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視

庶女生存手冊 探視 木魚哥

王媽媽行走在百芳園長長的迴廊裡,神色肅穆。 ..。

陽光映在楊府的院牆上,明晃晃的,照得院牆上已有些晦色的紅漆一陣暖融。小丫鬟們三三兩兩地靠在院牆上,磕着瓜子兒說閒話,見着王媽媽,機靈的,便上前問好,膽小的,就縮在牆角,巴不得王媽媽沒看着。

楊家是百年世家,行事有一定的規矩,小丫鬟們閒了沒事,在百芳園內嬉戲遊玩,也是一道難得的景色,王媽媽雖然嚴厲,卻也不曾斥責她們。

她經過浣紗塢,又繞過了朱贏臺,再轉過長青樓,眼前便出現了一堵高牆,兩三個小丫鬟背對了她,靠在牆角花圃間,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着府中的事,卻是沒聽着王媽媽的腳步聲。

是小庫房裡做活的丫頭們,都是新提拔上來的,未曾入等。

楊家是江南豪門,這些不入等的小丫頭片子,也穿得體面,一色的淡青色棉布襖,雖然看着樸素,但襖子裡的棉絮,卻都是厚厚實實,縱使是冬日,也透着暖。

“這回大姨娘過生日,可要比上個月七姨娘的生日更體面些。等閒不拿出來使的金線銀線,一下就領了十多團去,也不曉得針線房上頭能不能緊着日子趕出來。只是咱們的冬衣就又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發了。”不知是誰的聲音裡透了豔羨。

“眼淺!”又不知是誰笑吟吟地道,“那是大太太身邊提拔上來的姨娘……自然更體面,你也是沒見過世面,前幾年四姨娘做三十歲,那才叫一個場面呢,嘖嘖,什麼緙絲八寶錦、灑金杭羅……流水似地從小庫房往外撥,不知道的人,哪一個不說是太太過壽?”

王媽媽便沉下臉,衝着牆邊冷斥。

“沒規矩!太太姨娘們的事,也是你們說得的?”她在迴廊邊上站定了,擰起眉頭凶神惡煞一般地瞪着牆角的小丫頭片子,唬得這一羣不入等的小丫頭一陣紛亂,爭先恐後地鑽進了牆邊的紅漆木門裡,大氣也不敢出一聲,從門縫裡望着王媽媽目不斜視地經過了小院門口,這才互相議論着,“王媽媽去南偏院有什麼事兒呢。”

“怕是去探九姨娘的吧。我聽人說,九姨娘這兩天越發不好了。”

“她去探病?也不怕越探,九姨娘病得越厲害。”不知是誰,撇着嘴說了一句。

說着,幾個小丫頭便都笑了起來,都道,“不要命了!人家是大太太身邊的紅人呢,也是咱們能說得的?”

大太太身邊的紅人王媽媽,果然是到南偏院探病的。南偏院說是偏院,其實就是下人住的大雜院隔出來的,距離正院,有十萬八千里,在百芳園的邊邊角角上,開了一扇門再彎過幾個夾道,才能進南偏院的門。一牆之隔,就是嘈雜喧鬧的大雜院。

這幾年來,衆人心裡都是有數的:住在南偏院裡的,那便是這所大宅裡最沒本事,也最不受寵的姨娘。

前些年三姨娘還活着的時候,三姨娘住的是南偏院,三姨娘去了,就是九姨娘住了進來,這兩個姨娘果然都是既不受寵,也沒有什麼臉面的,這南偏院就顯得有些陰森,院子的角落裡,還從青磚縫裡長了老長的草出來,院子裡的幾竿竹子,也都是半黃不青的不討人喜歡。王媽媽站在院門口左右看了看,難得地嘆了口氣,這才進了院子最裡頭一溜三間的青磚房。

