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立法

對於穩定金融,軍政.府成立之初,黎元洪就對相關人士的熱心提醒,給予了高度重視。

首義後的十月十三日,就發佈瞭如下佈告:“照得湖北官錢局票紙早已流通民間,爲數甚巨,現在鄂軍都督首舉義旗,興復漢族,斷不能使同胞受無端損失。自克服武昌,即派兵將官錢局所有財產資本竭力維持,絲毫無損。除武漢地方已飭收兌官票業經行用外,誠恐各州縣鄉市鎮末及周知,致失信用,合行佈告一體知悉,務將官票照回兌用,勿得恐慌顧慮。切切此渝。”

這樣一來,在人心惶惶之時,便很快穩定市場,穩定了物價,最終也穩定了社會。

軍政.府還有一個重要舉措是保護傳統文化。

在繁忙的軍務中,軍政.府成立伊始就派專人清點文廟、禮樂二庫中的典籍文物,同時發佈如下保護文廟文告:“照得文廟爲民國文化之源,理冝遵重。無論軍民人等車馬往來,均須往道而過,不得徑行直撞。如違,即由警察押送武昌府查辦。決不姑寛。其各凜遵勿違。特示。”

軍政.府對文廟遵孔的禮制,也提出了除舊立新的改革,去除跪拜之禮,改成三鞠躬。祭服改爲便服,“凡涉及迷信者”,一律廢止。

軍政.府特別強調,所有人信仰自由,無論信仰何宗教,“一視而同仁都受軍政.府的法律保護”。“凡有教堂教會處,尤其格外保護。教民不得欺負平民,平民也不得欺侮教民”。除孔廟、教堂外,對供有關帝、先農壇、嶽武穆、周廉溪、賀文忠等廟宇,也照舊祭祀。軍政.府的這一系列的舉措,深得民心,使其更加得到人民羣衆的支持和擁戴。

十月下旬,同盟會的領袖人物,革命黨研究法律的專家,被譽爲“中國憲政之父”的宋教仁來到了武漢。

宋教仁的到來,使武漢這個新生的民主政權的立法,也進入到了議事議程。由宋教仁起草,黎元洪主持制訂的《鄂州約法》,很快出臺。

《鄂州約法》全稱《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共七章六十條。明確規定:鄂州政.府由都督及都督任命的政務委員、議會、法司構成;

都督由人民公舉,任期三年,連任以一次爲限,其權限類似於總統。有依法公佈法律、宣戰、媾和、統率水陸軍、任命文武官員、宣告戒嚴、赦免等權力,都督對議會負責。

議會由人民選舉的議員組成,有制定法律、審理預決算、議定條約、向政務委員提出條陳,質問或彈劾的權力。

政務委員會爲行政機關,委員由都督任命,執行政務,發佈命令。

《鄂州約法》還宣佈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論、集會、結社、信教、通信、居住、保有財產、營業等自由,享有人身、住宅不受侵犯、非依法律不得逮捕及任官、考試、選舉與被選舉等權利,並有納稅、當兵之義務。

這一約法爲中國第一個帶有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以國家大法的形式,宣示了民主共和國的形象,成爲其他省份制定的約法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藍本。非常可貴的是,《鄂州約法》還規定了軍政.府都督的任期,“都督由人民公舉,任期三年,連任以一次爲限”。 任期制爲打破個人獨裁和終身制開歷史先河,是現代民主制度重要特徵,也是民主制度的必要保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鄂州約法》這個基本大法的基礎上,黎元洪還制訂了一系列的具體法規和方針政策。

其一、保護實業。軍政.府派出專人,將原“勸業道署”的全部資料和卷宗,及各實業學堂,並一切器物、財產等,一一調查清楚,註冊加封,派人管理。也同樣專門發佈了告示,“無論軍民人等,不準破壞侵佔”。武漢三鎮的絲、麻、紗、布四局 ,造紙廠、工藝傳習所、蠶種製造所等,包括各縣的銀、銅、鐵、硫磺等礦產,都得到了軍政.府有效保護。

其二、廢除苛捐雜稅。明確規定,除鹽、煙、酒、糖、土膏各稅捐外,所有稅捐局卡一律永遠裁撤。除海關外,所有稅關永遠裁撤。各屬雜捐,除地方所用者,概行免除。

其三、爲減輕民衆負擔,一律實行低薪制。軍政.府設部授官時,有人也曾提議按官職高低,設立薪金等級。遭到蔡濟民,蔣翊武等人的強烈反對。

最後決定,自都督以下,不論職務高低,薪金都是二十元。軍隊的班長十二元,士兵十元。這也就是說,黎元洪的薪金,只比普通士兵多十元。在現代國家,很多國家的將軍和士兵的薪金差別不大,但人們還是更願意當將軍。因爲在人羣中發號司令,不是花錢能買到的享受。這或許有利於避免,官職成爲追逐物慾的場所,爲真正有能力有管理專長的人提供更多的機會。

