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

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

日本情況傳來。讓朱祁鎮鬆了一口氣。

因爲在正統三十二年下半年,大明就又一個不好的苗頭出現,那就是銀價上漲。

其實大明的銀價在周忱廢除寶鈔之後,就一直處於上漲的趨勢之中。

畢竟,洪武之時確定寶鈔作爲國家貨幣,不是沒有原因的。其中一個很現實的原因是,貴重金屬銅錢都大有不足。

要鑄造大量銅錢,這一件事情費時費力,還不如沿用元宋的紙鈔制度。

只是這個制度在正統時,已經難以爲繼了。纔有周忱的改革。

但是任何改革的紅利都是一時的。

在廢除寶鈔之後,銀兩通行一時間上下皆便。但是隨着國家日益安堵,銀兩的價格也越來越高。

其中一個原因,那就是銀子太少了。

大明流通的銀兩總數有多少?

朱祁鎮並不知道,但是總數大概在億萬兩上下。這還是在正統一朝白銀開採量逐年增長的原因。

在正統之前,包括正統前期,大明每年的白銀開採量在三十萬兩上下。

這其中有沒有下面的人中飽私囊,朱祁鎮並不知道。但是即便是有人中飽私囊。大明每年新增的白銀數量也不過百萬兩上下。

當然了,大明流通的貨幣也不僅僅是銀兩,還有大量的銅幣,還有相當地方都是以物易物。

在周忱儘可能將財政收入折成銀,糧兩項的改革。白銀的需要大大增加。而今一條鞭法的風聲,僅僅吹了出去。

銀價就好像不受控制的上升。

朱祁鎮深刻的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歷史上的一些改革,或許有些滯後。但是都是前提條件的。

朱祁鎮就面對一個問題,如果將大明賦稅全部摺合成銀元,從而大大減輕了從上到下的管理難度。

但是支撐整個大明運作的白銀數量是天量的。

一條鞭法的前提是大明後期,幾乎源源不斷的流入大明的白銀。

朱祁鎮驀然發現,他爲大明政權深處埋入了一個深深的白銀飢渴症,或者說貴重金屬飢渴症。

這讓朱祁鎮很是焦慮,卻沒有什麼辦法。

根據經濟發展與貨幣數量的規律,大明今後必須保證白銀流入持續且不可中斷。否則大明就會出大問題的。

而大明貴重金屬很是匱乏,這就成爲了大明病根了。

而且這個病根根本沒有辦法可醫。

宋,元,明三朝都進行了大量的貨幣紙質化實驗,已經透支了紙鈔幾乎所有的信用。而今大明主體思潮,那就是紙鈔這東西是不可靠的。

想要恢復寶鈔,根本是不可能的。

這個問題,似乎陷入死結了。

朱祁鎮心中暗道:“只能江山留給後人愁了。”

他在位這三十年之間,完成兩次貨幣改革,一次廢除紙鈔,建立銀兩體系,而今又改爲銀幣。

這已經夠頻繁了。

在做紙幣,根本就是朝令夕改,民無所適從。

所以這一件事情,只能留給後人來做了。他只能看眼前了。

朱祁鎮看着劉定之說道:“卿身爲首輔,此事該當如何處置,還要給朕一個說法了。”

朱祁鎮語氣很不客氣。

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爲銀荒這個問題,並不是內閣發現的,也不是錦衣衛發現的,而是少府報上來的。

這也是與政府與錦衣衛的性質有關。

大明政府本質上是一個小政府,儘量減少對下面的干預,他們也沒有能力干預下面的人。而錦衣衛雖然有彙報各地物價的任務。但是經濟上的問題,並不是錦衣衛的專長。他們也不會發現其中問題。

