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回揚

貞觀八年春,長安城外十里,灞橋驛。

時已入春,微風拂面,氣候漸漸回暖,灞橋兩岸的煙柳早已悄悄地抽了芽,嫺淑靜謐地立於灞水兩岸,綿延數裡,宛如身着青衣水袖的舞娘,揮別着即將南下和東去的遊子客商。

而在這些依依送別的人羣中,有一人卻顯得極爲扎眼,緣故倒也不是因別的,而是因爲這男子身旁那匹雪白如雲的駿馬。

今日是二月初一,春社日,本該是飲宜春酒,祭祀土神,祈獲豐收的日子,但今日,卻也是李恪南下歸揚的日子。

朝中勢力四分,有如岑文本這般支持李恪的,有如長孫無忌那般支持李承乾的,也有如唐儉那般支持李泰的,當然也有如房杜那般朝中中立,三不相幫的。

但無論如何,以李恪眼下的權勢,他要回揚之官,都該是冠蓋如雲,朱紫成片的場面,只是如今,卻顯得寒酸地很。

自長安中城中趕來相送李恪的,竟只有一個與李恪定了親的武媚娘。

灞橋邊,李恪的王府衛率在驛站旁遠遠地望着,而武媚娘正在岸邊折了楊柳,遞給李恪。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想不到時隔不過一載,本王再次南下,竟也有佳人折柳相贈了。”李恪自武媚娘手中接過抽着嫩芽的柳條,對武媚娘笑道。

武媚娘道:“幸得三郎早有安排,將本要送別的百官擋了回去,否則此處人山人海,媚娘哪得空子專爲三郎送別。”

李恪笑着問道:“媚娘果然聰慧,也知本王早將人擋了回去?”

武媚娘道:“太子墜馬,腿傷未愈,恐怕還得落得殘疾,三郎若是在此事鬧得太大聲勢,難免不妥,想來三郎是早有打算的。”

李恪拉過武媚娘手,輕輕拍了拍,柔聲道:“不錯,媚娘果然知我。”

李恪將於今日南下的消息本也不是什麼秘密,朝中知曉之人不少,但李恪也對內早有嚴令,眼下關頭,凡與李恪交好的朝中大臣皆不可出城相送,以免落人話柄,故而今日李恪南下,此處送別的也只武媚娘一人。

武媚娘一雙美目流轉,擡頭俏生生地看着李恪,對李恪道:“只盼三郎拿着媚娘折下的柳條,到了揚州莫要望了媚娘纔是。”

李恪笑道:“媚娘放心,本王到了揚州後便命人將這柳條移栽在臨江宮本王的臥房窗前,待年中你我成婚,你再隨本王南下揚州時,也好叫你瞧見本王待你之心。”

武媚娘道:“如此便好,那媚娘便等着看三郎移栽的灞陵煙柳了。”

“好。”李恪應了一聲,對武媚娘柔聲道。

武媚娘被李恪拉着手,看着李恪眼中的少有的溫柔,對李恪問道:“三郎此番南下,不知何時回京?”

李恪知道,武媚娘看着是問李恪回京之期,實則是問成婚之事,畢竟李恪已定於年中與武媚娘完婚,屆時李恪自然是要還京的。

李恪想了想,回道:“你我婚期定於六月,父皇已有旨意,準本王端午後便可還京,籌備大婚之事,以本王的腳程,五月中怎麼也抵京了。”

武媚娘道:“如此便好,阿爹已同媚娘交代過了,此番阿爹回荊,媚娘便不跟着回去了,今歲媚娘便跟着阿孃留在長安,專等三郎來娶我。”

李恪點了點頭道:“如此最好,來回折騰,女兒家身子骨弱,難免不妥,你既不南下本王便寬心了。本王不在京時你凡事需多仔細,若遇要事可入宮同阿孃商議。你將是我李家兒媳,宮中禁軍不會攔你。”

