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夜襲

“唐公遠來辛苦,本汗敬唐公一杯。”如今的頡利形勢不如人,說起話來也比往日要低調上許多,在大宴之上親自舉杯對唐儉道。

在頡利看來,此次和談唐儉纔是正主,自當先敬他,可頡利的做法卻叫唐儉頗爲爲難。

大宴伊始,頡利不敬李恪,先敬唐儉,主次未分,唐儉的臉色稍稍一變,一時間這酒竟也不知該不該飲。

唐儉看着頡利端杯,他也端着酒杯,轉頭看向了上首坐着的李恪,而恰巧此時李恪也正看向了他。

李恪自然知道唐儉爲難之處,對唐儉點了點頭,笑道:“可汗乃是爽直之人,不拘小節,莒國公但飲便是。”

有了李恪這句話,唐儉才放下心來,舉杯飲下。

頡利看着眼前的一幕,心中不免有些訝異,他沒想到李恪在唐臣之中竟有如此威信,這倒是遠遠出乎他的意料。

“唐公此來,自是奉陛下之命前來,卻不知陛下的意思爲何?”頡利將唐儉將酒飲下,對唐儉問道。

唐儉與李恪對視一眼,回道:“可汗欲與大唐和談,陛下欣喜萬分,初一得到消息便命我前來。我大唐和談之誠,可汗大可放心,只要兩相談攏,我大唐即刻撤軍。”

頡利聞言,笑道:“如此甚好,唐公之言,本汗自是信得過的。”

唐儉問道:“我帶了我大唐的誠意而來,卻不知可汗的誠意如何?”

頡利回道:“只要兩國和談,陰山以南之地便盡歸大唐所有,如何?”

唐儉聽了頡利的話,乾笑了兩聲,搖頭道:“陰山以南之地已經盡爲我大唐所得,可汗給與不給都是一樣,可汗的條件怕是有就虛避實之嫌啊。”

頡利問道:“那不知陛下的意思是?”

唐儉道:“我大唐要整個陰山,外加瀚海南北三百里,另外可汗也需入朝拜見陛下。”

唐儉口氣極大,一下子便要了整個漠南和大半個漠北,若真是如此,恐怕頡利真的就只剩一個光禿禿的汗庭了。

頡利爲難道:“陛下的要求實在是高了些,而去本汗年紀也大了,走不得太遠,本汗願全割漠南之地,遣子疊羅施入朝覲見,不知可否?”

唐儉本也沒指望頡利會一口應下,只是道:“此事事關重大,我做不得主,還需遣人請示陛下。”

鐵山到長安,這一來一回便是一個月的時間,要拖,這麼些時間自然是足夠了。

----------

唐儉自長安出發,得到的消息是北上安撫突厥勿使作亂,而就在唐儉離開長安不足一日,有一封密旨自長安發出,直往李靖身處的定襄城而去。

李靖收到的消息與唐儉全然不同,唐儉前往突厥是主和,而李靖收到的密旨卻是主戰,密信的內容很簡單:尋機出兵,擊潰突厥。

大唐與突厥在陰山以北拉鋸多年,甚至一度落於下風,如今難得有這樣的良機,能夠一舉殲滅突厥,李世民怎會輕易放棄。

當唐儉出現在鐵山時,頡利的只當自己的計策已經奏效,李世民被他故意放低的姿態所迷惑,相信了他求和的意思。

現在,有李恪和唐儉在鐵山,頡利的防備已經放到了最低,甚至他現在已經在想着待開春之後該如何東山再起了。

可就當頡利還在籌劃着這些的時候,李靖也知道,李世民信中所言的機會已經到來。

李靖當即點兵一萬,俱爲輕騎,只隨身攜帶二十日的乾糧,取白道,繞襲突厥,欲打突厥人一個措手不及。

鐵山一代,唐軍自然是不熟,但是常年駐紮在鐵山一代的突厥部落卻熟悉地很,而此時李靖手中最不缺的就是突厥的降臣和俘虜。

有突厥人的嚮導在前,唐軍一路取小道行軍,不過十日,李靖大軍便神不知鬼不覺地到了鐵山外十餘里的山谷之中。

“大帥,再往前便是突厥人屯兵的範圍了,如實再大軍齊進恐怕易被察覺,於戰不利。”剛到了此處,突厥人的嚮導便指着鐵山的方向,對李靖道。

此次隨李靖一同北上突襲的定襄精銳不過一萬,若是強攻,自然不是突厥軍的對手,甚至可以說是自尋死路,故而此次李靖出兵勝在突襲。

李靖點了點頭,贊同道:“突厥大軍就在十多裡外的鐵山,若是大軍叫頡利發現,難免打草驚蛇,此行便功虧一簣了。”

頡利可汗在此,突厥人在鐵山四周必定設防,一萬大軍想要神不知鬼不覺地通過突厥人的防線無異於癡人說夢。

李靖的話音剛落,李靖身旁的蘇定方便主動上前道:“此時大軍齊攻自不可取,末將願請纓爲大軍先鋒,率小隊人馬突襲鐵山,直取頡利汗帳,攪擾突厥陣型,以便大軍衝殺。”

一萬人太多,目標太大,自然易被發現,可若是由蘇定方率小部人馬先進,直取頡利汗帳,在突厥大軍被製造混亂,而後李靖再率大軍自外圍撲上,便能十拿九穩。

這樣做固然能夠掩護大軍,就大局而言更爲穩妥,但對率軍先入的士卒而言卻危險萬分。

一旦他們被突厥人發現,突厥人勢必調動人馬圍剿,這樣固然給後續的大軍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他們自己卻陷入了險境,甚至有性命之憂。

蘇定方主動請纓,便是要將這件極爲危險的差事攬在自己的身上。

蘇定方這麼做,固然有爲了建功立業,報效知遇之恩的考慮,但更多地還是爲了救人。

雖然現在唐使唐儉也正在鐵山,但就算是十個唐儉也不足以叫蘇定方心甘情願地以身涉險,蘇定方最爲在乎的還是李恪的安危。

現在李恪還在突厥人的手中,只有打地突厥人措手不及,纔有機會從突厥人的手中救回李恪。

當初陰山一別,李恪將書信親手交到蘇定方的手中時,李恪既是送了蘇定方一份前程,也是將自己的身家性命交託在了蘇定方的手中。

蘇定方不知道李恪爲何一直如此重視他,信任他,但士爲知己者死的道理,蘇定方還是懂的。

蘇定方是武臣,不能算是“士”,但蹉跎多年的他卻比“士”更加懂得知己之人的可貴,也更加珍惜。

蘇定方曾爲降將,被李世民任命爲李恪的親衛統領也只是因爲他熟悉突厥,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恪卻給予了蘇定方毫無保留的信任,蘇定方絕不會辜負。

有恩必報,知己必酬,雖陷險地而無所畏,燕趙男兒本該如此!

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五章 汗庭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章 定儲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九章 醉客第八章 演練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章 初定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章 結好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四章 祿東贊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章 自請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章 賢王李恪
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五章 汗庭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章 定儲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一章 定帥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九章 醉客第八章 演練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章 初定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三章 誤會第三章 結好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章 射花燈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四章 祿東贊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章 自請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四章 賢王李恪