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

第一百四十九章黃河大工

于謙從錢塘開始北上。一時間主持黃河大工總工程師尚且缺位。

但是整個北方都因爲黃河大工而動起來了。

直隸還好,受災的不過是大名一府。山東與河南的賑災都要了戶部半條小命了。

這也是爲什麼周忱要第一筆修河款,要內庫出的原因,因爲賑災款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河南山東一帶的衛所軍也都動員起來。

在於謙來到之前,已經看見了各方官員都聚集起來。

于謙根本沒有到北京,而是先到了黃河八柳村決口處。

工部尚書王永和,河南巡撫趙新,山東巡撫張驥,已經後面大量的知府同知,乃至與知縣大大小小的官員有幾十個之多。

于謙對此並不陌生。

于謙擔任了河南巡撫,對黃河的熟悉,並不比趙新差,此刻站在缺口之上,只覺得天地之威,一至於斯。

黃河水在於謙面前變成兩股,一股向北,佔據了水流的十之七八,滾滾向東北方向而去。而在另外的支流,卻是繼續在舊河之中向東而流。水流很是稀少,如果放在十幾裡寬的黃河河道中看,就好像是乾涸一般,甚至在很多地方,兩岸百姓,是可以涉渡的。

于謙看着腳下的決口,對趙新說道:“沒有試過堵口嗎?”

趙新說道:“秉大人,已經試過了,只是根本不行,不管投下多少,都會被推走。而今之計,只能都冬季在堵住缺口了。”

于謙說道:“衛輝百姓受災人數多少?”

趙新說道:“衛輝百姓幾乎人人受災,已經撥了二十萬賑災糧,但也支撐不了多久。”

于謙說道:“山東情況如何?”

張驥看着趙新冷笑,一聲說道:“山東百倍於河南,半個山東已經成爲澤國,浮屍百里,都是趙大人所賜。”

山東巡撫張驥也算是老臣了。此刻卻按捺不住怒意。

對他來說,簡直是無妄之災。幾乎一夜之間,洪水直衝濟南城下,如果不是濟南城高池深,說不得,濟南就要與張秋一個下場了。

且不說,趙新給山東帶來的麻煩。他很可能因爲賑災不利,而斷送仕途,單單是這水災差一點威脅到他的性命。

張驥都不會給趙新一個好臉色。

于謙說道:“具體人數有多少?”

張驥說道:“一時間料理不清楚,但是而今東昌,濟南,兗州府流民遍佈,老弱婦孺,衣衫襤褸,沿街乞討,每日城外亂墳崗都多出不少新鬼,至於亡命之徒,鋌而走險,更是數不勝數了。”

“山東府庫已經動用,真是恐怕------”

張驥一時間說不出話來。

于謙也明白張驥的話,其實有時候水火之災,殺人不過一瞬間而已,如果當時就死了,反而沒有多少事情了。

真正苦的是當時沒有死的人。

想想就知道,黃河在山東大地上滾過,不知道多少良田被衝成河道,更不要說黃河泥沙含量太多。僅僅是衝過去,就會留下一尺厚的泥沙,將地面給掩蓋了。

就成爲了不能種植的沙地。

河南蘭考的沙漠,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山東小半個省今年的收成就不用想了。

百姓沒有吃的,只能逃荒乞討了。

幾天之內,幾十萬人的流民潮,且不說對大明政權的威脅,單單說其中的罪惡之處,就有數不盡,說不清的地方。

于謙久在地方,豈能不明白這一點。

而今黃河之患雖重,但是最的隱患,卻是人心之患。

所以,黃河決口可以暫緩整治,但是人心決口,卻要最快時間給堵上,沒有約束的人心,與野獸沒有太大的區別。

于謙說道:“我可以代直隸省許諾,先調三十萬兩銀子來,只是山東,與河南府庫有多少銀兩,你們要報出一個數來。”

趙新說道:“府庫之中,倒是有百萬兩,但是其中一半是修河款,剩下的也都得了戶部文書,劃爲修河款之中。”

于謙說道:“你的意思我知道了,此事挖擔着,立即調集各地府庫銀兩,開倉賑濟,另百姓歸爲原籍。”

“我要以工待賑。”

于謙來到之後,第一時間與阮安細細談了一番。

自然也知道,朱祁鎮打定主意要讓黃河改道了。

于謙也細細考察過,從水流方向就能看得出來,這裡一決口,黃河下面幾乎斷流。很明顯說明了新河道與舊河道的優劣。

新河道一旦固定下來,想來幾十年之間,再也沒有決口之患。

只是百姓嗷嗷待哺,而今最大的問題,不是亡羊補牢,而是讓百姓活下去。

這一點,朝廷的決策是有一些問題的。

朝廷第一波修河款已經下來了。

于謙自然是不怕臨時挪移錢糧賑災。畢竟大明開國到現在,有太多的地方官,在緊急時刻,在沒有上級命令之下,開倉放糧。

這種情況,一般被視爲從權之舉。按情況不同,後果不同,做不同的處置。

最嚴重不過是免官。一般情況下,不但不會追究,還會嘉獎。

只是有些時候,這樣的舉動,還是少做一些的好。于謙選擇了以工待賑,就是一個折中之法,如此說,就不算是挪用修河款。

當然了,這也是另外一個原因。

于謙做過這樣的事情,雖然以工待賑,會讓修河款有一個不小的攀升,但總體來說,不過是將賑災款攤進了修河款之中而已。

算總金額來說,恐怕要要壓縮一點。

諸位官員見於謙已經決定了,立即說道:“下官遵命。”

于謙當仁不讓,就在大堤之上,將受災的地方分攤下去,並讓下面府裡,省裡能夠報上來的錢款。

于謙做了一個平均,讓河南拔給山東五十萬兩銀子,畢竟山東情況最慘。讓各級官員立即回去,開倉放糧。編戶徵丁,準備開始修河。

將這些人打發走了之後。

于謙就將王永和、阮安等人留下來,就是商議如何治河。于謙說道:“阮先生,比我早來數日,可有方略?”

阮安說道:“總督大人,下官已經勘探過了,這數日放晴,從上游下來的水也不多了,黃河水位有些回縮,黃河河道基本固定了。”

“故而修建黃河河堤並不難,不過要先修外堤,將黃河河道固定下來,內堤在旱季再慢慢修建也不遲。這沒有什麼比較難的地方。”

束水攻沙之法,修建三道河堤,最外面的河堤最不堅固,只尋常的夯土堤就行了。

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真正有技術含量的,卻是內堤。

而束水攻沙要點就在改變河道寬度,人爲的讓河水湍急起來,用水力沖刷河道。故此最裡面的內堤,決計不可能讓黃河還像現在十幾裡寬,所以不到黃河水枯,不好動工。

“只是-----”阮安說道。

于謙說道:“哪裡有問題?”

阮安說道:“黃河舊河道幾乎乾涸,而運河有數百里要藉助黃河河道,而今已經斷流。這一點請總督大人細細思量。”

于謙聽了。微微皺眉。

于謙這個河道總督,權限並非僅僅是黃河,也兼管運河。他之前本以爲運河的問題在張秋,此刻卻發現恐怕不是了。

張秋的問題並不難結局。

兩道水道交叉,可以多設水閘,總是能通過的。對於運河來說,水多的問題是好解決的,問題是缺少,數百里黃河河道面臨乾涸的局面,運河上的船隻能過這一段河道?

難不成飛過去不成?

這纔是大問題。

于謙說道:“先放一放吧。賑災要緊。”

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三章 災年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章 太后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
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三章 災年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章 太后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