王媽媽一掀開簾子,便聞到了一股濃重的藥味。

“奴婢給九姨娘請安來了。”她邊說邊往九姨娘的臥室走,直到進了臥室,纔有兩個小丫鬟迎了出來。這兩個小丫鬟身上穿的還是去年發下來的秋衣,過了一年,青棉布都褪色了,顯得格外的寒酸,年紀更小的那個,衣襟上還打了個大補丁,透着股村氣,王媽媽高高在上地撇了撇嘴,這才調換出笑臉來,走到棗木大牀邊,輕聲細語地重複了一遍,“奴婢給九姨娘請安來了。”

說是請安,但王媽媽只是半蹲了蹲身,便直起了腰,居高臨下地俯視着牀上的女人。九姨娘似乎也並不以爲忤,她咳嗽了幾聲,吃力地半坐起身,衝王媽媽點了點頭。

“王媽媽是代——”她又咳嗽了起來,兩個小丫頭忙上前爲九姨娘捶背捧痰盒,王媽媽後退了幾步,像是怕九姨娘咳到了自己臉上似的,她放柔了聲音。

“奴婢是代太太來看望九姨娘的不錯。”

王媽媽見室內就這三個人,便左右望了望,這屋子裡不過兩三個樟木的箱櫃,上頭的鎖頭都生了鏽,窗門緊鎖着,窗櫺下靠着個小風爐,還有一兩個小板凳。

王媽媽就皺了皺眉。

“怎麼不到廊下去煎藥?”她的聲音並不高,但卻有一股冷冷的刀鋒般的威壓,兩個小丫鬟對視了一眼,正要跪下請罪,九姨娘已是一邊咳嗽着,一邊氣喘吁吁地道。

“王媽媽不要責怪她們了,唉,唉,也是人手不夠。”

王媽媽的臉色就有些難看了,她硬邦邦地道,“規矩不可廢。”

兩個小丫鬟就很無措地站着,也不知道是請罪好,還是就當作沒這回事好。

和這樣蠢笨的小丫鬟子計較什麼?王媽媽忽然又心平氣和了起來,她問,“怎麼沒見七娘子。”

“回王媽媽話,七娘子還在午睡。”還沒等九姨娘答話,,“奴婢這就去叫七娘子起來。”

王媽媽和九姨娘都沒有說話,只是望着這小丫頭靈巧地跑出了陰沉的屋子,九姨娘怔了半日,纔想起來讓,“王媽媽坐。”

餘下的一名小丫鬟便上前爲王媽媽搬了一張樟木椅,上頭的彈墨椅袱都泛了黃,王媽媽乾咳了聲,儼然地在樟木椅上坐了,九姨娘又吩咐,“給王媽媽上茶啊。”

那名小丫鬟便也跑不見了,王媽媽帶着一絲不滿,“這院裡的婆子丫頭們,也該好好管教管教了,大白天的,一個個都不知去了哪裡。”

“嗐,她們也都忙着呢,眼看着就到了年下,各家誰不是一攤子的事?”九姨娘卻似乎看得很開,這是個生得很平實的婦人,大約二十歲的年紀,形容卻已枯槁,瘦得肉都幹了,腕邊的一個金鐲子可憐兮兮地晃盪着,就像是隨時都要掉下來。

王媽媽就矜持地笑了笑,接過那小丫頭捧來的茶,卻並不喝,只是放在手心裡暖着。九姨娘又咳嗽了幾聲,吐了一口痰,靠在枕上略帶期盼地望着王媽媽。

“七娘子也有六歲了吧。”過了一會兒,王媽媽問。

九姨娘就笑了,“嗯,與九哥兒是一樣的年紀。”

提到九哥兒,王媽媽臉色就柔了三分,話也多了起來。“九哥兒調皮着呢,昨兒又打了個什麼玩意兒,惹得太太一陣好說,偏又捨不得打。也不知道七娘子是不是這樣的性子,人都說,雙胞——”她又收住了這半截子話。

九姨娘露出幾分苦澀,接着她的話頭道,“七娘子卻安靜得緊,成日裡寡言少語的,只是繡花。”

“九姨娘的一手針藝也算是有了傳人。”王媽媽就抓着這個話頭說了下去。“只是七娘子才六歲,就繡得花了?”

