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傷仲永

鄧禹入關中,是從黃河北岸過汾陰而入,然後避開長安,在長安以北一路掃蕩。馮異入關中,則是從洛陽出發,過函谷關,一路直逼長安,正堵在赤眉軍向東方逃竄的必經之路上。

馮異先抵弘農郡,所至皆布威信,弘農羣盜稱將軍者十餘輩,皆率衆來降。馮異進至華陰,遭遇赤眉軍先頭部隊阻擊,馮異大勝,降其將劉始、王宣等五千餘人。赤眉軍首領樊崇等人大怒,盡起主力,前來華陰邀戰馮異。

見赤眉大軍前來,不下二十萬人,部下皆勸馮異道:“兵法曰,歸師莫遏。不如閃開一條道,讓赤眉軍順利東歸。赤眉軍一走,取關中易如反掌。”

馮異搖頭道:“赤眉軍一出函谷關,馬上就將威脅帝都洛陽。我等兵力雖少,也當死守華陰,將赤眉軍堵在關中,絕不可使其東歸。赤眉軍無糧,不能持久,我等只須耗其糧食,挫其銳氣,赤眉軍不久必然自潰。”

馮異扼守華陰,如同一盞紅燈,阻住了赤眉軍東歸之路。眼看此路不通,赤眉軍其實完全可以改道,走守備空虛的武關,從南陽進入中原。然而赤眉軍卻偏偏死心眼,非要在華陰和馮異死磕不可,一定要把馮異這盞紅燈變成綠燈,然後揚長而過。

再說鄧禹接到劉秀詔書,起程返歸洛陽,從雲陽出發,過頻陽,渡汾陰,入河東郡,進至安邑,再抵大陽,已到黃河岸邊。只須過河向東,再有兩日路程,便可抵達洛陽。

滔滔河水在前,天寬地闊,風急浪高,鄧禹停馬而觀,忽然慟哭。

鄧禹生性驕傲,甚至是過於驕傲。當初劉秀遣他入關中,撥給精兵兩萬,手下大將,也任由他隨便挑選。鄧禹心高氣傲,早已成名的大將,如吳漢、耿弇等人,一個也不選。鄧禹選了誰?以韓歆爲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爲祭酒,馮愔爲積弩將軍,樊崇(非赤眉軍首領,同名而已)爲驍騎將軍,宗歆爲車騎將軍,鄧尋爲建威將軍,耿爲赤眉將軍,左於爲軍師將軍,皆是寂寂無名之輩。鄧禹的潛臺詞就是:別看手下一羣蝦兵蟹將,但只要有我鄧禹在,一切皆可搞定。而且,也只有選這些無名之輩,才能更顯出我鄧某人的能耐。

然而,鄧禹終於在關中失敗,而且是慘敗。可想而知,一旦回到洛陽,他將再也沒有機會執掌大軍,從而爲自己雪恥正名。他的人生形象,也將永遠定格爲一名恥辱的敗將,被史官載入史冊,供後人譏笑檢討。

這就是他鄧禹的終局嗎?不!他還沒有回到洛陽!

此時,他手上仍有萬餘精兵,他還有最後一次翻本的機會,他還可以爲命運作最後一搏!一勝遮百醜,他此刻最需要的,便是一場勝仗。

劉秀的詔書,已經嚴令他即刻返回洛陽。詔書固然不容違抗,但他的個人榮譽更須要捍衛。不管如何,他必須再挑戰一次赤眉軍,贏得一次勝利,爲自己挽回榮譽。只要能挽回榮譽,哪怕劉秀日後治他欺君抗命之罪,他也將死而無悔。

鄧禹臨河涕零,部下也無不感奮,皆願隨鄧禹作最後一戰。鄧禹於是渡過黃河,反折向西,屯兵湖縣,遣使者邀馮異共擊赤眉軍。

鄧禹和馮異的關係非同一般,劉秀落難河北之時,兩人左膀右臂,共保劉秀,你生火來我做飯,你牽馬來我挑擔,稱得上是過命的交情。馮異的弟弟馮愔謀反,鄧禹顧念與馮異之私交,特意法外容情,保全馮愔之性命。鄧禹就覺得,他幫過馮異這麼大的忙,如今兄弟我有難,你馮異無論如何,也得幫兄弟我一把。

此時馮異已經在華陰堅守六十多天,與赤眉軍前後數十戰,降赤眉軍將卒五千餘人。所謂小刀割肉,一切都在按預定計劃進行。鄧禹遣使前來邀戰,馮異持重謹慎,感覺鄧禹之計太過貪功冒進,實非良策,回書婉拒道:

