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

今天我同諸君所談的題目是“學生與社會”。這個題目可以分兩層講:一,個人與社會;二,學生與社會。現在先說第一層。

一、個人與社會

(一)個人與社會有密切的關係,個人就是社會的出產品。我們雖然常說“人有個性”,並且提倡發展個性,其實個性於人,不過是千分之一,而千分之九百九十九全是社會的。我們的說話,是照社會的習慣發音;我們的衣服,是按社會的風尚爲式樣;就是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一不受社會的影響。

六年前我作過一首《朋友篇》,在這篇詩裡我說:“清夜每自思,此身非吾有;一半屬父母,一半屬朋友。”如今想來,這百分之五十的比例算法是錯了。此身至少有千分之九百九十九是屬於廣義的朋友的。我們現在雖在此地,而幾千裡外的人,不少的同我們發生關係。我們不能不穿衣,不能不點燈,這衣服與燈,不知經過多少人的手才造成功的。這許多爲我們製衣造燈的人,都是我們不認識的朋友,這衣與燈就是這許多人不認識的朋友給予我們的。

再進一步說,我們的思想,習慣,信仰等等都是社會的出產品,社會上都說“吃飯”,我們不能改轉來說“飯吃”。我們所以爲我們,就是這些思想、信仰、習慣……這些既都是社會的,那末除開社會,還能有我嗎?

這第一點的要義:我之所以爲我,在物質方面,是無數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的;在精神方面,是社會的,所謂“個人”差不多完全是社會的出產品。

(二)個人——我——雖僅是千分之一,但是這千分之一的“我”是很可寶貴的。普通一班的人,差不多千分之千都是社會的,思想、舉動、語言、服食都是跟着社會跑。有一二特出者,有千分之一的我——個性,於跟着社會跑的時候,要另外創作,說人家未說的話,做人家不做的事。社會一班人就給他一個渾號,叫他“怪物”。

怪物原有兩種:一種是發瘋,一種是個性的表現。這種個性表現的怪物,是社會進化的種子,因爲人類若是一代一代的互相仿造,不有變更,那就沒有進化可言了。惟其有些怪物出世,特立獨行,做人不做的事,說人未說的話,雖有人罵他打他,甚而逼他至死,他仍是不改他的怪言、怪行。久而久之,漸漸地就有人模仿他了,由少數的怪,變爲多數,更變而爲大多數,社會的風尚從此改變,把先前所怪的反視爲常了。

宗教中的人物,大都是些怪物,耶穌就是一個大怪物。當時的人都以爲有人打我一掌,我就應該還他一掌。耶穌偏要說:“有人打我左臉一掌,我應該把右邊的臉轉送給他。”他的言語、行爲,處處與當時的習尚相反,所以當時的人就以爲他是一個怪物,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他雖死不改其言行,所以他死後就有人尊敬他,愛慕、模仿他的言行,成爲一個大宗教。

怪事往往可以轟動一時,凡轟動一時的事,起先無不是可怪異的。比如纏足,當初一定是很可怪異的,而後來風行了幾百年。近來把纏小的足放爲天足,起先社會上同樣以爲可怪,而現在也漸風行了。可見不是可怪,就不能轟動一時。社會的進化,純是千分之一的怪物,可以犧牲名譽、性命,而做可怪的事,說可怪的話以演成的。

社會的習尚,本來是革不盡,也不能夠革盡的,但是改革一次,雖不能達完全目的,至少也可改革一部分的弊習。譬如辛亥革命,本是一個大改革,以現在的政治社會情況看,固不能說是完全成功,而社會的弊習——如北京的男風,官家廳的公門等等——附帶革除的,實在不少。所以在實際上說,總算是進化的多了。

這第二點的要義:個人的成分,雖僅佔千分之一,而這千分之一的個人,就是社會進化的原因。人類的一切發明,都是由個人一點一點改良而成功的。惟有個人可以改良社會,社會的進化全靠個人。

二、學生與社會

由上一層推到這一層,其關係已很明白。不過在文明的國家,學生與社會的特殊關係,當不大顯明,而學生所負的責任,也不大很重。惟有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國家,如像現在的中國,學生與社會的關係特深,所負的改良的責任也特重。這是因爲學生是受過教育的人,中國現在受過完全教育的學生,真不足千分之一,這千分之一受過完全教育的學生,在社會上所負的改良責任,豈不是比全數受過教育的國家的學生,特別重大嗎?

