊州第4節 初見李鴻章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10節 阻擊三第27節 愛國者聯盟第3節 初戰二第23節 趙舒翹的悲哀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30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一第15節 波士頓協定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2節 抗洪二第2章 一戰成名天下知第一節方向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15節 方時俊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5節 黑溝臺三第26節 陳淑的心事第14節 于右任第9節 整編第4節 軍方第2節 汀泗一第18節 整編前後八第8節 如願以償第14節 袁世凱出山及北洋軍事計劃第2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一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第6節 許家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6節 周學熙與宋晉國第7節 繁雜的頭緒一第22節 德州戰役四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14節 北京四第31節 出征一第23節 韶關會議第41節 初聞革命黨第7章 遠征軍第一節局勢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6節 等待第8節 國慶日一第3節 國會三第9節 英國特使第21節 曹錕的報告第3節 立憲上了議事日程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4節 抗洪四第7節 新軍第11節 北京一第15節 根據地的變遷三第29節 文尼察之戰一第25節 俘虜們二第22節 波東戰役三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10節 彰德秋操六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9節 英國特使第1章 大人物第一節王月蟬第2節 繼位爲誰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8節 羅姆內戰役二第30節 戰長沙三第6節 最血腥的一夜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5節 黑溝臺三第3章 太原第一節救駕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9節 沈旦堡一第27節 招商會三第14節 構想第2節 要塞二第14節 末日一第26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三第3節 走向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