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點翰林

1892年春,蔡元培再次赴京補應複試、殿試。複試後被列爲第三等(補試不能列入一、二等)。

接着參加在保和殿舉行的殿試。

殿試只考策論,蔡元培充分發揮了博覽羣書和博學強記的優勢,對其中有關西藏的策論題,詳述其山川道里、行政沿革,且廣證博引,對答自如。

本年會主考官爲戶部尚書翁同龢,殿試閱卷大臣爲工部左侍郎汪鳴鑾。

結果,蔡元培考取第二甲第34名進士。

本科的狀元、榜眼、探花分別是劉福姚、吳士鑑、陳伯陶。同科考中者還有:唐文治、葉德輝、湯壽潛、張元濟、屠寄和沈寶琛等。

我們能夠看到,這其中的張元濟,是對蔡元培後來的人生,極爲重要之人。

對於殿試,蔡元培回憶說:“上來,殿試是專講格式不中內容的,只聽說張香濤氏(張之洞)應殿試時不拘格式,被取一甲第三名。我那時也沒有拘格式,而且這兩年中也沒有習字。仍是隨便一寫,但結果被取爲二甲進士。聞爲汪柳門(汪鳴鑾)先生所賞識。有位閱卷大臣,說此卷的字不是館閣體。汪說,他是學黃山谷的,於是大家都在卷子後面圈了個圈,就放在二甲了。”

如果是專爲了練字而故意拖後兩年,兩年裡爲什麼不練參加科舉需用的館閣體呢?這和前邊說過的後一種說法不是很矛盾嗎?

黃山谷就是被稱爲宋“四大家”之一的黃庭堅,他自號山谷道人,書法在當時是很受推崇的。

此後又通過朝考,蔡元培被點爲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亦稱庶常。其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爲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爲皇帝講解經籍等責,爲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

清雍正以後,選官更爲嚴格,庶吉士由皇帝主持之朝考決定。

該職一般爲期三年,期間由翰林內經驗豐富者爲教習,授以各種知識。

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覈,稱“散館”。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予翰林院檢討,正式成爲翰林,稱“留館”。

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和所有新科進士一樣,蔡元培要留在京城盤恆一段時間,期間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拜會各方人士。

按照慣例,通過考試的同科士子都要去拜謁主考官翁同龢。其實,這也是例行公事、走一走過場。

大概因爲這樣,翁同龢對一批批的來訪者中的大多數人其實並無印象,他在自己的日記裡往往簡單地記下“新庶常來者八九人”“新門人兩人來見”,連名字也不記。當科的狀元、探花來訪,也只記了“劉福姚來見”,“陳生伯陶來”而已,惜墨如金。

有意思的是,在1892年6月1日的日記裡,翁同龢記道:“新庶常來見者十餘人,內蔡元培,乃庚寅貢士,年少通經,文極古藻,雋材也,紹興人,號鶴青,向在紹興徐氏校刻各種書。”

這真是有些奇怪,他對蔡元培的印象深刻,簡直是刮目相看。是不是因爲蔡元培的“怪八股”呢?或者是對其有關西藏的策論題,詳述其山川道里、行政沿革,且廣證博引,對答自如印象深刻。

短短四年裡,蔡元培鄉、會試連捷,擠身翰林文苑。其躊躇滿志,自不待言。而作爲光緒皇帝老師的翁同龢是何等人物呀?能得到這樣的朝中重臣的青睞,是何等的榮耀呀!

一時間,年紀輕輕的蔡元培,成了“聲聞當代,朝野爭相結納”的名人士大夫了。

從清朝中葉以降,殿閣大學士、總督、巡撫、軍機大臣這些朝廷的要職,大多系翰林出身。對於蔡元培來說,誘人的政治前景正在向他頻頻招手。

“點翰林”之後的第二年,蔡元培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遊歷中度過的。

初夏時節,他先到寧波,又到上海,然後乘船溯長江西下,遊覽了南京,鎮江,揚州及靖江縣。此次出遊,他曾有散片日記,載述行程。

秋風乍起之時,他又取道香港來到廣州。與在廣雅書局任職的陶濬宣等一般朋友,詩文酬酢,觀瀾華南名勝。

在廣州南園,他曾戲作該省鄉試題《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一篇。陶濬宣徵得當地名士朱一新、徐琪、吳翔寅的評語各一則,輯印成《蔡太史擬墨》。

在此期間,陶濬宣多次向蔡講述廖平在廣雅書局時,對經學的獨到見解,以及康有爲爲承其學說做成《新學僞經考》,引起士人不同反應等情況。蔡元培對此頗爲關注,特意搜求廖康二人已印行的著作,以備研讀。

冬天來臨時,他又赴潮州,汕頭等地。一直到轉年的春天,才起程北返。

按說,身爲庶吉士,到各地考察風土人情,是必修之課。

但這些等待重用的“翰林”,前途不可限量,誰知道以後能當多大的官?所以,各地官員都爭先打點。因爲等這些人高居廟堂時,再想親近就不容易了。反正都是公費,人情可是個人的,何樂而不爲。