異與賊相拒且數十日,雖屢獲雄將,餘衆尚多,可稍以恩信傾誘,難卒用兵破也。上今使諸將屯黽池邀其東,而異擊其西,一舉取之,此萬成計也。

鄧禹接馮異之回書,悒然不樂,與鄧弘商議。鄧弘好戰,憤然道:“馮異不肯出戰,是怕你搶了他的頭功。咱們不管,先打了再說。”鄧禹大喜道:“我也正是此意。沒有馮異,咱們照樣能贏。”

劉秀見鄧禹不回洛陽,反而又折回關中,早知其意,大怒,命使者急攜詔書,宣敕鄧禹,嚴禁出戰。詔書措辭極其嚴厲,曰:

慎毋與窮寇爭鋒!赤眉無谷,自當來東。吾以飽待飢,以逸待勞,折棰笞之,非諸將憂也。無得復妄進兵!

劉秀髮完詔書,遣破奸將軍侯進等屯新安,建威大將軍耿弇等屯宜陽,一方面接應馮異、鄧禹,一方面力求一次性解決赤眉軍,敕諸將曰:“賊若東走,可引宜陽兵會新安;賊若南走,可引新安兵會宜陽。”

鄧禹鐵了心要與赤眉軍一戰,劉秀的詔書也不可阻攔。鄧禹以鄧弘爲先鋒,挑戰赤眉軍。赤眉軍也會用計,在輜重車中裝滿黃土,面上則薄薄地鋪上一層豆,與鄧弘戰而佯敗,棄輜重車而走。鄧弘兵士餓了多日,見了滿車黃豆,更喜過見了滿車黃金,一番哄搶,陣形大亂。赤眉軍引兵殺回,鄧弘軍大潰。鄧禹急忙領兵來救,馮異聞報,也迅即趕來馳援,赤眉軍兵鋒稍挫。

馮異雖獲小勝,心中卻知士卒又餓又累,實在不堪再戰,於是提議休整數日。鄧禹有如輸紅了眼的賭徒,一心想乘勝追擊,笑馮異道:“馮將軍何怯矣!”言罷,領兵再戰赤眉軍。馮異唯恐鄧禹有失,無奈之下,只得率衆同戰。

赤眉軍奮勇,鄧禹與馮異大敗,死傷三千餘人,兵勢潰散。

鄧禹突出重圍,隨身僅剩二十四騎,無顏再見馮異,逃歸宜陽。鄧禹自知罪大,上書請辭大司徒,上樑侯(鄧禹原封酇侯,建武二年春,改封樑侯,食四縣)印綬。劉秀網開一面,免去鄧禹大司徒之職,仍封樑侯依舊(古人雖然官爵並稱,但從處罰上講,剝奪爵位卻遠比罷官嚴厲。罷官還好,仍有機會東山再起,一旦剝奪爵位,類似於今日之開除黨籍,幾乎意味着在政治上已判死刑)。數月之後,改拜鄧禹爲右將軍。

此後,鄧禹在軍事上再無建樹,改以任文職爲主,日後雖仍排名東漢開國第一功臣,終有名難符實之感。帝國其餘戰區,將星璀璨,而佔據帝國半壁江山的關中戰區,除了鄧禹本人之外,最終竟然無一人入選雲臺二十八將,主帥鄧禹實也難辭其咎。

再說被鄧禹活生生拖下水的馮異,跟着鄧禹慘敗,與軍衆失散,棄馬步行,走回谿阪,僥倖逃得性命,與麾下數人歸營,收集散卒,招募營保,又拼湊起數萬人,與赤眉軍約期再戰。

馮異精選壯士三千,換上赤眉軍的衣服,預先埋伏於道路兩側。天明,赤眉軍驅先鋒萬人來戰,馮異遣數千人相迎。赤眉軍見馮異勢弱,以爲其兵力不過如此,於是盡出主力,試圖一口吞掉馮異。馮異這才悉出大軍迎戰。

直戰至太陽西斜,赤眉軍氣衰,馮異伏兵盡起,衣服相亂,赤眉軍不能識別,衆遂驚潰。馮異一路追擊,大破赤眉軍於崤底,降其男女八萬人。

捷報傳來,劉秀大喜,特賜詔書,慰勞馮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勳。”

公元二十七年正月,劉秀親臨宜陽坐鎮,靜待赤眉軍自投羅網。

шωш▪ ttκΛ n▪ C○

赤眉軍崤底一敗,餘衆尚剩十餘萬人,然而已精銳盡喪,加上糧食匱乏,東歸之心越發急切,慌不擇路,只能硬着頭皮往前闖。赤眉軍行至宜陽,正遇劉秀親勒六軍,嚴陣以待。

赤眉軍早已不是當初的赤眉軍,飢寒交迫,心喪膽裂,忽遇大軍,驚震不知所爲,只得遣劉恭談判投降,問劉秀道:“盆子將百萬衆降,陛下何以待之?”

