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二年二月初三,第五艦隊的波斯灣派遣艦隊從錫蘭府萬雄海基地出發,浩浩蕩蕩的奔波斯灣而去。三十多艘艦船的龐大艦隊出現在西印度洋,在這個地區出現這種規模的艦隊絕對震撼人心。歷史上除了三寶太監鄭和的艦隊之外,應該沒有這種規模的艦隊訪問過此地了,因此,也可以說:他們是沿着鄭和的足跡在前進!
如果與鄭和的艦隊相比,派遣艦隊的規模還是太小了。鄭和第一次出海時的艦隊就有大型艦船兩百多艘,人員兩萬七千多人。鄭和下西洋一共七次,後來的規模更大。
從錫蘭府到波斯灣的海路接近一萬里(約八千里,4000公里),大型艦隊的出行航速就要慢,只能用平均15節的航速,這樣算下來最快也需要六天的時間才能到達。
大明的軍事力量進入中東地區有兩個目的,那就是獲取石油和對抗西方。既然以西方勢力爲假想敵,那就要看一看目前西方勢力在中東的影響有多大了。
中東地區與歐洲毗鄰,無論海路(地中海)還是陸路距離都不是很遠,因此,自古以來歐洲人與中東的聯繫就非常多,這種聯繫也包括他們之間的戰爭。歐洲人對於中東的瞭解很徹底,與此相比,歐洲人現在對於大明幾乎是一無所知。就算是有一本馬可波羅遊記的書,他們也是將信將疑的。
在大明這個時代,中東地區的各個國家都少不了歐洲人。但是歐洲人在中東地區的存在與歐洲人通過大航海到達的其他地區是有本質的不同的。例如美洲、亞洲的南洋地區、印度地區。
比如美洲,歐洲人到達美洲的目的就是殖民、獲取那裡的財富。比起遙遠的海外,歐洲人到達中東要方便的多,但是此時的中東卻不是歐洲人殖民的重點。這是爲什麼呢?
頭一個原因是這裡太荒涼了,綠洲是有的,但更多的是沙漠和戈壁灘,而這裡擁有的石油財富還沒有體現出它的價值,人們還不知道那黑乎乎的東西有何用途?
另一個原因是,這一地區有埃及、奧斯陸帝國(土耳其)、巴比倫(伊拉克)、波斯(伊朗),在歐洲工業革命之前,這些國家的國力與歐洲差不多,沒有一個是好欺負的,兩百年後這裡出現的奧匈帝國更是世界級的強國。殖民統治靠的是拳頭硬,歐洲人到了中東地區,誰的拳頭硬還真不好說。
出於同樣的拳頭理論,這個時代的南亞已經被殖民者瓜分完畢,但是對於印度本土這塊殖民者眼中的肥肉,他們還不敢冒然下手,那就是以他們的當前的軍事力量,現在還不敢深入具有古老文明的印度內陸。
因此,這個時代的殖民者還沒有盯上中東地區,大明的軍事力量是捷足先登,搶先進入。可以預計,特遣艦隊在波斯灣是不會遇到西方的軍事力量的。第五艦隊只要不惹怒本地的幾個大國,是可以和平的進入這一地區,佔據一些沒人要的不毛之地。這純屬於先知先覺的便利和優勢。等到西方人明白過來的時候,大明的軍事存在已經形成,想要重新瓜分利益就要看大明的眼色了。
二月初九,特遣艦隊到達了波斯灣的入口處——霍爾木茲海峽。海峽的南岸是個突出的尖角,像一把利劍刺入大海深處,使得此處的海峽極其狹窄。艦隊就在這個尖角上靠岸,這裡就是預定的海軍基地,用於控制波斯灣海域的大門。
這完全得益於現在的人們沒有海權的概念,否則這麼重要的地方怎麼會沒有海軍基地?
這個地方在
現代屬於阿曼蘇丹國,是阿曼的一塊飛地,被阿聯酋隔斷,此地距離著名的迪拜(屬於阿聯酋)只有幾十裡。艦隊到來時此地乃是不毛之地,一個人影都看不到。
阿曼也是一個古老的國家,以農耕爲主,但是他的核心地帶在距離這裡很遠的南部,大約有一千多裡,目前此地應該是無主之地。按這個時代的慣例,大明佔據了,升起國旗就可以宣告這裡是大明的國土。
這裡的地形是這一地區少有的山地,陡峭處也是石峰林立,據說最高處有海拔3000多米,沿海拔起三千多米,其山峰相對的高度也不低了,周圍大部分還是比較平緩的山地。
對於特遣艦隊來說,山地的地貌是求之不得的。第一:有山就有水,特別是臨海的山地是不缺少雨水的,其原理就是高海拔氣溫低,溼潤的空氣容易形成雨水。水源在中東地區可是太珍貴了,在現代,大家都知道,中東的水比油貴!第二,山地便於防禦,這個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
但是此地沒有石油,想開採石油還要另尋其他地點。
朱萬化的原計劃是讓他們尋找一兩個地點來完成對波斯灣的控制,那是因爲朱萬化沒有到實地考察,不能準確的判斷實地的情況,現在有這一個基地就足夠了。這裡三面臨海,海峽在此拐了一個直角的彎,海峽的寬度只有兩百里,就像是波斯灣的大門。
部隊登陸之後,首先要勘察地形,選擇合適的防守地勢,劃定佔領區,設置防線崗哨,此地被定名爲“霍城”,是取霍爾木茲海峽的字頭。
建碼頭、營房、倉庫等需要木材、磚石、水泥、鋼筋,因此就要建水泥窯、磚窯、這些設備和工匠都帶來了。有山有水就有樹林,因此木材也不缺。
就這樣,特遣艦隊在新命名的霍城展開了基本建設。建好這個基地,就等於控制了波斯灣,下一步就是尋找石油了。他們是受到朱萬化的指示,領先於全世界,搶先到這裡尋找石油的,這先知先覺的行動讓他們可以從容的尋找、佔領、開發,到其他國家明白過來的時候,中東的主要石油礦就都在中國的控制之下了。當然了,前提是有強大的海軍。
石油是便利的燃料,現在臺灣又製造出了內燃機。內燃機是更方便的動力,與蒸汽機比,它甩掉了笨重的鍋爐,在現代,最小的內燃機動力機械裝置可以用一個手指提起來!那是多麼輕便!在波斯灣,守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石油,內燃機就成了主要的動力,爲此,就要有就地生產汽油、煤油、柴油的能力,避免遠途往返運輸。
特遣艦隊就帶來了煉油的簡易設備,安裝起來就可以生產汽油、柴油等產品。
現代人都知道,煉油廠是多麼大,多麼的複雜,把石油變成汽油、柴油能那麼輕易的就辦到嗎?
