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

南都政權在文臣方面,主要分外了江南和江北兩派力量,江南自然是東林黨人,江北則以鳳陽總督馬士英爲首,淮撫路振飛身在江北,與江北兩位總兵劉良佐、高謙關係很深,但在政治上也和江南的東林黨人關係密切。

但在更爲關鍵的武力方面,局勢就更爲複雜一些了。

首先是江北的劉良佐和高謙兩位總兵,自從高謙裹挾史可法逃到南方以後,他就和劉良佐沆瀣一氣,成爲一丘之貉,在江北屢屢濫招兵馬,瘋狂擴軍,成爲了兩支人數衆多,但實力成色很成問題的軍閥勢力。

在南都上游,則有此前在九江被大順軍郭君鎮部擊敗的兩位總兵黃得功與鄭鴻逵。其中黃得功與江北的鳳陽總督馬士英關係更爲密切,鄭鴻逵代表的鄭家則因爲鄭森老師錢謙益的關係,與東林關係較近。

再次之的武裝力量,就是黃鳴俊、朱大典等人正在編練之中的浙江團練武裝。

最後則是北來大臣帶來的津遼水師與劉澤清新編的一支軍隊。

這些兵馬分爲江北、江南、北來三派,關係錯綜複雜,各自盤踞地方,使得小小的南都政權迅速變成了一派烏煙瘴氣的模樣。

在南方最有威信的大臣史可法又受制於高謙,不能整合各派勢力,共同推進或支持某一藩王稱帝。因此福王或潞王個人內心中,固然都希望自己能夠稱帝,但因爲忌憚於激怒清廷,又擔心敵對派系的反對,因此在口頭上都堅持尊奉北傀的僞同治帝,根本不敢獨自稱帝。

各方勢力相互制衡,因此才讓南方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平衡局面,任誰都不能輕舉妄動,也無法做出什麼有效的行動來。

但是被順軍放回江南的北來羣臣,特別是蘇觀生帶來的津遼水師、劉澤清帶來的山東兵馬,則作爲一股新的力量加入南方黨爭之中。

當劉澤清、高起潛暗中結盟,準備前往南京蒐羅朱明宗室,秘密策劃定策大業的時候。掌握南京江面操江兵力的鄭氏,便以最快的速度發現了這一變化。

鄭芝龍和鄭鴻逵過去雖然都曾經是叱吒一方的海盜領袖,可如今鄭家元老大多顯得暮氣深重,只有鄭森立即察覺到了此中的危險。他發覺劉澤清從北方帶來的那支部隊,已有相當兵馬利用津遼水師的船隻,打着前往江南就食的藉口南下時,便斷然前往上游的安慶說服鄭鴻逵出兵攔截。

但與此同時,本來是奉命“北伐”,煽動河南土寇叛亂的高謙和劉良佐,則找上了馬士英。

他們皆以鄭氏水師已自安慶南下鎮江的消息爲理由,力勸馬士英率部南下,從南京上游渡過長江,去獲取富庶的江南地盤。

劉良佐和高謙作爲軍閥,都對江南的富饒虎視眈眈。馬士英則是因爲他作爲地方督撫,遭到了江南士人的排擠,因此也有心借重劉高兩大軍閥勢力,實現他獨佔金陵政權的目的。

於是這三人一拍即合,決定繼續利用高謙裹挾的史可法作爲名義,利用鄭鴻逵東下前往鎮江攔截劉澤清的機會,從安慶渡江,直下江南。

但是此時南方另一強力軍閥勢力黃得功尚擁兵於安慶,雖然黃得功所部在九江之戰中遭到了大順軍郭君鎮部的沉重打擊,實力嚴重受損。可勇衛營出身的黃得功所部,依舊是南方各支明軍部隊中最爲強力的一支勁旅,劉良佐和高謙所部皆是蟻聚烏合之衆,馬士英也認爲強攻安慶,未必能夠得手,一旦時間拖宕,等到鄭氏水師回援,則江北軍閥就將錯失南下的好機會。

於是馬士英便爲劉良佐和高謙二鎮出謀劃策,提出了聯合黃得功以擁立福王稱帝的策略。

這時候由於北來羣臣的到來,崇禎皇帝是被清軍所弒殺的消息,已經在一時間轟動了大江南北。由潞王監國的南京小朝廷,爲了抗拒佔領長江上游的大順軍,居然強行壓制這一消息,妄圖延續此前的遠交近攻、聯虜平寇的大略,早就引起了南人的強烈不滿。