劉秀答道:“待汝以不死耳。”

赤眉軍已是走投無路,不投降只有兩個後果,要麼戰死,要麼餓死;投降的話,至少還能保命。首領樊崇於是領皇帝劉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餘人肉袒歸降,獻傳國玉璽及從劉玄處繳獲的落星劍。劉秀將傳國玉璽自留,而以落星劍爲長兄劉縯殉葬。

劉秀命赤眉軍將士盡解兵器甲冑,堆於宜陽城西,高與熊耳山齊。又命縣廚賜食,赤眉軍將士皆得飽餐。

次日清晨,劉秀大陳兵馬於洛水之濱,命赤眉軍列而觀之。劉秀挑釁地看着一衆赤眉軍首領,說道:“有沒有後悔投降?我現在可以放你們回去,歸營勒兵,和我一決勝負,免得你們口服心不服。”

赤眉軍首領中,唯徐宣能識字,善應對,乃公推徐宣作答。徐宣叩頭道:“臣等出長安東都門,君臣計議,歸命聖德。百姓可與樂成,難與圖始,故不告衆耳。今日得降,猶去虎口歸慈母,誠歡誠喜,無所恨也。”

劉秀見徐宣所答,倒也文辭可觀,大笑道:“卿所謂鐵中錚錚,庸中佼佼者也。”又指赤眉軍諸首領,曉諭道,“諸卿大爲無道,所過皆夷滅老弱,溺社稷,污井竈。然猶有三善:攻破城邑,走遍天下,本故妻婦無所改易,是一善也;立君能用宗室,是二善也;餘賊立君,迫急皆持其首降,自以爲功,諸卿獨完全以付朕,是三善也。”於是盡收赤眉軍之兵,置赤眉軍各首領與妻子於洛陽,每人賜宅院一處、田地二頃。

本年夏,樊崇、逄安謀反,誅死。楊音在長安時,曾對劉秀叔父劉良有恩,因此得以賜爵關內侯,與徐宣俱歸鄉里,善終於家。謝祿則被劉恭刺死,爲劉玄復仇。劉秀憐劉恭之義,赦而不誅。

至於赤眉軍擁立的皇帝劉盆子,劉秀見其年少無知,心甚憐之,賞賜頗厚,封爲趙王郎中。劉盆子日後雙目失明,劉秀又特地在滎陽劃出一塊地皮,建爲市集,以市集之稅供養劉盆子終身。

縱橫一時的赤眉軍,就此灰飛煙滅,其規模之巨、爲禍之烈,前此未曾有之,後來也罕有其匹。而赤眉軍從西漢皇陵盜取的那些驚人寶藏,隨着赤眉軍的消失,也神秘地不知所終,成爲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疑案。

赤眉軍既滅,劉秀大軍撤回洛陽,開始全力經營中原。整個關中地區,則全權交託在了馮異手上。

赤眉軍雖去,關中仍是一鍋亂粥:延岑據藍田,王歆據下邽,芳丹據新豐,蔣震據霸陵,張邯據長安,公孫守據長陵,****據谷口,呂鮪據陳倉,角閎據汧,任良據鄠,汝章據槐裡,各稱將軍,擁兵多者萬餘,少者數千人,轉相攻擊。其中以延岑最具實力和野心,自稱武安王,拜置牧守,意圖霸關中爲己有。

馮異且戰且行,屯軍上林苑中。延岑引張邯、任良來攻馮異,馮異擊破之,斬首千餘級。延岑敗走攻析,馮異追擊,大破之,降八千餘人。延岑就此一蹶不振,自武關走南陽,遁出關中。馮異從此威震關中,四方豪傑先後歸降。

馮異在關中根基漸固,兵食日盛,於是誅豪傑不從令者,褒賞降附有功勞者,悉遣其渠帥詣洛陽,散其衆歸本業,務農桑,關中悉平。蜀帝公孫述素有圖謀關中之心,數度遣兵來犯,皆爲馮異擊潰。