“媚娘明白了。”武媚娘屈膝微微行了一禮,對李恪應道。

————————————

相送終需別,盞茶過後,李恪同武媚娘又說了些話,便啓程南下了。

“佳人相送,依依惜別,着實是在叫臣好生豔羨啊。”李恪自灞橋驛啓程南下,王玄策策馬跟在李恪的身旁,看着李恪,對李恪打笑道。

李恪看了眼一旁面帶笑意,玩笑着的王玄策,也笑着回道:“本王大婚在即,哪能如先生這般灑脫,年近不惑,無牽無掛,本王羨慕先生纔是真的。”

王玄策與李恪關係親近,日常開些玩笑也無大礙,可這次李恪的話一入口,王玄策卻頓時被噎住了,王玄策都不經有些後悔自己先去招惹了李恪。

原因無他,只是王玄策已是二十有九,將近三旬,可至今尚未婚配,在時人看來,弱冠成婚已是晚了,以王玄策眼下的年紀,着實是大了些。

在楚王府時,便常有人藉此來同王玄策玩笑,此番又被李恪說了出來,也算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王玄策面色一紅,對李恪道:“所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臣修身養性之道未成,還未顧及成家之事。”

李恪聞言,笑道:“先生,你齊家之事雖是未顧及,但在京時老夫人卻早與本王提及過,託本王替你相看着,你若再不成家,恐怕老夫人便該怪罪到本王的身上的。”

王玄策雖尚未成婚,但他身爲李恪心腹,李恪也在京中爲他在延康坊也置辦了一處宅院,距楚王府不過盞茶的功夫,王玄策的孃親便在這宅中住着,老夫人也曾往王府拜見過李恪,其間同李恪也提過王玄策成家之事,央着李恪爲王玄策看着些。

不過這一次倒不等王玄策說話,反倒是一旁的丹兒先開了口。

丹兒道:“殿下近來忙於婚事,有些事情恐怕還不知。”

“何事?”李恪聞言,好奇地問道。

丹兒回道:“在京時,治書侍御史劉洎曾欲將小妹許配於先生,但先生卻以門戶不當,回絕了劉洎。”

李恪聞言,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對王玄策問道:“哦?先生可有此事?”

王玄策如實回道:“確有此事,劉洎與文本兄同爲南陽人,又同曾效力於南樑蕭銑,故而相識,因着文本的緣故,臣也與劉洎有幾分交情。此番臣回京,劉洎曾專程在平康坊宴請過臣,席間提及欲將其妹許配於臣爲妻,被臣婉拒了。”

李恪不解地問道:“卻不知是何故?”

李恪清楚,王玄策雖是寒門,但卻一向心高,從不以門第之念爲意,所謂門戶不對,不過是王玄策的託詞,必然另有緣故。

王玄策回道:“劉洎雖與臣和文本相識,卻是魏王心腹,臣在殿下門下,與他自當迴避。”

王玄策所言,也是實情,劉洎與王玄策算是故交,但如今兩人各爲其主,王玄策爲李恪門下,而劉洎則拜入了李泰門下,王玄策對李恪忠心耿耿,從無二心,自然對劉洎敬而遠之。

王玄策是李恪心腹,劉洎欲將親妹許配於王玄策,說不得正是有拉攏之意,亦或是挑撥李恪與王玄策之間的關係。

此事王玄策本該告知於李恪,可此事一來屬實私事,不便上稟,二來若是上稟,也難免有邀功之嫌,故而王玄策便未告知李恪,而是玩笑似地告知了丹兒,丹兒是李恪貼身侍女,告訴了她,早晚李恪也就知道了。

李恪知道王玄策用心良苦,也無絲毫見怪,不過對劉洎此人,李恪倒是來了興致。

李恪喃喃道:“四郎,本王倒是小看了他,想不到他的動作竟這般快。”

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四章 藥箱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章 拉攏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二章 夜襲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一章 定帥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章 面聖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章 靈州軍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二章 將行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
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三章 盛會第十四章 藥箱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五章 侯君集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章 拉攏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二章 夜襲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一章 定帥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章 面聖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章 靈州軍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二章 將行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