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一百四十一章 未知陛下欲亂國

bookmark

制置使司確立下來後,最重要的就是四個制置使的位子了。

只不過按照現在的情況,制置使基本上不會用文官,所以政事堂三相在這件事上便是無所謂的態度。

獨當一面的機會可不多,兩位樞密使正可趁此機會擴大自己的勢力。

存了這樣的想法,楊邠當即問道:“敢問官家,這制置使人選可有旁的要求?”

“哦?”趙鴻運看向楊邠,“楊卿如此問,可是有推薦之人?”

“正是。”楊邠絲毫沒有客氣,直接就開口道,“臣以爲鄜州巡檢使詹勝元可爲一制置使。”

詹盛元乃是廣晉府人士,楊邠的同鄉後進。

趙鴻運尚未開口,坐在楊邠下手的鄭志康突然道:“保大軍節度使李家宏之前奏請任其子李和超爲鄜州別駕,被政事堂以巡檢使主持州事攔下,改爲鄜州長史。”

他說的這件事,是周國縮減節度使勢力範圍的典型例子。

原本保大軍領鄜、坊、耀三州,晉時耀州析爲順義軍,州立之後,坊州置刺史總領軍政,到現在保大軍也就只剩下一個鄜州了。

就這樣,朝堂之上還安排了一個鄜州巡檢使負責捕盜治安之事,也是爲了削減保大軍對鄜州民政的影響力。

鄭志康此時提出這件事,其實是想說,如果巡檢使被調走,李家就能完全控制鄜州了。

他的這番小心思,楊邠心知肚明,微微側頭瞥了他一眼,便道:“可調懷州別駕陳富民任鄜州巡檢使主持州事。”

懷州,河陽節度使治下,別駕陳富民先後爲河陽節度判官、孟州長史,正是鄭志康的親信。

楊邠提出調其任巡檢使,除了把他丟到鄜州同保大軍爭鬥噁心一下鄭志康,同時還能漸漸消除鄭志康在河陽的影響力。

當然,正是因爲有後面一個原因,纔有可能讓趙鴻運贊同這個法子。

聽到楊邠如此說,鄭志康不由皺眉,腦筋急轉思考對策。

對於兩位樞密使的暗鬥,政事堂三人皆是眼觀鼻鼻觀心,仿若泥塑。

趙鴻運只是稍稍思考,便點頭道:“此議可行,政事堂擬敕命。”

聽聞此語,鄭志康面色一僵。

只是趙鴻運緊接着又開口道:“鄭卿久在河陽,不知這懷州別駕可有接替人選?”

鄭志康先是一愣,隨即反應過來,沉吟一陣回答道:“回稟官家,臣以爲孟州司馬項達飛可接替陳富民。”

“可。”趙鴻運點頭道,“至於孟州司馬之職,政事堂拿出一個合適的人選來。”

“喏。”

此事結束,鄭志康正要提出自己的制置使提名人選,卻聽趙鴻運道:“行了,此事先放在這,待制置使司分好之後再議人事。”

皇帝開口了,鄭志康也只好嚥下沒說出的話語。

見挑選將領的事情告一段落,江夏青立刻就道:“官家,不知秦王作何處置?”

趙鴻運眉頭一皺。

朱慶堯也連忙開口:“臣以爲蜀地未靖,秦王正可坐鎮蜀地,以免反覆。”

“荊南馬長山、蜀地李繼勳,皆可爲一方主帥。”江夏青立刻反駁,“兼之蜀地四分,各有制置,何必遣一親王坐守?”

朱慶堯自然不肯想讓,兩人你來我往爭得好不熱鬧。

好一會兒,趙鴻運終於開口了:“此事待收復漢中再議。”

這就意味着他尚無把秦王調回京中的想法,對此結果,一人喜一人憂,只是兩人皆拱手應下,閉口不言。

談完了人事,又交流了一些政務上的意見。

比如即將入夏,河水流經的州縣防洪措施是不是可以開始了,要不要加派人手去巡視監督;某地匪患,要調哪些部隊前去剿匪,糧草後勤何地負擔;青黃不接的時期就到了,各地糧倉是不是該做好低價糶出的準備。

各項事務不一而足,一直討論到午時才散去。

當天下午,散朝歸去的七八品文臣紛紛上書,或言召回秦王,或言令秦王鎮蜀。趙鴻運召左補闕薛居正,右補闕竇儀、董成林至簡賢講武殿議事。

唐六典言:補闕拾遺,掌供奉諷諫,扈從乘輿。凡發令奉事有不便於時,不合於道,大則廷議,小則上封。若賢良之遺滯於下,忠孝之不聞於上,則條其事狀而薦言之。

說白了他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以備諮詢,比如這一次趙鴻運就把三位補闕叫過來諮詢了。

“卿等久觀政務,以爲蜀地當做何處?”

這三人在政事堂待着,自然知道蜀地析爲四制置使司的事情,而且考慮一番也認爲這個方法不錯,自然沒有再推翻重來的道理。

有此想法,此時三人皆是心頭敞亮,明白這表面上問的是蜀地,實際上想聽的是秦王。

能被皇帝授補闕拾遺之職,要麼是文采斐然,要麼是清介重厚。

薛、竇二人是兩者皆有,董成林更是因爲孤耿而被趙鴻運看重。

稍稍沉默,官職較高的薛居正率先開口道:“蜀地新納,當輕徭役薄賦稅,只需遣一將控扼蜀道便可,無須維持重兵。”

這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秦王沒必要留在蜀地,趕緊把他召回來吧!

