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

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

朱祁鎮也知道錢皇后是什麼想法。

祖宗有能力,但是下一帶未必有能力了。

就好像是滕國公孟家,孟瑛一去,就山河日下了,顯然滕國公倒不是說無能,但是顯然震懾不住滕國公派系內外,不過數年之間,滕國公一派就已經被瓜分殆盡了。

而現任滕國公不過是一個閒職而已。

這樣的情況,並非滕國公一個人。是很有普遍性的。

而且正是因爲這樣的人,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才越發想有盤外招來保住自己的權位,與政治版圖,自然想到了與皇室聯姻。

朱祁鎮雖然不願意,但也知道,與這些人聯姻,女兒一輩子平安富貴倒是有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

朱祁鎮身爲皇帝難道不能讓女兒平安富貴?

滿心不願意,又找不到更好的選擇,只好嘆息一聲,說道:“你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當夜,朱祁鎮在坤寧宮留宿。

只是後宮的事情,不過是朱祁鎮大事之餘的一個點綴而已。

將四子分封之事敲定之後,又與禮部戶部商議一下禮儀經費什麼的,約定選一個良辰吉日,就送幾個兒子一併出京。

此一去,很可能一輩子就不能回來了。

朱祁鎮心中不是沒有唏噓,但是他很快收斂心神,將事情轉到了眼前之事。

這一日,有十幾個翰林庶吉士站在朱祁鎮面前。

朱祁鎮一一看過,這都是這兩屆進士的佼佼者。

有彭教,羅璟,李東陽,焦芳,羅倫,程敏政,陸簡,商良臣等等。、

這裡面有堅決支持朱祁鎮新法的,如李東陽,程敏政,商良臣。李東陽與程敏政就不用說了,商良臣乃是 商輅之子。

除卻這三個人之外,也有堅持反對的,如羅倫,都是理學忠實信徒,也是聽過吳與弼講學的,最激烈的反對者之一。

當然了,大部分人都不會輕易表明自己的態度。

朱祁鎮之所以支持的反對的都選。其實也是爲了更好的瞭解情況。

其實很多,在朱祁鎮壓力之下,還敢堅持反對意見的人,大部分人的品行反而不壞。朱祁鎮也不怕他們弄虛做假。

朱祁鎮始終相信,比起而今勉勉強強,漏洞百出的賦稅體系,一條鞭法,或許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卻是最現實的選擇。

只有讓下面人看看現實,纔會讓很多人放棄反對。

而且一條鞭法,也不是完美無缺。

畢竟朱祁鎮的一條鞭法與張居正的一條鞭法,還是不一樣的,一樣的不過是財政思想,一樣的主體思想,不同的人來寫,就能寫出不同的文章。

而今也是如此,張居正是對大明各地巡撫變革的一種總結,而朱祁鎮卻從上向下的推行,出發點不一樣,具體章程也會有所差異。

朱祁鎮說道:“你們都是大明的人才,將來大明如何就要看你們了,此去地方,一條鞭法可行不可行,如果不可行,當如何才能減輕百姓負擔。總要有一個說法的。”

“說一件事情不可行,是很容易的,但天下百姓水深火熱之中,朕並不想聽你們來說,什麼不行,而想聽你們說什麼可行。”

朱祁鎮的目光最後落在羅倫身上。

羅倫臉色不變,似乎不知道朱祁鎮暗點的就是他。而是與衆人一併說道:“臣等知道。”

朱祁鎮說道:“懷恩。”

懷恩立即出列,身後有十幾個小太監,每一個小太監捧着一個木盤,木盤之上有一個印章。並不大,看上去卻是銀質。

朱祁鎮一揮手。這些小太監將木盤捧到了十幾個庶吉士之前。

這些人一一拿起來。卻見下面有篆文八個字:“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朱祁鎮說道:“這些個印章,能讓你們的奏疏越過通政司直入大內,有什麼可以直接上奏,不要辜負了朝野上下的期望。”