這就要懂得煉製石油的原理了,煉製石油是純技術問題,說多了很枯燥無味,但是不說這個原理又不能解釋他們用如此簡單的設備,在大明的時代就能生產汽油?這是兩難,筆者試圖用最簡潔的文字告訴讀者,他們確實練出了汽油,並且設備特別的簡陋。
煉製石油的第一步是對原油的提純。油礦中採來的原油中含有雜質,那就是水和鹽類,鹽類是溶於水的。因此提純的方法是把原油放在大容器中,加水攪拌形成了油水的乳化液,水溶解了鹽類。然後是細小的水滴聚集成大的水滴,水的比重大於油,水滴就向下沉澱,油和水分離就完成了提純。
爲
了加速水滴的凝聚,在容器的兩端加直流高壓電場,高壓力、小電流,使得帶電子的水滴快速靠攏形成大水滴,加速沉澱。由於耗電量不大,只要選用好的絕緣材料,用小電機供電即可。
把提純之後的原油煉製爲汽油、柴油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純物理方法,一種是化學裂變方法。現代煉油使用化學方法,或者先物理煉製再化學煉製。化學方法可以得到高品質的汽油。
化工是一個大產業,需要化學科學支撐,明代不具備這些科學理論知識,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就只能採用物理煉油的方法了。
原油是汽油、柴油等成分的混合物,各種成分沸點不同,他們的沸點在攝氏350度到420度之間。
其分離的方法與製造蒸餾水是完全相同的,製造蒸餾酒也是這個原理。在容器中加熱原油到攝氏350度,汽油就蒸發了,收集汽油蒸汽到冷凝器中冷卻的液體就是汽油。
但是此汽油不是現代的汽油,可以叫做“原汽油”,它的品質要低的多。
再次加熱,提高原油溫度,煤油就開始蒸發了,引導到另一個冷凝器中,就得到了煤油。同理,再提高溫度就是輕柴油,最後是重柴油,剩下的渣滓就可以當做瀝青處理掉了。
這種辦法出油率底,油類的品質差。但是總能得到汽油、煤油、輕柴油、重柴油等四五種產品。
煉油的辦法說完了,它需要的設備只是比酒作坊蒸餾酒的設備複雜一點點,別說聯省的工業水平,大明的工匠們用心做,也完全可以做到。
剛纔所說的是常壓蒸餾法,爲了降低對原油的加熱溫度,節約能耗,提高效率,還可以用密封容器,用抽氣機減壓,稱爲低壓蒸餾法,技術難度並不高,效果卻好得多。
其實石油不止是燃料,它更是非常珍貴的化工原料,現代的煉油廠之所以那麼複雜就是在想方設法地利用其中的每一種成分。除了汽油、柴油等油品,衆多的化工產品都需要石油產品的原料,例如洗滌劑這一大類就有幾百種產品,塑料類、化纖類等等等等,產品太多了,數不勝數。
在現代的石油廠裡我們還能看到一種高高的鐵煙筒,至少一百米以上的高度,煙筒口部在日夜不停的燃燒,夜間可以照亮幾十裡。這個煙筒俗稱“大蜡”,是很形象的名字。大蜡燒掉的就是我們的技術尚不能利用的化學成分,像剛纔說的洗滌劑、塑料、化纖等原料,在早期的煉油工業中也是被引入那一根大蜡中燒掉的,或者混在渣滓(瀝青)之中,化學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利用這些成分,變爲了財富,那一根大蜡燒掉的就少了一些。隨着科技的發展,如果這些燒掉的某一種成分又可以利用起來,那就又是一個大產業!科學技術是無窮無盡的!
這樣看起來,朱萬化麾下的石油工業就更加的粗放了。所以朱萬化有一個規劃,等煉油廠在臺灣建起來了,出了產品。到那時,就要以煉油廠爲基地,建立化工研究院、化工學院,發展化學科學技術,它每前進一步就會給社會帶來更多的產品,更多的財富。
什麼是發展科技的動力?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着的財富,是白花花的銀子!說的冠冕堂皇一點是發展經濟,造福人類!但實質上還是利益驅動。
朱萬化相信,有煉油廠擺在那裡,中國的化工科學會突飛猛進,這就不需要朱萬化這種先知先覺人物的引導了。
--- 第508章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