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試探

何應欽與莊繼華無仇無怨,他不願意得罪莊繼華,因此只是委婉的提醒;王柏齡則是赤膊上陣,蔣介石可以不在意王柏齡的中傷,但何應欽的話他不能不留心。何應欽無論是在黃埔軍校總教官的位置上還是在教導團團長的位置上都表現出了很強的軍事才幹和組織能力,其政治眼光也頗爲不凡,處事謹慎,已經成爲黃埔系的核心人物,如果他都對莊繼華表現出忌憚,說明莊繼華已經對很多人產生了威脅,何應欽很可能是代表某些人提出來的。

作爲一個團體的首腦,蔣介石必須注意團體內部的平衡,資歷這個東西有時很輕,有時卻很重;很多一期的教官還是小小的連長營長或中尉上尉,莊繼華就已經是中校了,如果升爲旅長,那麼很快就能成爲黃埔學生中的第一位將級軍官。距離他畢業也纔不過一年的時間,如此快速的上位,在歷史中也少見,上一個或許是號稱用八百騎縱橫天下的霍去病;這會打破團體內部的平衡。

另一方面莊繼華最近的表現也讓蔣介石頗爲擔心,王柏齡所說的支持農會的事情,蔣介石不是不知道而是非常清楚,莊繼華回來的第二天他就知道了,當時他沒在意,一則因爲當時廖案初發,正是緊張之時,另外他也沒在意,支持工農嘛,他在潮汕也做過,不過現在看來,莊繼華難免有擅作主張的嫌疑,如果往深了追究,那就嚴重了。

王柏齡走後,蔣介石感到這事不好處理,既不能處理重了,又要讓莊繼華吸取教訓;重了,有可能把他打跑了;輕了,以蔣介石的瞭解,莊繼華肯定不會往心裡去。這個度不好掌握,契機也沒出現,蔣介石一時沒想好,只好先放放再說。

廖案之後,右派份子紛紛離惠,以汪蔣合作爲核心的左派牢牢掌握政權,這一切讓鮑羅廷對前途充滿信心,他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充滿樂觀情緒,建議加強與國民政斧合作,並且正式向共產國際建議在中國招收一批青年去莫斯科,爲革命發展培養幹部。共產國際回信接受了他的建議,同意在莫斯科建立一間以孫中山名字命名的學校,培養中國革命的幹部;同時提醒他要注意協調[***]與國民黨的關係,中國工人的力量還很薄弱,中國革命目前還是要以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革命爲主,在這個革命中國民黨應該成爲革命的主要力量,[***]應該接受國民黨的領導,[***]員不要越俎代庖,代替國民黨作決定,要團結國民黨中的左派,必要時可以作出一些讓步。

共產國際的來信讓鮑羅廷很受鼓舞,他立刻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上向汪精衛和蔣介石通報了共產國際的決定,這個會議是廖案結束後,國民黨中央爲準備東征和處置胡漢民而召開的。汪精衛大爲興奮,他認爲這是蘇俄對他作爲國民黨領袖的承認,他委婉的詢問鮑羅廷國民黨加入第三國際的可能姓,鮑羅廷聞聽不由一愣,他沒想到汪精衛居然會有這種想法,在他這一愣之間,蔣介石插話表示支持,認爲國民革命是也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與第三國際反對帝國主義的方針是相符合的。

蔣介石的表態讓鮑羅廷感到他很難立刻拒絕,如果他這樣作了,將會影響他與汪蔣現在的融洽關係,於是推託說,他只是共產國際的代表,對於這個事情他無法作出決定,不過他支持汪精衛的主張,建議汪精衛直接向共產國際提出。

“我看這樣很好,兆銘兄,胡展堂馬上就要去莫斯科,可以讓他當面交給國際的領導人。”蔣介石提醒汪精衛。

胡漢民涉及廖案,可是最終卻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胡漢民曾經參與陰謀,而汪精衛也替他分辯,認爲他應該只負政治上的責任,言下之意就是對他的處置也應該是政治上的,建議胡漢民去蘇俄考察,這個提議得到包括譚延愷、朱培德在內的大多數中央委員的支持。

“我看還是先以私人名義問問,如果可行,我們再正式提出,這樣更穩妥些。”譚延愷手撫長鬚提議。

老成謀國之言,與會者自然贊同。如果貿貿然提議加入,最後被拒絕,國民黨的臉可就丟大了。當然寫信的自然是由汪精衛來作。

對於選派學生去莫斯科的提議很快獲得一致通過,並確定了由汪精衛、譚延愷、古應芬爲主的招生委員會。

隨後蔣介石正式提出整編全軍,取消所有帶地方色彩的不對稱號,一律改稱國民革命軍,各部隊按照黨軍範式進行整編。

蔣介石的提議一出籠會場頓時沉默,提到整編熊克武心中滋味最是複雜,他現在雖然還是中央委員,可是手裡的兵卻沒有了,其他人自然也看到川軍整編的結果,有心反對吧,可蔣介石現在正在勢頭上,若直接反對,被他當作靶子,成爲許崇智第二也不是不可能。

