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法吏

bookmark

“多謝昌南侯相助之恩。”

一進廳堂,喜便道明瞭來意,他今日,是專程來向黑夫道謝的。

“喜不過是邊郡小吏,染病將死,卻無從就醫,家人將棺槨都已準備好了,還將我多年抄錄的簡牘一點點放進去,只待死期。”

“卻沒想到,昌南侯竟會在陛下面前提及我,讓我能上達天聽,陛下還派御醫不遠千里,前來救治。讓我僥倖,能從大司命處脫身而活……”

黑夫記得這事,那是三四年前,秦始皇東巡時發生的事,他家裡來信,說喜病篤將死。

黑夫憐之,覺得不應該讓這樣一個好官籍籍無名,便乘着鼓吹雕版印刷術的機會,拿喜抄錄律令來舉例子。

當時他就覺得,喜的故事,當不止讓後世千萬人所知,也應該讓秦始皇知曉!在帝國的基層,還有這樣一位勤勤勉勉,兢兢業業的秦吏!

但沒想到,喜居然真的被秦始皇派來的御醫給救活,休養一年半載後,身體大好。

不僅如此,喜還因禍得福,被朝廷塑造成了典型,雖然沒搞什麼“向喜同志學習”的活動,但喜立刻從假郡丞直接扶正,並賜爵兩級,如今已是五大夫。

他誠摯道謝,黑夫連道不敢,避席道:“若無喜君秉公執法,黑夫早在十餘年前,就被人誣陷,身處囹圄,豈會有後來的事?”

年近五旬,已顯老態的喜孰視黑夫良久,見他富貴還鄉,依然不驕不躁,頷首道:

“南郡安陸縣,真是出了一位了不得的人物!”

回想起十多年前的那起案子,昔日的卑微黔首少年,如今卻是帝國功勳前十的君侯,不由感慨良多,作爲見證這晚輩起於微末的人,喜心中亦十分欣慰。

“有了雕版印刷,喜君還抄律令簡牘麼?”入席時,黑夫打趣問道。

”時常抄抄。”

喜是個古板的人,沒聽出黑夫在開玩笑,認真地說道:”我年紀大了,新的律令若想記住,還是得親筆寫一遍才行。“

他們雖然很早就認識,卻無私誼,閒聊沒幾句,就說起了公事。

黑夫最關心的,當然是洞庭郡的軍情。

洞庭郡便是黔中郡,位於後世的湘西貴州,兩千年後都是滿地民族自治州縣,眼下更別提了,當地夏人與蠻夷的比例,大概一比十,有的地方,甚至是一比一百……

統一初期,那裡還爆發了越人與秦軍的衝突,落敗的越人南逃入西甌,是引發秦甌戰爭的導火索。南征開始後,黔中郡也有一支偏師,渡過沅水南下,駐紮在鐔城(湖南靖縣),與桂林軍成犄角之勢……

喜說道:“洞庭郡蠻夷巴人混雜,本就不穩,近幾年常有南郡人過去,騙誘蠻夷,帶回南郡爲奴,夏越常有衝突。開戰以來,郡中常有夷越背叛,鐔城之軍還沒來得及去攻西甌,就只能停下平叛,也因此未深入嶺南,軍尚存。”

“只是鐔城被羣山所阻隔,糧秣運送艱難,軍乏食,郡尉希望他們能退回遷陵縣就食。”

黑夫心裡冷笑,這洞庭郡尉前兩年還順應潮流,叫囂着要與巴蜀一起開西南夷,進軍西邊的且蘭、夜郎呢。這羣邊將眼饞李信、黑夫他們的功績,立功心切,不顧郡情,屢興邊釁,這也是秦朝四面用兵的原因之一,眼下吃了癟,熱情也消退了。

“感情全天下,想打這場仗的,就剩下秦始皇一人了……”

黑夫心中吐槽,又問起與喜工作攸關的事:“洞庭郡吏治如何?”

喜嘆了口氣,搖頭道:“不好,吏治每況愈下……”

……

在喜看來,相比於統一前的銳意進取,秦吏隊伍中的風氣,似乎已經變了味。

“尋找藉口,收受禮金者有之。”

喜說起一事:“兩年前,我病癒復任,竟聽說那沅陵縣令嫁女,不僅邀約賓朋,還通知縣裡三老和羣吏前來祝賀,令進不滿千錢者,坐之堂下。”

“如此明目張膽收取賄賂,我以法責之,大小官吏卻皆言此乃賀錢,是給縣令之子的新婚之賀,絕非賄賂。郡守也以爲不足以罪之,我最後力排衆議,方將縣令免職,其餘諸吏略受責罰。”

黑夫點頭,宴會收錢,跟沛縣呂公家,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若喜在泗水郡,沛令就要倒黴了。只可惜,像喜一樣的法官,太少了。

