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易幟

有消息說金國方面準備將被擄的前任官家欽宗皇帝放其南歸。

問題是金人真的退出了中原,但卻與南宋方面沒有任何的關係。華夏軍從金人手裡接收了河北和京東之地,由於懼怕嚴厲的清算,原來投靠金國的北齊豪族、官員也在都跟着金人跑了。實際上維繫南宋各方“驅逐韃虜,收復中原”的口號已經沒了作用。隨着韓世忠不敵華夏軍,放棄淮東,敗退到了江南,到了現在,任誰都知道南宋一朝大勢已去。

華夏軍得天下也並非憑藉着那些文人們口頭常說的“大義”,而是因爲一場慘烈的兵變,青唐軍在長安殘暴的復仇屠城,不斷遭受到南宋的文人們指責和抨擊。可到了現在,當華夏軍的危險真正臨近的時刻,卻沒人再挺身而出,敢與西北興元府那邊作對了,而且選擇了集體的沉默。

對於未來的前途,岳飛有些彷徨不定。

他不是一個爲了所謂的忠義會把自己性命都搭進去的人,否則也不會當年在江寧帶兵棄自己的恩人杜充而去。只不過官家趙構確實待他不薄,把他從一位普通的中級軍官提拔爲南宋最強的五軍主帥之一。

“男兒馬上覓封侯”,作爲一個男人,對於所謂的功名利祿不動心那都是胡扯。

現在是大勢已去,南宋這座破房子,就是武侯重生,也是無力迴天了。岳飛不願爲這麼一個腐朽的朝廷而陪葬,大丈夫身死沙場,那是宿命,作爲軍人,所謂功名都是靠着流血拼命所換來的。如果是面對金人,那倒也沒什麼可考慮的了,死則死耳,反正他是不會爲了所謂的富貴榮華而投降金國,令祖宗蒙羞的。

問題是,現在所面對的卻是華夏軍……

這就讓岳飛頗爲躊躇,有些猶豫了。

可是華夏方面卻不給他選擇的時間,這春天剛到,華夏軍的使者就到了江州,並帶來了荊襄華夏軍統帥李岌的一封信。

使者也不是別人,而是原來與他一起在東京留守宗澤元帥帳下共事的於鵬。

於鵬受杜充排擠,在宗澤死後,乾脆投到了洛陽方面翟進的帳下,如今卻自告奮勇,當起了華夏軍的說客。

“於經制這些年來可好?”岳飛倒是沒有爲難這位老熟人,還是親自出面接待了於鵬,不過稱呼還是用的當初在宗澤元帥府的官職。

“還算湊合,我目前在鄧州任通判,倒是沒有嶽元帥如今風光,嶽兄現在也算是大名鼎鼎了。”於鵬說道,“某奉李元帥之命,這回只是跑腿送信,不做說客。”

岳飛笑了笑,不做說客要你來幹什麼?要送信派倆親兵過來就行。只不過他現在心思沉穩,看破也不說破,笑着從於鵬手裡接過了李岌的親筆書信。

李岌的信裡倒還真沒提勸降之事,反而是提到了當年李峴贈他佩刀一事:“……皇兄生前償言,我華夏一族,當同心對外,則天下永無敵手矣。手足相殘,乃是莫大的不幸,手中之刀,儘可能也避免加之同胞之身。兄長當年將佩刀贈與將軍,可見對將軍之器重,曾言將軍日後必爲國之棟樑也。如今將軍有如此成就,可見皇兄當初眼光不差,所言非虛。如今臨安一朝,只是苟延殘喘,不知進取,落到如此境地,也是咎由自取。……他日若能與將軍攜手,爲華夏開疆拓地,共登凌煙,實乃幸事也!”

岳飛看完信,然後小心地收了起來,這纔看向於鵬:“聽聞華夏軍的火器很厲害啊?”

於鵬搖了搖頭道:“元帥只看得表面,華夏軍火器之威很強確實不假,但是真正厲害的卻是治政和生產。某所在的南陽之地,土地雖然豐沃,若在過去,在荊襄一帶養活十萬兵馬都已經是極限,民衆叫苦連天。但是現在,某要說僅南陽一帶的出產,就足以養活華夏荊襄軍近四十萬大軍,元帥信是不信?”

岳飛眯着眼:“華夏在荊襄真有四十萬軍馬?”

