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

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

不過,朱祁鎮選擇劉定之,卻是爲于謙做替手。

于謙擔任順天知府已經數年了。也做了不少功績。朱祁鎮不可能一直讓于謙在順天知府任上。盧溝河治水之後,朱祁鎮已經準備順便展開對整個河北水系的整頓。

這自然要有一個人來承擔。

或許有別合適,但是朱祁鎮卻信任於謙。

更重要,他想將北直隸變成河北省。

說實話,朱祁鎮有些不可理解,爲什麼隸屬於中央的六部,還直接掌管地方府縣?承擔了北直隸布政使的職能。

不僅僅是北直隸,南直隸也是如此。

朱祁鎮覺得這並非合理。

畢竟而今的大明地圖,朱祁鎮還是習慣後世的省界劃分。不過,朱祁鎮早已明白祖制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再沒有絕對權威之前,最好順勢而爲。

此事先按下不提。

朱祁鎮剛剛送走于謙,王振就來稟報,道:“陛下,襄王已經進宮了,就在慈寧宮中。”

朱祁鎮手輕輕一頓,說道:“走,去見見襄王叔。”

就在朱祁鎮要去見襄王叔的時候。太皇太后已經與襄王抱頭痛哭了。

現代人是不可能理解古人的離別。

古人說生離死別,並非是並列,而是互文,因爲很多時候,生離就是死別。

太皇太后當初送襄王之國的時候,心中未必沒有想過,從此再也見不到這個兒子了,而今她的身體一日虛弱過一日。她知道,她的時間不多了。

簡直要數着天過日子了。

此刻見到幼子。如何能按捺住心中的激動,母子兩人失聲痛哭。好一陣子才收聲。

太皇太后穩定了心中的情緒,說道:“關於麓川的事情,你到底是怎麼想?你只管說,我在皇帝面前還有幾分面子,你如果不肯的話。我就是拼了這一條老命,也給你攔下來。”

襄王聽了,眼睛之中有淚花閃過,說道:“母后,孩兒如果能留在京師,陪伴母后,這天下孩兒哪裡都不想去,但是孩兒知道,這決計不能的,如此一來,天下之間,去何地不是去?不管在長沙,還是在襄陽,不過是一個大牢籠而已。”

“母后,你是瞭解孩兒的,孩兒不甘心。”

太皇太后聽了心中一嘆。

其實太皇太后對三個孩子之中,最看重宣宗,因爲宣宗是長子,但是最愛惜的卻是襄王,不僅僅因爲襄王是幼子,也是因爲襄王是在她身邊長大的。

而宣宗卻是在太宗皇帝膝下長大的。

這一分母子之間的隔閡,雖然不能阻擋母子天性,越王又是病秧子。不可能承受重擔。而宣宗繼承了皇位,天下都是他的,所以對襄王更是多了幾分憐惜。

不過,太皇太后是知道輕重的,即便再愛襄王,也決計不會亂了章法,襄王想留在京師,是決計不可能的事情。

但太皇太后也明白,襄王是真不甘心。

襄王如果如一些藩王,醉生夢死,倒也罷了。但是襄王卻不是如此,他是相當有能力。

也正是因爲有能力,朱祁鎮才選中了襄王。

對於胸無大志的人,在地方醉生夢死,倒也不錯。但是但凡有能力的,又如何能忍受這種折磨。

太皇太后說道:“你可想清楚了?你既然有此心,娘就幫你一把。讓你達成所願,只是雲南瘴氣,麓川又是兵危戰急之地。此一去,說不得就------”

襄王說道:“孩兒明白,孩兒既然決定了,就不後悔。”

“好。”太皇太后說道:“這就在皇帝面前賣一下老臉,讓你去雲南督軍,只是到了雲南,虛聽保定侯的。不可擅自做決定。”

襄王聽了,心中大喜,說道:“孩兒明白。”