久而久之,這些新貴人們,也都趁此機會,公費旅遊還能賺些外快,被人們稱作“鬻文賣錢”。不管蔡元培此行是不是有此意,所謂瓜田李下,人們有這樣的看法也不足爲怪。

但是,不管怎麼說,近一年的遊歷,蔡元培幾乎走遍了自1842年以來最早與海外通商的口岸和地區。這對於一位中國傳統教育塑造出來的青年士大夫來說,其意義恐怕不僅僅是在補足“讀萬卷書”的缺憾,而行萬里路。

西方近代文明和洋務新政的清新氣息,足以使他擴展視野,更新觀念。蔡元培遊離廣州期間。康有爲正在長興裡萬木草堂招徒講學。士林風氣的更化和改革潛流的涌動,蔡元培不可能毫無覺察而無動於衷。

儘管上述感受可能尚屬朦朧意識,但隨着世事的變遷,會逐漸清晰起來的。

1894年春,蔡元培從廣東返回紹興。隨即赴京參加散館考試。這是對翰林院庶吉士進行甄別,以決定任用的一種例行考試。應散館後,蔡元培被授爲翰林院編修。

至此,不滿28歲的蔡元培,已經達到了當時讀書人羨慕不已的科舉道路之極。

接下來,蔡元培便開始了供職翰林院的京官生活。

應同鄉先輩李慈銘的邀請,他兼任了李慈銘之子李承候的家庭教師,爲其講述《春秋左氏傳》;同時,他還爲李慈銘代閱天津問津書院的課卷。此時的蔡元培一個人在京,平素就寓居李家。

蔡元培和李家上下相處得極佳,是個特別受歡迎的人。吃住在李家,也給蔡元培單身漢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

李府常有官員來拜訪,李慈銘總是把蔡元培介紹給大家,這樣就擴大了蔡的交往圈子,豐富了其人脈資源。這對於像蔡元培這樣的初登政壇的官員,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廣交朋友,是蔡元培的平生極好。我們不止一次地說過,這時候的人們,鄉土觀念極強。此期間,蔡元培與在京的浙江籍人士王式通、胡道南等人交往尤其密切,經常在一起作詩遣懷。

如果蔡元培一心仕途,如果當時中國的政治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故,那麼蔡元培沿着這條路繼續走下去,則就可能青雲直上、躋身達官顯宦之列。

然而上面的兩個都沒有成真,蔡元培體制外的另類人生書卷,恰恰就從此時開始書寫了。

1894年是農曆甲午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這年,爆發了撼動中外的中日“甲午戰爭”。

寓居李家,接觸人多,消息也很靈通。蔡元培在中日雙方,在朝鮮的軍事對峙已呈一觸即發之勢時,就以焦灼的心情關注着事態的發展。

按說,一個小小的島國和泱泱中華大國對陣,不是蚍蜉撼樹嗎?但是,傳回來的消息卻正好相反,節節敗退的不是“蚍蜉”而是“樹”。

同許許多多關心天下事的國人一樣,聞知甲午海戰不斷戰敗的消息,年輕的翰林蔡元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悲憤交加,與其他朝中的憂國之士一起,在海戰發生半個多月後聯名向皇帝上奏:

“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臣文廷式等跪奏,爲敵情叵測、宜出奇計、以弭兵釁、恭折密陳、仰祈聖鑑事:

“……然倭人乘勝之時,震驚陪都,窺伺近甸,我雖佈置嚴密,尤慮瑕隙未周,比聞倭將以傾國之兵,道出黃海。此時李鴻章既有暮氣,而所調諸將,或多新募,或未成軍……

“戰國之時,秦攻齊,則韓、魏救之,攻韓魏,則趙救之。唐之藉兵,遠及大食。宋之謀金,兼約西遼。

“此時倭人得志,勢將不利於英;法人與其兵謀,德國亦所深忌。故聞英人頗有藉端與倭開釁之志,兵船五十餘號,已盡集南洋。德人亦特厚於我,凡將弁之效力於中國者,其主皆特賞寶星;又任中國購買軍火,藉資馭敵,此非偏有所厚也,衛我即所以自衛也。……資其兵費,使伐倭人。……伏乞皇上聖鑑,謹奏。

“翰林院侍講學士臣文海……臣徐世昌……臣蔡元培,修撰臣張騫,編修臣尹銘綬。”

這便是帝黨中堅人物,翰林院侍講學士文廷式領銜的,蔡元培、徐世昌、張騫、丁立鈞、黃紹箕、沈曾桐等37人一八九四年十月七日,聯名上奏光緒皇帝的《與文廷式等奏請密連英德以御倭人折》。

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11章 點翰林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60章 山雨欲來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71章 您不走嗎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9章 一心離開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344章 北歸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4章 自保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58章 離開老巢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390章 內幕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17章 駐節朝鮮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96章 風雲突變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49章 君主立憲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310章 戰與和第106章 小德張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87章 唐繼堯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71章 您不走嗎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
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411章 點翰林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60章 山雨欲來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71章 您不走嗎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9章 一心離開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344章 北歸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4章 自保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58章 離開老巢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390章 內幕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17章 駐節朝鮮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96章 風雲突變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49章 君主立憲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310章 戰與和第106章 小德張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87章 唐繼堯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71章 您不走嗎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