教育是給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鏡,能明白觀察;不是給人穿一件錦繡的衣服,在人前誇耀。未受教育的人是近視眼,沒有明白的認識,遠大的視力;受了教育,就是近視眼戴了一副近視鏡,眼光變了,可以看明清楚遠大。學生讀了書,造下學問,不是爲要到他的爸爸面前,要吃肉菜,穿綢緞;是要認他爸爸認不得的,替他爸爸說明,來幫他爸爸的忙。他爸爸不知道肥料的用法,土壤的選擇,他能知道,告訴他爸爸,給他爸爸制肥料,選土壤,那他家中的收穫,就可以比別人家多出許多了。

從前的學生都喜歡戴平光的眼鏡,那種平光的眼鏡戴如不戴,不是教育的結果。教育是要人戴能看從前看不見,並能看人家看不見的眼鏡。我說社會的改良,全靠個人,其實就是靠這些戴近視鏡,能看人所看不見的個人。

從前眼鏡鋪不發達,配眼鏡的機會少,所以近視眼,老是近視看不遠。現在不然了,戴眼鏡的機會容易的多了,差不多是送上門來,讓你去戴。若是我們不配一副眼鏡戴,那不是自棄嗎?若是僅戴一副看不清、看不遠的平光鏡,那也是可恥的事呀。

這是一個比喻,眼鏡就是知識,學生應當求知識,並應當求其所要的知識。

戴上眼鏡,往往容易招人家厭惡。從前是近視眼,看不見人家臉上的麻子,戴上眼鏡,看見人家臉上有麻子,就要說:“你是個麻子臉。”有麻子的人,多不願意別人說他的麻子。要聽見你說他是麻子,他一定要罵你,甚而或許打你。這一層意思,就是說受過教育,就認識清社會的惡習,而發不滿意的批評。這種不滿意社會的批評,最容易引起社會的反感。但是人受教育,求知識,原是爲發現社會的弊端,若是受了教育,而對於社會仍是處處覺得滿意,那就是你的眼鏡配錯了光了,應該返回去審查一下,重配一副光度合適的纔好。

從前格里林因人家造的望遠鏡不適用,他自己造了一個擴大幾百倍的望遠鏡,能看木星現象。他請人來看,而社會上的人反以爲他是魔術迷人,罵他爲怪物,革命黨,幾乎把他弄死。他惟其不屈不撓,不可拋棄他的學說,停止他的研究,而望遠鏡竟成爲今日學問上、社會上重要的東西了。

總之,第一要有知識,第二要有骨子。若是沒有骨子便在社會上站不住。有骨子就是有奮鬥精神,認爲是真理,雖死不畏,都要去說去做。不以我看見我知道而已,還要使一班人都認識,都知道。由少數變爲多數,由多數變成大多數,使一班人都承認這個真理。譬如現在有人反對修鐵路,鐵路是便利交通,有益社會的,你們應該站在房上喊叫宣傳,使人人都知道修鐵路的好處。若是有人厭惡你們,阻擋你們,你們就要拿出奮鬥的精神,與他抵抗,非把你們的目的達到。不止你們的喊叫宣傳,這種奮鬥的精神,是改造社會絕不可少的。

二十年前的革命家,現在哪裡去了?他們的消滅不外兩個原因:(1)眼鏡不適用了。二十年前的康有爲是一個出風頭的革命家,不怕死的好漢子。現在人都笑他爲守舊,老古董,都是由他不去把不適用的眼鏡換一換的緣故。(2)無骨子。有一班革命家,骨子軟了,人家給他些錢,或給他一個差事,教他不要幹,他就不敢幹了。沒有一種奮鬥精神,不能拿出“你不要我幹,我偏要幹”的決心,所以都消滅了。

我們學生應當注意的就是這兩點,眼鏡的光若是不對了,就去換一副對的來戴;摸着脊骨軟了,要吃一點硬骨藥。

我的話講完了,現在講一個故事來做結,易卜生所作的《國家公敵》一劇,寫一個醫生司鐸門發現了本地浴場的水裡有傳染病菌,他還不敢自信,請一位大學教授代爲化驗,果然不錯。他就想要去改良它。不料浴場董事和一般股東因爲改造浴池要耗費資本,拼死反對,他的老大哥與他的老丈人也都多方的以情感利誘,但他總是不可軟化。他於萬分困難之下設法開了一個公民會議,報告他的發明。會場中的人不但不聽他的老實話,還把他趕出場去,褲子撕破,宣告他爲國民公敵。他氣憤不過,說:“出去爭真理,不要穿好褲子。”他是真有奮鬥精神,能夠特立獨行的人,於這種逼迫之下還是不退縮。他說:“世界最有強力的人就是那最孤立的人。”我們要改良社會,就要學這“爭真理不穿好褲子”的態度,相信這“最孤立的人是最有強力的人”的名言。

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204章 勸退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429章 辭職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409章 怪八股第84章 海軍起義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63章 請願大潮第409章 怪八股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40章 系矯旨第165章 模範團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09章 怪八股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45章 積重難返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310章 戰與和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7章 奇遇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27章 如願以償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90章 汪袁配合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134章 較量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
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204章 勸退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429章 辭職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409章 怪八股第84章 海軍起義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63章 請願大潮第409章 怪八股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40章 系矯旨第165章 模範團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09章 怪八股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45章 積重難返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310章 戰與和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7章 奇遇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27章 如願以償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90章 汪袁配合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134章 較量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