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a5244a打賞。?
鄭春在殿門口探頭探腦,劉詢瞧見,道:“什麼事?”
他脾氣溫和,不要說小6子這個太監頭子,就是身邊侍候的小內侍,都不怎麼怕他。他時常宣程墨過來談天說地,並不是每次都談政事,說些閒話也是有的,因而鄭春敢在這時過來。
“陛下,小的冰了幾個桃子,要不要呈上來?”鄭春笑嘻嘻閃身出來,手裡端一個硃紅漆盤,漆盤上幾個切成瓣的桃子,紅豔豔的,擺成桃花狀,極是誘人。
“端進來吧。”
大熱的天氣,吃點冰的水果,倒比喝燙嘴的茶好些。
鄭春得了吩咐,趕緊把漆盤端進來,放在御案上,又小碎步倒退着出去。
吃着井水冰過的桃子,程墨很懷念西瓜,只是這時西瓜還沒從西域傳進來,要吃也沒地兒買去。
兩人吃過桃子,拭了手,劉詢道:“依大哥看,誰任光祿卿合適?此次官職大量空缺,明春科舉才能定出名次,這些官職要從何處添補?”
此次下獄的大多是文官,最近二十年沒有戰事,霍光又是政務軍事兩手抓,受他重用,感他恩德,眼裡只有他,沒有劉詢的,大多是文官。治理國家需靠文官,一個蘿蔔一個坑,現在一抓一大把,活兒叫誰幹?只能從官員預備役中選撥了。
預備役的頭兒是光祿卿,如果坐這個位置的是自己人,劉詢哪裡用得着擔心沒人當官?不過,現在說這些沒用,劉詢的成長經歷決定他做事小心翼翼,沒有把握不敢行動的性格,若不是吳瑭早朝時當着滿朝文武咆哮他,他還打算給他評一個績效差,讓他捲鋪蓋了事呢。
這個光祿卿必須是自己人,以後科舉入仕的人才,也得先進光祿勳磨鍊磨鍊,才能外放或是安排實缺。劉詢打定主意,心裡也有人選。
程墨哪會給他出主意,故作沉吟半晌,道:“臣爲丞相時日尚短,政務剛剛上手,衆同僚的能力還不十分熟悉,不能舉薦賢才於陛下駕前,還請陛下勿怪。”
若被舉薦的人能力品德不能服衆,或是做了什麼出格的事,甚至犯事,舉薦人是要受連帶責任的。這也是舉薦制慢慢成爲某一階層特權的原因了,你舉薦我兒子,我欠你的人情,過段時間舉薦你的孫子爲回報,沒事大家都好,有事大家一起完蛋。這樣,風險就小了很多。那些世家教導子弟又有一套,不屑子孫的機率還是很少的。
程墨身爲丞相,負有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舉薦賢才之職,若是平時,這是他職責範圍內的事,自然義不容辭,可是如今劉詢初嘗權力滋味,磨刀霍霍,程墨哪敢給他出主意?帝王心似海深,萬一他以爲自己網羅黨羽呢?
劉詢道:“朕觀樂圓人品尚可,只是能力稍有不足。”
樂圓是狂熱的忠皇派,劉家子孫誰當皇帝,他對誰忠心耿耿,昭帝在位時如此,劉詢繼位時也是如此。霍光當權時,他不畏霍光強權,多次上書,要求霍光分權於皇帝,好在霍光宰相肚裡能撐船,不跟他一般見識,他才能活蹦亂跳地繼續當他的官。
劉詢此舉,有推樂圓出來和程墨打擂臺的意思。霍光退後,樂圓轉而彈劾程墨,以皇帝大哥自居,是爲大逆不道。其實劉詢私下裡這麼稱呼程墨,程墨還是謹守臣子本分,但在樂圓看來,這就是程墨的不是,皇帝稱呼你大哥,你應該死諫纔對,怎麼能推辭兩次便了事呢?
直至程墨爲相,他又三天兩頭彈劾程墨大權獨攬,要求程墨在丞相和衛尉之間二選一。
這樣一個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人,劉詢自然要提撥。
程墨明白他的心思,勾了勾脣角,道:“能力不足尚可學習,人品要是不行,那就真的用不得了。樂棄軒人品高尚,正好爲光祿卿。陛下英明。”
樂圓能力不足爲光祿卿是真的,但劉詢直言其事,也有試探程墨的用意,沒想到程墨支持得這麼幹脆。他臉上露出愉快的笑容,道:“如此,大哥擬詔。”
程墨穿過來後,埋頭苦讀古文知識,苦練毛筆字,現在雖然沒成書法大家,也勉強能看,要不然怎敢在奏摺上批示?但聽讓他擬詔,還是嚇了一跳,他自認沒有這個文采,忙道:“臣慚愧,文采一般,這詔書怎能擬得?”
以前的待詔由霍光擔任,詔書出自他手。劉詢在私墊苦讀兩年,寫詔書是沒問題的,霍光退後,詔書由他親自執筆,倒也寫得中規中矩。劉詢沒想到一時興起,讓程墨寫詔書,會把他嚇成這樣,不由哈哈大笑起來,道:“大哥何必妄自菲薄?”
程墨臉頰浮起一層薄紅,道:“說起來,陛下也須任命一個待詔纔是,哪能什麼詔書都由陛下執筆呢?臣看杜晴老先生才學極好,不如封他爲待詔?”
這詔書是最高等級的公文,要當衆宣讀,會被接詔的官宦收藏,有些詔書,還會被有心人抄譽,堂堂帝國,哪能連一封詔書都寫不好?
劉詢想了想,笑道:“大哥說得是,杜大儒名滿天下,若得他在朕身邊,朕也可日日請教學問。”
這個時代的大儒還是很靠譜的,絕非沽名釣譽之輩,先人品好,其次才學頂呱呱,三是爲人處事極其務實,跟後世那些腐儒不可同日而語。
當下宣杜晴進宮。
杜晴聽說封他爲待詔,驚訝極了,怔了好一會兒,才道:“臣在京城講學,若出仕爲官,就沒那麼多時間講學了。”
拒絕得並不徹底,可見還是心動了。
待詔雖然俸祿低,但處在權力中樞,力量可不容小覷。
程墨笑道:“這有何難?杜先生可於休沐時教導學生,也可約定一月幾日教導學生,或者你只管去教導學生,陛下需要擬詔時,再宣你進宮。”
總有一款適合你,端看你怎麼挑了。
杜晴很意外,想了半晌,道:“陛下要上早朝,臣上午進宮可否。”
早朝會處理很多政務,有時需下詔。
“甚好。”劉詢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