他此刻去雲南領兵,即便他不能插手軍中事務,但是在地位上,也會是第一人。進攻麓川之功,他定然能分上一筆。

同時也能在南征大軍之中,挑選精兵強將。將來挑選出他的三護衛。

有軍功之王爺,與沒有軍功的王爺,是兩樣的。

說曹操,曹操到。

太皇太后剛剛說朱祁鎮,朱祁鎮這就到了。

朱祁鎮一進來,先給太皇太后行禮,襄王也向朱祁鎮行禮,隨即朱祁鎮再向襄王行禮。

襄王向朱祁鎮行禮,乃是君臣之禮,而朱祁鎮向襄王行禮,卻是叔侄之禮。

這也是太祖皇帝留下的禮法,親王見皇帝,先敘國禮,任何再行家人禮。

太皇太后說道:“皇帝來的正好,你王叔願意鎮守麓川。只是麓川之地,孤懸南方,我擔心他不適應,想讓他提前去軍中,以親王之尊總領雲南兵馬,你放心,不過是擔個虛名而已。”

朱祁鎮聽了,心中微微猶豫。

這與襄王鎮守麓川不一樣。

鎮守麓川,朱祁鎮最多給襄王留下幾萬兵馬,然後讓各地土司隸屬於襄王,背後有云南的支撐,襄王守有餘而攻不足,攻緬甸大抵還能得到土司的支持。

但是反攻雲南,真當沐家都是傻子。

只是如果讓襄王擔任南征大軍卻不一樣了。

雲南本來就有不少軍隊,再加上援軍有十五萬之多。算算雲南的總兵力,在二十萬以上,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雖然說襄王在雲南不過掛名的。

但是掛名也是名,襄王未必不能將這種名聲,變成實質。畢竟北京對雲南,實在是鞭長莫及。

這樣做,是要承擔風險的。

太皇太后見朱祁鎮猶豫了,說道:“既然你不肯,那麼就不要襄王去麓川了。以你的想法,襄王此早要獨立領兵的。你今日容不得他在雲南領兵,將來就能容他在麓川建立基業?”

朱祁鎮聽了,明知道太皇太后有以進爲退的想法。但是朱祁鎮卻也知道,太皇太后所說的對。

襄王在麓川立基,有大明在背後支持,如果襄王一脈數代都是明君的話,很可能在百年之後,襄國的國都,就不在麓川了,而是在仰光。

朱祁鎮如果容不下將來的襄國,與其將來再大大出手,而今就不要讓襄王去麓川。

但是朱祁鎮心中暗道:“大明兵力,都是九邊,京營。這數十萬大軍根本沒有動,而在雲南領兵的,孟瑛,沐昂等人,也都是功勳世家,只要朕平心待之,決計不會倒向襄王。如果朕有這麼大的優勢,還被襄王打敗,那就乾脆讓路吧。”

“而且雲南畢竟不是河北,沐家在雲南歷代鎮守,與藩王有什麼區別嗎?不,區別在於沐家在雲南的權力,比尋常藩王的權力更大,但是沐家到了最後都沒有反叛大明。”

“固然有沐家對北京忠心耿耿,但是也有云南實在支撐不起大軍。需要中央支持,只需派一員良將鎮守貴州,雲南即便有三十萬大軍,也不戰自潰。因爲無糧。”

朱祁鎮說道:“娘娘說的是,這一件事情朕準了,只是這件事情,朕即便準了,恐怕朝廷上卻不容易過去。”

太皇太后聽了,終於明白朱祁鎮的心思。

這也是張忠當初的計策。

張忠很明白,以皇帝的權威,還不足以在朝廷之上強行推行這個政策。甚至可以說大明國策的轉向。

除非朱祁鎮將朝廷六部內閣全部換一遍。

但是有一個人能做到,那就是太皇太后的。

太皇太后沉吟片刻,說道:“這是張忠那孩子的辦法吧,是一個聰明孩子,實在可惜了,本宮準了。”

朱祁鎮微微一笑,說道:“娘娘多留王叔幾日吧,過幾日,王叔就要快馬加鞭去雲南了。”

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
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