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三拜

公羊忠說罷,接過夏正平的手中帛書後,便是緩緩退了下去。夏正平並沒有和公羊忠多說什麼,因爲這並不需要,他在暗中考察的時候,已經瞭解了一切。即便現在有着許多人的反對,然而依舊阻止不了夏正平授予公羊忠田曹曹正的決心。

整個場中寂靜了許久,夏正平見着公羊忠走下臺去,方纔從趙靈吉的手中接過下一份帛書,念道:“今有潁川郡高士何士元,才識卓著,授予其永昌總參軍一職,兼領軍師!”

夏正平念罷,就見得永昌諸官之中,走出一名面容醜陋,手提酒葫蘆的青年人,搖搖晃晃的身姿,讓人覺得他已經醉的不省人事,他便是何士元,人稱雛鳳先生的何士元。

“他就是雛鳳?”

“喝的這麼醉,也不怕醉死?”

“這個樣貌,。醜的難看,跟那個公羊忠有的一拼。這個郡守,真是胡來,怎麼能夠任命這種形體醜陋粗鄙的人物,做永昌的官員呢?”

“噓——別說了,這個雛鳳先生,也就是何士元,我聽說他有大功於永昌呢!先前的南蠻之敵,聽說就是何士元在暗中謀劃,獻策給郡守大人的,要不然咱們的永昌郡,早就成了南蠻的地盤了!”

人們雖然議論,但是都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當初要不是何士元獻策,恐怕今日的永昌,就是南蠻的地盤了。不管眼前的這個何士元有多麼醜陋粗鄙,但是在他們眼中,是他救了整個永昌郡城的百姓,自然也就沒有多少怨言了!

待得何士元上臺,夏正平鄭重的朝他拜了一拜,道:“先生大才,本想授予您更高的職位,奈何我只是個郡守,只能做到了這一步。”

“蒙先生不棄,慷慨出山,又是授予秘計,解除在下在潁川郡的危急情況,更是在之前,獻策永昌,破了南蠻大軍。如此大恩,在下無以爲報!”

夏正平神色嚴肅,擡起頭來認真說着,何士元手中的酒葫蘆一怔,似是有所迴應一樣,旋即他正色看着夏正平,道:“主公兩顧之恩,無以爲報;更有陳姬娘娘的一飯之恩,我也是謹記心中。常言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自今以後,不才何士元,定當肝腦塗地。鞠躬盡碎,死而後已,報效主公,絕不敢有二心!”

“誠如是,得此賢才,天下可安!”夏正平心中興奮,口中說道,“先生就職,當是對我的最好報答!”

這一番下來,夏正平算是一拜賢才。

何士元鄭重的點了點頭,將酒葫蘆別在了腰間,雙手捧着帛書,緩緩而退。人們見此,已然明白,何士元將是永昌郡的一名才能極高的謀士,將來必然能夠協助夏正平走上王圖霸業的道路。

見着何士元走入衆多官員的行列後,夏正平再一次從趙靈吉手中接過一份帛書,展開朗聲讀道:“今有百里子明,才識卓著,待人真誠,足以協助本殿下掌管永昌郡,特任命其爲永昌郡郡丞一職,掌一應錢糧事!”

話音落下,衆多官員的最末尾,便是緩緩走出一名白話蒼蒼的老者。問題的關鍵是,這個老者,是殘疾之人,只見得他一隻袖管空空如也。那人不是別人,正是公羊假的好友——百里子明。如今,他已然同意了夏正平的懇求,來到了永昌郡做官。

夏正平回到永昌郡後,打算授予他職位,因此對他進行過考校,發現百里子明雖然殘廢,但是才識卻是不一般的高。甚至是在整理錢糧等事情上,他的能力遠遠超過了何士元。

錢糧乃是一個郡城生存發展的根本,夏正平自然對於這個職位的任命人選,是慎之又慎。換句話說,他並不敢將這一總管錢糧的事情,交給永昌的官員去做。

不是他不信任那些官員,而是這些人並沒有處理錢糧的能力。或者說,他的確不信任,但這也在情理之中,要知道永昌本土的士族勢力太大,要想撬開這冰山一角,唯有藉助外力。而近日夏正平授予職位的幾人,幾乎都是外力。

哪怕是公羊忠,也算得上外人,畢竟實際上他並不是士族,只是普通百姓罷了,這一點夏正平早已考慮在內了。

只是,這一個對於百里子明的任命,立刻引來了衆人的反對。

“啓稟殿下,下官以爲不妥!看百里子明的這個樣子,行動不便,更不用說計算出錢糧數據了,如此老朽,怎麼能夠有能力擔任這樣的職位?更何況,郡丞一職不應該有趙大人了嗎?”

