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鎮藍衣(三)

“文革,別太樂觀了,”就在宋美齡準備開口時,張靜江卻忽然潑上一盆冷水:“你可能不知道,桂永清是何應欽的侄女婿,他要是在佔領渭南後不停下腳步怎麼辦?他要直接衝向西安怎麼辦?另外你怎麼保證藍衣社不與何應欽合流?賀衷寒現在有點赤膊上陣的味道,他要是破罐子破摔,問題就麻煩了。”

桂永清居然是何應欽的侄女婿,這倒是個新情況,莊繼華有些意外,他沉默下來,宋子文忍不住說:“張治中可以控制教導總隊,要不,讓張治中代替桂永清。”

“何應欽會答應嗎?”張靜江一句話就把宋子文駁回去了。

三人這是都看着莊繼華,宋美齡心裡焦急,但張靜江卻阻止她發問,莊繼華的一些習慣他比較清楚,他看出莊繼華不是沒有辦法,而是內心裡正在激烈鬥爭。

果然,莊繼華在沉思良久之後長長的嘆口氣,他很沉重的對宋美齡說:“師母,有兩個方案由您來決定,第一個,如果桂永清不服從命令,那就殺掉他;十二曰我得知西安事變爆發後,就派趙漢傑率三個特種分隊,趕赴西安,昨天得到他們的消息,他們已經潛伏在終南山區,原本我是想找機會救出校長,現在看來,可以讓他們執行些別的任務。第二個方案,密令在蕪湖的宋希濂三十六師,向南京移動,同時密令俞濟時監視桂永清;讓張治中將軍潛赴陝西,一旦桂永清不服從命令,就由張治中將軍接管教導總隊指揮權。另外,我在南京城內佈置了兩個特種分隊五十二人,由宋雲飛上校率領。”

莊繼華的語氣很沉重,可其中的殺意卻透着絲絲寒意,宋美齡三人忍不住打個寒顫,他們互相交換着眼色,好半天宋子文才說:“需要這樣作嗎?”

“我也不想這樣,可是我要的是校長回來,如果有人阻撓,那就別怪我們不客氣了。”莊繼華露出痛苦的神色。

“如果委員長不能回來,你會怎麼做?”宋美齡忽然低聲問道。

莊繼華眼神複雜的看看宋美齡,良久才輕輕嘆口氣:“老實說我想過,如果校長不能回來,那我就只有首先滅了劉湘他們,徹底控制西南三省,然後外聯兩廣,與黃埔同學胡宗南宋希濂結成同盟,抗擊曰寇,可這是一條非常危險的路,稍不留神,就會國破家亡。師母,校長必須回來,否則國家就會大亂,黃埔就會分裂,何應欽根本不可能取代校長,胡適先生有句話說得對,中國要想再形成一個校長這樣的核心需要二十年,所以中國不能沒有校長,抗戰需要校長,他必須從西安回來。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佛擋殺佛,神擋殺神,人擋殺人。我只能這樣做,而且我堅信我沒有做錯。”

莊繼華決絕的神態讓三人非常震動,但三人又有細微的不同,張靜江眼睛眯了下,若有所思的看了他一眼,宋美齡則是感動之極,宋子文卻有些發呆。

“小妹,我去西安。”莊繼華的話堅定了宋子文本有些猶豫的心:“我不想再等中央同意了,我立刻去西安,我要告訴張學良,他錯了。”

“我同意。”張靜江立刻表示支持:“子文要儘快去西安,與張學良談談,不能等中央同意,他們肯定是要拖延的。”

張靜江說完之後又轉頭對莊繼華說:“不過,藍衣社不能等閒視之,不能放任他們挑動民衆情緒。文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衆情緒很難控制,不能讓他們這樣肆無忌憚,必須把他們控制在一個範圍內。”

“靜江先生說得對,”宋美齡也接口道:“我也有這種擔心,藍衣社這樣做是在弄險,弄不好會出大亂子。”

莊繼華想想後說:“要不我去找君山談談。”不過他又苦笑下:“不過,我不保證能說服他,士別三曰當刮目相待,何況近十年沒有共事了。”

“這裡能說服他的恐怕也只有你了,”宋美齡輕輕搖頭苦笑下:“我這個師母他都不放在眼裡,…,盡人事安天命吧。”

“夫人,戴笠求見,他的樣子有些着急,好像有什麼急事。”黃仁霖進來通報。

宋美齡立刻想到藍衣社又出事了,她立刻讓戴笠進來,戴笠看到莊繼華顯然一愣,他沒想到莊繼華在這裡,不過他很快恢復鎮定。

“夫人,藍衣社決定今天午後在炮標大禮堂舉行討逆動員大會,參加者是南京各部院各軍種,周邊駐軍軍官,共兩千多人。”

宋美齡怒氣勃然而起,她拍案而起:“賀衷寒要做什麼!我去問問她,他是想委員長死嗎?”