竇儀則道:“臣觀唐史有言:建立儲嗣,崇嚴國本。國朝已立四載,然國本未立,必使人心浮動。”【1】

這更是不管那一層布了,直接就建議立儲,只不過他這話裡倒沒有偏向某一位皇子。

而最後開口的董成林更是直接:“陛下,《左傳》言:並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如今太子未立,而秦、荊領兵於外,寧王理政於朝,三嫡相爭,未知陛下欲亂國乎?”

聽薛、竇兩人的話,趙鴻運只是臉色嚴肅,聽到董承林的話之後,他是直接臉就黑了。

分坐在殿內左右記錄對答的起居郎和起居舍人此刻耳朵豎起、下筆如飛。

近臣直接指着皇帝的鼻子問他是不是要把國家搞亂,能旁觀一次這樣的事情,此生無憾了啊!

坐在董成林前方的薛、竇二人也是嘴角直抽,不愧是在朝會上當面彈劾監國的猛漢子。

即便趙鴻運知道他說得有道理,但心中依然升起怒火,話語間都帶了些寒意:“董卿怕是在說笑吧,朕乃天子,豈會亂國。”

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九)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三百十六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三)第二百五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一)第六十二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一)第一百六十一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二)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爲重第六十二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一)第五百三十章 師友侍讀何人佳第五百三十四章 驀然回首闌珊處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五)第四百三十二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五)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爲重第十六章月下爭渡一線天(四)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一)第四百五十九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六)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二百二十四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三)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二)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當如何第二百八十二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三)第三百章 真理堂中談爲政(三)第五十九章轉遍東京聞兵訊第六百六十二章 誰料竟會遭背刺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四)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三)第三百三十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五)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第二百四十章 內亂未平外面起(五)第四百二十五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八)第二百七十二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一)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五百五十五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八)第一百九十二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三)第四十六章法不長遠心意躁第七百二十七章 片瓦尺土不可棄(二)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二十章月下爭渡一線天(八)第五百九十三章 請以海軍試新制第六百八十二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六)有些話,不吐不快第三十八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一)第五百六十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五)第六百三十二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九)第五百二十七章 兩府生變宰相換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第四百九十九章 兒女相約爲親家第二百七十七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一)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一)第一百二章馮道再試尋暖靴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六百九十五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一)第五百六十九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二百五十一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一)第四百一十六章 勢如破竹徵淮南第746章 片紙可當十萬錢第七十九章即將離京奇事多第二百九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五)第三百六十七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三)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論道德第二百二十四章 利字當頭亂接踵第二百一十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一)第五百五章 戴和裕心屬何方第三百七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六)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當如何第六十三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二)第七百七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三)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儀鎮內議投周第三百八十八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四)第三百六十一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二)第六百三十一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八)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六)第三百四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六)第二百八十一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一)第六百十五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二)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風起時動微末第六百九十章 一時之法亦須重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五)第六百四十七章 農商仍需費心力第七百三十六章 如意未能如心意第六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四)第四百二十六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九)第三百七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第五百七十五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二)第七百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六)第五十章突如其來召回京第三百三十八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三)第四百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九)第三百四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六)第三百九十七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六)
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九)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三百二十七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二)第三百十六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三)第二百五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一)第六十二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一)第一百六十一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二)第六百六十章 吾等行於所當行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爲重第六十二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一)第五百三十章 師友侍讀何人佳第五百三十四章 驀然回首闌珊處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五)第四百三十二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五)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爲重第十六章月下爭渡一線天(四)第八十四章蜀地一亂三國動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一)第四百五十九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六)第四百三十七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一)第二百二十四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三)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二)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當如何第二百八十二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三)第三百章 真理堂中談爲政(三)第五十九章轉遍東京聞兵訊第六百六十二章 誰料竟會遭背刺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四)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三)第三百三十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五)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第二百四十章 內亂未平外面起(五)第四百二十五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八)第二百七十二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一)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五百五十五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八)第一百九十二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三)第四十六章法不長遠心意躁第七百二十七章 片瓦尺土不可棄(二)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二十章月下爭渡一線天(八)第五百九十三章 請以海軍試新制第六百八十二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六)有些話,不吐不快第三十八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一)第五百六十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五)第六百三十二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九)第五百二十七章 兩府生變宰相換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第四百九十九章 兒女相約爲親家第二百七十七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一)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一)第一百二章馮道再試尋暖靴第四百九十八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十)第六百九十五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一)第五百六十九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二百五十一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一)第四百一十六章 勢如破竹徵淮南第746章 片紙可當十萬錢第七十九章即將離京奇事多第二百九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五)第三百六十七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三)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論道德第二百二十四章 利字當頭亂接踵第二百一十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一)第五百五章 戴和裕心屬何方第三百七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六)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當如何第六十三章留守監國風將起(二)第七百七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三)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儀鎮內議投周第三百八十八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四)第三百六十一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二)第六百三十一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八)第二百五十六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六)第三百四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六)第二百八十一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別離是爲再相逢(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一)第六百十五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二)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風起時動微末第六百九十章 一時之法亦須重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五)第六百四十七章 農商仍需費心力第七百三十六章 如意未能如心意第六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四)第四百二十六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九)第三百七十四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第五百七十五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二)第七百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六)第五十章突如其來召回京第三百三十八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三)第四百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九)第三百四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六)第三百九十七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