夏正平閉眼,沒有回答這人的問話。

又是有一人走出隊列,厲聲喝問:“殿下之前任命一個醜陋粗鄙之人也就算了,再任命一個相貌醜陋的人,我們也能夠理解,現在更是要任命一個殘廢之人,難道就不怕這永昌的衆多百姓,笑話我永昌無人可用嗎?更不用說,這整個巴州的其他郡城了!”

“殿下,請收回成命吧!任命官員,乃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情,馬虎不得!”

夏正平聞言,咳嗽了一聲,道:“我親自考校過百里先生,知曉他在錢糧事物上,有着出衆的能力,這是你們比不上的。常言道,任命官員的原則,取決於他的能力。如果你們有管理錢糧的能力,我也會任命的,可惜你們沒有。”

“至於殘疾與否?事實上,錢糧之事,只需要腦子就行。如果沒有腦子的人,再明顯的事情,他也不會辦理。錢糧更是一等一的精細官職,如果沒有足夠的精明,我也不會任命百里先生。”

夏正平說罷,做了一個請的姿勢,衆人也就閉上了嘴巴。高臺之下的民衆,便是見着百里子明,緩緩走上了高臺。

“這個百里子明,聽說之前得罪過襄王,而被罰做了奴隸。現在這個少年郡守,將他從奴隸的行列裡解放了出來,並且任命他做了官,如此看來,他是有真才實學的!”

“大夏神朝的歷史上,不止一位的元勳,是從奴隸行列提拔出來的!”

“這是不是意味着,少年郡守釋放出了一個信號?”

“大概是的吧?”

衆多平民百姓都在討論着,認爲夏正平提拔微末的人才,考察他們的能力,擔任一些重要的官員,似乎是在釋放某些信號。

或者說,這些信號,就是永昌郡改革的趨勢。

當然,他們口中所講的那些信號,自然是夏正平的心中所想。他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的提拔人才,也不會是心血來潮。他這麼做,是由深一層次的原因的。那就是要改變士族的根本,或者說,要改變選拔官員的制度。

自古以來,察舉制是人們做官的主要途徑,而這就是士族的勢力所在,他們把握住了做官的途徑,讓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才,無法得到有效的任命。

夏正平心中,就是有着要改變這種境況的想法,正是那些人議論的內容。

人們議論了許久,而百里子明也是走上了高臺,夏正平深深一拜後,方纔說道:“先生之才,錢糧之事,理當由您來掌握!郡丞一職,乃是虛設!我手中的權力不高,只能把您任命爲我的郡丞了!”

“一介蠢蠢老朽,怎麼值得殿下親自任命呢?”百里子明雙腿跪地,用一隻手撐着地面,緩緩說道,“敢不效全力!”

“如此甚好!”夏正平說着,便是將百里子明緩緩的從地上扶起來,“郡丞一職,在我看來,實實在是和先生的才能不稱。若是將來我能夠中興大夏,必讓您掌握天下的錢糧之事。”

所謂錢糧,自然是財賦稅收。

這可是肥差,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眼紅。正是如此,當夏正平宣佈任命百里子明作爲郡丞的時候,又是宣佈了讓他掌管永昌的一應錢糧事宜的時候,衆多官員纔會發出那樣的聲音。肥水怎麼能夠流入外人田呢?

“恐怕那個時候,我已經入土爲安了!”百里子明嘆息了一聲,“我只是希望,能夠在有生之年,答謝殿下的救護之恩。”

百里子明說罷,便是一隻手高舉着帛書,緩緩走下臺去。

剛剛那一拜,算得上是第二拜。

片刻之後,趙靈吉送上最後一份帛書,夏正平開口唸道:“令,豫州河間郡高士司徒伯懿,擔任工部司司正!”

這一下,並沒有人發出反對之聲。因爲,夏正平的言語之中,有一個“士”字,便是讓他們打消了反對念頭。士族之人,都有着惺惺惜惺惺的感覺,更何況這是一個高士呢?

待得司徒伯懿走上高臺時,夏正平拜了一拜,道:“先生前幾日在襄陰郡和我論道,我已經對先生的才學,有所掌握了!工部司,是閣下的好去處!”

“恐怕我不勝任啊!”司徒伯懿有些忐忑,他對於工匠的事情,並不是十分熟悉,儘管他有着一個會打造器械的弟弟,“殿下既然出此言論,那麼我定然會竭盡全力的!”

夏正平要的就是這一個效果。

他之所以要把司徒伯懿安排在工部司,很大程度上是對於他的一位弟弟的欣賞。如果將來發動戰爭,那麼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攻城器械的缺乏。

司徒伯懿的意味弟弟,擅長製造精良的器械,這說明司徒伯懿所學,也是和器械相關的。縱然不是最擅長,但也是能夠有所幫助的。

在戰爭中,圍城之戰,考量的不是士兵的多少,而是攻城器械和守城器械是否精良,是否先進,是否符合情況!