蔣介石見大家不說話,便拋出準備的策略:“我還有個提議,國民政斧目前只有外交部和財政部,但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軍事工作將是國民政斧的重心,因此對軍隊的建設不能有絲毫放鬆,我建議成立軍政部,同時推薦熊錦帆同志擔任部長。”

蔣介石此舉讓衆人大出意外,熊克武也感到意外,他原以爲自己不可能再入軍旅,卻沒想到蔣介石居然會在這個時候推薦他。

“介石,你能否詳細說說。”蔣介石這一手讓汪精衛也感到意外,他心裡不由埋怨蔣介石事先爲何不打招呼。

蔣介石淡淡的看了汪精衛一眼,他就是要出人意外,他想看看中央對他的態度。

“軍政部由軍事委員會負責領導,下先設三個局:軍需局、兵工局、審查處三個機構,待各軍整編完成之後,在添加陸軍局、海軍局、空軍局,這是我起草的軍政部組織條例。”

蔣介石說完就把準備好的文件遞給汪精衛和鮑羅廷,然後靜靜的觀察參加會議的委員們。鮑羅廷此時也感到大惑不解,他不清楚蔣介石爲何要搞這種突然襲擊。

“蔣將軍,成立軍政部對於整頓軍隊自然是好事,可事先我們毫無準備,突然之間就要作出這樣重大的決定,我以爲過於匆忙,”鮑羅廷字斟字酌的說,在中國一年多了,他知道中國人的某些習慣,對蔣介石也比較瞭解,因此口氣很溫和,儘量顧忌他的顏面:“我看這樣好不好,這份文件每個委員發一份,大家回去仔細想想,然後我們再召開專門會議討論,而今天只討論整軍之事。”

“我同意。”朱培德首先表示贊同,讓熊克武擔任軍政部長他就不同意。

“嗯,鮑顧問說的對,軍政部牽連甚大,要慎重。”譚延愷也不同意,軍政部成立之後必然要分出各軍掌握的部分權力,從蔣介石所說的部門設置,後勤這塊就要收歸軍政部掌握,這無疑控制了各軍的命脈,另外他還感到蔣介石升得太快太高。

“那什麼時候開會討論呢?”熊克武決定幫蔣介石一把,他模模糊糊的感到蔣介石此舉並非一定要在今天通過這個提案,而是有其他目的,這個時候表明態度,在將來有莫大的好處。

“馬上要東征了,然後是南征鄧本殷,這兩仗打下來,廣東就真正統一了,東征蔣將軍是要參加的,等他勝利回來,我們再來決定這個問題。”鮑羅廷的話無疑確定,蔣介石將是東征總指揮,當然這也未出人意料,第一次東征是蔣介石打的,他熟悉東江,部隊主力又肯定是黨軍,那麼總指揮除了蔣介石還能有誰。

蔣介石感到滿意了,他今天也只是試探,看看他蔣某人在中央委員會中有多少分量。

“各軍整編勢在必行,當如何進行,還請諸位發表意見。”汪精衛見軍政部的事情告一段落,便有提及整軍事宜,這個問題是他與蔣介石商量好的。

“川軍整編還沒完,東征南征即將開始,而軍情緊急,拖不起,各部的整編我看可以自行進行。”朱培德提議道,他纔不願向熊克武那樣,整軍整軍,最後把軍隊整到別人手上去了。

“朱軍長的提議很好,我沒有意見。”蔣介石首先表態,黨軍已經吃不下了,再吃就要漲死了。

既然蔣介石都沒有意見,那麼其他人自然再無異議。於是關餘各軍整編的決定立刻作出:軍隊整編由軍事委員會監督各部進行,各部整編之後設立黨代表制度,黨代表由軍事委員會派出,黨代表只在軍團一級設置,連營級暫不設置黨代表。

“子文,東征的軍費有沒有問題?”蔣介石轉頭又問宋子文,廖仲愷死後,宋子文接任國民政斧財政部長和廣東財政廳廳長的職務,同時還兼任中央銀行行長,是廣東名副其實的財神。

“沒有問題,這幾個月廣東進出口服務公司賺的錢就由兩百一十七萬,再加上鹽稅、煙稅、商稅,總數已經達到兩百七十六萬,支付軍費綽綽有餘。”宋子文想起那個進出口公司就想笑,也不知道是誰想的這個餿主意,讓英國人啞巴吃黃連,現在英國人拼命要求重開海關,可陳友仁就是一個字——拖。

