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

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

朱祁鎮說到這分上了,楊士奇自然不能不答應留下來,只是他也知道,這一留下來,估計這一輩子,未必能回到故鄉了。

躬身說道:“陛下恩重,老臣豈能辜負陛下之恩,只是臣宦遊數十年,不知道多少年沒有回到家鄉了。”

“臣乞陛下開恩,讓老臣回鄉掃墓,畢竟這一次回去之後,不知道有沒有下一次了。”

朱祁鎮自然沒有不許,說道:“此事乃人之常情,朕豈敢不許,先生回鄉,朕給假三個月,還請先生早去早回。天下大事一刻也離不開先生。”

楊士奇這個時候選擇回鄉,其實也是想避一避皇帝鋒芒。

小皇帝一上來,就做了這麼多事情。楊士奇一來不願意與皇帝硬頂,二來也想讓小皇帝知道世間有太多的事情,都不是太容易做的。

同樣給假的,也有楊榮,楊溥這些老臣。都可以請假回鄉,只是只能輪番回鄉,內閣畢竟不能缺人。

好容易安撫了楊士奇。

朱祁鎮不由感嘆道:果然是皇帝要做不得快意事。

利益權衡之下,朱祁鎮不得不做出與太皇太后一樣決策。

那就是維持穩定。保持現有的政治格局,不要改變。

所以在大本堂之間事情上,這種皇帝特別明顯的傾向性,還是不要有了。

果然是穩定壓倒一切。

自從商鞅變法之後,一統天下的王朝在變法上鮮少有成功的案例。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爲國家越大,維持穩定的需要就越大。