“這是自然,於某如說假話,不若豬狗。元帥不信,到時某家領你走一遭便是。”於鵬說這話的時候挺了挺腰桿,這也是讓他感到很自豪的事情。

“那川峽四路每年出產的糧食呢?”岳飛想了一下,卻問了另外一個問題。

“西北、中原已經有三年時間沒有從川峽四路往外調運糧草了。蜀中所出,一部分供應在滇黔開拓軍屯所需,一部分……說來元帥可能不信,都用來飼養豬羊雞鴨了。這荊襄軍的肉食供應,每年倒是有一小半來自於蜀地的補充。”於鵬笑呵呵的回答說,“華夏軍中,平日三天一頓肉食,而到了戰時,每日都有一餐肉食,這是規制。”

岳飛聽了後睜大了雙眼,他不相信華夏方面的物質供應會有如此充足。江南魚米之鄉,物產是整個天下最爲豐富的地方,可是他的部隊,每十天能保證有一餐肉食就已經十分困難了。這於鵬所說,猶如夢話。

只聽於鵬繼續說道:“皇后仁慈,還有先皇的遺願,不忍見同胞骨肉相殘,這才儘可能地提前作一些勸說工作……當然,一切決定,還得由元帥你來定奪。不瞞您說,劉正彥和楊沂中兩人已經答應將於月內反正。以宋軍的裝備,是打不過華夏這邊的,徒增死傷而已,這是元帥最後的機會……”

……

送走了於鵬,岳飛還是難以做出最後的決斷。

不過,在這之後,他顯然是有些動搖了,開始單獨與手下的將領們商量,試探着他們的看法和態度。

到得三月底,各方的交流也愈加頻繁。根據情報,在江北,華夏軍每日裡也都在緊鑼密鼓地作着進攻前的準備。需要做出決定的時間日益迫近。

四月初三,駐守潭州的劉正彥和駐守嶽州的楊沂中宣佈反正,降了華夏。消息傳來,對行營副軍中也發生大的震動,有些軍營裡開始出現軍卒私逃事件。

不能再等下去了,岳飛一面派人向江北進行聯繫,一面將手下的將領們全部召集起來,向他們正式宣佈:“……事已至此,我願將江州交予華夏,從即日起諸營都換作華夏方面的旗幟!”

49、喀羅川(二)28、收復疏勒(二)50、沒有希望51、新的茶路45、基地問題65、練軍(二)46、軍中事28、京西8、祭奠4、大軍初聚27、收復疏勒(一)26、關山難越60、宣撫使47、決戰前24、塞外春寒52、汜水關(四)68、康王45、救援太原(四)29、招募流民30、會州城下(一)27、歸你了42、部署28、京西5、种師道61、暗流(二)16、北地70、穎昌之戰(四)28、岳飛5、獵熊26、太行義軍四、呼倫之戰47、北地17、匠戶59、干擾70、大勢73、入川34、沁河口保衛戰(三)11、使幽州(三)17、官家趙構9、北上救援65、雲州50、西夏人來了81、開拓54、學宮與修橋46、古浪寨33、傷兵營52、輪船67、太行寨55、風波再起25、拖延59、火炮(二)41、河東義軍(二)62、風雪入洛陽65、雲州29、收復疏勒(三)29、巡視襄陽84、屯田11、遠征8、 連營23、變化60、淮西(二)14、童大帥八、流求80、濁浪(四)57、蜀地73、入川55、西南17、匠戶九、親政79、平方臘(二)61、淮西(三)77、濁浪(一)30、五馬山寨61、淮西(三)52、汜水關(四)4、大軍初聚70、穎昌之戰(四)18、沒落的文明9、北上救援3、 出逃(二)31、會州城下(二)7、 牧場15、太子的危機三、朝堂51、巡狩8、 連營8、易水河13、使幽州(五)50、喀羅川(三)42、救援太原(一)56、曲端六、大理國(一)19、部曲82、六分儀六、大理國(一)63、創造與失望37、禪位64、練軍(一)10、 築城(一)
49、喀羅川(二)28、收復疏勒(二)50、沒有希望51、新的茶路45、基地問題65、練軍(二)46、軍中事28、京西8、祭奠4、大軍初聚27、收復疏勒(一)26、關山難越60、宣撫使47、決戰前24、塞外春寒52、汜水關(四)68、康王45、救援太原(四)29、招募流民30、會州城下(一)27、歸你了42、部署28、京西5、种師道61、暗流(二)16、北地70、穎昌之戰(四)28、岳飛5、獵熊26、太行義軍四、呼倫之戰47、北地17、匠戶59、干擾70、大勢73、入川34、沁河口保衛戰(三)11、使幽州(三)17、官家趙構9、北上救援65、雲州50、西夏人來了81、開拓54、學宮與修橋46、古浪寨33、傷兵營52、輪船67、太行寨55、風波再起25、拖延59、火炮(二)41、河東義軍(二)62、風雪入洛陽65、雲州29、收復疏勒(三)29、巡視襄陽84、屯田11、遠征8、 連營23、變化60、淮西(二)14、童大帥八、流求80、濁浪(四)57、蜀地73、入川55、西南17、匠戶九、親政79、平方臘(二)61、淮西(三)77、濁浪(一)30、五馬山寨61、淮西(三)52、汜水關(四)4、大軍初聚70、穎昌之戰(四)18、沒落的文明9、北上救援3、 出逃(二)31、會州城下(二)7、 牧場15、太子的危機三、朝堂51、巡狩8、 連營8、易水河13、使幽州(五)50、喀羅川(三)42、救援太原(一)56、曲端六、大理國(一)19、部曲82、六分儀六、大理國(一)63、創造與失望37、禪位64、練軍(一)10、 築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