十幾個庶吉士一併行禮說道:“是。”

朱祁鎮一揮手,讓他們下去了。看着他們出去之後,朱祁鎮心中暗道:“未來的大明首輔,估計就要從這些人之中產生了。”

不過,朱祁鎮隨即輕輕一笑,暗道:“大體是要留給兒子用了。”

朱祁鎮隨即要處理眼前的奏疏了。

天下從來不是無事。

而在朝廷內外動盪的時候,每一件事情就更顯得特別了。

今年看年景,沒有什麼水旱之災,當然了,僅僅能看見眼前。今後會有什麼事情鬼才知道。但是依然有一件事情,讓朱祁鎮非常煩心。

正統三十二年,三月,遼東廣寧地震,四月宣府地震。

京城一度傳出京城要有大地震的傳聞,搞得人心惶惶的。朱祁鎮雖然各種闢謠。但是他心中也是有些擔心的。

在他看來,廣寧與宣府都是在一個地震帶上,很可能波及到北京。

他傳了風水師詢問一二。

各種專業術語,讓朱祁鎮也未必明白。

但是他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北京這個城市的選址,決計不是亂選的,即便有大地震,損失也不會大的。

這些風水之術,雖然神神叨叨的,但並非沒有道理的。

畢竟在他印象之中,北京並沒有什麼大地震。

只是,地震是地震,但是出現這變法之餘,就不單單是地震了,被人引申爲天象示警,大明根基不穩等等解讀。

這種輿論風潮,讓朱祁鎮不得不多花心思應對。

這十幾個進士出去之後,自然各有各的去處。

可以說能列位其間的庶吉士,不是前三甲出身,都是各有後臺。

李東陽卻見了劉定之。

李東陽的科名雖然不是前三甲,但也是二甲第一。也就是天下第四名,這名次說明,他比前三甲不差多少,或許差的就是一點點運氣。

劉定之曾經當過大興知縣,當時李東陽都是有名的神童,甚至一度傳到了朱祁鎮的耳朵之中。歷史上李東陽很受英宗待見,英宗還抱過李東陽的,似乎中國從古到今都有神童情節。

但是而今的朱祁鎮卻沒有這個想法。

他不過嘉獎一二,就沒有了。

他這個有忙不完的事情,哪裡有心思去管什麼神童不神童的。

不過他的嘉獎乃是劉定之送到李東陽府上的,這一分香火情也算是結下來了。

當然了,這一點淺薄的交情,如果沒有劉定之而今身居高位,李東陽二甲第一,根本不可能繼續下去。

或者說,當年那一段香火情,不過是一個引子而已。

真正讓他們走在一起的,其實是而今的政治地位與政見相合。

文淵閣值房之中,劉定之說道:“你去的地方,已經定下來的,是福建寧化縣。”

李東陽聽了,微微皺眉說道:“汀州府寧化縣?”

劉定之說道:“你是我的人,有人陰你一把也很正常,這地方可是一個苦地方,要不我給你換換?”

汀州府寧化縣可真是窮山溝之中,在福建與江西交接附近,武夷山中,與當初鄧茂七起事的地方並不遠。

山險民刁。可不是一個好地方。

將一條鞭法的試點放在這裡,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其中針對的意思很明顯。

“不用,不如此,如何顯露吾輩身手?”李東陽說道。

劉定之點點頭說道:“好,你有這個想法,我就放心了,去了之後,放手去做,有事的我給你兜着。”

果然劉定之剛剛那一句話,其實就是試探李東陽的。

劉定之深刻的明白,朱祁鎮選拔大臣的標準,就是從府縣之中選拔上來的。越是艱難的地方,越能出頭,才能被皇帝看在眼中。

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八十章 經筵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二十章 真相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章 外戚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
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八十章 經筵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二十章 真相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章 外戚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