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架構圖

平靜的大殿之內,依舊在迴盪着崇禎的餘音,迴盪在衆人的耳畔,連同周道登在內,都是滿臉的難以相信之色,全都是那麼的意外,誰也沒有想到,皇上不僅答應了,還答應的如此爽快,沒有絲毫的猶豫。

“那個——謝主隆恩——”

周道登有一些錯愕,但還是連忙做出了迴應,但話語卻是磕磕巴巴的,那副吃驚和意外的模樣,就好像不願意相信自己的耳朵所聽到的聲音一般,整個有一種如墜夢幻的感覺。

“好了,關於欽天監和太醫院的事情,今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該談談吏制改革的事宜了。”

不等衆人回過神來,崇禎大手一揮,再次轉移了話題,更是順手從旁邊抽出了一個框架圖,遞給對方的同時,朗聲說道“喏~你們看看這個,行政區劃分好之後,關於地方的職位高低劃分,朕設計的是否合理?有沒有哪裡的構思存在缺陷?”

這一刻,隨着崇禎的兩聲反問作爲結尾,周道登等人已經來不及思考,因爲太醫院和欽天監的改革,心裡爲何會有那種莫名的不好感覺,連忙從冷曉磊的手裡接過架構圖,人手一份,認真地瀏覽了起來。

漸漸地,衆人的心神完全被架構圖的內容給吸引住了,沉浸其中而無法自拔,完全從剛纔的思緒中走出來,不再思考爲何會有那種不妙的預感?

在這個過程中,看着沉侵其中的衆人,崇禎的嘴角微微上揚,勾勒出一抹淡淡的笑意,不忘自顧自地繼續說了下去,講述架構圖的一些內容,以及關於個人的看法。

“恢復行省制度劃分之後,地方衙門的級別劃分省、府、州、縣,四個行政級別,自然而然地,相應的主政官員分別是知省、知府、知州和知縣,在此基礎之上,總督和巡撫也隨之形成定製,分別管理一省和一府的軍事,級別暫定爲正二品和從二品,從此形成定製,每省一總督,每府一巡撫。”

“還有都指揮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全都做出相應的改變,統一定爲從二品的官階,府、州縣的主政官員,也有着相應的提升,知府、知州和知縣定爲正三品、正四品和正五品。”

“同時,都察院也下派官員,到省、府、州一級,分別擔任相應的要職,組織和構建都察院的分院,專門用於監視地方的官員,有沒有貪污受賄,有沒有違法亂紀。”

在這個時候,衆人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理會崇禎說什麼了,完全震撼於架構圖裡面的內容,總督和巡撫形成定製,重新恢復行省制度,以及三司的官員或升或降,等等。

相比於這些,衆人更加震撼於,構架圖裡面的內容所蘊含的理念,所代表的意義,軍政完全剝離開來,官員的官階雖然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權力也遭到了同樣的削弱和分散。

別得不說,就拿總督和巡撫來講,雖然官階很高,比相應的知省和知府高上一級,但卻無權插手地方的政務,只有監察之責。

即便是知省和知府這樣的官員,權力不再像過去那般大的沒邊,幾乎是猶如土皇帝的存在,單單是都察院、戶部、吏部下派的同級官員,以及三司的各個主政官,就可以與其平起平坐,形成掣肘,彼此監督,最大限度地防止。

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知省,還是知府、知州等這樣的官員,再也無法大權獨攬,再也不可能像過去那般,可以隨意地任免一些職位。

而且,崇禎還提出了開會制,每逢重大事件,都要進行相應的商議,只有多數人同意,纔可以實行,即便主政官員一意孤行,行使拍板權,日後出了問題,就必須揹負責任,出了人命,以命抵之。

尤其是,皇上還制定了百姓代表制度,由下而上的監督官員,更加使得官員不敢隨意而爲。

漸漸地,大殿裡的氣氛發生了變化,變得越來越沉重了起來,給人一種近乎於壓抑的沉悶感覺,而在這個時候,周道登率先開口了。

“皇上,老臣贊同這樣做,進行吏制改革。”

說話之間,周道登已經站了起來,來到場中央,先是語氣凝重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對於架構圖裡面的內容看法,進而語氣低沉地說道“可是,皇上,如果這樣做的話,現在就這樣推行,是不是有一些太過冒然了?”