之所以當初的南蠻六萬大軍壓境,反而是沒有進攻永昌郡,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們缺乏攻城器械。沒有攻城器械,哪怕是永昌只有一兩百人,都可能守得住城池,抵擋得住那六萬大軍。

司徒伯懿接過帛書,緩緩走下高臺,此時夏正平的那一拜,算得上是第三拜了。

見着夏正平遠去,此時也是日漸暮色了。夏正平便是吩咐趙靈吉主持接下來的事宜,緩緩走下臺去了。

而與此同時,永昌郡城的政事堂上,高坐着數人,從他們的衣服來看,明顯不是永昌的官員,他們是來自於京城——濟州的。

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二十五章 三江湖大戰(上)第四章 城下搦戰第二章 朝陽宮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八章 水師第二十五章 三江湖大戰(上)第六章 過蜀州第三十九章 事必躬親第三十三章 不爲我所用,必爲我所殺第十六章 六籍第五十二章 何士元智鬥孔明亮第三十五章 攻安陽雛鳳用計第一章 指桑罵槐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第八章 奪權第十五章 十五年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十一章 名不虛傳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十八章 翰林院第二十二章 大曹正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三十一章 回馬槍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十五章 三個月第三十八章 施琢公大戰漢水第五十二章 何士元智鬥孔明亮第八章 專賣第五十五章 黃瀚生突襲後部,夏正平氣死醉龍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五章 心中有民第四十八章 弄巧成拙(爲諸位書友的支持而加更的三千字大章)第八章 巡查街道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第十九章 雙喜臨門第三十七章 賄賂令狐傷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十一章 名不虛傳第二章 賤民?第三十三章 初見成效第三十九章 聲東擊西第十一章 詐降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第五十二章 還有誰!第十九章 雙喜臨門第三十三章 初見成效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二十九章 出使雍王第二十章 歲月如流水第二十一章 鴻門宴(上)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二十章 兼聽之策第五章 心中有民第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二十二章 大曹正第九章 煮鹽、曬鹽第十五章 十五年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三十六章 田曹曹正第十二章 修法第二十五章 三江湖大戰(上)第十五章 交易第三十六章 田曹曹正第四十九章 棄北川雛鳳燒城第三十章 七分天下(上)第三十八章 抗旨第十四章 南蠻來使第二十六章 殿下求策第十六章 考校新官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八章 巡查街道第十章 三十萬大軍第十章 要搶王的女人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三十三章 衛燼第三十八章 抗旨第十五章 交易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十八章 翰林院第十四章 王業不偏安第三十六章 田曹曹正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四十一章 轉道西羌第七章 政事堂第二十章 漢王第三十二章 戰國第四章 出人意料第二十三章 奪詔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三十九章 求親
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二十五章 三江湖大戰(上)第四章 城下搦戰第二章 朝陽宮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八章 水師第二十五章 三江湖大戰(上)第六章 過蜀州第三十九章 事必躬親第三十三章 不爲我所用,必爲我所殺第十六章 六籍第五十二章 何士元智鬥孔明亮第三十五章 攻安陽雛鳳用計第一章 指桑罵槐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第八章 奪權第十五章 十五年第二十一章 吳越之地第十一章 名不虛傳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十八章 翰林院第二十二章 大曹正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三十一章 回馬槍第二十八章 生死人,肉白骨(上)第十五章 三個月第三十八章 施琢公大戰漢水第五十二章 何士元智鬥孔明亮第八章 專賣第五十五章 黃瀚生突襲後部,夏正平氣死醉龍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五章 心中有民第四十八章 弄巧成拙(爲諸位書友的支持而加更的三千字大章)第八章 巡查街道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第十九章 雙喜臨門第三十七章 賄賂令狐傷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十一章 名不虛傳第二章 賤民?第三十三章 初見成效第三十九章 聲東擊西第十一章 詐降第十八章 百年諸侯賊第五十二章 還有誰!第十九章 雙喜臨門第三十三章 初見成效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二十九章 出使雍王第二十章 歲月如流水第二十一章 鴻門宴(上)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二十章 兼聽之策第五章 心中有民第十九章 狗急跳牆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二十二章 大曹正第九章 煮鹽、曬鹽第十五章 十五年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三十六章 田曹曹正第十二章 修法第二十五章 三江湖大戰(上)第十五章 交易第三十六章 田曹曹正第四十九章 棄北川雛鳳燒城第三十章 七分天下(上)第三十八章 抗旨第十四章 南蠻來使第二十六章 殿下求策第十六章 考校新官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八章 巡查街道第十章 三十萬大軍第十章 要搶王的女人第十九章 時不我待第三十三章 衛燼第三十八章 抗旨第十五章 交易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十八章 翰林院第十四章 王業不偏安第三十六章 田曹曹正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四十一章 轉道西羌第七章 政事堂第二十章 漢王第三十二章 戰國第四章 出人意料第二十三章 奪詔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三十九章 求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