“斷斷續續學了半年,也不過是勉強不把迎春繡成月季罷了。”九姨娘眼裡就閃過一絲驕傲,聲調卻仍是淡淡的。“昨夜在我牀前服侍到了半夜,今日好容易趕她去睡了一會兒,倒顯得她有幾分懶,叫王媽媽見笑了。”

到底是當姨娘的人,再落魄,說話行事,也不至於土得掉渣。王媽媽就有了三分敬重,“哪裡,七娘子孝心可嘉。”

這時,便有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揉着眼,被那丫鬟領進了屋子,她穿着天青色萬字不到頭的小襖子,梳了兩個小丫髻,身上的衣服雖然舊了,花式也是老的,但漿洗得很乾淨,看起來,倒也有幾分可愛。

王媽媽就笑,“七娘子,可還認得我嗎?”

七娘子擡起眼迷迷瞪瞪地望着王媽媽,看了一刻就蹲身行禮。“王媽媽好。”

“七娘子多禮了。”王媽媽連忙站起身,不敢受七娘子的禮,她臉上的笑容更多了。

九姨娘衝七娘子招了招手,七娘子依偎到她身邊,大眼睛咕嚕咕嚕直轉,看了看九姨娘,又看了看王媽媽。

王媽媽忽然就覺得她和九哥兒長得很像。

雙胞姐弟,就是雙胞姐弟。她在心裡頭暗暗想着,就把原有的傲氣,收了一點起來。

“王媽媽這次來,就是爲了看看小七的吧。”九姨娘帶着一絲疲倦地道,“不是我自誇,小七這丫頭,倒真是挺伶俐的。將來,不至於給太太添太多麻煩。”

王媽媽連忙說,“是不是太太養活還不一定呢,太太只是叫我來看看九姨娘,問問九姨娘,這大年下有什麼禮要捎給孃家。”

九姨娘的孃家人就住在城外,年年到了年下,都要來打一兩回秋風,九姨娘臉上就閃過了一絲難堪。她垂下眼望着手上的金鐲子,嘴脣翕動了幾下,待要說話,又咽了下去。

王媽媽素日裡刻薄慣了,倒不覺得什麼,安詳地坐着,拿眼看着七娘子,七娘子依然依偎在九姨娘身邊,大眼睛看了看九姨娘,又看看王媽媽,忽地就抿着嘴笑了。

“七娘子笑什麼?”王媽媽就放柔了聲音問。

七娘子脆生生地道,“我笑立夏笨手笨腳的,想要搬小風爐,又搬不動。”

王媽媽和九姨娘不由得就都看向了那端茶的小丫鬟。

那小丫鬟正撅着屁股想要把小風爐搬起來,可小風爐上還有個藥罐子,她怎麼搬都使不上力,臉上倒是沾了好些黑灰。

王媽媽和九姨娘不約而同都笑了,王媽媽眼裡閃過了一絲憐憫。

這大宅門裡,最落魄也最好糟踐的,就是九姨娘母女了……王媽媽是大太太身邊的紅人,平時迎來送往,應酬得都是有臉面的姨娘,很少見到這麼淒涼的景象。

這一笑,就好說話了,九姨娘望着王媽媽,懇求地道,“我是挨不了幾天的了,這年,未必能過得去……就讓小七跟着太太過活吧,也唯有跟着太太,我這個當孃的才能放心閉眼。”

七娘子眼裡就蓄起了淚,九姨娘微笑着摸了摸她的頭,左手摸摸索索,摸到了右手上的金鐲子,吃力地把它褪了下來,遞給了王媽媽。

“媽媽若是能在太太面前美言幾句……”

王媽媽忙把九姨娘的手推開了。“這可不敢當,我們下人做事,乃是本分。”

九姨娘不知哪來的力氣,傾身握住王媽媽的手,就把金鐲子往她手上套。“媽媽別和我客氣。”