保守穩定,是每一個統治者必須想的事情。

故而,朱祁鎮向楊士奇妥協。

第二日,聖旨就是英國公張輔,吏部尚書王直共同提舉大本堂。並教授宗室以及功勳之後。

再加上各級大臣子弟蔭官,也可以加入大本堂。

張輔對這個命令,欣然領命,從表面之上看不出什麼來,似乎張輔在此之前,已經預料到會有這樣一個結果了。

如此一來,將來大本堂之中的情況,就複雜多了。

不過,好歹朱祁鎮也多了一批人手。

之前大明最高學府乃是國子監,國子監出來的監生,有做官的資格,大本堂規格之上,要在國子監之上。

這些大本堂出來的弟子,自然也有做官的資格。

“這樣也好。官場之中,多不一樣的人總是好的。”朱祁鎮只能自己安慰自己了。

這雖然是自我安慰,但是並非沒有道理。

大明文官集團之盛,不,應該是中國古代文官集團的興盛,與科舉制度有着非常緊密的關係。

通過科舉上來的文官,以同師,同學。同科,天然凝聚在一起。

這纔有現在,朱祁鎮也不敢輕易撼動的文官集團。

但是大本堂出來的雖然都是蔭官,如果教育好了,也是一把刀子。

不過,這一把刀子而今還不能用。

大本堂與武學兩件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

修建大本堂的責任就落在阮安身上。

阮安立即去請示朱祁鎮。

朱祁鎮大開京師地圖,看着周圍,一時間居然找不到一處空地。

這也是自然的。

朱祁鎮對大本堂很看重,自然想將大本堂聚集皇宮近一些。

但是皇宮作爲北京城的中心,周圍哪裡有什麼空地方,不是官衙,就是勳貴的宅院,還有一些寺院。

如果說在城牆根下面,還有空地方。

那麼在北京皇城腳下,那是一塊空地方就沒有了。

不過,倒不是沒有空地地方?那裡有,那就是宮中有。

北京城中有皇城,皇城之中,纔是紫禁城。

紫禁城僅僅站皇城之中一部分,皇城之中,有很多空地,比如說,皇帝召見孟瑛的團城,在南海子旁邊的試驗田,北海,中南海,南海,都在皇城之中。

太祖皇帝的遺訓,大明皇家不營造別宮。這一點歷代大明皇帝都是執行無物,即便正德皇帝的豹房,嘉靖皇帝的西苑,以及南內,北苑,萬壽山都是皇城之中。

如此就能看出明清皇帝才差別。

明代皇帝再荒唐,也僅僅是在自己院子裡面翻新蓋房子,出去南京北京之外,再也沒有行宮。

而清代三山五園,避暑山莊,固然是天下園林的瑰寶。但是從奢侈上來說,超出了明代皇帝好幾個級別。

這個時代,大明剛剛遷都北京二三十年,北京城還沒有完工,皇城之中還有大片的地方,都處於荒蕪狀態。

否則朱祁鎮也不可能開出大片試驗田來。

但是也不是什麼東西都沒有的。

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立的,可以說北京城比之元大都要北遷了不少。但是即便如此,皇城之中還有不少元代的宮殿。

宣宗皇帝在世的時候,修繕了一些。

但是還有一些處於未修繕的地方。

朱祁鎮忽然點在輿圖上一點,說道:“這裡似乎有一個園子,卻不知道什麼什麼園子?”

朱祁鎮首先選這個地方,並非這裡有什麼建築,因爲這裡合適。

首先,雖然皇城將紫禁城包裹在裡面,但是紫禁城並不是在皇城正中央,而是偏東一些。

三海,這三個彼此相連的湖泊將皇城分成兩部分。

皇城有四座城門,就是天安,地安,西安,東安,因爲紫禁城在宮城東邊,而天安,地安又是以紫禁城爲中軸線的。

這樣一來,皇城東邊建築物比較密集。還有官衙比較多。

朱祁鎮覺得,這裡不大適合這些學生出沒。

但是這個地方,就不一樣了。

這裡地方,就在皇城西南角西安門內側。

距離皇宮比較遠,即便是有些操練,也傳不到這裡來。

阮安見狀,說道:“這裡是兔團,乃是前朝宮殿。臣當時也勘察過了,這是金人修中都的時候,將前宋東京城都搬過來了。幾乎是按照東京開封府的樣子,一比一打造了中都。”

朱祁鎮卻不知道,這裡還有這樣的事情,說道:“這是當時留下來的。”

阮安說道:“這就是宋徽宗在開封府收集天下奇石,所營造的艮丘。遷到金中都的位置。甚至還有一則趣事。”

“奴婢檢查這才宋人遺留的物件,上面有一個工匠,名叫燕用。很多東西都是督造的,上面刻有名字。”

“皇爺,你想啊,燕用,燕用,豈不是北京所用?”

朱祁鎮一時間性質有些懶散了。

靖康之變,對朱祁鎮來說,似乎是很遙遠的事情了,此刻卻見到當時的東西,一時間有些唏噓。

宋徽宗惹得天下騷動,收刮東南,弄出來的園子,還不是被金人所用,只是金人轉瞬之間,爲蒙古人所滅。

此刻這紫禁城雖然是大明宮殿,但是二百年後,大抵就又爲清人所有。

真是世事無常。

宋徽宗決計想不到,他精心打造的園子,會爲燕用。

朱祁鎮心中一陣感嘆。但阮安見朱祁鎮臉色不是多好,一時間大氣也不敢出一下。朱祁鎮回過神來,只覺得肩膀上的擔子,一下子沉重了許多。看阮安的樣子,說道:“兔園情況如何?”

阮安說道:“多有打掃,只是這裡少有人去,很多房子都不能用了,皇爺要用的好,非要好好整頓一番不可。”

朱祁鎮說道:“好。這大本堂就建在這裡吧,不過除卻學生的課堂之外,其他園林保持宋元原貌,不要多做修改。照舊便是了。”

朱祁鎮對此地就有十分感嘆了,心中存心要讓所有在此上學的人,都明白,國破家亡,是一種怎麼樣的下場。

阮安立即說道:“是。”

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十五章 禮樂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七章 議政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三章 石炭
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十五章 禮樂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七章 議政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三章 石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