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攻閩之戰

段祺瑞此次組閣後,日本又提出四項條件:

(一)共同出兵西伯利亞,由日軍指揮華軍。

(二)發行軍用票。

(三)臨時管理中國交通、軍械、實業、經濟、教育、外交。

(四)合組運輸大同盟。

日方要中國嚴守秘密。

一九一八年三月二十四日,中日雙方交換照會。消息當然關不住,於是全國便掀起了反對中日秘密外交以及反對繼續用兵的高.潮。

段祺瑞在武漢期間已經感受受到來自民衆的壓力,武漢各團體和商會都派代表直接請願停止內爭。段剛剛壓制了直系主和,現又遭遇到了全國性的反戰,使他“武力統一”的政策受到更大沖擊。

此時,諸多情況都有利於南方,如果西南軍人真能在護法旗幟下支持孫中山,那麼南北局勢就會改觀了。可惜,桂系和北方直系糾纏不清,西南的實力派對孫並不支持,桂系對國民黨也不合作。因此,南方局勢也和北方局勢一樣一團亂麻。

在廣東,更是派系林立。有桂系、地方軍人、國民黨,還有一支滇軍,更不用說在海南島虎視耽耽的龍濟光。

而西南兩大實力派,陸榮廷在搞大廣西主義,唐繼堯在搞大雲南主義。在廣東有粵桂滇軍之爭,在四川有川滇黔軍之爭。西南各省內,也有一些有力量的軍人與北方勾結,如四川的劉存厚、湖南的陳復初、廣東的莫擎宇。

在這種複雜情勢下,可以想像孫中山的處境有多困難。

南北分裂局勢已成,皖系的武力統一政策無法實現,直系的和平統一計劃也無可能。於是有人便提倡“聯省自治”。主張以省爲自治單位,由各省省議會制定省憲法,然後依照美國的聯邦制,聯合各省組成一個“聯省自治政.府”。他們提倡地方分權制,反對中央集權制。

早在袁世凱稱帝時,梁啓超就主張地方分權。後來樑領導的研究系加入了主張中央集權和武力統一的段內閣,因此就把這一主張扔在一旁,現在他們又舊話重提。

聯省自治的策動者是熊希齡,他有一封長信給岑春煊言道:“今欲行中央集權之統一政治,此後日見其難,實不如改行地方分權之聯邦政治,當可徐善其後。”

聯省自治的呼聲,正符合西南各省議會及各團體所提倡的,以本省人治本省的要求。這個政策也符合各省小軍閥和地方主義者保持地盤和權位,因此,聯省自治的要求一時大受歡迎。

譚延闓是第一個響應這個學說的人。他和熊希齡有深厚的關係,他本來寄望於桂系支持,可是當南軍佔領長沙後,譚浩明一手控制湖南軍政,對他卻視而不見。

馮國璋雖然在民國六年十二月七日任命他爲湖南省長兼署督軍,但桂系卻置之不理。這時他在岑春煊之後,以“調人”姿態出現,與岑聯名電請北軍不進攻嶽州,他表示願回湖南進行調解。

桂系鑑於北方主戰派一定要進攻湖南,與其因控制湖南而冒戰爭危險,倒不如放棄湖南,讓譚延闓回來,將湖南劃爲南北的軍事緩衝地帶。

馮國璋也認爲譚延闓回湘,可成爲挽救和平的一線希望。如果譚能說服桂軍先退出湖南,則主戰派沒有理由再堅持軍事進攻。

譚要求在他返湘前北京政.府再下一道停戰令,可是馮沒有這個膽量,只責成譚在返湘經過漢口時和曹錕、王佔元直接協商,看能否把軍事進攻推遲一下。

北軍在湖南要發動攻勢時,北方的直系和南方的桂系仍作挽救和平的最後努力。譚延闓在桂系授意下,於三月三日曾由上海到南京。

他提出一個和談的先決條件,就是南軍願意先退出嶽州,但北軍也不進駐。

與譚延闓同時奔走的,還有各省省議會.他們準備在南京舉行聯席會議,推進南北和談。李純把譚延闓的建議轉達到北京,同時主張把國會問題提交各省議會聯席會議解決。

但是,北軍已經向湘北進攻,譚延闓只好掃興地回到上海。

當北軍進攻湖南的同時,段內閣命令江西督軍陳光遠、福建督軍李厚基開闢兩個戰場進攻廣東。陳光遠雖是主和派,可是大勢所趨,也不得不追隨主戰派出兵。江蘇督軍李純,也派第十九師師長楊春普率部開到江西。

奪取廣東,是段祺瑞“武力統一”戰略中最根本的任務。段政.府認爲:“欲謀統一,必先收粵,粵不下,湘不安,戰局不了,國是不定”。

在一九一七年九月傅良佐帶北軍入湘時,北京政.府就同時指令閩、贛、浙省軍隊和瓊州龍濟光部,對粵同時並舉,協力進攻,以策應湘省作戰。

其攻粵部署是:龍軍直取欽(州)、廉(州)、高(州)、雷(州)地區,東圖廣州,並切斷粵桂通路。

福建派兩混成旅沿汀江入粵,進佔嘉應州(治今梅州市)、惠州(今惠州市)地區,西攻廣州。

江西派一混成旅逾大庾嶺,入韶州(治今韶關市)地區,南攻廣州,形成三面夾擊之勢。

前邊提到過。十月月二十三日,北洋系收買廣東潮梅鎮守使莫擎宇,宣告“對省獨立”。與廣東省政.府脫離關係,直接聽命於北京政.府,並立即派兵攻打惠州。

莫擎宇發難興兵,爲段祺瑞大舉圖粵製造了契機。

十月二十四日,閩督李厚基在段政.府授意下通電支持莫擎宇,並令汀漳鎮守使兼北洋第十四混成旅旅長臧致平率兵十營進援。

此後不久,龍濟光也由瓊州出兵,抄襲粵省側背。於是,段系軍隊攻粵之戰全面展開。

前邊也曾提到,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十日,陸榮廷在梧州召開軍事會議,討論粵省守防作戰計劃。會議推舉陸榮廷爲兩廣巡閱使兼廣東督軍。陸自稱“年老多脖”,派其親信、原廣惠鎮守使莫榮新代理廣東督軍。