馮異主掌關中,懷撫郡縣,申理枉結,出入三歲,上林成都,百姓歸心,私下尊號馮異爲“咸陽王”。

第37章 吶喊 (2)第11章 閃婚 (1)第22章 因禍得福第39章 因人而降第27章 他人的團聚第15章 廣阿會師 (2)第11章 閃婚 (1)第41章 西州上將軍 (1)第46章 使者來歙 (2)第11章 閃婚 (1)第24章 天子之降第10章 破竹之旅第44章 七世遠親 (2)第29章 關中主帥 (1)第15章 廣阿會師 (2)第28章 陰母的秘密第6章 年終盤點第42章 西州上將軍 (2)第3章 鄴城獻策第27章 他人的團聚第41章 西州上將軍 (1)第29章 關中主帥 (1)第5章 天有二日第46章 使者來歙 (2)第9章 一言興邦第22章 因禍得福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4章 前朝秘辛第39章 因人而降第47章 公孫述其人 (1)第22章 因禍得福第20章 舊帝未死第20章 舊帝未死第5章 天有二日第46章 使者來歙 (2)第53章 屠夫 (1)第21章 借刀復仇第29章 關中主帥 (1)第45章 使者來歙 (1)第3章 鄴城獻策第45章 使者來歙 (1)第38章 人性第38章 人性第51章 又見刺客 (1)第36章 吶喊 (1)第24章 天子之降第23章 天問第3章 鄴城獻策第40章 愛與殺第47章 公孫述其人 (1)第42章 西州上將軍 (2)第13章 揮師南下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21章 借刀復仇第5章 天有二日第3章 鄴城獻策第41章 西州上將軍 (1)第44章 七世遠親 (2)第39章 因人而降第2章 利涉大川第8章 逢凶化吉第1章 出洛陽記第52章 又見刺客 (2)第34章 燕王第6章 年終盤點第15章 廣阿會師 (2)第4章 前朝秘辛第32章 傷仲永第15章 廣阿會師 (2)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51章 又見刺客 (1)第4章 前朝秘辛第7章 窮途末路第13章 揮師南下第8章 逢凶化吉第24章 天子之降第52章 又見刺客 (2)第38章 人性第22章 因禍得福第52章 又見刺客 (2)第34章 燕王第53章 屠夫 (1)第42章 西州上將軍 (2)第32章 傷仲永第23章 天問第11章 閃婚 (1)第35章 兵戈還鄉第40章 愛與殺第30章 關中主帥 (2)第10章 破竹之旅第29章 關中主帥 (1)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37章 吶喊 (2)第7章 窮途末路第9章 一言興邦第33章 一枕黃粱第11章 閃婚 (1)
第37章 吶喊 (2)第11章 閃婚 (1)第22章 因禍得福第39章 因人而降第27章 他人的團聚第15章 廣阿會師 (2)第11章 閃婚 (1)第41章 西州上將軍 (1)第46章 使者來歙 (2)第11章 閃婚 (1)第24章 天子之降第10章 破竹之旅第44章 七世遠親 (2)第29章 關中主帥 (1)第15章 廣阿會師 (2)第28章 陰母的秘密第6章 年終盤點第42章 西州上將軍 (2)第3章 鄴城獻策第27章 他人的團聚第41章 西州上將軍 (1)第29章 關中主帥 (1)第5章 天有二日第46章 使者來歙 (2)第9章 一言興邦第22章 因禍得福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4章 前朝秘辛第39章 因人而降第47章 公孫述其人 (1)第22章 因禍得福第20章 舊帝未死第20章 舊帝未死第5章 天有二日第46章 使者來歙 (2)第53章 屠夫 (1)第21章 借刀復仇第29章 關中主帥 (1)第45章 使者來歙 (1)第3章 鄴城獻策第45章 使者來歙 (1)第38章 人性第38章 人性第51章 又見刺客 (1)第36章 吶喊 (1)第24章 天子之降第23章 天問第3章 鄴城獻策第40章 愛與殺第47章 公孫述其人 (1)第42章 西州上將軍 (2)第13章 揮師南下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21章 借刀復仇第5章 天有二日第3章 鄴城獻策第41章 西州上將軍 (1)第44章 七世遠親 (2)第39章 因人而降第2章 利涉大川第8章 逢凶化吉第1章 出洛陽記第52章 又見刺客 (2)第34章 燕王第6章 年終盤點第15章 廣阿會師 (2)第4章 前朝秘辛第32章 傷仲永第15章 廣阿會師 (2)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51章 又見刺客 (1)第4章 前朝秘辛第7章 窮途末路第13章 揮師南下第8章 逢凶化吉第24章 天子之降第52章 又見刺客 (2)第38章 人性第22章 因禍得福第52章 又見刺客 (2)第34章 燕王第53章 屠夫 (1)第42章 西州上將軍 (2)第32章 傷仲永第23章 天問第11章 閃婚 (1)第35章 兵戈還鄉第40章 愛與殺第30章 關中主帥 (2)第10章 破竹之旅第29章 關中主帥 (1)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37章 吶喊 (2)第7章 窮途末路第9章 一言興邦第33章 一枕黃粱第11章 閃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