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招募流民

農耕民族每當勢力抵達草原邊際的時候,都會犯下一個很致命的錯誤,當他們看到綠油油的草場時,就想全部把它們開墾成農田。

豈不知草原上降水很少,都是季節性的,有些地方根本不適合種糧食。在草原上開墾出來的荒地用不了十來年就會嚴重退化,產出的糧食甚至還沒有種下的種子多,每當到了這種時候,漢民族只好放棄了北進,又退回到了中原。

北方這條寬闊的乾旱地帶一次又一次阻止了中原民族的擴張步伐,所以就陷入到了無限的人口膨脹,土地不足,飢餓所引起的戰亂,人口的自我屠殺和銳減,新的帝國建立這樣的循環怪圈當中。唐朝是唯一的例外,因爲這是一個漢化了的鮮卑政權,身上殘留的胡人血統讓他們知道到了草原上該幹些什麼。

草原上人力資源不足,再加上缺少引水灌溉設施,畜牧業纔是最適合的生產方式,當然能夠種些糧食作爲補充的話,他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更強,那就更爲完美了。

即使是到了夏天,五千多匹軍馬每天所消耗的草料也不算少,幸好關川河兩岸目前基本上沒有什麼農戶,否則李峴根本就找不到合適的放馬地點。

東京那邊的童太尉依然還沒有什麼動靜,繼續在朝堂裡扯皮,秦鳳路第三將三千多人在一幫教官的嚴格訓練下,已經進步了許多,似乎應該能夠應付一場小規模的戰鬥了。

河谷兩岸田地裡的麥苗已經有一拃多高,綠油油的長勢喜人。從李家莊園往南在河道里矗立着十二臺巨大的水車,澆灌着二百多頃農田,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由於農丁不足,李家莊園其實還是以畜牧爲主,養着一百多頭奶牛,兩千多隻羊和三百多頭豬,另外莊戶們自己還養了一些雞、鴨、鵝等家禽,田地裡也大半種植的是牧草。這樣一個農莊,每年也只能養活三百來戶人家,進項也只有五、六千貫。農牧業的收益並不很高,賺錢還只能在工商方面多下功夫。

大宋國的官僚們治國方面並沒有什麼特長,但在聚斂錢財上面卻很有獨到之處,只要那一行業的利潤高了,準能弄成官營的。香料、糖、酒、鹽、金、銅、銀、鐵、茶葉等等,如果哪天連呢布也改成官營的,李峴估計自己如果不是狗急跳牆地造反,就只好避居到外國了。

進入五月後,西軍與西夏之間的衝突減少了許多,卻忽然傳來消息,河間府和滄州的黃河決口,洪水漫延,淹死了很多人!

最初聽到這個消息時,誰都沒有太在意,這黃河每隔幾年就會決堤一次,大宋國的人都習慣了。

但是隨着越來越多的難民涌向大名府和東京,得知的情況卻越來越嚴重,此次黃河決堤所造成的損失根本無法估量,簡直就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根據大名府知府樑子美上報的估算,河間府和滄州兩地幾成澤國,僅在洪水中淹死的人數已經不下數十萬,另外有數百萬人失去家園,成爲流民。

這下朝廷上下才驚動起來,趕緊採取措施救災,另外就是封堵流民,不使其涌入東京。

宋代的救災制度相對完善,財政狀況也比較正常,雖然社會底層百姓生活困苦,但每遇災害,政府倒也能及時開倉賑濟,不至於出現象漢末或是民末那樣饑民遍地,大規模凍餓而死的情況。

當然,在大災後不免會有許多貧民會因爲飢餓而死的情況,只要死得人不算多,不出現大的流民潮,地方官吏就算是救治有力。

但這次的洪災整個的受災面積確實太大了,從瀛州河間府,永靜軍到滄州,波及三個州府六百多萬人口,河道更改,河水氾濫,從河間府南部到差不多半個永靜軍(東光),滄州南部各縣全部被洪水淹沒,變成一大片水澤之地。

朝廷把救災的重任就壓到了河北路轉運使兼大名府知府樑子美身上。這樑子美是前太傅樑適的孫子,今年也快七十歲了,曾做過戶部尚書,另外小說《水滸傳》裡的樑中書就是以此人爲原型。

不過這樑子美出身官僚世家,可不是什麼蔡京的女婿,但與前宰相章惇倒是兒女親家。由於與“奸相”章惇有牽連,所以在後世宋代文人們的著述裡他形象就不咋樣,屬於被糟蹋的對象之一。