莫榮新上任後,鑑於莫擎宇盤踞潮汕,李厚基出兵援潮,在陸榮廷的授意下,決定在進剿莫擎宇部之同時,實施大規模攻閩作戰,以策應湘省軍事。

十一月二十七日,由程璧光出面,召集滇軍總司令李烈鈞、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督軍署參謀長郭椿森以及胡漢民、汪精衛等,在廣州海珠開軍事會議,商訂攻閩方略。

決定成立“徵閩海陸聯合軍”,以程璧光爲總司令,指揮海軍、滇軍、粵軍三支部隊,分五路攻閩。兵力包括駐粵海軍全部,陳炯明之粵軍二十營,駐粵滇軍全部,和粵省地方軍八營,桂軍一支隊。

具體部署是:以陳炯明部二十營進攻漳州,爲第一路。

李烈鈞統率滇軍兩個師進攻汀州(今長汀),爲第二路。

沈鴻英率“平潮軍”十二營進攻上杭,爲第三路。

劉志陸率“平潮軍”十五營進攻詔安,爲第四路。

程璧光率海軍艦隊襲擊福州,爲第五路。

計劃確定不久,得悉龍濟光於十二月十一日由瓊州出兵攻粵,遂重新調整部署:由攻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繼續率所部進攻閩省;以駐粵滇軍第六軍軍長方聲濤爲徵閩靖國軍總指揮,率所部第八旅(旅長伍毓瑞)、第九旅(旅長夏述唐)進駐潮、汕,策應陳炯明部作戰;以李烈鈞爲討龍軍總指揮,率沈鴻英、林虎兩支部隊赴粵東南抵禦龍濟光部;海軍則全部參加討龍作戰。

陳炯明於一九一七年十二月八日就任攻閩粵軍總司令職後,便着手進行作戰準備。

由於原二十營粵軍裝備低劣,每營僅有槍二三百支,莫榮新又從中掣肘,除撥少量開拔費外,餉彈方面概不負責。

陳炯明等深感實力單薄,出兵困難,在徵得孫中山同意後,施行一項擴充實力的方案:一面向地方士紳借槍,一面向海外革命人士募捐餉款。

其中規定,能募到人槍二百者爲營長,人槍六十者爲連長,人槍二十者爲排長,不願擔任軍職的按槍付錢。

經過一番努力,共籌集到各種槍二千餘支,子彈數萬發。這樣,加上滇軍方聲濤部,攻閩軍總數達二萬人左右。

陳炯明將攻閩軍編爲若干個支隊,每支隊轄二至四個營不等,命鄧鏗爲參謀長。

一九一八年一月二十五日,陳炯明在廣州誓師攻閩。二十七日,率主力部隊離開廣州,開赴汕頭。

這時,閩省全部軍隊約有三個師的兵力,其中有福建第一旅(旅長姚建屏)駐福州;北洋第十混成旅(旅長唐國謨)駐廈門;北洋第十四混成旅(旅長臧致平)駐詔安;閩省清鄉隊(總司令張清汝)駐延平(今南平市)。另有巡防隊約四個團分駐各地。總計二萬二千餘人。

閩督李厚基得到粵軍將要攻閩的情報後,一面調唐國謨等部開赴永定、上杭一帶趕築工事,準備抗擊粵軍,一面迭電北京政.府派兵援閩。

段祺瑞命童葆暄率浙軍第一師緊急赴閩。

一九一八年二月中旬,攻閩粵軍進抵潮州(今潮安)、汕頭一帶。但是,陳炯明對攻閩作戰並不熱心,部隊進抵潮汕地區後,忙於招兵索餉,遲遲不向閩省發動進攻。致使北軍得以從容調遣兵力,擴充力量,加強並完善了在閩西南的防禦部署。

三月二十二日,孫中山致電陳炯明,指出:“若乘敵軍初到,地形未諳,利用內應,猶可先發制人”,宜“速下攻擊命令”。但陳炯明以“佈置未周”爲藉口,對孫中山之電令置若罔聞。

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204章 勸退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48章 開灤礦權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94章 僵局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7章 如願以償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158章 歐戰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94章 僵局第94章 僵局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71章 您不走嗎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66章 機會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71章 您不走嗎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13章 志得意滿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441章 美育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139章 慶典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68章 武昌起義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5章 挫折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33章 告密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166章 實情第530章 白話詩第78章 漢口之戰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1章 袁項城出生
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204章 勸退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48章 開灤礦權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94章 僵局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7章 如願以償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158章 歐戰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94章 僵局第94章 僵局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71章 您不走嗎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66章 機會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71章 您不走嗎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13章 志得意滿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441章 美育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139章 慶典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68章 武昌起義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5章 挫折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33章 告密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166章 實情第530章 白話詩第78章 漢口之戰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1章 袁項城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