“哦~周閣老,此話怎樣?”崇禎不動如山,沒有絲毫的情緒波動,而是適時地反問了一句,顯得很是有耐心。

“皇上,是這樣的,如果按照這種形式進行吏制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將會增加許多的職位,僅就目前的形勢而言,根據朝廷的情況,就面臨着兩大難題。”

“其一,不說別的,劃分好行政區之後,朝廷將會有二十個行省,單單是正二品的封疆大吏,就一下子多出了二十個。再加上都察院、戶部、吏部等下派的從二品以及以下的官員,總共加在一起,至少也得有數百,接近千人。”

“如果再加上其他新增職位的官員,以及衙役等等,都擁有朝廷的編制,這些都加在一起,這麼多的行省,粗粗算下來,對於大小官員的需求量,何止萬人?”

“其二嘛,自然就是官員相應的薪俸,由於朝廷實行的gāo xīn yǎng lián,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官員的俸祿翻倍,加上原有的官員,單單是薪俸方面,恐怕朝廷就得支付數百萬兩銀子。”

不得不說,周道登的反駁很是漂亮,着眼點抓得很準,說得更是事實,使得原本頭腦發熱的崇禎冷靜了下來,深深地意識到,什麼是歷史的侷限性,想法雖好,卻無法付諸於實際。

僅憑這兩點,就使得崇禎不得不熄滅這種想法,進行這種吏制改革,近乎於大刀闊斧。

畢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要想進行這樣的吏制改革,就必須先解決兩大問題,一是人,二是錢,後者還好辦一些,勒緊褲腰帶,錢也就有了,人就不一樣了,不可能抓一個人就能用。