他在膠東郡時,也見過類似的情況:官員離開時,同僚送三五百錢甚至千錢,本是尋常事,官府也睜隻眼閉隻眼,畢竟秦吏薄俸,大家總得生活。

可現在,各地又多出了“迎錢”,官員到任,當地豪貴紛紛送錢,美其名爲安家費,實際上就是賄賂。誰給了,新官就對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徭役上也不爲難,卻將重役轉嫁到庶民,甚至是蠻夷部落頭上。

除了這些人情禮節外,直接貪贓枉法者有之。

喜處理過一樁案子,曾經因犯罪被洞庭郡逮捕的犯人,他家鄉獄掾送來一封信,說那邊還有案情,要送去審理。若非喜覈對爰書後察覺不對,派人過去追,那犯人回去就被放了。

敲詐勒索者亦有之,洞庭郡乃邊遠地區,常有六國地區的人被遷來,押送的官吏乘機勒索,掠奪遷民錢財,還根據接受賄賂的多少,決定遷徙的遠近。

喜嘆息道:“沒辦法,長沙郡、洞庭郡不比南郡,不少縣鄉官吏,皆是舊楚官員留任,十來年下來,也就粗通律令,一旦撤換,官府便無從收稅徵徭。”

黑夫表示理解,他在膠東也面臨過一樣的情況,更有下密縣令,跟夜邑田氏的長子拜把子,兩邊合夥賣私鹽呢!

長吏尚且如此,斗食吏更完全由當地人擔任,雖然權力小,但威嚇庶民足夠了。像當年劉季一樣,藉助亭長位置強吃強喝,賴帳不給,酒家只好把新債舊帳一筆勾銷,類似的事,真是多如牛毛。

一直循規蹈矩,從不懷疑律令的喜,也看到了弊端:

“律令細密本是好事,但眼下新吏多不習法,吏治敗壞,更使小吏可以借法欺民,緣法爲奸。於是,百姓畏懼官吏如畏虎狼,因爲一個小吏援引律令,隨便安個罪名,就能讓其破家,十數人淪爲刑徒。”

喜身爲郡丞,掌管司法,已經在努力肅清吏治了,但有一點他卻無能爲力,那就是日益加重的徭役口賦。

剛統一時還好,南方長期和平,積累了不少財富。但自從三十三年以來,秦朝對百越用兵,黔中郡雖然窮,但分攤到的徭役、賦稅也不少。

隨着戰爭陷入僵局,前線死傷漸漸多需要補充,幾乎每家編戶齊民,都要出一人,去運送軍糧,修築道路、運河。

夏人抓不夠怎麼辦?當地蠻夷不是很多麼,讓蠻夷也來幹活啊!結果催役引發了衝突,衝突導致流血,疆域內的蠻夷也反了。更有南郡商賈乘機購奴,夷夏關係更加尖銳。

喜自述道:“近兩年來,我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數,雖然按照律令,他們犯了將陽、失期罪,的確該罰,可是……”

可是,當一個縣刑徒佔到編戶齊民的五分之一時,事情就不太對勁了。

“去年的上計,《徒簿》中所記,遷陵司空所轄大男子刑徒125人,大女子刑徒87人,共計226人。而整個遷陵縣,在籍民戶不過152戶,八百餘人。”

類似的事,喜當年也幹過,因爲包庇略人者,盲山裡百餘口人,全部罰爲城旦舂,毫不留情。

但他如今面對的,不是偶然纔有的集體犯罪,而是一個持續的惡性循環,範圍是全天下。

戰爭久持不下——賦稅徭役沉重——畏死逃避之人多——官吏追捕以法繩之,將其捉做刑徒——更多人畏懼而逃——更重的刑罰打擊……結果就是刑徒滿道。

這些刑徒,又被一股腦塞進南征的隊伍裡,皇帝似乎真的想讓這幫”刁民“死在熱帶雨林裡。

像喜這種還有點良心的官員,正處於兩難的境地:完全遵循朝廷命令做事,作爲政策的執行者和賦役的催徵者,自然會被黔首憤恨。

如果心軟,對治下黔首網開一面,就完不成朝廷要求的指標,會受到律令的制裁,以“治獄不直”等罪名,被謫戍遠方。

喜從不心軟,也從未違背朝廷律令,所以他才能任職至今……

喜還告訴了黑夫一件事:“此番黔中、南郡、長沙、衡山諸郡,以不直罪論處,發配到昌南侯軍中任職者,恐不下數十名,其中的確有貪污受賄者,但也有不忍苛責黔首,被判定瀆職的官吏。”

“謫官、刑徒,這就是皇帝答應給我的‘三十萬兵民’?”