樑子美出知大名府並不是靠走誰的門路,而是屬於重臣兼任。要知道有宋一代大名府是北-京,本身就是支撐河北路防止遼軍入侵的軍事重鎮,而且每年的財賦收入僅次於東京汴梁,是天下第二號的財源地,這個年代大名知府就相當於後世的上海市一把手,絕對是在高層排得上號的人物。

宋朝的救災措施一般有開倉賑糧,募工修河築路和招募從軍這三種主要方式,這開倉施粥就是不要讓災民到處亂跑,形成流民,否則就難以控制了。徵募河工就是以工代賑,另外招募從軍就是在災民中招募青壯,只剩下些老弱婦孺就是想鬧事也鬧不起來。

不過,這一次的災害面積和涉及人口太大了,儘管各地拼命圍堵,還是有數十萬人流落到了東京城外。

一般來說,開封府是不給饑民放糧的。

這是怕饑民全都跑到京城,危及首都的安全。

比如在哲宗年間,滑州、陳州大旱,饑民涌入開封,宰相司馬光就曾阻止開封府尹向饑民放糧,說是東京存糧有限,如果把糧食給了災民,那麼以後天下只要一受災,百姓就會往東京城跑,長此以往,我們還吃什麼呀?

結果就是有數萬人被餓死在開封城外。

剛上任的殿前都指揮使高俅就忙碌了起來,他負責保衛京城的安全,龍神衛全部出動了,好幾萬人馬,守着開封城外,如臨大敵。沒有戶籍和路引的全不準進城,這就堵住了災民進城的通道,洪水之下,誰還能想到帶着戶口薄逃命啊。

高俅騎着馬在城外巡視了一圈回來後,面色陰沉,城外饑民遍野,以樹皮草根充飢,每日裡都有不少的人死去,餓脬遍地,如果開封府再不施粥賑濟的話,恐怕真的會引起民變。如果發生那種事情,只怕自己這殿前太尉是做不成了。

坐在大堂上,高太尉正琢磨着是該上份摺子呢還是面前天家面陳事實。

這種事搞不好就會受到朝臣集體的攻訐,他得仔細權衡一下得失。

這時卻見門下參事走了過來:“太尉,劉帥的私信,同時送來的還有一封秦鳳路李指揮的私信。”

高俅聽後說道:“都拿過來吧。”李峴現在與他和劉仲武合夥在東京做着琉璃和香胰子的生意,每月差不多有兩千多貫的分潤,高太尉手上得到了好處,自然也會在一些事情上對他照拂一二。

劉仲武的信是說秦鳳地廣民稀,蕃羌甚重,軍伍額員不足,此番招募河北饑民以充廂軍,他已經秦請樞密院和兵部,請求調配一部分到秦鳳各軍,中間還請太尉替爲轉圜。意思就是請高俅替他說些好話,能調一部新募的災民到秦鳳路。

李峴的來信意思是聽說劉帥有奏調新募河北路廂軍一事,正好李家有意在河湟開墾荒地,但卻缺乏人手,此次願意同時招募這些軍卒家屬遷置河湟,費用自出,也希望高俅到時有困難幫些忙。另外還說自己最近正在試製一種新鮮產品,到時還要麻煩他老人家代爲購買幾處瓷窯,或者大家繼續合作。

這就是利誘了,僅琉璃和香皀兩項,他每年就能分潤到兩萬多貫,在這事上,高俅肯定會全力幫助,況且招募饑民安置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開封府尹盛章奏請開倉施粥,得到了樑師都和蔡京的支持,有御史上奏此舉有違前制,結果遭致天家的斥責。在這件事上,趙佶做的要比向太后強一些。朝中一大幫人也怕出事,於是開封城徽宗下旨讓開封負責賑濟災民,在城外開十八處粥廠,但卻不許災民入城。

大名知府兼河北路轉運使蔡子美因阻隔安置災民不力,受到申斥。

兵部居然給出了募兵十五萬的員額,光這一項支出花費就高達六百多萬貫。這也是慣例,大宋國每逢大災之年,就大舉募兵,以減輕災害所帶來的風險,算是種另類的以工代賑。童貫也知道這些新募的災民根本無法作戰,但也知道事急從權,也算是默認了這種做法,反正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錢。

即使是這樣,對於高達三百多萬的洪災難民而言,也屬於杯水車薪。

有一部分難民跑去了遼國南京,邊境守軍對此也是睜隻眼,閉隻眼,只當沒看到。各周邊府州還算救助還算及時,總算是沒再出現大規模的流民潮,這讓原本緊張的中樞算是鬆了一口氣。不過勸這些災民回鄉安置這事今年是做不成了,因爲河間府和滄州南部都已經成了澤國,只能等到了秋天過後大水徹底退去,才能勸募流民返鄉。