她衝七娘子使了個眼色,七娘子就也脆生生地道,“媽媽千萬不要客氣。”她想了想,又添了一句,“小七全仗媽媽照顧了。”

王媽媽也就不推辭了,握住了那沉甸甸的金鐲子,微微笑着說,“其實太太也是有這個心思的,畢竟,七娘子和九哥兒是雙生姐弟,養在一處,也熱鬧些。”

九姨娘頓時顯出了心滿意足的樣子來,“媽媽這一說,我心底的大石就放下了。”她摸了摸七娘子的頭,“小七,去把你繡的那幅牡丹花拿來,給王媽媽看看。”

七娘子就聽話地出去了,立夏不言不語、利利索索地跟在她後頭,搬着小風爐也走了出去。九姨娘對那端茶的丫頭皺了皺眉,“秋楓,你跟着立夏,別讓她打了藥罐子。”

秋楓這才知道走,還滴溜溜地,不捨地看了幾眼王媽媽,纔出了屋子。

少了這三個人,屋內頓時就空了起來,陽光終於照到了屋子裡,隔着窗紙朦朧地散射進來,把九姨娘的臉映得也有了一絲血色。

“我這些日子,就是等着媽媽。”九姨娘徐徐說,王媽媽收了她的金鐲子,便會爲她辦事,這使她的心情好了不少,看起來,也有了一絲笑模樣。“只是……四姨娘前些時候,也來過幾次。”

王媽媽頓時就眯起了眼,“四姨娘來過?”她覺得自己的語調,也未免激動了些,便連忙又道,“四姨娘最近忙着呢,想不到也會踏南偏院的門。”

“四姨娘也是好心。”九姨娘就低下頭徐徐地轉動起了左手上那個小些的銀鐲子。“我這病越是冷發作得越是厲害,大夫也說了,很難過去年關。四姨娘便來問我,要不要將小七放到她的院子裡養。”

九姨娘的病,其實並不是過不去年關,只是要拿百年的老參做藥引,才能吊着命。

王媽媽就彷彿不知道這事似的,先嘆了口氣,“九姨娘的病也拖了好些年了。”才探詢地望着九姨娘,“若是九姨娘應了四姨娘,我可就不好說話了。”

九姨娘就微微笑了起來,指了指王媽媽手腕上的金鐲子,“若是答應了,又怎麼還要請王媽媽幫忙?只是這庶女要進太太的院子裡,實在是難了些。我一向也沒什麼臉面,恐怕……太太未必會應我呢。”

大秦的規矩,庶女養在正妻膝下,說親時按例是當嫡女來看待的,出嫁時,嫁妝也與嫡女一樣豐富。因此,被太太親自養育,對庶女來說是天大的臉面,王媽媽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她轉了轉眼珠,就笑了。

“九姨娘也太客氣了,你近些年來雖然病了,但好歹也是九哥兒的生母,光是看在九哥兒的份上,太太就得對七娘子另眼相看不是?實話說了吧,今日來,我便是要領着七娘子去見太太的。”

九姨娘這一次,笑得纔是真正安心了。

“以後小七要仰仗王媽媽的照拂了。”她嘆了口氣,又咳嗽了起來了。“這孩子性子悶,媽媽閒了時,定要多教她爲人處世的道理。日後……小七定會報答王媽媽的。”

王媽媽望了眼窗櫺,透過僅有的半扇玻璃窗,她望見了七娘子站在西廂前,拿着個繡繃子往屋內張望,隱隱約約的,也能看出她臉上的焦灼。

她在心底就有幾分高高在上起來,微微扯了扯脣角。

“那還用說?九哥兒的雙胞姐姐——我是非得照顧得妥妥帖帖不可的。”她起了身,“九姨娘若是沒有別的吩咐,我這就帶七娘子見大太太去了?”

九姨娘也望了望窗外。

她脣邊浮起了一抹笑,笑容裡,透着傷感,透着期許,也透着少少的自信。

“小七不會給您添麻煩的。”她柔聲細語地說,又咳嗽了起來,“就託您多照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