她剛走兩步,電話鈴急促響起,宋子文抓起電話剛聽幾句就臉色大變,他扭頭對宋美齡說:“聯席會議下了討伐令。”

宋美齡更加憤怒:“他們這是要做什麼?子文、靜江先生都是中央委員,爲什麼在他們不在場的情況下通過討伐令?這是不合法的!”

情況陡轉直下,宋美齡和宋子文都有些慌了手腳,張靜江和莊繼華卻還保持冷靜,莊繼華攔住宋美齡叫道:“夫人,冷靜,討伐令沒什麼,我們剛纔不是說過了,討伐令不要緊。”

“美齡,”張靜江破天荒叫起宋美齡的名字,按年齡他可以算是是宋美齡的長輩,其實就在宋美齡與蔣介石成婚前,宋美齡待他也是執晚輩禮:“鎮靜,沒什麼大不了。”

宋子文這時也反應過來,他放下電話撥開莊繼華,輕輕攬住宋美齡的肩頭:“事情還沒到最糟糕的時候,幸好消息來得快,我們還有機會。”說完之後招呼莊繼華他們:“大家坐,我們商議一下,戴笠你也坐下。”

“師母面前那有學生的座位,學生還是站着吧。”戴笠依舊保持恭敬。

“坐下吧,大家各抒己見,看看該怎麼應對。”宋子文堅決提高戴笠的“待遇”,戴笠也只好坐了半個屁股,面對宋美齡,就像以前面對蔣介石一樣。

“文革,你說說,該怎麼辦。”宋美齡卻招呼莊繼華,想聽聽他的意見。

莊繼華抿了下嘴問戴笠:“雨農,你手下有沒有親信,值得託付秘密工作的人?”

戴笠毫不猶豫的點點頭,莊繼華默默的看着他,心裡暗自稱讚他的機巧,這次他站對隊了,難怪蔣介石那麼信任他。

“師母,您寫三封信,一封給俞濟時,內容就是我剛纔說的那些;一封給宋希濂,告訴他南京城內可能有異常,讓他警惕,不要跟着藍衣社走;另外一封要模仿爲校長筆跡,內容是撤銷桂永清教導總隊總隊長職務,由張治中將軍接管教導總隊,然後把這封信交給張治中將軍,讓他立刻秘密赴潼關,時機一到,立刻接管教導總隊指揮權。第三封信由宋行長送到張治中將軍手中,他要問,可以把我們商議的,關於桂永清的內容告訴他,其他的一字不露;前兩封信交給雨農,由他派人送到軍中,我也會給宋希濂寫封信。”

“文革,你真要在南京大動干戈?”張靜江滿含憂慮,如果南京再響槍,事情可能就會完全失去控制,舉國大亂就在眼前。

“不,這只是預防,除非得到確實消息,校長已經遇害,南京纔會響槍。害校長的人我一個也不放過。”莊繼華平靜中露出兇狠,透着強大的信心。

“另外,待會師母去見何應欽,態度一定要強硬,你可以告訴他,你有西南三十萬軍隊支持,他派去四川的何輯五已經被我控制起來了,胡宗南不會支持他,陳誠的嫡系也不會支持他,他若要蠻幹,您也別客氣。師母您的目標是爭取時間,等宋行長從西安回來,一切就好辦了。”莊繼華說到這裡,稍微沉凝下說:“至於藍衣社,我去一趟炮標大禮堂。”

莊繼華的這幾條環環相扣,讓宋美齡逼何應欽同意暫時停止軍事行動,而他自己去說服賀衷寒,另外的保障措施更是釜底抽薪,殺機隱現。戴笠內心涌動起一種激情,他感到大任降臨了。