黑夫不由頭疼,難怪歷史上聽說中原出事,南方軍團直接閉塞通道,不願回去。

能被派到嶺南這種地方來的,哪有什麼精銳啊,多是炮灰,戰鬥力能強纔怪了……

“這便是喜近幾年來,所目睹之事,本來期盼戰後可以稍好些,但如今陛下點昌南侯爲將,糧秣、刑徒、兵卒源源不斷往南方去,看來這場仗,是要接着打下去了。”

黑夫苦笑:“難歸難,但我既受命於君前,不得不行,只求能全師而勝,讓南方各郡少受些苦痛。”

喜道:“我雖身處邊郡,但也時常聽聞,昌南侯不僅善兵,且愛民,定不負陛下之任。”

他對黑夫,還是極有信心的。

說到這裡,喜也準備起身告別了,他對黑夫拱手道:

“昌南侯,喜此來,一爲道謝,二,也是道別。”

“道別?”

黑夫纔回來,對喜剛接到的調令尚不知曉。

喜說道:“御史大夫茅君,調我去咸陽御史府爲官,我已應諾,不日便將啓程!”

……

聽說喜要去咸陽做官,黑夫一愣,心裡罵了茅焦老兒一通,挖人挖到他後院來了。

不過想想還是怪自己,像喜這樣名聞於皇帝之耳的典型,被調派入都也是意料之中,便笑道:

“入朝爲官,這是好事啊,六百石的侍御史,遠勝六百石郡丞。”

喜搖了搖頭:“我以爲,任官不在朝野,俸職並無高低,不管是斗食還是兩千石,還不都是秦吏?都要遵循律令。”

他指着自己斑白的鬍子道:“但除了能背律令,老朽別無他才,混跡地方三十載,籍籍無名。朝廷突然召我入都,實在惶恐,生怕不能勝任,壞了國事。”

此言誠摯,像極了後世的老黨員,讓黑夫有些動容。

“但喜又聞,御史府之職,乃督查官員,修正律令。近幾年來,朝廷律令課徵越發嚴苛,休說黔首難以應付,連官吏都快喘不過氣來,總覺得有不妥之處。”

在喜眼裡,律令,是維護地方秩序的根本,決不可違,法理必須大於人情。

但若是,朝廷苛令成了破壞地方秩序的主因呢?

那這律令,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過去他地位卑微,無能爲力,只能默默遵循,可現在,一個機會擺在面前。

“此番去御史府,喜別無他求,只望能以自己綿薄之力,將我在地方上所見所聞告知御史大夫,對律令課徵稍加損益。”

黑夫道:“喜君深明律令,定能做一位好御史。”

他心裡卻不以爲然,國家領導人膨脹了,思想出了問題,你去督責立法機關或者財政部門,也於事無補啊。

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與法者民也,在這個君大於法的時代,不管如何損益律令,終歸治標不治本。

喜此番入咸陽,可別跟海瑞進北京一樣,去時躊躇滿志,結果卻撞上冷冰冰的現實……

但黑夫還是恭祝喜,並親自送他出門。

二人道別時,黑夫感慨道:

“雖然過去許久,但我依然記得,二十年九月底,我與季嬰被湖陽亭長誣陷,在縣獄訴訟,進入廳堂前,那扇土牆上寫着的字。”

喜自然記得自己辦公場所的格局,點了點頭:“君侯說的是,爲吏之道?”

“對,就是爲吏之道!”

那是每個秦吏,都要熟讀的文章,也是秦朝考公務員必讀的教材,黑夫至今還能背出幾句。

他回憶道:“我那時低賤卑鄙,識字不多,但也能從中看出,爲吏者的理念。再聽喜君主持訴訟,當真如那文章所言,精潔正直,慎謹堅固,審悉無私,微密纖察,安靜毋苛,審當賞罰,真是一位好官,讓我佩服不已。從那天起,我便立志,也要做一名秦吏!”

喜有些意外,忙道:“不敢。”

黑夫道:“喜君不必謙遜,黑夫在安陸做亭長那些時日,擒賊捕盜,你常對我有所教誨,喜君於黑夫,真如師長一般。”

“今日,喜君將入咸陽,黑夫也要將喜君昔日所教之言,還贈於君!望君不論在都城遇到何事,成敗與否,都能勿忘本心!”

喜沒想到黑夫把他捧得這麼高,連以師長待之這種話都說出來了,但他素來謹慎,並未喜悅,仍冷靜地躬身道:“君侯請講。”

黑夫肅然,鄭重地說道: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

“吏者,民之所懸命也!”