可以說,按照架構圖那樣做,進行吏制的改革,那將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第八十二章 遙遙跟隨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一百六十三章 務實的帝王第四百八十七章 低聲下氣第一百七十五章 監軍的弊處第一百六十九章 楔一顆釘子第五百九十七章 巨大的商機第二百零零章 沒有後路第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第六百二十三章 接地氣第三百三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四)第三百二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第三百九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六)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雙收第五百六十九章 留有餘地第二百五十五章 訓斥第一百一十一章 宋獻策的折服第三百零二章 要求很簡單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四十四章 洪承疇的預判第三百二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第二百二十七章 誘人的條件第五百八十三章 侵略者與被侵略的最大區別第三百四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四)第五百五十三章 紫衣事件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六十章 喜訊第三百一十章 折中第三百五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三)第三十二章 急流勇退第五百五十四章 隱元隆琦禪師第六百二十七章 罌粟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第一百五十九章 西南的威脅第五十六章 秦良玉的將令第四百五十八章 上帝視角第四百九十四章 帥才?梟雄?第七十二章 西南風起第三百七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九)第六百五十六章 試運營第二十六章 分化瓦解第四百二十八章 提前透露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五百五十章 大明開出的條件第三百三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四)第四十七章 徐光啓獻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悽慘第六百一十七章 一個開場白第二百五十四章 餘波第三百三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九)第三百六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四)第六十五章 絕聲衛第五百五十九章 得罪人的差事第三百一十六章 大明錢莊第一百九十四章 兵出塞外第五百五十三章 紫衣事件第二百五十六章 天上一句,土地上一句第十九章 鐵公雞岳父第三百零八章 最大污點第五百二十六章 遲則生變第五百四十二章 皇太極的不安第二百九十九章 伴君如伴虎第二百三十五章 調查幕後黑手第八十六章 赴約第四百六十六章 郭懷一第四百二十四章 “能屈能伸”的海上馬車伕第三百八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二)第四百七十八章 苛刻的條件第三百九十八章 宗教衝突第二百三十七章 貨幣戰爭(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無形的閹割第四百二十八章 提前透露第八十三章 另一種形式的土改第一百三十章 大搞建設第六百四十章 不好的預感第三百四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七)第四百九十三章 皇權與教權的衝突第二百四十章 貨幣戰爭(五)第六百零八章 兩全其美第二百二十八章 要錢第二百七十三章 按月分值第二百二十八章 要錢第一百八十章 濃郁的尚武氣息第三百八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三)第六十九章 明之滅亡,在其自己第四百九十八章 架空那些首領第一百七十五章 監軍的弊處第二百二十八章 要錢第四百一十八章 又是錢的問題第六十三章 蒼白的安撫第一百九十六章 令人振奮的消息第一百一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四百八十七章 低聲下氣第三百七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第四百零四章 培養新一代的黔國公第三百四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六)第六百一十四章 一種手段第五百九十六章 “大鐵疙瘩”第三百七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三)第三十三章 赤裸裸地綁票打劫
第八十二章 遙遙跟隨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一百六十三章 務實的帝王第四百八十七章 低聲下氣第一百七十五章 監軍的弊處第一百六十九章 楔一顆釘子第五百九十七章 巨大的商機第二百零零章 沒有後路第三百二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第六百二十三章 接地氣第三百三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四)第三百二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第三百九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六)第六百零三章 名利雙收第五百六十九章 留有餘地第二百五十五章 訓斥第一百一十一章 宋獻策的折服第三百零二章 要求很簡單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好的感覺第四十四章 洪承疇的預判第三百二十一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第二百二十七章 誘人的條件第五百八十三章 侵略者與被侵略的最大區別第三百四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四)第五百五十三章 紫衣事件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六十章 喜訊第三百一十章 折中第三百五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三)第三十二章 急流勇退第五百五十四章 隱元隆琦禪師第六百二十七章 罌粟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第一百五十九章 西南的威脅第五十六章 秦良玉的將令第四百五十八章 上帝視角第四百九十四章 帥才?梟雄?第七十二章 西南風起第三百七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九)第六百五十六章 試運營第二十六章 分化瓦解第四百二十八章 提前透露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五百五十章 大明開出的條件第三百三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四)第四十七章 徐光啓獻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悽慘第六百一十七章 一個開場白第二百五十四章 餘波第三百三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九)第三百六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四)第六十五章 絕聲衛第五百五十九章 得罪人的差事第三百一十六章 大明錢莊第一百九十四章 兵出塞外第五百五十三章 紫衣事件第二百五十六章 天上一句,土地上一句第十九章 鐵公雞岳父第三百零八章 最大污點第五百二十六章 遲則生變第五百四十二章 皇太極的不安第二百九十九章 伴君如伴虎第二百三十五章 調查幕後黑手第八十六章 赴約第四百六十六章 郭懷一第四百二十四章 “能屈能伸”的海上馬車伕第三百八十八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二)第四百七十八章 苛刻的條件第三百九十八章 宗教衝突第二百三十七章 貨幣戰爭(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無形的閹割第四百二十八章 提前透露第八十三章 另一種形式的土改第一百三十章 大搞建設第六百四十章 不好的預感第三百四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七)第四百九十三章 皇權與教權的衝突第二百四十章 貨幣戰爭(五)第六百零八章 兩全其美第二百二十八章 要錢第二百七十三章 按月分值第二百二十八章 要錢第一百八十章 濃郁的尚武氣息第三百八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三)第六十九章 明之滅亡,在其自己第四百九十八章 架空那些首領第一百七十五章 監軍的弊處第二百二十八章 要錢第四百一十八章 又是錢的問題第六十三章 蒼白的安撫第一百九十六章 令人振奮的消息第一百一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四百八十七章 低聲下氣第三百七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第四百零四章 培養新一代的黔國公第三百四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六)第六百一十四章 一種手段第五百九十六章 “大鐵疙瘩”第三百七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三)第三十三章 赤裸裸地綁票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