而少府卻不一樣了。

少府深入參與進經濟運行之中。

銀荒導致銀價上漲,市面之上貨幣緊缺,直接影響到了少府是收益。少府對此再敏感不過了。

少府報上來之後,朱祁鎮也是匯合各方情報之後,這才確定這一件事情。銀價上漲這一件事情,從正統前期到而今是一直存在的,而在今年的銀價漲幅超出預料之外。

銀價一高,所有人都留住銀兩不花,世面的白銀頓時緊缺起來。

而北京作爲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在這方面的變化最爲敏感。

而今這個問題,還是一個苗頭。但是不做遏制的話,誰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朱祁鎮給內閣這麼多權力,可以說內閣諸位大學士在權力上並不比唐宋丞相上差上多少。給了這樣的權力,是讓他們承擔責任的。

不管怎麼說,劉定之都是內閣之首,總理天下庶務。在這一件事情之上都有失察之罪。

劉定之自己也明白,立即說道:“陛下,臣以爲而今有三策,可以遏制銀價。”

朱祁鎮點點頭,示意劉定之說。

劉定之說道:“第一,戶部追加一筆款子,從京師購買足夠的物資用與修建馳道之用。”

朱祁鎮立即明白,這其實就是宋代所謂的提稱之法,用於平衡紙鈔的物價。而今不過是用在銀兩之上。

大明國庫富裕,大倉庫與內庫常年有一千萬到兩千萬兩的白銀作爲壓倉底的銀子,不到危機關頭,都不能動的。

極端的時候,兩庫存銀超過三千萬兩也是有的。

也就是說市面上白銀不足,很大一部分也是大明財政之中佔據了太多的銀兩,一下子砸出這麼多銀子。自然能緩解銀兩不足。

不過如此一來,就加大了馳道修建了。

朱祁鎮問道:“多少?”

劉定之咬咬牙,說道:“五百萬兩。”

朱祁鎮說道:“如此就繼續修兩京馳道吧。”

這樣一來,就是徐州到西安,北京到南京兩道馳道同時修建了。

對劉定之來說,這是一個艱難決策。

大明大臣一旦當上戶部尚書,一般都會變成守財奴。將太倉銀庫之中的銀子看成性命一般。

這也是因爲這些大臣的財政思想,都會停留在小農階段。已經想將所有的倉庫填滿。

五百萬兩,對劉定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足夠打上一仗了。不僅僅能修建好兩京馳道,甚至可以提前開始修建從西安到伊犁的馳道了。

不過,這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劉定之說道:“第二,禁銅器,禁銀器,加大銀元與銅錢的鑄造數量。具體數目,臣一時間也給不出,需要與下面商議之後,再稟報陛下。”

加大鑄錢量,也是一個辦法。

畢竟鑄錢本身就是一次貨幣發行,畢竟銀幣之中,並不是全部是銀的,銅錢之中,也不是全部是銀的。

這對增加貨幣發行量是有用的。

朱祁鎮沒有說什麼。

劉定之繼續說道:“第三,就是發行金錢。”

說這劉定之看了朱祁鎮一眼。

朱祁鎮瞬間明白。

大明黃金最多的地方是什麼地方?乃是內庫之中,少府掌握了大量金礦,特別是東北的開發,更是有不少的金礦源源不斷進入內庫之中。

發行金錢,朱祁鎮也做了,只是這個時候金價太貴了。皇宮之中的金錢都是用來賞賜的,很多時候不是當做貨幣來用的。

如果想要發行,最好是交給戶部。

朱祁鎮沉吟了一陣子,說道:“這三件事情,我都允你,只是治標不治本。”

種種行政手段,不過是能壓制住錢荒的苗頭,而且這個一次的銀荒更像是一次預演。而且朱祁鎮能干預的不過是北京而已。

對於大明經濟最發達的南方,朱祁鎮卻是鞭長莫及了。

劉定之立即行禮說道:“臣不能解君父之憂,罪該萬死。”

朱祁鎮擺擺手,說道:“起來吧,如此一來,日本就太重要了。”

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九十章 少府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四章 太后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
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九十章 少府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四章 太后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