……

PS:見74章

第569章 蒿里第279章 八公山上今天論文答辯,求祝福!第852章 逐君側之惡人第1025章 一致對外第756章 小小的改變第257章 樹上開花第193章 野心與良心第86章 秦律的威嚴第213章 利於人謂之巧第953章 奇蹟第344章 麟之趾第973章 你有張良計第360章 有妻如此第318章 寡人以眇眇之身第936章 武忠侯是天!第499章 不破不立第35章 秦國沒有豆腐渣工程第470章 嚇死我了第661章 北江第866章 裂地而封爲王侯第219章 鶯鶯燕燕第1031章 扶桑第129章 什伍如親戚,卒伯如朋友第884章 刑徒七十萬第785章 一騎紅塵第1016章 草枯鷹眼疾第880章 小心後面第293章 二十五年第279章 八公山上第967章 江與夏之不可涉第205章 入郢第172章 秦墨第370章 風起隴西第727章 這鍋真黑!第275章 楚歌與秦風第490章 財政危機第178章 項燕第579章 兩戰第572章 君臣第396章 使至塞上第340章 背井離鄉第995章 大盜第155章 樑崩第966章 焦土第743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中)第283章 伍奢有二子第78章 大行於世第527章 執轡者第612章 命名第214章 郡守騰第1016章 草枯鷹眼疾第799章 江漢湯湯第362章 蘄年宮第852章 逐君側之惡人第913章 一飯之恩必償第513章 法今王第798章 鐵打的襄陽第128章 爭首第246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第469章 海大魚第513章 法今王第758章 不知幾人稱王?第684章 奴隸第147章 軍令如山律如鐵第1020章 我來第553章 袒右第428章 先知稼穡之艱難第892章 秦旗第271章 黑雲壓城第681章 蝴蝶效應第264章 士卒可用矣第496章 竊鉤者誅第267章 棺槨三百第600章 箕氏第878章 狗血第759章 聲東擊西第1030章 他的時代結束了第776章 都散了吧(第五卷完)第828章 誰能置身事外?第138章 禮與劍(下)第60章 將陽第732章 上病益甚第695章 祖先的土地第917章 萬人敵第470章 嚇死我了第605章 你爹第748章 灌水第684章 奴隸第796章 一紙婚約第62章 七何第401章 歷史拐了個彎第1017章 風蕭蕭兮易水寒第527章 執轡者第155章 樑崩第308章 水蠱第906章 新秦第323章 王、蒙第613章 胡亥第921章 誅惡
第569章 蒿里第279章 八公山上今天論文答辯,求祝福!第852章 逐君側之惡人第1025章 一致對外第756章 小小的改變第257章 樹上開花第193章 野心與良心第86章 秦律的威嚴第213章 利於人謂之巧第953章 奇蹟第344章 麟之趾第973章 你有張良計第360章 有妻如此第318章 寡人以眇眇之身第936章 武忠侯是天!第499章 不破不立第35章 秦國沒有豆腐渣工程第470章 嚇死我了第661章 北江第866章 裂地而封爲王侯第219章 鶯鶯燕燕第1031章 扶桑第129章 什伍如親戚,卒伯如朋友第884章 刑徒七十萬第785章 一騎紅塵第1016章 草枯鷹眼疾第880章 小心後面第293章 二十五年第279章 八公山上第967章 江與夏之不可涉第205章 入郢第172章 秦墨第370章 風起隴西第727章 這鍋真黑!第275章 楚歌與秦風第490章 財政危機第178章 項燕第579章 兩戰第572章 君臣第396章 使至塞上第340章 背井離鄉第995章 大盜第155章 樑崩第966章 焦土第743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中)第283章 伍奢有二子第78章 大行於世第527章 執轡者第612章 命名第214章 郡守騰第1016章 草枯鷹眼疾第799章 江漢湯湯第362章 蘄年宮第852章 逐君側之惡人第913章 一飯之恩必償第513章 法今王第798章 鐵打的襄陽第128章 爭首第246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第469章 海大魚第513章 法今王第758章 不知幾人稱王?第684章 奴隸第147章 軍令如山律如鐵第1020章 我來第553章 袒右第428章 先知稼穡之艱難第892章 秦旗第271章 黑雲壓城第681章 蝴蝶效應第264章 士卒可用矣第496章 竊鉤者誅第267章 棺槨三百第600章 箕氏第878章 狗血第759章 聲東擊西第1030章 他的時代結束了第776章 都散了吧(第五卷完)第828章 誰能置身事外?第138章 禮與劍(下)第60章 將陽第732章 上病益甚第695章 祖先的土地第917章 萬人敵第470章 嚇死我了第605章 你爹第748章 灌水第684章 奴隸第796章 一紙婚約第62章 七何第401章 歷史拐了個彎第1017章 風蕭蕭兮易水寒第527章 執轡者第155章 樑崩第308章 水蠱第906章 新秦第323章 王、蒙第613章 胡亥第921章 誅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