(未完待續)

第五節 反攻(五)第二節 空軍(三)第三十一節 請戰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十)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一)第五節 號角(七)第六節 攻略山東(十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三)第一節 上海陰謀(二)第七節 後起之秀第五節 突擊(九)第三節 巧取(五)第三節 鐵血雄關(四)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七)第一節 突破(十)第七節 風波(五)第五節 謀功(一)第三節 會戰(二)第九節 號角(五)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五)第二節 察東收編(四)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一)第四十八節 傷懷(五)第七節 誤判第三十九節 變第十四節 家宴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五)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二)第八節 光復武漢(九)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二)第一節 挽弓(十四)第七節 上書第九節 魅影(三)第一節 奪軍(十二)第八節 光復武漢(三)第九節 魅影(八)第四節 密林血戰(三)第八節 日薄(六)第二節 察東收編(五)第三十五節 各懷心思第二節 川軍(九)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八)第三節 議戰(二)第一節 挽弓(六)第八節 說敬之(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二)第十節 大撤退(十一)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九)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五)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十一)第一節 挽弓(三)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三)第九節 溧水反擊(三)第十節 虎嘯(七)第一節 德黑蘭(三)第五節 雲集(三)第三節 結盟(一)第四十二節 歧路(二)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一)第三節 巧取(三)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四)第一節 辦學(一)第八節 轉折(十一)第六節 救亡(九)第二十五節 雲聚第二節 川軍(九)第十節 虎嘯(十)第七節 生機(六)第八節 天火(一)第二節 減租減息(三)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二)第六節 攻略山東(四)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一)第七節 鎮藍衣(三)第十節 風雲(二十)第十二節 破局第十一節 《北伐》第四節 密林血戰(六)第五節 雲集(四)第四節 密林血戰(六)第三節 會戰(七)第五節 調整(一)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三)第一節 上海陰謀(六)第一節 突破(十四)第三節 演練(一)第一節 戰局(三)第四節 經濟改革(五)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二)第十節 江戶之花(四)第二節 察東收編(三)第四十七節 分路(二)第四節 塞北烈焰(一)第七節 閃電(十一)第四十四節 襲淡水(二)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三)第二節 再編川軍(一)第二節 初戰(二)第二節 陝北行(四)
第五節 反攻(五)第二節 空軍(三)第三十一節 請戰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十)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一)第五節 號角(七)第六節 攻略山東(十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三)第一節 上海陰謀(二)第七節 後起之秀第五節 突擊(九)第三節 巧取(五)第三節 鐵血雄關(四)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七)第一節 突破(十)第七節 風波(五)第五節 謀功(一)第三節 會戰(二)第九節 號角(五)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五)第二節 察東收編(四)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一)第四十八節 傷懷(五)第七節 誤判第三十九節 變第十四節 家宴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五)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二)第八節 光復武漢(九)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二)第一節 挽弓(十四)第七節 上書第九節 魅影(三)第一節 奪軍(十二)第八節 光復武漢(三)第九節 魅影(八)第四節 密林血戰(三)第八節 日薄(六)第二節 察東收編(五)第三十五節 各懷心思第二節 川軍(九)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八)第三節 議戰(二)第一節 挽弓(六)第八節 說敬之(一)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二)第十節 大撤退(十一)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九)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五)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十一)第一節 挽弓(三)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三)第九節 溧水反擊(三)第十節 虎嘯(七)第一節 德黑蘭(三)第五節 雲集(三)第三節 結盟(一)第四十二節 歧路(二)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一)第三節 巧取(三)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四)第一節 辦學(一)第八節 轉折(十一)第六節 救亡(九)第二十五節 雲聚第二節 川軍(九)第十節 虎嘯(十)第七節 生機(六)第八節 天火(一)第二節 減租減息(三)第六節 危機與勝機(二)第六節 攻略山東(四)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一)第七節 鎮藍衣(三)第十節 風雲(二十)第十二節 破局第十一節 《北伐》第四節 密林血戰(六)第五節 雲集(四)第四節 密林血戰(六)第三節 會戰(七)第五節 調整(一)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三)第一節 上海陰謀(六)第一節 突破(十四)第三節 演練(一)第一節 戰局(三)第四節 經濟改革(五)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二)第十節 江戶之花(四)第二節 察東收編(三)第四十七節 分路(二)第四節 塞北烈焰(一)第七節 閃電(十一)第四十四節 襲淡水(二)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二十三)第二節 再編川軍(一)第二節 初戰(二)第二節 陝北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