馬士英認爲南都政權的過失自當由擔任監國的潞王負責,而與總督戎政的福王無涉。

那麼以擁立福王繼承大統爲理由,應當是足可以說服黃得功的。只要黃得功願意加入定策擁立的大軍之中,那麼三鎮聯手,又應當是足可以壓制江南其他反對勢力的。

劉良佐本人並無大略,但高謙久歷河南、山東戰事,在面對大順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總是能夠死裡逃生,這一點甚至已經超過了左良玉,他也因此“盛有武名”。

慣於投機的高謙,馬上就認爲馬士英的這一策略是乃不世出的良計。於是馬士英、劉良佐、高謙三人便在鳳陽歃血爲盟,又收容了一批因爲大順軍強力鎮壓而從河南出逃鳳陽的土寇武裝,聚兵三萬人,號稱十萬大軍,經廬州南下,直抵安慶府境內的樅陽。

到樅陽以後,馬士英親自前往安慶府城,將劉良佐、高謙意欲擁立福王稱帝的消息告知於黃得功。黃得功一時意動,但他認爲福王尚在南京,不在三鎮手中,一旦福王被江南黨人趁亂挾制,那麼三鎮豈非是做了白工?

馬士英於是提出三鎮在安慶便打出擁立福王稱帝的旗號,大張旗鼓地沿江東下,收取鎮定人心的作用。

黃得功尚在猶疑間的時候,劉良佐、高謙二鎮已經分別從樅陽和黃石磯方向威脅安慶。黃得功手中的勇衛營固然較江北二鎮更爲善戰,但如果硬打一場,勢必會大大減損黃得功手中在家九江之敗後本就十分有限的兵力。

經過審時度勢以後,黃得功決定率軍離開安慶,接受馬士英的提議,前往樅陽與劉良佐、高謙會盟。

馬士英與三鎮聯合,立即在樅陽打出了擁立福藩繼承大統,“北伐中原、掃清幽燕”的口號。但他們“北伐”的真正目標,當然不在“北”,而是在“南”,這樣一支四萬餘人的雜牌軍隊,隨即便號稱二十萬大軍,沿途縱兵焚掠,大掠池州以後,直撲向南京城。

劉澤清、高起潛這一派妄圖擁立遠支宗室的力量,此時正在鎮江方向準備聯合蘇觀生的津遼水師渡江,鄭氏水師則正在進行攔截,尚無人料及三鎮大軍自南京上游撲來。

但此刻的江南並非完全手無寸鐵,浙江巡撫黃鳴俊已經啓用了在籍的原任漕督朱大典訓練浙勇,在江南一帶分駐有大約二萬人的浙勇部隊。

這支武裝雖然尚缺乏騎兵、槍炮,其中骨幹兵力又被此前的何剛、許都等人帶走許多,但經過這段時間來朱大典的整頓訓練,同樣具備相當實力。

於是,南都小朝廷的一場大內戰,終於到達了徹底爆發的時刻……

無論誰勝誰負,都將意味着在短時間內,南都政權將無力干涉順清之間的中原決戰——不過即便沒有發生這場內訌,南都政權的干涉力度,恐怕也會是相當無力的。

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一百一十章 超過清廷的大順諸將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五十四章 賀鎮精騎(一)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八章 熊耳山第九章 高家寨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橋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八章 英雄氣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八章 英雄氣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二十八章 洛陽春光好(五)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十章 李寨主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七章 順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第三十章 洛陽春光好(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明水師出場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歷史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順大總統李過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八章 熊耳山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
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四十八章 伏兵山陽(三)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八十三章 五行旗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九十七章 博洛唱歌洪太死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一百一十章 超過清廷的大順諸將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六十五章 入藏第五十四章 賀鎮精騎(一)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八章 熊耳山第九章 高家寨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三十九章 楊嗣昌的終局(三)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橋第二十六章 李來亨以手握日第八章 英雄氣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八章 英雄氣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三十四章 兩班第二十一章 總結會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二十八章 洛陽春光好(五)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十章 李寨主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七章 順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八十七章 聊城之戰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第三十章 洛陽春光好(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明水師出場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四十三章 青丘的歷史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十四章 郭君鎮的勝利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順大總統李過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秘策(二)第九十七章 聯軍末路(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監國、晉王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八章 熊耳山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