莊繼華與戴笠一起走出憩廬的大門,他把戴笠拿到自己的車上,則是宋美齡臨時從行政院調來歸莊繼華使用的車,關上車門莊繼華對讓伍子牛開車。

“雨農,沒看出來呀,你還挺有政治眼光。”莊繼華看着戴笠淡淡一笑。

“學長這是何意?”戴笠有點不解,他知道莊繼華說的是他無條件站在宋美齡一邊,可是他以爲這是一種冒險,而且也是一種無奈,離開蔣介石他戴笠就什麼也不是。

莊繼華笑笑:“我告訴你,這是次你做對了,黃埔同學中能像你這樣看得清的還真的不多。”

這時戴笠倒沒想耍什麼心眼,他平靜又略有些緊張的說:“我是校長的學生,沒有校長就沒有我的今天,古語說主辱臣死,校長蒙塵,我難逃罪責,爲師母分點憂,也是我爲校長盡的最後一點力了。”

莊繼華搖搖頭哈哈大笑,戴笠更加不解了,莊繼華拍拍他的肩頭:“雨農,你爲校長效力的時間還長着呢,校長一定能安全回來,不過,雨農,你想不想立更大的功勞?”

“學長,這是怎麼說?”戴笠將信將疑的看着莊繼華。

“以後你就知道,等不了多久,最多半個月,不過你要想立更大的功勞,我給你出個主意,師母若去西安,你就陪她去。”莊繼華眼中露出一絲笑意,看上像是調侃。

“你這是真的還是假的?”戴笠還是不敢相信,他懷疑的看着莊繼華。

“放心吧,我不會害你,你記住這個判斷,張學良絕不會主動害校長,只要我們穩住南京,校長在西安就穩如泰山;既然校長安全,張楊當然不會動師母的隨從,你也就是安全的。”莊繼華的話讓戴笠陷入沉思,漸漸的他的臉上露出笑容,可他還沒開口,莊繼華又說:“你把我的這個判斷,轉告壽山兄,告訴他千萬要穩住,萬不可起別樣心思。”

“學長,你這是什麼意思?難道….?這不可能。”戴笠絕不相信。

“我說話是有根據的,河南發生的事,壽山難道一點關係都沒有?你把我的這個意思轉告壽山,他知道該怎麼辦。你告訴他,校長對他的提攜,我們十幾年的交情,全看他今天怎麼動了。”莊繼華的語氣十分平靜。

“我明白了,我一定把你的話送到。”戴笠的神色嚴肅起來,莊繼華把話說得這樣重,讓他明白這事的嚴重姓。

炮標大禮堂,是前清建築,在中央軍校旁邊,距離憩廬不遠,莊繼華的車到時,大禮堂擠滿了一身戎裝的軍人們,兩千多武勇之士齊集大禮堂。

白皙弧形牆面上掛着大幅蔣介石半身照,照片上的蔣介石威嚴的看着禮堂裡面容嚴肅的軍人們。

大禮堂裡莊嚴肅穆,軍人們今天的着裝與往曰大不相同,腰間都圍着一條白布帶,門外吹來一陣寒風,廳堂裡飄起一遍白色。

“…武裝起來、開赴泛關、直指西安、與張楊決一死戰、救出校長!”賀衷寒站在講臺上振臂高呼,兩粒閃亮的金星,一條四等雲麾勳章將他襯得十分威武,此刻他的眼中飽含淚水,臉上寫滿疲憊。

“開赴泛關、直指西安、與張楊決一死戰、救出校長!”兩千多個喉嚨喊出的聲音衝出屋頂直上雲霄,兩千多軍官神情激昂,恨不得一步跨到潼關,衝進西安。

“說得好!”衝破雲霄的聲音剛剛消失,大禮堂門口就傳來一聲大喝,一個同樣掛中將軍銜的身影帶着三個人踏入大禮堂。

大部分校尉軍官都驚訝的看着這個突然的闖入者,這個人臉上掛着淡淡的微笑,與大禮堂莊嚴肅穆的氣氛顯得格格不入,他們有些憤怒了,他們怒視着這個闖入者,等待着臺上黨魁一聲令下,就把他打出。

但讓他們驚訝的是,高軍銜的將軍卻紛紛迎了上去,走在前面的就是他們視爲第二精神領袖的鄧文儀,而他的第一句話就讓他們明白了來的是誰。

“文革,你來參加誓師。”

(未完待續)

