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

第一百零四章二月十五日

隨着時間的推移。

雙方聚集的兵馬越來越多。

海防這裡,聚集了南洋水師本部,戰船三百餘艘,人數在兩三萬以上。王越一部,大約有兩萬人上下,卻都是精銳戰兵。是郭登在廣西所訓練的士卒的。

還有董興廣東軍五千,已經占城軍三萬。

當然了,占城軍的實力可以忽略不計,可以寫做民夫。

而安南方面雖然都是精銳,但是可動用的戰兵,與明軍相當,不差多少,至於民夫?

此刻黎思誠也顧不其他的,反是在戰區範圍之內,凡是男丁,都要聽候號令。

只是紅河三角洲一帶,那是安南最重要的產糧區。

今日下令倒是痛快了,將來所要面臨的糧食減產,到底該怎麼辦,就不知道了。

不過,而今王英也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白藤江複雜水文。

王英本想避開白藤江。

只是細細勘察過白藤江地理之後,發現根本不可能。

首先安南水道縱橫,紅河平原被大大小小的河水分割成一塊一塊的,蒙古人三次兵敗安南,最大的教訓是。

想在安南跑馬,根本不可能。

也就是說,如果在安南水系之中,沒有水軍優勢,很容易被安南水軍分割在一道道河道之間。

即便大軍近在咫尺之間。

也有如天涯之遙。

南船北馬,這對江南都是至理名言。

更不要說,比江南更南的安南。

所以,如果想在安南內陸取得勝利,紅河的制河權是尤爲重要的。

其次白藤江兩岸,亂石嶙峋,山勢相逼,很不利於軍隊行軍。

也就是說水陸並進,也不是一個可行方案。

所以白藤江是避免不了的。

白藤江水情複雜,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潮水落差大。漲潮的時候水面開闊,能行大船。但是落潮的時候,水枯山石出,很多地方水位還不到一米。

其次,就是暗潮無聲。

漲潮與落潮根本沒有什麼聲音,特別是在夜裡,很容易第二天一看,所有船隻都擱淺在岸邊了。

白藤江之前的戰事,都是安南軍隊在白藤江江底打下木樁,漲潮的時候,一點作用都不起,但是落潮的時候,木樁就好像從地裡面長出來一樣,將船隻頂翻,或者砸出大洞。

這個時候,安南軍隊就能用小船進攻了。

這又是一個問題,那就是明軍的水軍優勢,都是在海船之上,船大打船小,自然是非常舒服的。

只是在白藤江之上,大船反而是累贅。

明軍水師小船不足。

這些情況都是明軍要面對的難題。

王英一時間愁眉難解,王越見狀,沉吟了一會兒說道:“伯爺,白藤江之險,天下皆知,莫如棄此地,攻別處?以分安南之兵?”

王英心中暗暗搖頭。

他怎麼肯讓?

攻白藤江直入升龍城下,此乃破國執君的不世之功,別的不說,王英頭上的爵位,即便不能到國公,最少也能變成侯爵。

但是如果攻打別處。

在海防城也見識過安南人的冥頑不靈。且不說攻其他地方,恐怕就不能得到郭登的允許。

這麼大的軍事行動沒有郭登的允許,是不可能的。

如果沒有王越與董興所部的補充,單單憑藉王英本部,在海上固然能橫行無忌,但是卻未必能建立什麼大功勞。

畢竟船是航行不到岸上的。

不管是王英自己的利益,還是南洋水師的利益,都不合適的。

王英斷然拒絕,說道:“安南小國,不過依賴天險,以爲就能抗拒天朝。斷然不能容他有此僥倖之心,白藤江固然是天險,但是有天險,我大軍就不能履堅克難了嗎?”

“而今白藤江之戰,更是安南民心士氣所寄,真是破其僥倖之心,絕好時機。”

王英所言也不能說不對。

白藤江因爲特殊的歷史淵源,幾乎等同了安南的精神象徵了。

一旦白藤江被攻破,安南百姓決計不會如此頑強。

畢竟,在古代對於最下層百姓,很多都是沒有太多家國之念的。如果明軍在安南戰場之上顯露出自己的強勢,不管是安南百姓,還是安南貴族都有投降的可能。

問題是,而今打了好幾個月,明軍根本沒有一場可以稱爲決定性的勝利。

很多安南百姓,都以爲這一場戰事,就會像數年前一樣。

不過是打上半年,各自休兵而已。

畢竟,雨季不會看他們戰事如此,會按照自己的節奏卡時卡點的到來。

如此,在王英的指揮之下,廣東水師之中的小船,與南洋水師小船,有數百艘在白天挺進白藤江,立即遇見了安南船隻的抵抗。

說實話。

如果在海上,安南水師自然不看與明軍水師大戰。但是在江面之上,雙方都是小船,也都用火器。火器之間,也沒有什麼代差。

基本上明軍所有的,安南也都會有的,唯一有所區別的,不過是質量好壞而已。

雙方跳幫接戰,在白藤江上連續交戰數日。

明軍都落入下風之中,如果不是明軍大船都在後方接應,安南船隻不敢追擊,否則非敗陣不可。

原因很簡單。

小船之間的接戰,更多是接舷戰。

明軍的小船數量不多,而且沒有補充。不管是船隻,還是與士卒,但是安南軍隊卻不一樣,他們背後有一個整個安南。

幾乎所有安南的船隻都被黎思誠徵用了。

有源源不斷的船隻供應,還有大量人員補充。安南人自然是越戰越勇。如果再這樣打下去,根本勞而無功。

王英也知道這一點,他敲定了另外一個計劃。

“二月十五,就是我們決勝之機。”王英這幾日,走訪附近百姓,總算是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白藤江的潮水是擺脫不了月球引力的,在每月十五日前後,是潮水最大的時候。

前後持續大概有三日左右。

這三日之內,縱然是退潮的時候,也能通行大船。

正好讓明軍用上全力。

王越有些擔心,畢竟白藤江水情如何,王越相信安南人決計比他們更清楚。王英知道的,安南人怎麼可能不知道。

王越也知道,他勸不了王英。只能沉默,心中暗道:“有時候就算是知道了,也無能爲力。開過沒有回頭箭。”

於是,王英在正統二十七年,二月十四日,本部船隻在退潮的時間衝入白藤江

雖然船隻爲了能減輕重量做了一些事情,比如將很多輜重都留到了海防城中,但是不管怎麼說,大船在退潮期進入白藤江之中,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只是安南軍隊似乎早有準備,準備了一道道鐵索。攔在江中。

明軍爲了熔斷或者斬斷鐵索,都必須讓小船上前,將鐵鏈從江水之中撈出來,然後再支火爐燒斷。這是最容易的辦法。

安南軍隊就在明軍斬斷鐵鏈的時候,大舉反撲。

即便面對大明火炮也怡然不懼。

王英見此情況,心中冷笑道:“原來是想拖時間,白藤江能有多長,你們能放下多少根攔江鐵索。”

白藤江這裡特殊的水情,其實海水與紅河江水共同作用的效果。所以白藤江這一段江面也沒有多長。說幾十裡都有一些長了。

故而安南水師拖時間的想法,並不是太有效的。

三日時間,足夠讓明軍水師打通這一道航道了,並在紅河之中站穩腳跟。等那個時候,只需在固定時間之內,在白藤江之中航行,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不過,即便如此王英也督促下面人加快速度,唯恐出現什麼意外的事情。

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章 外戚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十六章 經筵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
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章 外戚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十六章 經筵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