李家在東京和大名府都有自己的布莊,現在各地的商鋪都行動起來,積極地招募難民到西北墾荒,效果並不太理想。中國人鄉土觀念很重,輕易不願遠走他鄉,除非是舉族遷移。可是那些大族的族長基本上也都是大地主,也捨不得放人。

能招到的都是些原本就失去田產的佃戶,而且還是些有膽氣敢到外地闖一闖的人。儘管李家給出的條件給不錯,半個月下來,也只是招到了一千多戶人家。

首批招募的災民開始上路了,李峴特地派出李貴來主管這事,並囑咐其儘可能讓人在路上吃好吃飽,同時還要注意衛生,避免疫病的流行。

眼看着自己招募流民的效果不佳,李峴只好把主意又打到了兵部正準備調撥給陝西各路的河北新募廂軍各營身上。

68、安定4、出逃(三)50、西夏人來了22、過年(二)25、再入關中20、冶鐵工坊82、返鄉26、私軍63、光明之始39、崩散2、請柬58、火炮(一)25、雁門關前21、見聞47、決戰前52、整訓53、西域70、大勢62、暗流(三)2、 血夜(二)42、救援太原(一)69、穎昌之戰(三)71、風雲再起8、易水河7、高陽關8、祭奠九、親政65、突襲河陽(一)3、 施恩54、學宮與修橋45、紅城之下36、猛將劉法(二)9、使幽州(一)65、突襲河陽(一)14、克承州五、北境67、太行寨13、使幽州(五)7、高陽關70、穎昌之戰(四)47、盛典8、易水河17、匠戶56、曲端2、出逃(一)65、雲州25、雁門關前45、基地問題44、西風起6、鄉誼80、濁浪(四)30、李峴的手稿70、易幟64、天兵天將65、有關信仰49、喀羅川(二)21、過年(一)70、穎昌之戰(四)64、天兵天將36、火槍(二)8、 連營60、宣撫使53、汜水關(五)14、克承州30、喜事79、平方臘(二)13、沒有和平67、太行寨49、喀羅川(二)5、出逃(四)72、會議77、濁浪(一)23、積蓄25、閒議14、克承州27、牧場57、太學42、青瑪寨28、京西52、汜水關(四)2、 廂兵營64、練軍(一)31、韓城9、聚議4、 進山37、情歌3、 出逃(二)18、荊襄66、求援劉法(一)6、 血夜(六)29、巡視襄陽29、巡視襄陽66、突襲河陽(二)四、呼倫之戰52、躁動的冬日82、六分儀41、道法琉璃?56、曲端14、康王登基13、使幽州(五)
68、安定4、出逃(三)50、西夏人來了22、過年(二)25、再入關中20、冶鐵工坊82、返鄉26、私軍63、光明之始39、崩散2、請柬58、火炮(一)25、雁門關前21、見聞47、決戰前52、整訓53、西域70、大勢62、暗流(三)2、 血夜(二)42、救援太原(一)69、穎昌之戰(三)71、風雲再起8、易水河7、高陽關8、祭奠九、親政65、突襲河陽(一)3、 施恩54、學宮與修橋45、紅城之下36、猛將劉法(二)9、使幽州(一)65、突襲河陽(一)14、克承州五、北境67、太行寨13、使幽州(五)7、高陽關70、穎昌之戰(四)47、盛典8、易水河17、匠戶56、曲端2、出逃(一)65、雲州25、雁門關前45、基地問題44、西風起6、鄉誼80、濁浪(四)30、李峴的手稿70、易幟64、天兵天將65、有關信仰49、喀羅川(二)21、過年(一)70、穎昌之戰(四)64、天兵天將36、火槍(二)8、 連營60、宣撫使53、汜水關(五)14、克承州30、喜事79、平方臘(二)13、沒有和平67、太行寨49、喀羅川(二)5、出逃(四)72、會議77、濁浪(一)23、積蓄25、閒議14、克承州27、牧場57、太學42、青瑪寨28、京西52、汜水關(四)2、 廂兵營64、練軍(一)31、韓城9、聚議4、 進山37、情歌3、 出逃(二)18、荊襄66、求援劉法(一)6、 血夜(六)29、巡視襄陽29、巡視襄陽66、突襲河陽(二)四、呼倫之戰52、躁動的冬日82、六分儀41、道法琉璃?56、曲端14、康王登基13、使幽州(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