直到離開湖北北上,黎元洪拿的一直是這每月二十元的薪水。這顯然和法國的巴黎公社在指導思想上是相通的,馬克思曾高度評價過巴黎公社這一做法,說這可以防止“社會公僕”蛻變成“社會主人”。

其四、扶植商、農。軍政.府在告示中明確,“攪亂商務者斬”。“維護商務者賞”。努力遏制亂罰款,亂收費的現象。對農民實行“本年中的丁漕概行蠲免”。“本年以前積欠丁漕,也概行蠲免”。從而,極大的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其五、改革司法。武昌起義成功後,軍政.府就設立了執法處,管理司法事務。在省城設立了江夏審判所,上訴審判所。依照法律程序審判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實行公開審判,結束封建專制下訴訟的黑暗。

在陽夏戰役中,民軍儘管表現的英勇頑強,但終因實力相距懸殊,致使民軍一直處於下風。但在此期間,民軍也有重大收穫,特別是海軍的起義,對戰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爭取海軍起義,黎元洪功不可沒。

隨着漢口和漢陽先後被北洋軍攻陷,武昌也暴露在北洋軍的炮火之下,黎元洪是做好了與武昌共存亡的準備的。

都督府顧問李國鏞極力建議黎元洪到九十里外的葛店暫避,黎元洪覺得自己做爲主帥,有臨陣脫逃之嫌。

李國鏞見黎元洪在猶豫,就進一步勸說道:“葛店地處武昌下游,東可聯絡三江援軍,北有青山海軍屏障,踞中守要,各省援軍一到,就近渡江,直攻清軍後路,清軍首尾難顧,何愁不能奪回陽夏。”

黎元洪覺得李國鏞的分析有道理,這時,其他人也來勸說黎元洪到安全地方躲避,留下的人也好安心打仗。這樣,黎元洪便於十二月一日,由洪山出發前往葛店。

李國鏞(1860—1942),字鈺珊,湖北沔陽(今仙桃市)西流河鎮杜窯村人。早年經商,在武昌開設謙記土莊。曾遊歷日本,與武漢各界均有聯繫。

辛亥革命期間,投效黎元洪,任都督府顧問,頗爲黎重用。曾經辦外交,組織保安社及赤十字會,參與南北交涉,慰問前線將士及傷員,購買.槍支,犒賞起義海軍人員等事務。一九一三年響應孫中山發出反袁號召,參加反袁鬥爭。一九二二年任調任弦口徵收局長。一九三八年武漢淪陷後,避居鄉間。

他的著作《李國鏞自述》,是研究武昌首義和黎元洪及軍政.府活動的重要文獻。

李國鏞關心故里,先後兩次任督辦修建草八垸堤閘。一九二六年草八垸潰口災情嚴重,李國鏞協同其侄子李之龍(中山艦艦長),在漢口聘各文藝團體義演一週,所得五船物資全部運回家鄉,救濟災民。

力量的對比在哪兒明擺着,黎元洪比誰都清楚,武昌的失陷只是個時間問題。下一步如何去做?黎元洪已經有所考慮,武漢三鎮丟了,湖北軍政.府還可以憑藉湖北的廣大地區進行周旋。但是他深知,獨木不成林,僅靠湖北一地,是很難與清廷,與北洋軍抗衡的。必須要有外援,必須和宣佈獨立的各省採取聯合行動。

黎元洪首先做的事是,給南方宣佈獨立的各省發電,請求援助。他在求援的電報中寫道:“各省都督鑑,鄂事緊急,因老兵多陣亡,新兵不足用。漢陽已失,槍炮子彈又告罄,應如何救武昌,定天下,惟貴都督藎籌,如何佈置,祈速復。”

除此之外,黎元洪想到的另一個出路是議和。全國形勢的發展很快,只要爭得時間,以時間而換空間,形勢將越來越向有利於民軍的方面發展。

黎元洪對議和並不報多大希望,但他需要從議和中給自己爭取時間。

議和不是黎元洪的一廂情願,袁世凱已經幾次聯繫過了,只是,沒吃到苦頭,黎元洪和軍政.府一干人沒當回事,現在的形勢下,不能再不當回事了。

第480章 改名字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90章 汪袁配合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294章 曹錕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139章 慶典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57章 管見十條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34章 較量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27章 如願以償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96章 陸榮廷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36章 張瑞璣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134章 較量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11章 完婚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10章 會考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89章 出師未捷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55章 反擊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24章 幸運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182章 開張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17章 駐節朝鮮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17章 駐節朝鮮第94章 僵局
第480章 改名字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90章 汪袁配合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294章 曹錕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139章 慶典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57章 管見十條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34章 較量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27章 如願以償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96章 陸榮廷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36章 張瑞璣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134章 較量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11章 完婚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10章 會考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89章 出師未捷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608章 胡適與唐德剛第55章 反擊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24章 幸運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182章 開張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17章 駐節朝鮮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17章 駐節朝鮮第94章 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