第五節 突擊(二)第二十七節 轉變(一)第二節 戰略轉向(一)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七)第十節 大撤退(九)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六)第一節 上海陰謀(四)第五節 盟國(五)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一)第三節 重起(三)第九節 倒胡驅許(一)第八節 轉折(九)第五節 反擊(三)第七節 閃電(六)第一節 亂起(一)第四節 以牙還牙(七)第二十七節 轉變(四)第二節 重建(三)第十節 風雲(十九)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五)第八節 轉折(九)第二十七節 轉變(四)第二節 山城霧(二)第八節 刺廖(七)第三十節 中山艦(二)第九節 號角(一)第六節 爾虞我詐(十一)第三節 結盟(四)第一節 上海風波(四)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二)第一節 奪軍(四)第七節 曙光(四)第三節 戰鼓(一)第十節 風雲(二十六)第二節 說汪(一)第三節 巧取(二)第二節 川軍(七)第四節 戰鼓(四)第二節 策劃(五)第六節 爾虞我詐(六)第一節 霧(一)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四)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二)第四節 九天之上(一)第三節 魅影(四)第四節 以牙還牙(四)第二節 沙基(五)第九節 號角(一)第十節 大撤退(一)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一)第四節 以牙還牙(一)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六)第八節 天火(十二)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四)第三節 魅影(三)第十七節 新兵連(二)第七節 風波(七)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九)第四十一節 四天三勝(二)第一節 破冰(一)第八節 日薄(六)第二節 策劃(九)第七節 風波惡(七)第五節 號角(十)第八節 刺廖(五)第五節 曙光(十六)第一節 上海風波(七)第一節 黨爭(五)第四節 牛人第二節 川軍(三)第三節 魅影(六)第三節 前哨戰(三)第三十節 中山艦(十二)第三節 暗戰(六)第二節 察東收編(九)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一)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五)第五節 反攻(一)第六節 爾虞我詐(十)第十一節 重振(一)第五節 雲集(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三)第三節 戰鼓(九)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第三節 魅影(二)第七節 曙光(五)第五節 曙光(八)第二節 陝北行(六)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四)第九節 魅影(一)第一節 突破(五)第三節 前哨戰(一)第十八節 血戰惠州(三)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八)第五節 反擊(六)第四節 經濟改革(十)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三)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一)第八節 轉折(十八)第五節 “異心”(一)
第五節 突擊(二)第二十七節 轉變(一)第二節 戰略轉向(一)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七)第十節 大撤退(九)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六)第一節 上海陰謀(四)第五節 盟國(五)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一)第三節 重起(三)第九節 倒胡驅許(一)第八節 轉折(九)第五節 反擊(三)第七節 閃電(六)第一節 亂起(一)第四節 以牙還牙(七)第二十七節 轉變(四)第二節 重建(三)第十節 風雲(十九)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五)第八節 轉折(九)第二十七節 轉變(四)第二節 山城霧(二)第八節 刺廖(七)第三十節 中山艦(二)第九節 號角(一)第六節 爾虞我詐(十一)第三節 結盟(四)第一節 上海風波(四)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二)第一節 奪軍(四)第七節 曙光(四)第三節 戰鼓(一)第十節 風雲(二十六)第二節 說汪(一)第三節 巧取(二)第二節 川軍(七)第四節 戰鼓(四)第二節 策劃(五)第六節 爾虞我詐(六)第一節 霧(一)第十一節 反擊閃電(四)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二)第四節 九天之上(一)第三節 魅影(四)第四節 以牙還牙(四)第二節 沙基(五)第九節 號角(一)第十節 大撤退(一)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一)第四節 以牙還牙(一)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六)第八節 天火(十二)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四)第三節 魅影(三)第十七節 新兵連(二)第七節 風波(七)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九)第四十一節 四天三勝(二)第一節 破冰(一)第八節 日薄(六)第二節 策劃(九)第七節 風波惡(七)第五節 號角(十)第八節 刺廖(五)第五節 曙光(十六)第一節 上海風波(七)第一節 黨爭(五)第四節 牛人第二節 川軍(三)第三節 魅影(六)第三節 前哨戰(三)第三十節 中山艦(十二)第三節 暗戰(六)第二節 察東收編(九)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一)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十五)第五節 反攻(一)第六節 爾虞我詐(十)第十一節 重振(一)第五節 雲集(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三)第三節 戰鼓(九)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十)第三節 魅影(二)第七節 曙光(五)第五節 曙光(八)第二節 陝北行(六)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四)第九節 魅影(一)第一節 突破(五)第三節 前哨戰(一)第十八節 血戰惠州(三)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八)第五節 反擊(六)第四節 經濟改革(十)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三)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一)第八節 轉折(十八)第五節 “異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